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君子”与“小人”的分界2

君子小人的分界2

补白

大义当前

孔子对君子这一理想人格的界定非常严苛,大体上说,其具体标准仅次于圣人。孔子有自视甚高之时,若《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去曹,适宋,与弟子习礼大树下。宋司马桓?欲杀孔子,拔其树。孔子去。弟子曰:可速矣。孔子曰:‘天生德于予,恒?其如予何?’”也有更直接的表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但是,很多情况下,孔子又是很自谦的。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这段话中的孔子否认自己是圣人,直言自己年轻时鄙贱,所以才掌握了很多谋生的技艺。同时,孔子以君子自居,说,君子有这样多的技艺算是过分吗?不算过分。但是,有时孔子对自己严格起来,连自己是否合乎君子的要求,也是怀疑的。子曰:“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从杨伯峻先生译,意思是说:“书本上的学问么,我同别人差不多。在生活实践中做一个君子,那我还没有成功。”所以当孔子说出“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这样的概括之语时,语气是颇重的。君子通理明道,处事若行于平坦大道,安然而舒泰。小人每为物役,患得患失,故常怀戚戚之心。程子曰“君子循理,故常舒泰;小人役于物,故多忧戚。”

大体上而言,在儒家伦理的经典意义,君子与小人的分野,最重要的一点是面对道义之时的自我选择。对此,《论语》中多有阐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与之比。

《荀子·不苟》中的一句话,可谓小人之定义:“言无常信,行无常贞,唯利所在,无所不倾,若是则可谓小人矣。言而无信,行事不忠,只要有利可图,无不倾心,像这样,就可以称之为小人了。而君子之定义,我们可以参考庄子的说法。若《庄子·天下》所说:“不离于宗,谓之天人;不离于精,谓之神人;不离于真,谓之至人。以天为宗,以德为本,以道为门,兆于变化,谓之圣人;以仁为恩,以义为理,以礼为行,以乐为和,熏然慈仁,谓之君子;以法为分,以名为表,以参为验,以稽为决,其数一二三四是也,百官以此相齿;以事为常,以衣食为主,蕃息畜藏,老弱孤寡为意,皆有以养,民之理也。天下七种人,君子居其五,在百官与民之上;君子慈善和蔼,以仁、义、礼、乐为德。

《荀子·不苟》中还有两段话,具体描述君子小人之分野。

“君子能亦好,不能亦好;小人能亦丑,不能亦丑。君子能则宽容易直以开道人,不能则恭敬尊绌以畏事人;小人能则倨傲僻违以骄溢人,不能则妒嫉怨诽以倾覆人。故曰:君子能则人荣学焉,不能则人乐告之;小人能则人贱学焉,不能则人羞告之。是君子小人之分也。”

君子有才能也好,没有才能也好;小人有才能也丑,没有才能也丑。君子有才能,就会宽宏大量,平易正直地启发引导别人;没有才能,就会恭恭敬敬,谦虚退让,以敬畏的态度对待别人;小人有才能,就骄傲自大,邪僻背理,傲慢地欺凌别人;没有才能,就会嫉妒、怨恨、诽谤,暗算他人。所以说,君子有才能,别人就会把向他学习看作荣耀,没有才能,别人也会乐于告诉他知识;小人有才能,别人会把向他学习看作耻辱,没有才能,别人也不愿意告诉他什么。这就是君子和小人的区别。

“君子小人之反也:君子大心则敬天而道,小心则畏义而节;知则明通而类,愚则端悫而法;见由则恭而止,见闭则敬而齐;喜则和而理,忧则静而理;通则文而明,穷则约而详。小人则不然:大心则慢而暴,小心则淫而倾;知则攫盗而渐,愚则毒贼而乱;见由则兑而倨,见闭则怨而险;喜则轻而随,忧则挫而慑;通则骄而偏,穷则弃而。传曰:‘君子两进,小人两废。’此之谓也。”

