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缅怀丨文史学者、收藏家王贵忱先生逝世,享年95岁
userphoto

2022.10.28 广东

关注
摄影:黄伟哲
2022年10月26日晚10:30左右,知名古文献版本学家、古钱币学家、金石学家、历史学家及书法家王贵忱先生辞世,享年95岁。
王贵忱(1928.7-2022.10.26),1928年7月生,辽宁铁岭人,中国著名古文献版本学家、古钱币学家、金石学家、历史学家、书法家和收藏家,中国当代学界的一位通才式学者,被潘景郑先生誉为“魁奇之士”。他早年参加革命,1949年随军南下,寓居岭南七十余载,曾先后担任粤东交通银行经理、汕头地区建设银行行长、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副馆长、广东省博物馆副馆长、广州市地方志编委会副主任兼办公室负责人,以及中国钱币学会理事、广东省钱币学会副会长、广东省书法家协会顾问、《广州大典》顾问、广东省古籍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顾问等职。

王贵忱拓题海阳砖

此外,他还于1988年受聘为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1994年获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2007年入选“当代岭南文化名人50家”,2011年获得中国书法家协会颁发的纪念中国书法家协会成立30周年荣誉奖。中外名人研究中心1991年编辑出版的《中国当代名人录》和1993年编辑出版的《中华文化名人录》,均收入其小传。

王贵忱先生学养广博深湛,研究涉及历史学、钱币学、文献学、金石学、书画艺术等诸多领域,特别是在钱币文献的搜集整理与研究、龚自珍著作版本研究以及广东地方文化研究方面卓有建树。先后出版专著数十种,主要编著有《先秦货币文编》(与商承祚、谭棣华合编)、《可居丛稿》《三孔币汇编》《中国钱币文献丛书》(与马飞海合编)、《可居题跋》(初至五集)、《明本潮州戏文五种》(与杨樾合作)、《屈大均全集》(与欧初合作)、《曾国藩未刊书札》《张荫桓戊戌日记手稿》《中国钱币大辞典泉人著述编》《王贵忱书法集》等。

早在20世纪中期,王贵忱先生就跟广东省博物馆书画鉴藏家苏庚春等人多有交往,并经常在与各地友人的书信中提及广东省博物馆。1983年2月,广东省委宣传部研究决定:省中山图书馆副馆长王贵忱调任省博物馆副馆长。在博物馆工作一段时间之后,他应香港中文大学邀请,前往讲学一个月,主要讲授古籍版本、古器物、古钱币,颇受该校师生欢迎。1985年,他调任广州市地方志编撰委员会任副主任兼办公室负责人,负责牵头组织广州的修志工作,从组织工作班子、训练人员到搜集资料、撰写志稿等,皆倾力付出,受到了当时市领导的认可与赞赏。三年后,当广州市地方志编撰工作逐渐走上正轨,他又重新调回广东省博物馆,并于1989年6月离休。


王贵忱(右)与容庚(左)
王贵忱(左)与商承祚(右)

从20世纪50年代在周叔弢指导下藏书起,王贵忱先生开始涉足收藏,先后收藏了古钱币、文献、金石、书画等许多珍品。他藏而不私,早在1963年就把自己淘来的嘉靖本《周易程朱传义》五册捐赠给了省立中山图书馆,后来一直不断地给许多图书馆、博物馆捐赠藏品。1990年,将毕生收藏的363件南粤陶瓦全部捐赠给广东省博物馆。1999年与2011年,先是把耗费半生精力收集的600多册古钱币文献资料捐给了中国钱币博物馆,后又将包括红印本《定庵续集己亥杂诗》、明万历刻本《古史六十卷》在内的807册古籍文献捐给了广州图书馆。


王贵忱先生捐赠的部分南粤陶瓦

南越国戳印“右官”陶瓦

灰白陶,坚硬致密,残片呈不规则形,中有戳印“右官”文字。方形戳印陶文,字形方正,结构严谨,此批陶文应出自当时南越工官之手,以为管理者“物勒工名,以考其诚”的作用。


南越国“贫”字陶拍

灰褐陶,坚硬致密,残片呈不规则形,陶拍,拍上有圆点纹和贫字样,底纹与文字结合,一次拍印成型拍印文字。


南越国“万岁”陶瓦当

灰褐陶,坚硬致密,呈圆形,模制的陶文瓦以万岁瓦当为大宗。万岁是当时常用的吉祥用语,汉高祖时太中大夫贾进《新语》,“高帝未尝不称善,左右呼万岁”。万岁瓦当皆为阳文篆书,按书体又可分为正体、反文,也有近似鸟篆文的变体,从文字笔法、书风和布局来看,来自不同的匠人之手。


