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浅谈“儿童启蒙学”的教育价值(三)

浅谈“儿童启蒙学”的教育价值(三)

三、经世致用的文化心态

蒙学教育的首要目的是让儿童识字,会读书。所以编写教材时,充分考虑了这一点。以便于初学,切近实用为原则。蒙学教材大都选取日常所用的字,联缀成文,在语言运用上,多用浅近文言或文白夹杂。又考虑到儿童读书注意力分散,兴趣保持不长,所以多用韵语,音节和谐,读来琅琅上口,易于记诵。

骈体的应用也是蒙学的一大特点。我国古代社会虽然散文曾经大放异彩,然而作为统治阶级文学样式,士大夫们必须掌握的文体,也即是主流文体,仍是骈文。上至庙堂的书启表奏,公牍文书,下至普通士子交往的书信,祭祀典礼的祭文、铭文、诔辞、墓志,婚丧嫁娶的礼仪文书,节日的对联,大多都为骈体文。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历千年而不衰。在“学而优则仕”的读书做官论指导下,学童士子们必须得掌握这一体裁。在蒙学的教材编写中,作者明显得照顾到了这一方面。《千字文》虽为单字联缀成文,但也有骈体的成分在,如“金生丽水,玉出昆冈,剑号巨阙,珠称夜光”、“似兰斯馨,如松之盛”等;《三字经》中如:性相近,习如远”、“犬守夜,鸡司辰”、“幼而学,壮而行”等。 《声律启蒙》与《笠翁对韵》韵书,则是专以骈句出之。因为它本是儿童练习作对作诗的基础课,如“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三尺剑,六尺弓,岭北对江东。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两鬓风霜,途次早行之客;一蓑烟雨,溪边晚钓之翁。”《幼学琼林》多用骈文句式。骈文是清代才有的称呼,宋代称为“四六”或“四六文”,因其多四字句六字句式。其衔接方式,又有上四下四、上四下六、上六下四、上六下六、四四对四四句式之别。上四下四如“混沌初开,乾坤如奠”(天文);上六下六如“事遂心曰如愿,事可愧曰汗颜”(身体);上四下六如“韩柳欧苏,故文人之最著;赵翦颇牧,乃武将之多奇” (武职)。上六下四如“毛遂片言九鼎,人重其言;季布一诺千金,人服其信”(人事);四四对四四句式如“赞襄共事,谓之玉成;分裂难完,谓之瓦解”(人事);甚至有直接从骈文名作中引来的:“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身体)。其中《朋友宾主》一段最为精彩:

“取善辅仁,皆资朋友;往来交际,迭为宾主。尔我同心,曰金兰;朋友相资,日丽泽。东家曰东主,师傅曰西宾。父所交游,尊为父执;己所共事,谓之同袍。心志相孚为莫逆,老幼相交曰忘年。刎颈交,相如与廉颇;总角好,孙策与周瑜。与善人交,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恶人交,如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肝胆相照,斯为腹心之友;意气不孚,谓之口头之交。彼此不合,谓之参商;尔我相仇,如同冰炭。”

蒙学教育非常注重伦理道德知识的传授。伦理道德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系统的核心内容。家族宗法血缘关系本质上来说是一种人伦关系,所以人伦关系是最重要的。蒙学也就特别注重别尊卑,序长幼的伦常关系教育。劝孝、向善是其主旨。《三字经》云:“孝于亲,所当执。弟于长,宜先知”,三纲、五常、九族、十义等内容,无一不是以维护人伦道德系统为目的的。《幼学琼林》用祖孙父子、兄弟、夫妇、叔侄、师生、朋友宾主、婚姻、妇女、外戚等章节来阐发观点,借历史事件贬恶扬善,如“弑父自立,隋扬广之天性何存;杀子媚君,齐易牙之人心何在”(祖孙父子)、“爱敬宜法温公,恭让当师延寿”(兄弟)、“要知身修而后家齐,夫义自然妇顺。”(夫妇)、“至若礼重亲迎,所以正人伦之始;诗首好逑,所以亲王化之原。”(婚姻)等。

对儿童进行封建伦理道德说教,一直是蒙学教材的中心内容,除了在综合性教材中占有一定的比重外,还有大量的专书存在,几乎任何一本蒙学书中都能多少找到相关的东西。

在知识教育中融入伦理道德教育,按照儒家的道德理想塑造儿童心灵,培养学生美好的品德 ,以期能敦人伦,美教化,淳风俗,其本意是好的,但过分的注重,就产生了负面效应。有的教材给儿童的行为设计了一个固定的框框,不仅有日常生活中的各个方面的内容,还涉及到日后家庭婚姻生活、为人父母等,这样就陷入教条主义的泥潭中去了,是不可取的。