君子是小人的反面。如果君子的心往大的方面用,就会敬奉自然而遵循规律;往小的方面用,就会敬畏礼义而有所节制。如果聪明,就会明智通达而触类旁通;如果愚钝,就会端正诚笃而遵守法度。如果被起用,就会恭敬而不放纵;如果不见用,就会戒慎而整治自己。如果高兴,就会平和而有条理。如果忧愁,就会冷静地去处理;如果显贵,就会文雅而明智;如果困窘,就会自我约束而明察事理。小人就不是这样。如果心往大的方面用,就会傲慢而粗暴;往小的方面用,就会邪恶而倾轧别人。如果聪明,就会巧取豪夺而用尽心机;如果愚钝,就会狠毒残忍而作乱。如果被起用,就会高兴而傲慢;如果不见用,就会怨恨而险恶。如果高兴,就会轻浮而急躁;如果忧愁,就会垂头丧气而心惊胆战。如果显贵,就会骄横而不公正;如果困窘,就会自暴自弃而志趣卑下。古书上说:“君子在相对的两种情况下都在进步,小人在相对的两种情况下都在堕落。”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可惜,理想主义者孔子及其后继者在文化建设方面所做的艰苦卓绝的努力,在历史剧变面前,不仅无法以其完美的预设而迅速见其奇功,反倒被历史潮流冲击得七零八落。

史学家赵纪彬在其《论语新探》一书中对君子、小人以及人与民的概念曾作细致的考证。其结论是,西周之时,小人的经济地位与作为被统治阶级的民相同,而政治地位高于民;当孔子之时,小人已经上升为君子的附庸,劳其力而与劳其心的君子共处,进而成为与君子分庭抗礼的政敌。樊迟请学稼,孔子斥之为小人,而举好礼、好义、好信三事以证君子“焉用稼。孔子兴学,旨在使其弟子成为君子,而不是成为小人。夫子勉励子夏:“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赵纪彬先生举孔子的一句话,以证当其君子与小人在政治诉求上的分野。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对于西周以来奴隶制社会文化传统,诸如宗教迷信的天使观念、氏族贵族不可侵犯的权威地位以及先王先公的教条,君子崇敬而信服,乃有“”述而不作”的渐进历史观;小人则以否定与轻蔑的态度,秉持“述而且作”的变革历史观。

我们且忽略赵纪彬先生的极端唯物主义倾向,单就其所揭示的孔子之时,君子小人两种人格的矛盾冲突而言,不得不悲观地面对这样的现实,即孔子的理想,遭遇了最坏的时机。

清人顾炎武针对孔子死后百余年间的历史变故,在其《日知录》中说过这样的话:“自《左传》之终以至此(指周显王三十年,公元前339年),凡一百三十三年,史文阙佚,考古者为之茫昧。如春秋时犹尊礼重信,而七国则绝不言礼与信矣。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秋时犹严祭祀、重聘享,而七国则无其事矣。春秋时犹宴会赋诗,而七国则不闻矣。春秋时犹有赴告策书,而七国则无有矣。邦无定交,士无定主,此皆变于一百三十三年之间。史之阙文,而后人可以意推者也,不待始皇之并天下,而文武之道尽矣。”

这里提到的聘享是其时的外交礼节,诸侯觐见天子谓之“朝”,卿大夫出访天子或诸侯是为“聘”。大夫去天子或诸侯处聘问出访,对方必热情接待,安排宴享。聘享连文,是整个外交仪式的完整表述。

宴会赋诗,则是春秋时特有的文化现象,一种文雅至极的礼仪。君子不论文武,于重要场合,不知诗无以言。

《汉书·艺文志》如是解释:“古者诸侯卿大夫交接邻国,以微言相感。当揖让之时,必称《诗》以谕其志,盖以别贤不肖而观盛衰焉。”秦穆公招待晋公子重耳,重耳赋《河水》,大意为河水朝宗于海,而以海喻秦;穆公赋《六月》,赞颂周宣王时大将尹吉甫的赫赫战功,以尹吉甫暗喻重耳。

在孔子,这些依礼而行的作为,应该是极其重要的,并且是刻板的,丝毫不可折衷。如是实行者为君子,否则为小人。但是,这些君子风范至周显王时竟然俱已不存在,这应该是执著君子与小人之分野的孔子所万万没有料到的。

事情的改变,还要等待许多年,一直等到汉武帝决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时候。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荀子》解析版
荀子下
论语·季氏篇译文
公是先生弟子记-宋-刘敞
融堂四书管见 卷八 论语
【刘向·说苑】 卷十九 修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