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家训家规】秦氏家训家规及渊源

传统文化育天下

中华传统文化传播平台

学习圣贤、践行孝道、弘扬中国文化



中华百家姓之秦姓

秦姓文化
秦姓,亦称秦氏。秦姓在百家姓中排第78,人口在当今中国姓氏中排第74位。秦姓分布很广,以北京、江苏、山东、山西、陕西、四川、广西、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居多。少数分布于东北地区,东北地区的秦氏和西南地区的秦氏外族汉化的比较多。又其次分布于安徽、贵州、浙江、福建、江西、云南、北京、广东、海南、台湾、香港、澳门等南方地区。海外秦姓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和欧美一些国家。亚洲还有日本秦氏,日本首相就有姓秦的最后改为日本姓氏。
据《群辅录》记载,舜七友之一有秦不虚。这说明上古帝舜时已有秦氏。但因秦不虚之后无世系资料可考,所以,唐、宋时期的谱牒学家对秦氏的起源又有以国为氏和以邑为氏之说。秦氏源出八大支系。1、上古帝舜七个朋友有秦不虚故后人以秦为姓。2、姬姓秦氏源于周朝周文王与周武王后裔;3、嬴姓秦氏源于秦始皇秦朝。4、古代罗马帝国大秦人留中国改为秦姓。5、三国外族改姓。6、清朝外族改姓。7、少数民族回族、满族、蒙古、藏族、土家族改姓。8、达斡尔族融入秦姓。9、赐姓。
秦姓图腾
秦姓族徽
秦姓图腾:上为“玄鸟殒卵”、
中为“双手供奉”、下为“禾苗”,
是“燕子殒卵”
与嘉禾的复合图腾。
秦姓族徽象征
秦氏为帝王之族、崇凤之族。

秦姓历史发展
 
渊源
1
渊源一
秦出自嬴姓和姚姓。根据《姓撰》的记载,秦姓是颛顼帝高阳氏的直系后裔,秦姓源于嬴姓和姚姓,是出自颛顼帝高阳氏的后裔理徵和舜帝姚姓的后代结合的后代,颛顼和舜帝后代:伯益是颛顼的裔孙。舜帝时候,伯益因帮禹治水有功,又为舜驯服鸟兽,被舜赐姓嬴氏,嬴姓出现因为舜帝的赐姓给他的女婿伯益姓为嬴,还把自己的姚姓的女儿嫁给他伯益。舜帝,姚姓,其后代就以姚为姓。伯益后裔非子的封地秦国,属于以国名为氏。
2
渊源二
源于姬姓。周文王后代鲁国侯伯禽裔孙的封地秦邑,属于以居邑名为氏。周武王时,其弟周公旦被封鲁(今山东曲阜)称鲁公。鲁公后因辅佐周王留在了周都,儿子伯禽接封鲁国,其裔孙中有一支食邑于秦(今河南范县旧城)。后以邑为氏。源于姬姓的秦姓就是由周文王的别子周公旦之非嫡长后裔所开启
3
渊源三
外族改姓。源于巴尔虎旗蒙古穆奇德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4
渊源四
源于外夷。出自古代大秦人(即罗马帝国)来华,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始祖:伯益
约公元前二十一世纪,
又称伯翳、柏翳、
柏益、伯鹥、大费,颛顼后代大业之子,
东夷部落联盟首领、九州牧。
领悟飞禽语言,尊为“百虫将军”,
发明益井、训鸟术、训兽术、治水术,
民间尊称为“土地爷”。
伯益后裔非子封于秦,始建秦国。
子孙遂以国名为氏,
称秦氏;
尊伯益为秦姓始祖。

 
人口分布
秦氏是一个古老、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在当今【2013】年姓氏排行榜上按人口排名列第74位,按名人数量排名78位属于大姓系列,人口约379万之众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29%。从宋朝至当代激增了16倍之众。宋朝时期秦姓人口11万,名列100之后,明朝时期秦姓人口23万,排名82.宋元明600年间中原与四川秦姓人口因战争与自然灾害减少。在中国的秦姓主要划分为两支,分别为西北的一支和东部及东南部的一支。前一支为颛顼嬴姓的后代,发源地是甘肃省天水的故秦地。自秦朝灭亡以后,其公族便以国名为姓氏,其后裔多居于陕西等地。后一支则为黄帝姬姓的后代,其发源地在今河南范县及山东曲阜一带,后来发展成为中国秦姓繁衍的主流,而且其从一开始就向陕西省境内及湖北省播迁。在战国时期,秦姓族人北上发展到今天的河北省境内。先秦时期,秦姓已分布于河南、陕西、山东、湖北、河北等地。到了西汉初年,为了清除各地的旧贵族及豪强势力,维护汉朝的中央集权统治,汉高祖刘邦采纳了娄敬(刘敬)的建议,迁徙六国贵族的后裔和关东(今陕西省潼关以东的地区)的豪族到关中,从而使之置于中央政府监视之下,人口大约有二十万之众,这其中就有山东秦姓的一支豪族迁居扶风茂陵(今陕西省兴平县东北)。这支秦姓人丁兴旺,官宦众多,故世号“万石秦氏”,从而成为当地一望族。与此同时,已有秦姓或迁入甘肃、江苏,或迁入四川、北京等地。大约在汉末或三国时期,源自姬姓后裔的秦姓有一支迁入山西,后形成一大郡望,即太原郡。而秦姓南迁始于秦代以前,魏晋南北朝时,由于北方连年战乱不断,秦姓便再次南迁。同时,在今甘肃境内又形成一大郡望,即天水郡。魏晋以后,已分布于江南许多地方,以江苏、浙江为主,其中江苏以无锡,浙江以绍兴、宁波最为集中。宋、元、明时期,秦姓有迁至广西、安徽、贵州、福建、北京、上海等省市者,历清至近现代,分布地更广,遍布于全国各地,而且还有不少移居海外,从而使秦姓得以更加广播,枝叶进一步繁茂。
 