捐赠证书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王贵忱先生在钻研学术之余,还悉心指导广东文博单位、图书馆以及中山大学、广州美术学院等机构的许多后辈和学生。至于上门请教、请益过的后辈学人,更是不计其数。其诲人不倦、提携后学的精神令人难忘。

摄影:刘谷子

王贵忱先生名重文博界、图书馆界等领域,德高望重,贡献卓著!他的逝世,不仅是广东省博物馆(广州鲁迅纪念馆)的重大损失,也是广东学界的一大损失!

现节录梁江,中国美术馆研究员、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梁江2007年的著文《有容乃大——从王贵忱到解读李可染》和王贵忱先生1985年5月为《黎雄才画集》作序的文章《黎雄才绘画艺术略论》,让我们共同以沉痛的心情致以深深的哀悼!


有容乃大——从王贵忱到解读李可染

●梁江

1985年末,我在《美术》杂志副主编吴步乃先生家里第一次见到台湾画家刘国松先生。当时,几个钟头山南海北说的话题是大陆各地及高校美术的状况。末了,刘国松先生把他一册在海外印制的新作送我。让我有点意外的,这是由李可染先生题写“四序山水图卷”的一个长卷。可染先生接着写道:“国松艺友匠心独具,突破时空局限,将四季山川景色荟于一图,壮观宏伟,展卷令人神驰不已。一九八四年岁次甲子冬月可染拜题”。

刘国松是在台湾推动西方现代绘画思潮的骁将,以撕纸、水拓或丝瓜瓤作抽象画,1983年2月曾在北京举行个展。可染先生年长刘国松25岁,对于这样在艺术追求和创作理念有着明显差异的后辈,题跋中的揄扬和推许之意溢于言表,而这显然又非画坛长者着意于扶掖后学的客套措辞。就中,我们或可对李可染先生对于艺术探索,对待艺术新思潮的态度,以及他兼容博蓄的大胸怀有一新的理解。

上世纪80年代初期在广东,我得到的一册《李可染画论》。篇幅虽不太多,却每有精辟之论。例如,可染先生说到,“有人说,学中国画的学了素描有碍民族风格的发展。我不同意这样的看法。我画中国画已有几十年了,早年也学过一段素描。现在看来,我学的素描不是多了,而是太少了。……假若我的素描修养能再高一些,对我的中国画创作会带来更大的好处。”

在当时,能出画册以至理论专著却是非同寻常的规格。这很可能是荟萃李可染画论的第一本专集,而辑录者王琢其人却从未听说过。后来,我有机会持老师陈少丰先生介绍函,拜访时任广东博物馆副馆长的王贵忱前辈,方得知其中一二。辑录者王琢曾多年跟随中南局书记陶铸工作,长于经济学研究,喜欢书画。结识可染先生之后,更为其人其艺折服,多方设法搜辑到可染讲课论艺的几个传抄本,乃辑成《李可染画论》一书。

是书的独特处在于,辑录者王琢、撰写《李可染及其艺术成就》的王贵忱、以《李可染画语寻味录》代序的秦牧,均不属美术圈内人士。而由于他们着力推介,可染先生的艺术在岭南以至海内外生发出广泛影响。回顾可染先生与各界人士的交往,探究他缘何圈外知音众多的理由,不仅有趣,还有另一层深意。
2013年12月25日,刘斯奋艺术研究中心在广州成立,图为王贵忱(左)和梁江出席活动时的合影

《杏花春雨江南》这幅名作人们耳熟能详了。1961年可染先生题跋有云:“杏花春雨江南,此绝妙词,不知出自何代高手。吾童年至今,每为之神驰不已,故吾亦屡屡写之。意想经营,思以不寻前人也。一九六一年八月十日可染画于北海之滨”。

《杏花春雨江南》确实不止一件,而我所见到的一件至今并未面世。曾任美协广东分会副主席的黄笃维先生,是著名书画家和收藏家。二十余年前在黄笃维先生家中,他给我展示了李可染原作《杏花春雨江南》。其画幅面方正,笔墨酣畅。我惊诧之下发问:此画刚在画报上见到,何故能在这里?笃维先生笑答曰:“不止一幅,但这是最早也是画得最好一幅。当日李可染从广西写生归来路过广州,心情很好,说把最得意的一张画送我了。”

