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小育播报 ‖直击长三角校长高峰论坛,核心素养是要替代素质教育吗??


今年2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发布。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发布。核心素养是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6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10月21-22日,第十一届中国长三角校长高峰论坛在上海召开,四省市的教育专家、校长为此展开了一场激烈的大讨论。小育有幸参加论坛并把这些经验带回了我们大河南,以供诸位借鉴。


今年2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发布。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发布。核心素养这个词,一下子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它在教育界更被称作是引领未来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


那么,诸位可能就要问了:到底啥是核心素养?


所谓的核心素养,在官方解释中是这样的: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6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


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表现。

关于这么一大段文字,有些教育同人看了可能会一声感叹:好嘛,不明白了,不知道该怎么做了。


不打紧,10月21-22日在上海召开了长三角地区教育界一场关于核心素养的大讨论——第十一届中国长三角校长高峰论坛,来自上海市、浙江省、江苏省和安微省四个省市的专家校长,围绕核心素养既提出了理论支撑又展示了实际做法。




先来点调研数据,看看外省教育同人对核心素养的条条怎么看


哪些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更加重要?目前这些核心素养的培养情况又是怎么样的?我们怎么样来培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6月底到7月中旬,为深入了解长三角地区中小学校长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看法及教育现状,上海教育报刊总社联合浙江教育报刊总社、江苏教育报刊总社、安微省教育宣传中心,委托上海市教科院普教所开展了四地关于核心素养的校长调研。


调研采取的是问卷的形式,参照的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的框架来进行。样本为四地的330名校长,小学占到58.8%,初中占到15.6%,高中占到15.2%。


如此大的调研范围,整理出的数据是较为详细的:


大多数校长(75.5%)认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出有助于实施素质教育,能引领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


校长们认为,最重要的前四项核心素养依次为社会责任(77.0%)、身心健康(59.1%)、学会学习(39.0%)和实践创新(36.4%)。初中和高中校长认为社会责任更重要。初中校长认为学会学习更重要。


校长们认为,最缺乏的前四项核心素养依次为社会责任(64.5%)、实践创新(59.4%)、科学精神(33.6%)和人文底蕴(33.3%)。


校长们认为,学校已经落实较好的前四项依次为身心健康(50.6%)、学会学习(50.6%)、国家认同(47.9%)和审美情趣(37.6%)。


但国际理解、实践创新和社会责任落实不太好。在学段上,高中校长认为,在国家认同、科学精神和国际理解方面明显好于小学与初中;小学校长认为,在学会学习、审美情趣和实践创新方面落实较好。


校长们认为,落实起来最具挑战性的前四项依次为实践创新(75.5%)、社会责任(50.3%)、科学精神(39.4%)和国际理解(37.0%)。


校长们近期准备采取的措施依次是在课程中融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80.3%)、加强教师培训使教师理解并具备相应的技能(73.3%)和课堂中融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64.2%)等。


申明一点,列出这些数据完全不是为了篇幅需要,而是希望我们大河南的教育同人能从这些调研数字中间找到共通,也能找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实施中的具体问题、找准实施的正确方向。




上海教科院普教研究所所长汤林春在分析中这些数据时,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说:“从学段而言,高中校长对社会责任更加看重,初中校长比小学校长、高中校长更看重学会学习,小学校长比初中、高中校长更看重人文领域。


但校长普遍认为如果升学考学不能回应核心素养的培育的话,就很难落地;同样,如果学生的评价不能真正体现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诉求的话,也难以落地。” 


再看具体做法,四省市的8位校长原来是这样培养学生的


上海市大同中学是一所百年老校,据该校校长盛雅萍介绍,学校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上是基于文化建设之上的。


他们以有形文化为基、以仪式文化为本、以课程文化引领,形成了校园文化三墙(校训墙、院士墙、校友砖艺术墙),建设了囊括学生核心素养、素养拓展课程、专业导航课程以及生涯规划课程体系。


浙江省杭州市天长小学校长楼朝辉认为,核心素养对每一所学校来说,就是学校核心价值的确定即学校要培养什么样人的问题。他从本校30年发展的历史演变着手,确定了核心素养是一个整体的概念。




浙江省天台中学校长郑志湖是从教师层面解答关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问题的。他说,要使教师充分认识到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意义,就要转变观念,通过项目培训、校本研修等各种途径来实现。郑直湖说,他们学校正积极开展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校本化表达、培育和评价的探索,构建核心素养、学科素养、课程建设、课堂教学改革等一系列模型。


安徽省合肥市第六中学校长封安保认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破题的核心是教育的评价机制。他认为,学校、教师、学生教育行为的变革,首先要看指挥棒的变革。


另外,对于学生的评价,应该既看结果性评价,还要看重过程性评价,同时考试评价还要与观察评价相结合,考核式评价要与诊断式评价相结合。上海市实验小学校长杨荣重点强调了评鉴留白,让学生在体验、思维、判断中选择自己人生发展的方向。


