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吃得太多2

吃得太多2

    饮食偏嗜,就会偏助某一脏,导致该脏功能的偏盛偏衰,进而影响五脏的生克制化关系,导致种种疾病的产生。

    如《内经》在其《生气通天论》篇中明确举例 “多食咸,则脉涩泣而变色;多食苦,皮槁面毛拔;多食辛,则筋急面爪枯;多食酸,则肉胝面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

    东晋葛洪《抱朴子》则释义为“五味入口,不欲偏多。故酸多伤脾,苦多则伤肺,辛多则伤肝,咸多则伤心,甘多则伤肾五行自然之理也。凡言伤者,亦不便觉,谓久则寿损耳”,这是从五行相克关系,解释五味过食所伤;

    宋代失佐《类编失氏集验方》则说“酸味伤于筋,苦味伤于骨,甘即不益肉,辛多败正气,咸多促人寿,不得偏耽嗜”,则又主要是从“气增而久,夭之由也”(《内经》)质量互变规律来解释五味过食的伤害。

    现在我们所熟知的过吃甘甜易得糖尿病;过食酸辛易患胃肠病;过咸味易患高血压病、肾脏病等,理一致也。

    细心观察发现,五味过偏还容易引起加重偏颇的体质。

    如过食偏咸容易痰湿体质。咸而后口渴,水喝多了超出了消化的限度,则易变生痰湿或湿热。唐代大医孙思邈有一段精辟的论述或许能有所领悟“不欲极饥而食,食不可过饱;不欲极渴而饮,饮不欲多。饥食过多则结积,渴饮过多则痰癖也”。

    5、看来,诸如饮水之类的细节问题,古代养生家们都十分有讲究,难怪孙真人能活过百岁还著书立说。

    现在提倡多渴水,本无厚非。但有人把经给念歪了,一是不渴而强饮之。临床问病人口渴否?不少人回道“听说喝水有好处,所以我一天到晚都喝水,所以一天到晚口无渴的时间”,真不知其口渴还是不渴。二是一次喝得太多,不论渴之与否,堪谓“牛饮”,为了节省时间半天的水一次一饮而尽。

    所以,南宋张杲《医说》提出“虽盛夏冒暑,难为全断饮冷,但克意少饮”;明代龚廷贤则换另一种说法,叫“口渴不大饮”,总归要徐徐呷饮,让所喝之水润物无声,滋生气血。否则水液穿肠入血,未及化生变成痰饮、痰湿、湿热。

    难怪现在有人总在抱怨自己“湿气很重”,并非没原因,咎由自取也。

    现实中,过食甘甜、偏辛辣、易成痰湿、湿热、阴虚体质:如江浙人偏吃甜食,而且甜足盐也不少,甘咸太过,不仅易滋湿气,而且易伤阳气,偏嗜太过,容易形成痰湿、痰湿、气虚或阳虚体质;两湖川渝赣人都偏好辛辣,但长期过辣之后,容易催生与加重湿热和阴虚体质。 

    此外,五味太过,

    1)过辛辣损元神

    清代尤乘《寿世青编》说“养体须当节五辛,五辛不节损元神”。辛辣开胃,但多吃会伤人元气;所以明代高濂《遵生八笺》“若要无诸病,常常节五辛”(五种辛味的菜《梵纲》云“言五辛者,一葱,二薤,三韭,四蒜,五兴蕖”)

   2)过煎炸长热毒

    宋代严用和《济生方》中说“多食灸傅,过饮热酒,臻胸壅滞;热毒之气不得宣泄,咽喉为之病焉”。

   3)口味太重

    明代万全《养生四要》“五味稍薄,则能养人,令人气爽;五味过重,多随其脏腑各有所伤,初伤不觉,久则成患也”。

    看来,元代朱丹溪说“因纵口味,五味之过,疾病蜂起”,不是没有根据。张仲景说服食要“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一个“节”字表达了《内经》的五味清淡营养观;清代高士宗说“五味贵得其平,不可太过,是故谨和五味,得其平矣”(《黄帝内经素问直解生气通天论》),则从一个“平”字解读了《内经》的五味平衡观。

