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诗歌写作中的传统意识(二)

诗歌写作中的传统意识(二)

3、在李少君直接追慕古代诗歌精神的诗中,《南山吟》极为突出:

我在一棵菩提树下打坐

看见山,看见天,看见海

看见绿,看见白,看见蓝

全在一个大境界里

坐到寂静的深处,我抬头看对面

看见一朵白云,从天空缓缓降落

云影投在山头,一阵风来

又飘忽到了海面上

等我稍事默想,睁开眼睛

恍惚间又看见,白云从海面冉冉升起

正飘向山顶

如此一一循环往复,仿佛轮回的灵魂

  这大概是现代汉语写的禅诗中最为奇妙的篇章之一了。“菩提树”,“打坐”,“大境界”,“轮回”,这些词,无疑带着佛教味。第二节白云的变化与循环和时间中的观看者之间的关系,实在是强烈而恍惚,非常美妙。这种诗,既是作者的经验和领悟,同时很明显又是自觉地归属于一种精神传统,是一首“向传统致敬”的诗。同样,在李少君的诗中,他所强调的自然直接就体现在他诗歌的题材中。他的《玉簪宫前》,《咏三清山》,《南山吟》诗题就有道家味道。还有众多关于时间与地点的诗题(时间与地点正是自然的两大属性),如确定季节与时辰的诗题:《春寒》,《春》,《春光》,《初春》,《春色》,《春信》,《仲夏》,《北国之秋》,《傍晚》;如指定地点的诗题:《南渡江》,《西湖边》,《乌蒙山间》,《站在大海边》,《山中》,《恩河之夜》,《某苏南小镇》,《佛山》,《石梅小镇》,《鄱阳湖边》,《青海的草原上》,等等。这些有关时间与地点的诗题,都是即景式的题目(与此相对,有纪事、抒怀等类的题目),也就是与自然面对,在自然之中。这都表明我们前面所提到李少君诗歌在承继传统时的两点价值判断:一是自然,二,是自然(自然中的生活)所体现的道德、秩序、善与美等等伦理理想。这可谓他诗歌的出发点,价值与伦理基础。

  当然诗歌作为一种艺术,并不止于伦理价值的阐明,更重要的力量与影响来自其美学风格。这种美学风格当然也更隐蔽而不容易辨识,它完全潜含在诗歌的每一肌理之中。这种美学风格的确定是一种自觉的选择,在众多的传统可能性中,独取此格。当然同时也与个人精神气质、性情有交互关联。李少君诗歌的风格偏于幽深,寂静,如《夜深时》这样的诗:

肥大的叶子落在地上,触目惊心

洁白的玉兰花落在地上,耀眼眩目

这些夜晚遗失的物件

每个人走过,都熟视无睹

这是谁遗失的珍藏?

这些自然的珍稀之物,就这样遗失在路上

竟然无人认领,清风明月不来认领

大地天空也不来认领

  这是一种“触目惊心”,几乎让人脱口惊叫,又只能被寂静深深笼罩的诗境。这是心灵上的一种“于无声处听惊雷”的效应:心被深深的刺中,被如惊雷般的寂静刺中。这么珍贵、华美、灿烂,又这无声无息,这么彻底地不受人注意地独在一隅发生,消逝。这是无人进入之境的清幽和寂寞。这种寂静,孤独,幽深,有些清冷的诗风,不仅体现在他此类有关植物花木的自生自灭的诗之中,甚至也体现在他有发现的欣喜的诗中,如《山中》:

木瓜、芭蕉、槟榔树

一道矮墙围住

就是山中的寻常人家

我沿旧公路走到此处

正好敲门讨一口水喝

门扉紧闭,却有一枝三角梅

探头出来,恬淡而亲切

笑吟吟如乡间少妇

  这首诗非常清新,但仍是幽秘之境。这是木瓜,芭蕉,槟榔密集,没有行人与车辆的旧公路(废弃了一般),虽然出现了人家(我们前面说过他的诗中经常无人,或人很小),但“门扉紧闭”(人还是没有出现),是一个封闭的世界。即使如同“一枝红杏出墙来”一般,“一枝三角梅探出头来”,热带鲜艳的深红色三角梅应该比南宋的红杏更热烈,但依然让人感到清幽。或者这清幽就来自这无人之境中植物(花)的灿烂与热烈。他的很多诗,都是抒情主人公一个人独自在一种充满意味却始终未有其他人出现的世界中,独自感受。也许是这个特别的“我”总是独自面对世界,独自一人行走、感受,给他的诗这种清幽,寂静之感?比如《偶过古村落》是单独这样一个人,《江南小城》是,《偈语》是,还有很多诗都是。这种幽静不止体现在这自然的描写中,也体现在写“心事”之诗中,心事的寂寞,如《可能性》:

在香榭里大街的长椅上我曾经想过

我一直等下去

会不会等来我的爱人

如今,在故乡的一棵树下我还在想

也许在树下等来爱人的

可能性要大一些

  一个孤独的、等待着的人,一个在不同的地方总是在里对自己说话、对自己期望、说着自己的决心的人,当然是孤寂的,清幽的。这个爱人,在心里,是那么的不确定,飘忽不明。这心事当然是难以述说的。即使那些有明确的想念的对象,不确定的“爱人”成为了确定的“你”,如《在江南的青山上》,这种心事还是在自身之中,在自己的心里回旋,并未真正到达远方的“你”那里,还是在想象中对你说,还是止于自己说给自己。这种寂静和幽怨的诗意在那些有关少女的诗中当然蕴含,但更有新的方式,如《二十四桥明月夜》:

一个人站在一座桥上发短信

另一座桥上也有一个人在发短信

一座桥可以看见另一座桥

夜色中伫立桥上发短信的人儿啊

显得如此娇嫩、柔弱

仿佛不禁春风的轻轻一吹

还有同类的《她们》:

这些懵懵懂懂的女孩子啊

她们浑然不知自己的美

但她们模糊地意识到自己的弱

晚上从不一个人出门上街

总是三三两两,勾肩搭背

在城市的夜色中显得单薄

  这两首诗中写道少女时,都写到了她们的“弱”。“夜色中伫立桥上发短信的人儿啊/显得如此娇嫩、柔弱/仿佛不禁春风的轻轻一吹”,“但她们模糊地意识到自己的弱/晚上从不一个人出门上街/总是三三两两,勾肩搭背/在城市的夜色中显得单薄”。这种弱当然来自一颗敏感的心灵包含着无限的怜惜之情的目光,这弱自然让人心疼。但这目光是来自一种“怜香惜玉”的男人意识:对弱女子的怜爱与保护。当代女权自然拒绝“柔弱”这样的女性定义。在这两首诗里,因为保护是不可能的,这种“弱”是女性天生的,所以你只能看着,只能这么感受却无力做什么。这自然带上了纤弱与忧伤,也有了心事的深幽。李少君还写有一些极为幽静的居家诗:

三角梅占据这个院子的中心

清风则是这里的特色

在这海边的小院里

绿叶和青藤从海滩一直爬到墙角

码头从小院直接伸到海中央

海风清爽啊,小弟砍椰待客忙

我躺在一张吊床上晃晃悠悠

在辛苦忙碌了一天之后

这是上天给我的最好的恩赐

               ——《三角梅小院》

晨起三件事:

推窗纳鸟鸣,浇花闻芳香

庭前洒水扫落叶

然后,穿越青草地去买菜

归来小亭读闲书

间以,洗衣以作休闲

打坐以作调息

旁看娇妻小烹调

夜晚,井边沐浴以净身

园中小立仰看月

          ——《隐居》

  这当然是一种文人趣味很重的诗,写的都是幽居与闲情,按白居易的分法,这些属于“闲适诗”(那两首写年轻女孩的诗该属“感伤诗”)。这种文人诗的自得其乐,与其追求生活的自适与精神文字的传达之快乐,在下面这首《早归人》中表现得更突出:一个诗人直接出现了,出现了他对诗句获得的喜悦:

