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必读院士大作,岩石学
userphoto

2022.07.08 北京

关注
吴福元(2019):大洋岛弧的前世今生 

引用格式:

吴福元,王建刚,刘传周,刘通,张畅,纪伟强.大洋岛弧的前世今生[J].岩石学报,2019,35(01):1-15.

主要观点:

在加勒比海斯科舍海和阿留申等地区, 当大洋中的洋底高原随板块运移而到达俯冲带时, 它的低密度将引发洋底高原的夹塞, 致使俯冲带跳跃到洋底高原的另一侧, 从而开始洋-洋俯冲, 继而形成大洋岛弧

 西太平洋的大洋岛弧的基底或多或少都显示古老大陆的特征, 表明它们原本并非大洋板块的部分, 而更可能是从周边大陆上裂解的碎块。

在太平洋的西缘, 大洋板块向大陆下的高角度俯冲, 形成西太平洋的沟-弧-盆体系。而俯冲大洋板块的回返与后撤, 致使早先形成的大陆岛弧发生裂解, 并向大洋岩石圈方向演化。

因此, 从本质上看, 这类大洋岛弧实际上是从大陆岛弧演化而来, 目前盛行的洋-洋俯冲的大洋岛弧初始启动模式, 既没有理论基础, 也无实际资料的支持, 因而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检验。

吴福元(2007):Lu-Hf同位素体系及其岩石学应用

引用格式:

吴福元, 李献华, 郑永飞,等. Lu-Hf同位素体系及其岩石学应用[J]. 岩石学报, 2007, 023(002):185-220.

主要内容:

本文对这一同位素体系的发展历史、岩石学应用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全面的评述,对目前常见的样品溶解、质谱测定和激光剥蚀技术进行了全面介绍.

虽然Lu-Hf同位素的发展历史可划分为TIMS、hot-SIMS、MC-ICPMS三个阶段,但MC-ICPMS仪器的出现,使Hf同位素发展速度明显加快.

在介绍了Lu-Hf同位素的基本地球化学行为和基本原理之后,本文对这一同位素体系在岩石学上的应用作了全面的介绍,内容包括含石榴石和磷灰石岩石的同位素定年、早期大陆地壳形成与演化、不同端元地幔的性质及成因、岩浆作用过程的Hf同位素鉴别、区域地球动力学演化、变质作用过程中的Hf同位素变化等.

最后对Lu的衰变常数、测定标准(JMC475溶液和固体锆石/斜锆石标准)的Hf同位素组成及Hf同位素的封闭温度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吴福元(1999):中国东部中生代岩浆作用与岩石圈减薄

引用格式:

吴福元, 孙德有. 中国东部中生代岩浆作用与岩石圈减薄[J]. 长春科技大学学报, 1999(4):313-318.


主要内容:岩石圈减薄主要发生在中生代晚期,并与中国东部大面积、强烈的中生代岩浆活动在时间上相对应,且具有自西向东岩石圈减薄逐渐增强的趋势

中生代期间印度洋型软流圈地幔的侵入与中国东部的岩石圈减薄密切相关。

吴福元(2011)Geochronology of the Phanerozoic granitoids in northeastern China

引用格式:

Wu, F.-Y., Sun, D.-Y., Ge, W.-C., Zhang, Y.-B., Grant, M.L., Wilde, S.A., Jahn, B.-M., 2011. Geochronology of the Phanerozoic granitoids in northeastern China. J. Asian Earth Sci. 41, 1-30.

主要观点:

认为Zhangguangcai地区侏罗纪花岗岩类可能与佳木斯地块西部古太平洋板块俯冲有关。

早白垩世,由于重力不稳定,俯冲导致了区域岩石圈增厚,并导致增厚岩石圈的分层。

与中亚造山带其他地区不同,中国东北部受古太平洋俯冲作用的影响较大,可以认为是中生代东亚活动大陆边缘最重要的地区之一。

吴福元(2008):Zircon U-Pb and Hf isotopic constraints on the Early Archean crustal evolution in Anshan of the North China Craton

引用格式:

Wu, F.-Y., Zhang, Y.-B., Yang, J.-H., Xie, L.-W., Yang, Y.-H., 2008. Zircon U–Pb and Hf isotopic constraints on the Early Archean crustal evolution in Anshan of the North China Craton. Precambrian Res. 167, 339-362.

主要观点:

鞍山地区新获得的年龄证实了华北克拉通地区存在3.8Ga地壳组分,但所谓的3.8Ga片麻岩大多侵位在3.3Ga处,说明该地区存在3.8Ga岩石尚需进一步研究。
锆石Hf同位素分析表明,鞍山下地壳形成时间不早于4.0Ga,略早于NCC南部信阳地区。没有证据表明NCC早期太古代地幔极度亏损。

吴福元(2006):The chemical-temporal evolution of lithospheric mantle underlying the North China Craton

引用格式:

Wu, F.-Y., Walker, R.J., Yang, Y.-H., Yuan, H.-L., Yang, J.-H., 2006. The chemical-temporal evolution of lithospheric mantle underlying the North China Craton. Geochim. Cosmochim. Acta 70, 5013-5034.

古生代和新生代火山岩系统采集的橄榄岩捕虏体的新数据与先前的研究一致,即确认早古生代NCC下伏的SCLM中存在一个主要的太古宙熔体耗竭特征,而新生代则是一个古元古代到显生宙的特征。

铁岭橄榄岩在古生代金伯利岩中富含不相容的微量元素,NCC下的SCLM成分发生了重大变化,可能与岩石圈减薄事件有关,岩石圈减薄事件通过岩石学和地球物理观测得到证实。

吴福元(2006)青藏高原造山带的垮塌与高原隆升

引用格式:吴福元, 黄宝春, 叶凯,等. 青藏高原造山带的垮塌与高原隆升[J]. 岩石学报, 2008, 024(001):1-30.

