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七月七吃巧食

七月七吃巧食

民俗文化农历七月初七,旧称七夕,又称乞巧节、女儿节、星节、俗称“七月七”。

从其众多的名称就可知道它在古时候是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它虽然没有春节、端午、中秋那么热闹,但在古时的宫廷及民间,这一天的活动也很多。

据记载,七夕作为节日最早始于东汉时期,那时的七夕节有晒衣曝书活动,晋朝后又渗入牛郎织女的美丽神话故事,并成为这个节日的基本内容。牛郎织女的故事早已是家喻户晓,七月七被说成是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有喜鹊搭桥的情节,还说喜鹊因传错了信,把“逢七相会”传成“七七相会”,因而被织女责打,头上被打掉了一片毛,因此每年一到七月七,喜鹊都是癞头的。喜鹊为弥补自己的过失,每年在银河上搭桥,让牛郎织女相会。以前,常有剧团在七月七上演《牛郎织女》,有时也叫《鹊桥会》。浙南民间在这一天用大米粉加糖制成一种条形的食品,叫做“巧团”,缚上七彩丝线结成的小绳,这条小绳是端午节时妇女结成缚在小孩手上的,到七月七解下缚到巧团上,抛到屋背瓦上给喜鹊吃,说是慰劳喜鹊搭桥的辛苦。后来这种巧团慢慢演变成圆形的食品,在乐清市东乡叫做“粑”,西乡干脆叫做“饼”,而乐成有一特殊的叫法叫做“gong”,童谣说:“七月七,gong吃。”

和牛郎织女有关的另一种习俗就是“乞巧”。

关于乞巧,古书上有各种记载,如《天宝遗事》中说宫中在七夕由宫女“以锦彩结成楼殿,高百丈,可容数十人”,上面陈列瓜果酒菜以奉祀牛女二星,嫔妃穿针乞巧。这指的是宫廷乞巧。在民间,旧时有些地方的妇女在庭院中于几案上陈列果品穿针乞巧。所谓乞巧就是妇女向织女乞教提高她们刺绣编织的技巧。织女是古代男耕女织生活方式中妇女的崇拜偶像,古代女子崇尚针线手艺,乞巧为妇女对心灵手巧技艺的一种向往。另据民俗学家研究,乞巧还是古代妇女的一种乞求生育子女的活动,所以七夕又称女儿节。

以前浙南民间还有在七月七祭拜“天亲娘”的习俗。旧时一些人家孩子出生,盼望孩子平安健康成长,拜天神为干娘以保佑孩子。在门口屋檐下设挂一个香炉,做为“天亲娘”的神位。七月七凌晨,主人在天井里摆设供品祭拜。为什么选在七月七凌晨呢?因东方天空中有一簇七颗星在凌晨上山,而在七月七这一天最为明亮,叫做“七颗星”,说是天帝的七个女儿,就是七姐妹。但干娘拜一个就可,怎么是七个呢?有人说拜的是其中的第七个。其实这本来就是虚无缥缈的东西,谁也说不出一个究竟来,只是沿袭下来的一种习俗。

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人的思想意识逐步改变,这些产生于农耕时代的风情习俗已让人觉得非常遥远,只有七月七gong,在一些人家还可看到。凡是传统民间节日,都有一种与时令相应的代表性食品,这和农时的收获季节有关,七月七前后正是早禾登场及豆类农作物如黑豆、红豆等成熟收获时节,人们就以豆类掺拌米粉gong,作为七月七的时令食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每日一话桑梓情(175)348@365
七月七,吃饽花,青岛地区七夕节的习俗
中国七夕---浪漫情人节 ♂等^
七夕节的由来及习俗有哪些?
七夕 | 愿有岁月可回首,且以深情共白头
七夕节的十大过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