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顾泠沅 | 范例与思考,上海数学教师的专业发展


顾泠沅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原副院长


主旨报告之《范例与思考,上海数学教师的专业发展


      1970年代以来,很多国家都以中小学数学为例,研究基础教育的质量问题。诸多的报告表明:学校质量的高低,是学生学习的差距;而学习的差距,顺理成章是教学的差距;直截了当地说,这就是教师专业工作的差距。2010年之后,上海两次参加国际OECD组织的PISA测试,学生的多项数学能力表现突出,人们再度聚焦专业化的教师队伍。就上海而言,这支队伍在怎样的改革环境中形成?可以引发怎样的思考?

 

1.    注重数学素养的教师专业发展追求

 

早在1980年前后那个特殊的年代,复旦大学苏步青教授就曾提出:把中小学教师的数学水平提高一些,是数学教育的要害所在。他身体力行,从1984年至1987年,在上海科学会堂连续举办3期数学教师讲习班,亲自讲课,内容包括“圆的等周问题”、“关于正多面体种类的分析与证明”,还有实用微分几何问题等。教师研修注重学科素养,苏老在上海曾开一代风气之先。以后上海有两轮新的课程改革,数学是重要的领衔学科之一。改革比较顺当,且有颇好的效果,恐怕与这样的教师素养观不无关系。19996月,应我国教育部邀请,美国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主席李·舒尔曼(L.S.Shulman)率团来上海,在中美数学教育的高层论坛上他一再重申:教师怎样理解学科知识对教学十分重要,可是这一问题却被以往的研究者忽视了,这是一种“缺失范式”。他指出,上海数学教师在学科知识方面有显著优势,千万不要轻易丢弃。

全面的教师素养当然不止于此。应该有相当完整的知情意行体系。仅按数学教师知识的公共框架看,通常大多采用三分类:数学知识、教育知识和数学教育实践知能。这里不妨看看教师对教育知识的掌握,多项调查的数据表明,直接经验对教师理解并把握教学理论有显著影响;数学知识与教育知识的结合主要在教学实践中完成,而非通过讲授能做到。这对改进数学教师的职前培养课程起了作用,更使在职培训有了根本的转变。

多年来,上海的数学教师培训,坚持以数学教学的实践知能为核心,深入学校实际、立足课堂主阵地、关心每个学生,涌现了青浦数学教改经验、一师附小愉快教育、闸北八中成功教育等一批先进典型,数学教改与培训的经验多次在全市推广,在全国传播。渐渐形成了教师专业化的如下共识:“专业成长,必须把根扎进土壤”。也就是,只有扎根教师内在需求、扎根鲜活经验、扎根在实践行为中不断反思,培训才真正有效。

 

2.    培训管理重心下移形成完整体系

 

1997年,上海市教委启动第二轮课程教材改革,学科改革由数学率先起步,在分管主任领导下成立研制小组,完成了《进入21世纪的中小学数学教育行动纲领》。该纲领提出了“尊重每位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明确了数学课程改革的四项原则:①重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②加强课程主干——最基本的数学知识;③拓宽创造性学习的课程渠道;④增加数学课程的可选择性。纲领还提出了教师培养、教学研究和教育技术等方面的具体要求。行动纲领充分体现了数学教育连贯一致的改革思路。纲领明确指出,到2010年代,要形成一流水平的上海数学教育并使之达到与国际大都市相匹配的现代化程度。

为了实现这一宏大的目标,教师队伍建设成为事关成败的最后保障。2006年市教委组织人力编制了上海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十一五”规划纲要,共提出14项行动计划,分为教师培养与学历提升、在职培训与资源联盟、校本研修与专业支持、队伍管理与人才激励等四个方面。整个规划的要领是用合作思维破解藩篱分割的瓶颈,建立完整的师培体系。这是上海多年实际经验的结晶,“合作比勤奋更见效”,“一个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远”。这表现为师培总目标的凝聚与认同,打破界线、有分有合的范式坚守,合作为导向开展评估激励的政策机制。比如数学教师队伍建设,职前培养与在职培训有所贯通,城区与农村教师的合作与交流,教研、科研、德研与教师培训、现代教育技术趋向一体,师范等高校、教育科研部门的大批专家、研究人员适时转向,倾全力参与到学科教学与教育管理的行列中来,一线的局长、校长、教师全身心投入,再加上领导管理得当,才有今天上海师培体系堪称完整有效的良好局面。

规划纲要的主要亮点在于师培重心的下移,使在职培训成为教师生存的一种常态,用《教育法》、《教师法》等法制规范来保证教师培训的“草根化”。“十二五”期间,在教师分类、分层按需培训中突出了“新教师见习期培训”和“名教师工程”两个重点,在用“研究方式发展中青年骨干教师团队”、培养“讲台上的名师”和“农村优秀青年教师专题研修”中积累了丰富经验。

校本研修是基于学校、为了学校发展的教师研修形式,规定其学分比例不得少于50%,它是师培重心下移的重要举措之一。上海有位著名语文教师立足学校“一课三备”、“一辈子做教师”的典型经验很值得推崇。在本市不少区、校(尤其是实验性学校)的数学教师中试行,作用相当明显。三次备课实为三个关注:关注自我经验、关注先进理念、关注学生是否真有收获。其中有两次过渡或称反思:第一次是寻找自身与他方的差距,找到差距才能更新理念;第二次是探讨设想与现实的差别,找到差别才能在教学行为上有所跟进,使理念落地。这样的“三关注两反思”,加上同伴互助、专业引领,其实就是多年来多数教师在教改实践中不断成长的真情实境,它被称为中国的“行动教育”范式,值得大家为之而付出更多努力。