黄笃维先生已于几年前故去。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他任美协广东分会秘书长,长期负责协会日常工作,曾多次在广州接待可染先生。此又应当提到,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的几年,可染先生频繁往南方,每每冬季便到广东从化作画,还有《鼎湖飞瀑》等为人熟知的广东题材山水行世。而他与广东很深的渊源,便是第一本《李可染画论》出自广东的前提。

李可染先生的艺术,是一位大家传达天地之大美的大艺术。有容乃大,这是我们解读他人生和艺术的一个不可或缺的视角。

原文写于2007年于北京


2014年,梁江书画展在广州南岸至尚美术馆,王贵忱、龙瑞、许钦松、牛克诚、张彦等出席



黎雄才绘画艺术略论
●王贵忱
著名国画家黎雄才先生以笔墨精妙、风格清新的山水画,见称于海内外已五十余年。已故容庚先生撰有《黎雄才小传》二千言,记其在艺术上取得的成就甚详,称之谓“擅长山水,并及花鸟,能合新旧两派而镕冶之。早年在岭南之作,多以山林秋色、烟云雨景为题材,显示幽静雅洁风格,爱好自然情趣。西北旅行后,作风一变而为气势恢廓沉雄朴茂,以巨幅见长”。又引前兰州大学中文系主任冯国瑞氏送雄才先生归端州所作《岭南画派歌》,盛赞其艺事云:“岭南泱泱革新功,气倾百代凿洪濛。其于艺事依然同,挟东西洋求会通。近者高(剑父)陈(树人)两野翁,崇岗奇兽万夫雄;一笔十丈木棉红,飒然欲归南北宗。雄才晚起'春睡’从,入室韩幹森玉骢;寝馈鼎湖深山中,片云几度扶桑东。山水障子绝壑松,倚视马夏破壁龙;写真微妙技弥工,云瀑丹青郁葱茏。会心天趣通草虫,鸣玉琅玕闻夜篷。蜚声海外惊碧瞳,嘹亮寂涧听清钟。入蜀度陇漫游踪,万里双车随屐筇;打包敦煌美术宫,天山天池风雪冲。随形赋物探邃穷,积稿盈尺何雍容。燕支番女意态浓,瓜州唐窟颐貌丰。读来殊俗不厌重,仿佛霞客游记中。红楼据案走奚僮,漫卷缣轴摩碧穹;关河飞越意未慵,梦入罗浮自惺忪;天涯咫尺千万峰,河山脚底蓝本供;随意剪刀割吴淞,万态驱遣皆汝佣。轮困肝胆气如虹,放怀八表撞洪镛;唐宋欧亚力折衷,峻立今时之高崇。此责勖汝任以躬,堂堂正正振华风。我拟重九攀乔嵩,坚约南高峰顶逢。行矣,长歌歌未终。”(录自《颂斋书画小记》稿本)
此为冯氏一九四四年所作,歌辞一韵到底,读之气壮。其时对黎氏绘画已称美如此。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其所以早年在绘画上已斐然有成,与他自少时就刻苦好学,得承名师指授是分不开的。雄才先生是广东肇庆人,生于清宣统二年(一九一〇年)。幼时家贫,其父黎廷俊先生善绘画,精于摹拓金石碑版,以裱画拓墨维持家庭生活,故画家在其幼年得见习书法图画。年十三,就读肇庆中学。学校教师陈鉴(寿泉)先生原为名画家居廉入室弟子,擅长国画,精通画理,专攻花鸟见闻于粤中。师生气味相投,课余间授以国画基本功知识,雄才先生得画学启蒙,画乃益进,在乡里已有画名。十六岁时,适逢高仑(剑父)先生游鼎湖途经肇庆,见所摹清代花鸟十二屏巨幅,即承激赏收为门下。此为一九二六年间事。后一年,经剑父先生召至广州,住春睡画院深造,生活费用由高氏补助。此后数年间,尝学习素描,并致力临摹历代山水花鸟名作。以学业优异,于一九三二年由春睡画院资助东渡日本攻读日本画科。一九三五年学成归国后,相继在广州市美术专科学校、广州市艺术专科学校及重庆国立艺专任教。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出任华南文学艺术学院、中南美术专科学校、广州美术学院等院校教授。一九七八年任广州美术学院副院长。


