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双跏趺坐(双盘,也名结跏趺坐),有两种姿势
1.一是将右脚放在左脚上,再将左脚放在右脚上,名为“如意吉祥坐”。
2.二是将左脚放在右脚上,再将右脚放在左脚上,名为“不动金刚坐”。
如此姿势,自然端直,不致前后左右摇摆。假使初学静坐,或年事已高,难以仿效,那就不必勉强,可改用半跏趺坐(单盘)。
二、单跏趺坐(单盘),有两种姿势
1.一是只将左腿置于右腿上,不需再将右腿置于左腿上,为如意坐。
2.二是只将右腿置于左腿上,不需再将左腿置于右腿上,为金刚坐。
此两种坐法,较双盘有缺点,因左右膝盖会落空,身易左右倾斜。
以上二种是佛家和道家的静坐法。如果单盘也做不到,可将两小腿交叉于两般的下面,也名交叉架坐。此是儒家的坐法。
然后安置两手,先将左右手掌伸直,手背叠于手掌上面,贴近小腹,放于脚上,两大拇指轻触,有如结弥陀印,功用可使左右血液交流。
盘坐时要求注意以下几点:
①臀部后半部,要求垫高一些,可垫棉垫或较薄的枕头。这样,可以使腰部自然伸直,避免打坐时因腰肌疲劳,慢慢弯腰曲背的弊病。
②腰部要自然伸直,腰不直则任督二脉气不通畅,也容易形成昏沉瞌睡得毛病。
③头正颈直、下颌微收。舌抵上腭。因为日常生活习惯,大多数人头总喜欢偏向一侧,或左或右,打坐时往往自己觉得头正了。实际上仍有偏斜。可以平时在坐好以后,在面前放一面镜子,看一看自己头是否保持在正直的状态,找到头正颈直的状态,找到头正颈直的正确感觉。这样可自动纠正体内的不平衡与气脉。细说如下:
挺起胸膊,端身正坐,身不弯曲,也不高耸,头不低垂,也不昂仰,脊骨要直,总之,不可东倒西歪,身坐不正,气血不通,气血不通以至心难入定。从鼻孔徐徐吸入清气,用口吐出浊气,想气息从全身毛孔出入,至三五七次,然后闭口,唇齿相著,舌抵上颚,功用可以调摄细脉。天井有水(口水),应将咽吞,古人称口水为“玉体仙酱”,道家称为“玉液还丹”,或“长生药酒”或“炼津成精”等,其功用可以灌溉五脏六腑,促进消化不良,增长脾胃,镇定神经。
眼宜轻闭,也有主张微开,恐人昏沉,苦不昏沉,还是以闭为宜,因眼对境,容易分心。
坐久若觉身有俯仰斜曲等事发生,即应随时矫正,否则,日久会生毛病。坐中随时长短,务要排除妄念。切勿摇动身体,四肢也避免移动,以身动故则心动,心既驰散,何能入定。
坐时空气要流畅,但不要受凉,尤其是后脑,膝盖,脊梁骨,如果著了凉,仍以打坐医治。坐垫要软,但不可在梳化上坐,因在梳化上坐,气不能升起。静坐之处不可过光,过光心易浮动,也不可过于暗,过暗心易混沉。耳不外听,嘴唇轻闭。不可追求功效迅速,有追求便是妄想。所谓:“既不可以无心求,亦不可以有心得。”不可以坐代睡。疲极要休息,久坐有术之人,可以座代睡。
食不可过饱,过饱百脉不通,也不可过饥,过饥精神不振。要持之以恒,不可一暴十寒。身体觉冷,用毛巾被等盖之,若有出汗以乾毛巾擦,用湿毛巾擦容易受凉。呼吸顺其自然,不用逆呼吸,亦不深呼吸,更不可用闭气法。切忌情绪暴燥。不吃五辛,以五辛生吃生嗔,熟吃发淫。避烟酒,守五戒,遇善境不喜,遇恶境不忧。
若两腿麻木不能忍时:可以将腿上下交换,如再无法忍耐,可伸直数分钟等麻木消失后,再重新盘腿坐。
盘坐两腿麻木,则有三种原因:
1、因人生来骨骼柔软,开始便能单盘或跏趺坐,
2、要经三五个月或一年,始能单盘或双盘,此是血气冲过骨节所致。