    五味平衡清淡有利于养生;反之,五味太过、烟熏火烤、霉变淹制、口味过重等,则不利于养生。

    6、古人是如何看待饮酒的?概括起来,可以得出以下二个观点:

    1)过饮偾事生疾:

    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凡食,无强厚味,无以烈味重酒,是以谓之疾首”。

    《史记》“酒极则乱,乐极生悲,万事尽然“;

    唐孙思貌“夜饱损一日之寿,夜醉损一月之寿”;王焘《外台秘要》“饮酒伤多,即速吐之为佳”。

    明代黄承昊《折肱温录》“酒能少饮,益人甚多。一迪饮至醉,则伤人不浅”。清代王雄《随息居饮食谱》“酒之为物,勤俭多妨,故禁酒可以使民富。贞洁之人以酒乱性,力学之人,以酒废业,盗贼之人以酒结伙,刚暴之人以酒行凶,凡世间几德损行之事,无不由于酒者”。

    如是以观,酒可饮但不能过,不能重,不能极,不能醉;只能俭用稍饮。

    2)过饮伤身机理:

    1)酒性生热生毒: 明代《普济方》“酒性有毒,而复大热,饮之过多,故毒热之气,渗溢经络,渍脏腑而生诸病也”。

    2)酒伤气血损精神:宋代温革撰《琐碎录》说“酒多气血乱”;元代罗天益著有《饮伤脾胃》论一书、明代龚延贤则有《嗜酒丧身》专论,皆陈饮酒之弊致病之机理,其中即有伤荣卫(气血)之论,如如酒“伤冲和,损精神,涸荣卫,竭天癸,夭人寿”。

    3)酒生湿生热:如《名医杂著则从湿热立机理,陈述过饮之弊:“梦遗滑精,饮酒厚味,痰湿人多得之”。《医学入门》则说:“饮酒厚味乃湿热内郁,故遗而滑也”;清代裘庆元直接解释道“饮(酒)不可过,过则湿而不健”(《珍本医书集成》)。

    1)饮酒伤人,机理非常直白

    酒在性为热,在体属湿,多喝久饮最容易在体内滋生湿热。而酒所生湿热最易深入人体血脉,形成所谓的“血中秽浊”之邪,相当于今天所熟知过高的血糖、血脂、血尿酸等物。

    湿热化生,亏损耗的是气血,形成是痰瘀糖脂和尿酸。自古都有醉酒者,从来都有节饮人。

    少饮、适度饮酒才是中华餐饮文化中饮酒的主流,就看你知之、信之、行之与否,看你谁看齐。

    现代研究也发现,酒精并不是人体必不可少的物质,不饮酒照样可以延年。

    正常情况下,少量饮酒后酒精很快就会被胃肠所吸收,约90%-98%的酒精在体内进行氧化,只有1%2%的酒精不经氧化而被肾脏排出体外。但是,大量饮酒时,不经氧化而被排出的酒精就可提高到10%,尤其这对老年人来说可是麻烦事。

    老年人各种机体功能衰退,代谢过程减慢,对酒精的分解功能也就降低了,而酒精排出的主要途径是肾脏,所以老年人即便是偶尔喝上几盅,都会加重肾脏负担,从而损害肾脏功能,表现为排尿困难、浮肿等症状。

    大量饮酒还会损害人体的防御机能,使人体的维生素缺乏,呼吸道的防御功能降低,从而使细菌、病毒及其他微生物长驱直入,促使感染或旧病的复发。

    过饮常会使血脂、血糖、尿酸升高,从而引发糖尿病、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与痛风,以及高血压病、冠心病、肥胖症等疾病,尤其是容易损伤肝细胞,诱发脂肪肝。

    实践与理论研究表明:过饮必定有害!这一点古代和现代的结论是完全一致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它是测试脏腑健康的“试金石”,生活中千万不能忽视
五味调和:可使脏腑、筋骨、气血得到滋养
饮食可以改变体质!看看你有哪些不良饮食习惯?快改吧
【典籍解读】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
五味之所伤
“药补不如食补”:“五行”中的五味饮食养生方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