蒙学还教人待人接物之道,处世应对之学,以人伦关系为这会关系根基的道德哲学,其所面对的首要问题就是如何认识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如何应对交往,明代吕坤在《社学要略》中说:“初入社学,八岁以下者,先读《三字经》以习见闻,《百家姓》以便日用,《千字文》亦有义理。[15]”所以说“以便日用”,是因为与人相处,首先要能识得对方姓字,所以百家姓将常用的五百个姓氏编成有韵的四字句,以为儿童与人交往打基础。儿童在私塾中还要学习应对的礼仪,每天早晨到校后全班同学先向孔子的牌位行礼,再老师行礼,然后分班对揖。这是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礼貌教育。

对于普通民众来说,从中接受吸取的则是礼的精神。中国人崇尚礼仪,讲求礼貌、礼让、礼节。所谓礼貌就是个体的修养,待人接物应有的品质,其实质就是不断超越自身,克制个体欲望,在现实利益与社会秩序矛盾时,宁可牺牲自己利益,表现为:宽厚博大,安贫乐道,养生自持。是“自处超然,处人蔼然,得意欿然,失意泰然”、“责人之心责己,爱人之心爱人”、“宁可人负我,不可我负人”、“作事须循天理,出言要顺人心”。所谓礼让,即谦和忍让,其集中体现就是在荣誉,利益面前谦让不争,在人际关系中互相尊重,以和为贵。所谓“父子和而家不败,兄弟和而家不分,乡党和而争讼息,夫妇和而家道兴。”、“速效莫求,小利莫争”、“饶人不是痴汉,痴汉不饶人”等。所谓礼节,是指待人接物要分寸适度,不逾矩,不僭越。即“凡事要好,须问三老”、“凡是自是,便少一是;有短护短,更添一短。”、“处骨肉之变,宜从容不宜激烈,当家庭之衰,宜惕厉不宜委靡”、“隐恶扬善,谨行慎言”等。

四、尊师重教的文化传统

中国重视教育的传统由来,最早可以追溯到夏商周以前,在传说中的三皇五帝时期,我们的祖先就明白了教育的重要性。五前年的文明里程,产生了一大批的教育教学专著,无数优秀的教育家如群星灿烂,他们前后相承,为中国的文化的绵延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古代的教育家们也非常重视蒙学教育,元许衡的《小学大义》云:“ 当其幼时,如不克习之于小学,则无以收其放心,养其德性。”[16]明沈鲤《义学约》云:“蒙养极大事,亦最难事。盖终身事业此为根本。”[17]等等,都不约而同地把蒙学教育放到很重要的地位上。

在古代,教育具有非常显赫的地位,从乡村到朝廷,都十分重视教育,说教育是我国立国之本,亦不为过,古代教师的地位很高,从中央官学到地方官学、书院、私学、乡塾里的教师,都受到普遍尊重。因为他们被视为是圣贤思想的继承者,文化道德传播者,还被认为是博学多才之人。在古代社会,塾师不但要具备专业知识教好学生,还须通晓各种杂学,最常见的是乡党应酬中的礼仪文书。比如说,有人过生日,请先生做寿联;有人去世,请先生做挽联或祭文、悼词、碑铭;有人订婚,请先生写全简拜贴;有人结婚请先生写喜联、作祝词;有家庭分家,请先生写分关字;有人典田卖地,请先生写契约。这些文书都有专门的格式和用语,一般人较难掌握。甚至下葬看风水、出门择日子、小病开方子,都来请先生。先生多有通医理,兼作大夫的。先生被看作是博古通今的人物,受到广泛的尊敬。在官学、私学聘请先生的过程中,从议聘到聘定,拜师,生活待遇上等一系列过程,都可以看出社会的尊师重教风尚。

在蒙学教育中,因为儿童的自律性较弱,所以教师的主导作用更突出,教学方法以讲授法为主,教学管理也更接近“家长制”。在蒙学教育中尊敬师长放到很重要的位置。三字经云“教不严,师之惰”。即是《礼记·学记》中所说的“师严然后道尊”;又云“亲师友,学礼仪”。教师的模范引导作用很明显。《千字文》云:“外授博训”;《幼学·师生》云:“负笈千里,苏章从师之殷;立雪程门,游扬敬师之至。”、“赐宴月池之上,翼赞堪夸;诵书帐帷之中,烽烟奚避”等等,皆是引古人尊师重道故事,来教育儿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国学经典
蒙学|古代启蒙教育修身丛书
修身书院 | 儿僮启蒙教育系统浅说
孩子为什么要诵读经典?
蒙字
什么是三字经 中国传统蒙学三大读物之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