黎雄才

在长期艺术实践中,雄才先生在继承传统画学基础上刻意创新,广采博取,多所师法;重视深入生活,以摄取造化精蕴为指归,形成画格清新,具有时代气息的艺术风格。收入此集中的一百零六件画幅,是精选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既有独具风貌的山水画,也有墨彩纷华的花鸟诸作;从“丈二匹”皇皇巨制,到匠心妙运的长卷,以至斗方、册页、写生小品等画件,内容丰实多彩,从中可见雄才先生绘画风格演变发展的由来,反映出黎先生六十年艺术实践的丰硕成果。其中如一九三一年所作《寒汀图》,意象萧疏,笔法清隽洗练而景物生动,给人以志趣清远的感受,是为早年写花鸟得意之作。其后,此类题材作品益为精致美妙,但不多作,盖近几十年间致力于山水画创作,花卉草虫画名遂为所掩。

潇湘夜雨图

45cm×65cm

纸本设色

1932年

高要黎雄才艺术馆藏

画家青年时代的山水画,即以章法谨严、笔墨灵秀著称于国内外。一九三二年所作《潇湘夜雨》图,获得比利时国际博览会奖;《寒江夜泊》《珠江帆影》两画,分别参加芝加哥百年进步博览会和在德国柏林举办的中国美术展览会展出,颇得时论好评。《珠江帆影》在展出期间,即为德国博物馆出重价购藏。原作《潇湘夜雨》护持五十年,完好无损,今已收入画集中。此画写的并非“潇湘夜读”之类传统题材,而是刻意描绘当代水上人家在风雨归途中,于竹林近处停歇时的景物。写落帆桅杆耸立,极尽写实能事,状风雨断竹杂陈,非现场写生无由致此。整幅画面含有雨意,表现出水上劳动人民在停泊间犹无片刻闲暇的感人情状。此图取材超颖,又贴切潇湘夜雨命题,堪称画家这一时期的佳构妙制。

森林

144cm×76cm

纸本设色

1953年

高要黎雄才艺术馆藏

在日本留学时期所作《风雨归舟》和《猿桥春雨》等画,以及回国后于一九三七年创作的设色春、夏、秋、冬风景四屏,显然有着日本画影响而能面目自出,构图清煦明净,画笔秀朗脱尘,学而善变,皆为崭露才艺之作。及至抗日战争爆发后,他于一九四一年经韶关取道桂林入川,而后转走西安、兰州、张掖、酒泉、敦煌,再入新疆、内蒙古诸地,沿途采风写生,饱览山川之胜,探古代艺术宝藏,绘画风格为之一变,以气蕴清遒雄健见胜。

黄河三门峡工地

39cm×263cm

纸本设色

1958年

岭南画派纪念馆藏

近三十余年,画家又复多次游历大江南北写生,山河锦秀之美和建设新貌,促使其艺术风格再为之一变,创作题材更为广泛,笔墨益趋苍健华实。一九五四年创作《武汉防汛图卷》,高三十点四厘米,长二千七百八十八厘米,今藏中国美术馆。此画以精彩的笔墨记录了人民群众与洪水搏斗,改造大自然的雄伟场面。这是在写生画稿基础上创作出来,高度概括出抗洪工地各个重要部位,画面剪裁布局适当,刻画精妙入微,宏观景物浑然一体,表现出绵延数百里抗洪工地全貌,局势博大,首尾贯通,有一气呵成之妙。此巨作尝博得美术界好评,已故著名国画家于非闇、徐燕孙先生著文彰之,有武汉抗洪史诗之誉,被视为开国后优秀画作之一。近如岭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黎雄才山水画谱》,是他惨淡经营的山水组合画稿巨迹,析之独立成幅,合之并美,既可作学山水画的范本,又可作欣赏研究画册。顾其山水画造诣精湛,实源于不断追求变法结果,然其著墨清新意蕴依然联续相承,盖于不变中求变,晚近画品以强调神韵著称。