主要内容:

印度与亚洲的碰撞及前期的地体拼合产生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青藏高原碰撞造山带,并进而导致了高原的形成.但关于该造山带的形成演化过程与高原隆升的关系,一直未能取得明确的共识.

本文通过对近几年来的资料总结发现,印度与亚洲的碰撞大约发生在55 Ma左右.由于新特提斯大洋板块的断离作用,形成冈底斯地区大规模的古新世一始新世花岗岩和火山岩,并发生青藏高原第一次较大规模的隆升.随着印度板块的持续向北挤压和朝亚洲大陆下的不断俯冲,该造山带岩石圈不断增厚,并在≈26 Ma左右发生岩石圈拆沉和减薄,形成全区的新生代钾质与超钾质岩浆活动,并发生全区范围内的大规模地壳隆升与剥蚀.

中新世及以后,除局部地区外,青藏高原总体隆升幅度不大.因此,青藏高原的隆升与造山带的垮塌有关,而并不是由印度与亚洲碰撞而直接产生的.

吴福元(2007
):大陆岩石圈地幔定年

引用格式:

吴福元, 杨进辉, 储著银,等. 大陆岩石圈地幔定年[J]. 地学前缘, 2007, 014(002):76-86.

主要内容:

近几年发展起来的Re-Os同位素技术是目前进行岩石圈地幔定年的最理想工具,但也存在一系列需要研究的问题.文中对这一方法的基本原理,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全面的介绍.同时,根据目前获得的Os同位素资料,对中国东部岩石圈地幔的时代进行了讨论,并简要论述所获得的资料对岩石圈减薄研究的启示.

吴福元(2007
):
Zircon Hf isotopic constraints on the sources of the Indus Molasse, Ladakh Himalaya, India

引用格式:

Fu‐Yuan Wu, Peter D. Clift, Jin‐Hui Yang. Zircon Hf isotopic constraints on the sources of the Indus Molasse, Ladakh Himalaya, India[J]. Tectonics, 2007, 26.

吴福元(2003
):
Discussions on the lithospheric thinning in Eastern China

引用格式:

Wu F Y , Ge W C , Sun D Y , et al. Discussions on the lithospheric thinning in Eastern China[J]. Earth Science Frontiers, 2003, 10(3):51-60.

作者认为, 中国东部现今的岩石圈地幔并不是减薄后的残留, 它表明中生代
时, 岩石圈地幔和部分下地壳一起通过拆沉作用而沉入软流圈地幔, 由此而导致软流圈地幔与地壳的直接接触。 

幔源岩浆的底侵及软流圈对地壳的直接加热作用, 使上覆地壳发生大规模的岩浆和成矿作用, 并导致中国东部中生代时期伸展构造的广泛发育。

吴福元(2000
):
论燕山运动的深部地球动力学本质

引用格式:

吴福元, 孙德有, 张广良,等. 论燕山运动的深部地球动力学本质[J]. 高校地质学报, 2000(03):12-21.

对中国东部新生代玄武岩及其包体的矿物学、 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研究的总结发现, 中国东部在燕山期主要表现为岩石圈的减薄, 并在其东部出现软流圈地幔与地壳直接接触的独特地质现象。

早先应该存在的古老岩石圈地幔大多由于拆沉作用而不复存在, 现今岩石圈地幔主体是在燕山晚期及其以后形成的。 

因此, 中国东部燕山运动的本质就是岩石圈的减薄乃至岩石圈地幔的消
失。研究认为, 这种岩石圈减薄的触发因素可能与当时东侧大洋板块的俯冲有关。 

软流圈地幔与地壳直接接触的动力学效应是产生强烈的岩浆板底垫托作用及相伴随的深部地壳的高温变质作用和部分熔融作用, 形成巨量岩浆的侵位与喷发, 并造成新生地壳的显著增生和原有地壳的重新调整。 

同时, 这种地球动力学过程将携带大量地幔物质( 包括成矿物质)进入地壳, 并形成地壳尺度的大规模流体循环, 从而产生大面积、 突发性的巨量成矿作用

吴福元(1998
):
壳-幔物质交换的岩浆岩石学研究

引用格式:

吴福元. 壳-幔物质交换的岩浆岩石学研究[J]. 地学前缘, 1998, 000(003):95-103.

壳一幔相互作用是 当代地球科学 ,特别是深部地质 和大陆动力学研究 的重要课题 , 它记录了大陆形成演化的复杂历史与动力学特点。当前研究主要集中在壳一幔物质相互交换的方式与过程上。本文试图通过总结近十年来将岩浆岩作为“岩石圈探针”用途的研究 ,综述壳一幔物质相互交换作用研究方面的进展。

吴福元(2006
):
Hf isotopic compositions of the standard zircons and baddeleyites used in U–Pb geochronology

引用格式:

Wu F Y , Yang Y H , Xie L W , et al. Hf isotopic compositions of the standard zircons and baddeleyites used in U–Pb geochronology[J]. Chemical Geology, 2006, 234(1-2):0-126.

CZ3锆石和Phalaborowa baddeleyite具有很低的176Lu/177Hf和176Yb/177Hf值,可作为原位锆石Hf同位素分析中的机标定和外校正的良好标准。

END
本文作者:锅 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花岗岩的成因与构造环境
莫宣学院士:岩浆作用与地球深部过程——纪念马杏垣院士诞辰一百周年而作
区域大地构造学总复习(二)
全球地质学说
青藏高原,那些高引论文大盘点
大地构造学若干常见术语简释(2)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