我在细雨蒙蒙的清晨归来

担心打搅尚在梦中的年迈父母

静静地站在院子里,等候鸟啼天明

想起这么一句诗,兀自微笑

  总的来说,李少君的诗,似乎蒙上了一层被薄云过滤后的光,总是有点幽暗,寂静。不是那种特别明亮,开阔,热闹的诗。诗中的情绪总带着寂静,有时是落寞。表面极美之境,也有一种空寂之感,幽深如古寺一般。我觉得他的诗在美学风格上混同了古代风流才子诗歌的纤细柔情,佛道诗歌的幽暗空寂,文人诗歌的闲适自在。他有一首诗《安静》,最后一句是:“全世界,都为他安静下来了”,这好像是他自己诗歌的写照。他一直致力于写出一个“全世界都为他安静下来”的诗歌之境,是不是因为有感于当今世界太嘈杂,当今人们内心太凌乱的一种诉求?他接续的是山水田园诗的传统,这个传统包含着平民化(陶渊明)和贵族化(谢灵运,王维)传统,并演化出一种文人趣味的余流。他为自己的诗确认了“道德与秩序,善与美”的伦理基础,在美学风格上为什么选择这样一种江南文人才子味很重,有些甜软、温润,也有些绮丽、清新,有如小令一样精致、优雅的诗风,是一件让人好奇、很费猜测的事情,可以作为另一篇文章的很好的话题。

4、谈论李少君的诗可以有很多很好的切入角度,这正是一个成熟诗人意义丰富的写作之体现。比如,他的一些关注劳动阶层的诗(修车的人,出租车司机,剪花工),他的一些家庭诗(好些写父亲的如《傍晚》、《远望》,母亲《母亲打手机》,女儿,亲人,家庭生活)。他的情爱诗很奇特,数量很多,既有纯情浪漫主义(《致——》,海岛海边系列),也有传奇浪子浪漫主义(《在青藏高原的小旅馆里》,有着政治不正确的滥情),有怀古的风流才子主义(《江南小城》,《在江南的青山上》),还有突兀迷离的现代主义(小说般的《流水》,《圣米歇大街的下午》),富有生动情趣的现实主义(《轻雷》,《雨中想你,犹如一首咏叹调》)。这些都是非常有趣的话题。而我选择讨论李少君诗歌中的古诗传统的影响,是考虑到这一问题不仅是李少君个人的诗歌特点,而且与整个新诗的历史及在当今的发展都有关联。

  新诗源于“学舌”(萧开愚),新诗发展的动力一直来源于外国诗,新诗割断了与传统诗歌历史的联结,这几乎是共识。新诗一开始,就有人试图取法古诗,但很不成功。对新诗发展的展望、批评与反思中,一直有人提出要接续传统,但这些说法只是说法,因为缺乏成功的例子而没有信服力,让人觉得只是一种空洞的态度,就是郑敏这样的人如此说,也没有人真正当回事,因为不能在实际的写作中体现出传统的话。很多当代诗人表明了他们对古代诗人的追慕,但他们似乎只知道李白、杜甫这些名头大的诗人,在他们的写作中并未表现出对古代诗歌历史细部的、与个人性情相投的深入专注的理解与精神归附。但是变化确实在发生,我前面提到的萧开愚,柏桦,李少君,确实在身体力行。其他还有很多诗人也在这么做。这些实际写作,可能有很多不理想,失败之处,但这加深了我们与古代传统的亲近。我想一大批诗人今天都在默默致力于这一方向,这种努力并不那么轰动,引人注目。这也与我们国家今天在世界上的处境相关:我们要重新审视自己与世界的关系,要在调整中适应这种新的关系。真是难以想象:仅仅二十年前我们的诗歌唯西方是瞻,仅仅十年前我们的诗歌充满反文化腔调,那时难以想象会有人如此标举“复古”旗号。也许今后的十年,当代诗人将极力深入古典诗歌之中,使之现代化,而使新诗历史与古典诗歌历史接合起来。就这点来说,我认为李少君的写作是极为敏感的,探讨他诗歌中的传统影响是非常有意义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华语诗歌论坛 >> 诗坛论剑:以自己的方式加入传统
清美和淡
大地上的声音越来越多,我听到最为轻盈的那一个丨谢络绎
牛庆国:关于林莽诗歌的几个关键词
诗歌的难度之二:呈现
结缘《新诗典》――在《新诗典》济南诗会上的发言 文/叶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