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腧穴概念及定位2

二、主治的扩展

历代文献对各腧穴主治经验的记载不断增多,由简到繁。一般说来,记载内容众多者往往是临床较为常用的穴位,其适应范围广,治疗作用大。如足三里是临床最常用的经穴之一,文献记载内容最为丰富。早在《内经》中说有多处论述;后世针灸歌赋中也反复提到,人们对足三里治疗作用的认识是逐步扩展和加深的,《内经》中主要阐述足三里对胃肠的调整作用,凡是邪在脾胃,无论虚实寒热都可调于三里;对邪在胆,逆在胃的呕逆症,还可取三里以下胃气逆。《明堂孔穴针灸治要》、《针灸甲乙经》主要补充了足三里的泻阳明经热的作用,以治狂歌、妄言、口噤、喉痹、乳痈有热等。至三国时,华佗才提出疗五劳赢瘦,七伤虚乏;南北朝时,秦承祖指出其诸病皆治。说明那时已强调其补虚、益气作用。《外台秘要》说:人年二十以上,若不灸三里,令人气上冲目。后人即据此而常灸三里以防治中风,称之为保健灸。宋代张杲《医说》载:“'若要安,三里莫要干。患风疾人宜灸三里者,五脏六腑之沟渠也。常欲宣通,即无风疾。说明历代对足三里的认识日益深化,主治病症逐步扩展,且从治疗发展而为预防保健之用,但三里用于气上冲目,主要是指情志所伤的上盛下虚症,而不是指外感风邪之症。元代李东垣因而指出:六淫客邪,及上热下寒、筋骨皮肉血脉之病,错取于胃之合(足三里),大危。辨明表里,又使对经穴主治作用的掌握更趋明确。

    三、性能的归类

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化、系统化,古代医家根据腧穴所在位置和主治作用方面的不同特点,于分经之外又划分不同类别(五腧穴、原穴、络穴、郄穴、背俞穴、募穴、交会穴等)。早在《内经》中就已有五腧穴、原穴、络穴等记载,《明堂孔穴针灸治要》则全面记载了四肢部的井、荥、输、原、经、合、络、郄穴;头身部的俞、募穴及各经交会穴,这些有特定称号的腧穴近人称之为特定穴,《难经·四十五难》又提出脏、腑、气、血、筋、脉、骨、髓八个会穴,如以脾募章门为脏会,胃募中脘为腑会等。宋元时期针灸家又提出八脉交会穴,认为上下肢有八个经穴分别通向奇经八脉,如以手厥阴络穴内关通阳维脉,手少阳络穴外关通阳维脉等。这种从不同的理论概念对经穴进行组合归类以说明其主治特性,对于临床选穴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后世针灸家也常从临床实用出发提出一些常用要穴,或编成歌诀以便于记诵,如《四总穴歌》、《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歌》等。这只是说明经验用穴,与按性能归类的意义有所不同。

    四、奇穴的应用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有些奇穴的发现要比经穴为早。有的经穴即来源于奇穴,如风市初见于《肘后方》,后被归入足少阳胆经;膏肓俞初见于《千金方》。后被归入足太阳膀胱经。部分未被归入十四经系统者,或近世所发现的新穴,则以奇穴的形式流传,如印堂、太阳、阑尾、胆囊等穴,有些奇穴则是出于经穴的演变或传误,如《千金方》所载手逆注原系于阳明大肠经温溜穴的别名;《医学入门》所载痞根实即是太阳膀胱经肓门穴的演变。奇穴在历代针灸学著作中续有收集,明·方贤《奇效良方》专列奇穴一节,集有26个奇穴。《针灸大成》、《类经图翼》等书也有专篇介绍,收集奇穴数目更多。

腧穴的定位

    正确取穴和针灸疗效的关系很大。现代临床常用的腧穴定位与取穴方法有:

    (一)骨度分寸法

    始见于《灵枢·骨度》篇。它是将人体的各个部位分别规定其折算长度。作为量取腧穴的标准。如前后发际间为12寸;两乳间为8寸;胸骨体下缘至脐中为8寸;脐孔至耻骨联合上缘为5寸;肩胛骨内缘至背正中线为3寸;腋前(后)横纹至肘横纹为9寸;肘横纹至腕横纹为12寸;股骨大粗隆(大转子)至膝中为19寸;膝中至外踝尖为16寸;胫骨内侧髁下缘至内踝尖为13寸;外踝尖至足底为3寸。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针灸取穴原则和配穴方法 - 传统中医学圈 - 健康养生 - 搜狐圈子
常用经穴与奇穴
37个特效穴位的作用
人体存在着功能作用相同的腧穴——同功穴*
针灸五输歌诀 五腧穴的作用 附上五俞穴取穴查询表
经络腧穴学_习题集_附答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