万古长青

134cm×321cm

纸本设色

1991年

岭南画派纪念馆藏

为人们赞誉的“黎家山水”通常是指雄才先生的意境清华,特别是形象美、色彩美见胜的青绿山水画。其青绿山水,皆从写生中提取素材,既写实,又写意,展卷读来易于接受,境界旷达美秀,深得雅俗共济妙致。画集中所收《黄山始信峰》《烟寺晚钟》《黄河之水天上来》和一九六〇年的作品《云霭春深》等画幅,写出峰峦竞秀、烟云氤氲之美,山水树石颖脱而无一雷同,气势清旷绝俗,表现出画家写实写意的高超艺术才华。再如《黄山云海》图,画面气象雄伟郁茂,山石层次丰富,瞩目咫尺千里,写出“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境界,是其山水画意蕴清华的典型之作。究其挥写青绿山水,一变往昔平铺着色法,综汇历代设色长处,运以自家敷彩巧思妙意,石青石绿干湿并用,层次加染,色调效果突出而有节奏感,大自然节候变化奇观随其渲染毕现。这是他使用传统色彩的独到之处。与《黄山云海》基调不同的是《嘉陵江畔之盘溪》一画。重庆盘溪,原是雄才先生旧游之地。一九八〇年旧地重游,兴致弥高,发愿写出盘溪景色之美,要亦寄意之作。此画基调明净清幽而给人以强烈的色彩感觉,读来却静穆美秀,饶有韵致。此其善用明暗衬托手法,效果突出,使画面呈现出清明平和景象故也。统观他的青绿纷披的山水画,设色浓淡相宜,色调重而不滞,淡而不薄,浑托留白空间,绘画出云山树石于静中见动,无奇中见奇,深得虚实相生之旨。近二十年中,以作水墨山水为多,用笔苍厚雄健,与设色山水异曲同工,各臻其妙,造诣与时精进,晚近画笔益见朴厚风华,诚所谓“诗到老来工律细”者。

黄洋界

147cm×372cm

纸本设色

1965年

黎雄才先生的山水画,尤以巨幅著称,写松最享盛名。七十年代中,为宾馆所作的《西樵雨后》《庐山朝霭》两幅“丈二匹”巨画,气势磅礴浑厚,调子柔和秀美。“丈二匹”原是画坊形容大型画件之谓,黎氏所作大画如《迎客松》,高四米,宽达十二米,他写来不打画稿,直接装裱宣纸上墙,趋高就低便随意皴擦渲染。据其体验谈,这样写大画,可远视眼底一望收,易于格局取势和整理润饰,便于掌握画面的整体感。然非胸有丘壑,技术娴熟者难能如此。其写松特出古今,独树艺坛一帜。一九五六年所画《苍松》图,独写老干一节,针叶疏朗,生机勃发,画题不称其巨,而以松实表托出树本壮伟之势,兼显苍松不老本色。昔见所写《松林图》,画幅较小,气象博大,松林荣生地带,望之辽阔无际;近景新枝枯干交织而意气繁茂,林木高低起伏密集丛生,千姿百态,蕴含新陈代谢之大自然规律,写尽松涛林海之势。又如一九七九年水墨《青松白沙》图,整幅画以山水白沙衬托出远景,写松则是画家着意经营所在,用渴笔焦墨抒写株根针叶,盘节虬枝参错奇出,笔法生辣劲健,意态高华,极尽苍松生机意趣,是老画师杰出近作。

珠江长卷·卷一(局部)

36.5cm×2190.5cm

纸本设色

1995年

岭南画派纪念馆藏

黎雄才先生以他的艺术独创性和刻苦探索精神,在创作上取得了重大成就,影响深远。据他估计,先后已创作了大小画幅不下三四千件,写生画稿逾万幅。数十年来,他多次在国内举办个人画展,近几年中又先后数次出国访问和开个人画展;其作品经常在国内外报刊上发表,获得很高评价,丹青铸史之功,久已在国内外享有声誉。画家已年过古稀,犹不辞劳累,数度辗转于长江、黄河、珠江流域旅游写生,决意在近年为三大河流图写三幅长卷,惜终未能如愿。至其逝世,仅完成《珠江长卷》之一半,长七十余米,诚一大憾事也。(注:原文为《黎雄才画集》序,岭南美术出版社一九八五年五月版,标题及内容为作者重拟。)


2013年8月6日,王贵忱在广东美术馆出席《一默如雷——吴静山书画作品展》开幕式。黄伟哲摄

部分图文来源:广东省博物馆、岭南画派纪念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岭南大家】松风山色 | 黎雄才
黎雄才写生精品展今天开幕
黎雄才书画值多少钱一平尺?黎雄才《旭日东升》作品赏析
黎雄才山水画,实实在在!
国画精品
李可染先生山水画作品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