3、有些人坐虽经数年,仍旧无法单盘与双坐,这是气血不通所致,一旦气血忽然畅通,立刻坐一小时亦不觉麻木,所谓:气血通则不痛!不通则痛。
坐时若觉身体摇摆,此乃气血结滞不通所致,或神经紧张,或心理作崇,或任意放纵,坐时需要精柙集中,时时提高警觉,以免摇摆扩大,无法收摄。
意念与呼吸
坐好以后,不要急着闭眼,先定心神,等心情安静下来,呼吸均匀下来后,再慢慢地让眼睛闭上(轻闭或微留一线之之光)。
呼吸用鼻,不可以口,用口出入,会引致白血球增加,对身体不利。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呼吸上,默数自己呼吸的遍数,身体虚弱的人数吸,即一吸上记一个数,呼气不记数即一吸一呼为一个计数;身体健壮,平时火气大,脾气暴躁这类的人则数呼气,一呼气记一个数,不记吸。
这样从一数到五,就从头再来,再从一数开始,如此反复不断的训练。
注意事项:
①数息时,要注意的是在呼吸上,心里数呼吸,耳朵注意听着呼吸。全神贯注,心念集中。如果数息过程中发生杂念则马上将意念收回来,从一重开始数起。
②注意要将呼吸调到:深、长、匀、缓、柔。“深长”:呼吸不要短促,而要绵绵不断,慢慢将一呼一吸所用时间拉长;慢慢则会感到自己的呼吸深入体内,带动全身的气机;“匀”,不要时快时慢,要速度均匀;“缓”,呼吸宜慢不宜急,“柔”,柔和,若有意若无意,不要用力呼吸。
③如果数息可以达到比较专注,心无杂念或入静的程度,可以慢慢忘掉数息。
④在修炼过程中要注意防止以下三种情况:
第一,昏沉
打坐时昏昏沉沉,打瞌睡。昏沉容易被当作是入静,尤其注意。真正入静时,心神很明晰,身心轻爽豁然,不象昏沉,糊里糊涂,身心浊重无明。
造成昏沉的主要有以下原因:
·饮食不调,打坐前吃了过于油腻的东西,或吃得太饱。要少食油腻,不要吃得太撑;
·姿势不调,有的同志坐着坐着,身体便走形了,慢慢头也低了,腰也弯了。头低腰弓的姿势,最易引起昏沉;
·劳逸不调,打坐前工作或做别的事情过于疲劳。身心疲倦。此时,最好先躺着全身放松,观想全身周围有一层金光,睡半个小时,恢复疲劳后,再坐起来练功,练完功后再重新入睡。既保证了练功效果,也保证了你充足水面时间。(在未到神足不思睡阶段,充足睡眠还是必须的)。
·身心过于松懈,有的同志练功时,对放松有错误理解,于是精神和身体上过于松懈,表现在形体上是“垮”掉了,象一个空面口袋,头低腰弓的现象自然产生了;其实练功时要松而不懈,稍稍要提着一点儿精神,提着一点劲,不能松松垮垮。如果是这方面的原因造成昏沉,则要猛提正念,加重一点练功意志。
第二,散乱
心念散念,老是想东想西,练功时走神。造成散乱的原因如下:
饮食不调,吃了刺激性食物,如辣椒、洋葱、大蒜等辛辣刺激性食物,容易引起练功中的散乱。要少吃辛辣;
心身不调:练功前参与了一些容易引起情绪激动的活动。如看惊险电影、看因起情绪激动的小说、杂志,与人激烈辩论或争吵……
一般功前半小时到一小时,最好做一些不激烈的活动。如阅读一些气功书刊;读佛经道经,或做一些轻体力的家务活动。
第三,呼吸不调
如果不注意将呼吸调匀,有急促、不匀的现象,也易引起散乱。
凡练功出现杂念,以“念起即觉”对治即可。即一有杂念产生,便很快觉悟到,将意念收归练功意念。不要因己产生的杂念而自己埋怨自己,悔恨自己,这样反而产生了更多的杂念。
要知道,修静初期,出现杂念是很正常的现象。否则,何必还要修呢?