 

3.    课堂改进重在经验挖掘与有所创造

 

美国斯蒂文森(H.W.Stevenson)研究小组曾对中、日、美三国800节小学数学课进行比较研究。有如下结论:在东亚课堂中,同一数学概念用不同方法表征的实践普遍比美国课堂多;教师更多扮演协调者而非裁判者的角色;教师通常会在一个抽象概念之后提供一些具体操作的巩固练习,美国教师则较少这么做;学生数学思考的质量依赖于学生对问题的反应和教师如何提出问题两个方面,相比之下,美国教师不太会采用什么技巧去激发学生的建设性思考和对数学的概念性理解。类似的还有TIMSS的课堂录像研究等。研究者已经清楚地看到:不同国家数学教师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教学差距”,而有成就教师的奥秘却在“课例研究”,或如我们说的集体备课与教研活动。

在当年中美数学教育高层对话期间,美方专家曾到上海蓬莱路二小和格致中学等校听数学课。研讨会上我方还提供了普陀区一堂初中几何课的全息录像分析,引起美方专家的浓厚兴趣。双方从中西教育比较的角度,探讨了数学教育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以及这些问题对推动教学改革、制定教育政策所产生的影响。研讨侧重于理念交流,尽管观点很不相同,但总有一种“相向运动”的趋势,大家都赞同“寻找中间地带”的口号。近年来上海参与国际PISA测试,在解决数学问题能力与终身学习能力方面的出色表现,更是引来了西方人士对上海的课堂与教师的热切关注。

上海数学课堂的经验积淀深厚,加上海纳百川、勇于创新的“海派”城市风格,因此流派纷呈,并集中体现了“从牢靠的基点朝前走”的鲜明风格。在新世纪前后,探讨数学教育理论问题的论著日见其丰,数学教学实际经验的总结也以惊人的速度在增加,可是两者之间的中介环节却十分薄弱,囿于经验与紧迫的时代急需并非合拍,理想追求与日常的课堂生态差距太大。于是各路人马纷纷走出误区,一线教师开阔理性视野、提升专业水平成为趋势,研究人员走进学校课堂寻找解决问题的大教学策略成为时尚。上海的数学教育在如此强劲的多极张力中作为重要角色被推上了改革的舞台。各区县涌现出了诸如几何基本图形分析、数学开放题、设置数学问题情境、教学关键事件、问题驱动、学生做数学以及教学个别化、数学教研组专业活动等探索,而在上海多区铺开的还有现代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数学“变式教学”的实践与探索,数学课例研究也已走过了近20年的历程。

 

4.    不可或缺的指导队伍发挥关键作用

 

从上海参加PISA后的国际议论看,专业人士不乏理性,他们冷静地把目光集中在教师专业化的制度上,特别是教学研究体系,其实,在上海,随着两轮课改的全面推进,以及在合作思维与师资管理重心下移的政策指引下,教研及其指导的范畴已发生变化。教师发展指导者已扩大为帮助与指导教师专业发展的教学研究、教师培养培训及教学管理等所有人员。

这里,区(县)与学校层面的研究指导系统具有特殊意义,因为这两个层面对上可承接顶层理念和先进理论,对下可联系基层教学行为的落实,起到十分重要的纽带或桥梁作用。在上海,这两支指导队伍经过重整和扩充,素质明显提高,层次结构走向合理,而且已经年轻化并充满活力。经对数学教师指导者中相对优秀者(20%)的调查表明,他们具有教师成长的全程经历,在数学教育的不同方面功力过硬,一般都是“行而知之”的过来人;他们擅长以亲历的故事说成长的道理,不仅隐喻深远,而且与教师话语天然融合。这样的优势在教师指导中具有难以替代的功能。

很可惜,这样的教研指导经验,仅以散在形式呈现,尚缺深入的具体考察和真正意义上的理性审视。对此,如能建立多方合作的专业共同体,进行深一步的系统开发与加工,其重要意义不言自明。在这里,现有的素材是引人入胜的。例如,据前几年的实地考察,数学学科的教研指导,内容主要集中于课前的教学设计、课后的反复改进;设计的出发点是对数学与学生学习的分析,改进的根据是现场观察。在既定目标下,不间断的设计与改进正是教师专业化的根本途径。上海数学教研创造的“知识主干不掉链子”、“先易后难的教学顺序”、“从现实到抽象的数学化过程”的设计;还有“注重数学概念的意义生成”、“依据学生差异调整学习台阶”、“目标为准与水平分类”的改进,都是宝贵的经验。在行为取向的指导方面,上海的数学教研,十分强调群体合作的行为指导,比如“大胆暴露问题与公开自我”、“思考性吸纳的倾听技能”、“积极投入与回应的共享技能”;更有在教研组活动中努力打造的教学问题聚焦以及反思、建构的技能,比如“向中心问题域聚焦并细化”、“实践循证的反思记录”、“试着建构新的教学行为与认识”等,都是值得珍惜的有益探索。


(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顾非石执笔整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顾泠沅:上海数学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在怎样的改革环境中形成的?(附范例)
《数学教师专业素养与教研能力发展》
“网络教研与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与实践”课题实施方案
一年级数学小论文范例
一个值得解读的专业成长范例——我所了解的青年教师季国栋
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