江苏省吴江实验小学校长姚虎雄、安徽省淮南师范附属小学校长沈建山和江苏省徐州高级中学校长秦晓华都讲到了本校对学生学会学习的培养。姚虎雄从友善、思考、独立上介绍了学校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上的做法。




该校把学会学习作为一个载体,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思考探究,并使它在道德和情谊的关怀下,成为一种品格,最终形成一种带有道德和人性的精神。沈建山的学校则是通过各种校本活动的开展,为学生核心素养的达成和展示提供平台。


秦晓华提出了生命在场的概念,认为应该转变教与学的方式,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团队学习、培养其在团队学习中分享经验的机会。这个改革既能改变教学方式,也能改变教学课堂生态。但在课堂上,一定要有生命在场,只有生命在场才可能谈到去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最后看专家解读,原来核心素养既能高大上也可接地气


参与这次大讨论的除了8位校长,还有上海教育学会会长尹后庆、上海市教委综合改革办公室常务副主任陈郭华、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院长周永迪、上海市中小学德育研究会副理事长陈镇虎等。


专家们的角度当然又跟校长们的角度不一样了。专家眼中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更为多元,他们分别从教育政策、教育心理、学校德育等多角度进行了解读。


尹后庆开始就点明了重要的一点,他说:“核心素养的提出,并不是要把素质教育换成核心素养,而是要促进学习方式和育人模式的转型,本质上要真正推动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核心素养是对素质教育在新时期的深化。”


“核心素养是对素质教育在新时期的深化”,简明扼要的一句话,清楚地为我们指明现下正在实施的素质教育和“新晋之秀”核心素养的关系,理清了核心素养的建构。




陈郭华主要从推进核心素养入手,点出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上必须遵循的两个规律:一是要遵循学科教学规律,二是要遵循学生成长的规律和认知特点。


“去年,我们对5万人样本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的调研,对德育内容、品德心理结构和影响因素,三维指标进行了分析。调查显示,学生道德感情非常好,但在个体行为选择上,学生有一定的趋利避害性。


事实上,不同学段的学生呈现出不同的心理成长特点和德育规律,这跟复杂的网络环境、社会环境的影响有关系。”陈郭华说。


陈郭华认为,核心素养应该建立一个基于真实客观的大数据的平台,从而建立一种科学有效的评价机制,这样才能让每一个学生的特点、个性都能如实的记录和展现,而不是预设式的价值评价。


周永迪主要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解读了核心素养。他说,从心理学和脑科学来讲,儿童的大脑发展有着自身的科学规律,教育要因材施教。在日常学校教育之外,家长也应该配合学校共同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周永迪认为,在教育教学上家长不要揠苗助长,而是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更多地培养孩子的核心素养。


不过,他也提醒教师和家长,每个孩子社会个性发展水平和智力发展水平的曲线是不一样的,到初中、高中后,智能发展水平已经非常高,但有些社会发展的个性水平还是很糟糕。因此,也要更多地遵循规律,给予孩子更多的空间。




“我认为核心素养是学生终身发展的奠基石,这种素养的培育一定离不开班级教育。那么班级教育这个公共生活当中的主轴关系是师生关系,它是影响核心素养形成的一个关键的条件。”作为中小学德育研究方面的专家,陈镇虎提出培育核心素养,必须创新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究竟是一种什么关系?是工作关系?是教育关系?还是生命关系?陈镇虎认为,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中一种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发展的,以生命为维系,为情感为纽带的主轴关系。这种关系具有共生性,因此应该凸现敬畏感。


“班主任要从管理者转为人生导师,要把学校当做学生生命成长的沃土。”陈镇虎建议,师生关系要从单一型转向多元型、权威型转向对话型、限制型转向发展型、高耗型转向高效型等。同时教师还要学会微笑、学会表达、学会亲近、学会倾听、学会沟通、学会感受、学会发现等。


“当我们真正能够成为理想老师的时候,核心素养就在教师的形象中,自然而然的潜移默化,给学生一种有益的传递。”陈镇虎说。


本期编辑:子非鱼





欢迎报名参加首届河南最具影响力校长颁奖典礼暨“校长影响力建构与学校内涵发展”高峰论坛

时间:11月26-27日

地点:河南省人民会堂

版权声明:本公众号原创稿件欢迎大家转载,转载时请务必注明出处“河南校长”。本公众号转载的其他稿件,版权归作者所有,若未能找到作者和原始出处,还望谅解。如原作者看到,欢迎联系小育,我们会在后续转载文章中声明。谢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百家】成尚荣:核心素养的召唤与校长的积极应答
听长三角的校长说“核心素养”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关键在教师
【教育探索】田保华: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
校长专业标准与校长核心素养
专题:核心素养 | 核心素养培养如何校本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