郡望堂号
天水郡:西汉朝元鼎三年(丁卯,公元前441年)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肃通渭),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通渭县、秦安县、定西县、清水县、庄浪县、甘谷县、张家川县及天水市西北部、陇西东部、榆中东北部地一带地区。东汉朝永平十七年(甲戌,公元74年)改为汉阳郡。三国时期曹魏仍改为天水郡。西晋时期移治到上邽(今甘肃天水),北魏时期仍改回为天水郡,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甘谷县等市县一带地区。

太原府:亦称太原郡。战国时期秦国庄襄王四年(乙卯,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晋阳(今山西太原),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五台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带、霍山北部一带地区。北魏时期辖地在今山西省阳曲县、交城市、平遥市、和顺县之间的晋中一带地区。隋朝时期改晋阳为太原,又另设晋阳,与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兴国(公元976~984年)中年,改并州为太原府,移治阳曲(今山西太原)。以后宋朝、金国的河东路、河东北路,明、清两朝以来皆为府。民国时期为市,山西省会所在。
齐郡:西汉时期先为临淄郡,后改齐郡,治所在临淄(今山东淄博),其时辖地在今山东淄博市和益都、广饶、临朐等县地。隋、唐两朝改为青州北海郡。

河内郡:古以黄河以北为河内,以南、以西为河外。春秋末期楚、汉之际,约在公元前三世纪末置郡,治所在怀县(今河南武涉),当时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黄河以北、京汉铁路以西一带地区,包括汲县。魏文帝黄初年中,河内郡析置朝歌郡(今河南淇县)改属冀州(今河北冀县),四县随之改属、后又回归河内郡。属司州河南尹的有卷(今河南原阳)、原武、阳武三县。属兖州(州治廪丘,今山东鄄县)陈留国的有封丘、酸枣、平丘、长垣四县,属兖州东郡的有燕。西晋时期移治野王(今河南沁阳)。隋朝时期于野王为河内县,隋、唐两朝的河内郡即怀州。元朝时期设为怀庆路。明、清两朝为怀庆府,河内县之名不变,常为治所。民国政府时,改河内县为沁阳县。

堂号
天水堂:以望立堂。
临淄堂:以望立堂。
河内堂:以望立堂。
太原堂:以望立堂。
三贤堂:因孔门七十二大贤中有秦祖,秦商,秦非,秦冉四位。这里的“三”是指多数的意思。
乐善堂:孔子因为看到七十二大贤中姓秦的竟占了四位,便夸奖秦氏好道乐善,所以又叫乐善堂。
养真堂:秦氏好道乐善,能注重养真(本性的善),所以又叫养真堂。
忠孝堂:秦琼的后人因为秦琼是唐朝开国元勋,既忠且孝,因名忠孝堂。
淮海堂:宋朝词人秦少游的后人因为秦少游著有《淮海集》传世,所以叫淮海堂。
五礼堂:清刑部尚书秦蕙田,立朝三十年,刚介自守,著有《五礼通考》,因名五礼堂。

 
名人
秦冉:孔子弟子。姓秦,名冉,字开,春秋末年人。唐代开年间元封“彭衙伯”,宋封“新息侯”。

秦琼:字叔宝,汉族,齐州历城(今山东济南市)人。唐时名将,他以骁勇善战,志节完整而闻名。曾追随唐高祖李渊父子为大唐王朝的稳固南北征战,立下了汗马功劳。因其功居于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民间与尉迟恭为传统门神。

秦氏家训

尊宗敬祖 孝道为先

大气洪量 厚德胸宽

修文习武 效我先贤

琢玉成才 身教言传

良才俊彦 出自苦寒

爱国兴邦 遵纪守章

学诗学礼 能言善立

襟怀坦荡 诚信直刚

慎思笃行 博学明辨

勇于攀登 求是立新

芝兰之室 友善互帮

朝阳喷薄 族人兴旺

人义美德 弘扬彰显

富贵太平 秦氏永昌


秦氏族训

崇忠孝,倡谨信,爱众亲仁,余力学文。

秦氏族规

1、于国倡忠,于家倡孝

2、族人团结,和睦相邻

3、见义勇为,助人为乐

4、发愤图强,旺族兴业

5、见贤思齐,从善如流

6、教子耕读,广习科艺

7、养老抚幼,勤俭持家

8、戒赌戒毒,警盗严奢

9、学法守法,维护治安

10、红白诸事,谨循村规

11、清洁家园,美我乡村

12、男女平等,女孩上谱

13、同姓不婚,婚过五服

14、续谱间隔,十年为期






圣贤教育

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好老师要用爱培育爱、激发爱、传播爱。

传统文化育天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罕见姓氏:二姓
生姓--历史来源
「家训家规汇总」王氏家训家规
记住这100句家训家规,觉得受益终生
家规家训100条
家训家规100则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