功态之中出现任何现象,如眼前出现光、图像或自感身体出现酸、麻、胀、痛、沉、凉、蚁行、跳动、肌肉抖动等八种现象都是正常的。要对一切任其自然,不要老想着它,依旧把心念定在静境里面。图像之类不要随便跟它跑,要定的住。
静坐与体验
我们如能经常静坐,会使心情平静,由于心平气和,血脉畅通,疾病便不易发生。相反,若心情时常被愤怒、恐惧、悲伤、忧郁,等情绪困扰不安的话,则必令气血失调,久之必引致百病丛生。
初学静坐,两腿会觉麻痹,妄念也难以收摄,但习坐日久,酸痛便会消失,妄想也可控制。而且双腿盘坐,约五分钟,身心便能宁静稳结,如坐四十五分钟,或二小时,身心反而舒畅,此时下座,精神奕奕,如吃灵丹,快感难以形容。
若于静坐中间,忽因要事下座,假使发生浑身不舒服感觉,补救办法,可于事后,再去静坐,至血气畅通舒适为止。以静坐时,血气正在周身循环,末走至终点,忽然令其中止,故下座后有不适现像,若静坐日久,此种现像便会消失。
静坐也比睡觉有益,常人熟睡时,消耗能量比清醒时,降低16%左右,打坐如有功夫,甚至能下降34%。书中有说:人从生下来,脑内就有一百四十亿个脑细胞,其中只有百分之二十五左右的脑细胞在工作,静坐的人可能有百分之五十的脑细胞在活动,若人年事已高,体弱多病,冬天感觉手脚寒冷,静坐半小时,会觉全身发热,夏天气候炎热,静坐能使身体清凉。所谓:“息灭心头火,除热得清凉。”又说:“心静自然凉。”因此,打坐不只御寒,却能去热,更令肥人变瘦,瘦人增肥,因为肥瘦皆是病态,静坐能消万病。由此可知,静坐对人有百益而无一害。
儒家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佛家说:“由戒生定,由定发慧,”其义大致相同。
静坐有功夫时,身体会发生不寻常的变化,不知内情的人,往往会说是走火入魔了,其实不尽然。心念注意丹田日久,腹部会充实。觉有一股真气,每从放谷气时,将腹内郁积逼出。时有阿肚现像,每月一至两次,或经一至两年始能停止,请勿恐惧,此是将多年累积的湿热泻出来。首先功效是满身流汗,身体动摇,指手画脚。或觉某部分痛养,重如泰山,轻若鹅毛。或觉身大丈许,小如拳石,或觉身体升高,如腾云驾雾。或觉下沉,如降落深渊等种种变化,不一而足。若遇此种现像,切勿惊怕,此乃静坐之功效,由于气血走动,身理会发生变化,血气犹如车辆,脉管好似道路,若车辆有力,可将道路阻碍冲去,以是静坐若久,血气充沛,会将脉络打通,上下通行无阻。未静坐前。全身毛孔似有闭塞现像,静坐数月,感觉遍身毛孔虚通无滞,呼吸也微细而慢长。气息达至最微细时,几乎不用鼻孔出入,这时感觉一切毛孔有如藕孔,也如鱼网,无不疏通。
静坐之前方便
静坐前后,切勿发脾气,若坐前而动肝火,于静坐时难以入定。若在静坐后生烦恼,由于气息仍在细脉中运行,尚未散至粗脉,会引致血液突然沸腾,致人感觉烦燥不安,胸部似有物件梗塞,此种情形,有时会延续数日不散,故不可不注意。
静坐须找一处清净地方,离开热闹的环境,并须每日抽出些时间,静坐两次,每次由十分钟增至二十分钟,再由二十分钟加到三十分钟,若能经常坐半小时,三个月后,必见功效。第一次坐最好在上午大便之后,因大便后气虚加强,静坐可以大补元气。第二次坐可在下午沐浴之后,以洗澡后气血畅通,静坐加速血液运行。
静坐若无清闲幽静之处,于嘈杂的地方用功,也并非不可以,不过须要置心一处,不可随境所转。又须注意,面对喧闹声音,切勿生讨厌心,或生恐惧之念,或想办法躲避,须知此心一生,便是随境所转,仍是分别妄想,应将一切声音置之不理,一心照顾功夫,如是练习日久,则闹处一样可以入定,此时定与声音两不妨碍。不过,功夫未曾用到纯熟,不易燎解个中奥妙,比如三人屋内款款深谈,对房外大炮声恍若不闻,如俗语说:「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因「心不在焉,」此也如是,以心系念一处,外声不能扰乱,古德有说:「十字路口,正好打坐,」即是这个意思。
静坐时须将两腿盘起来,盘腿可以减短血液通道,其心容易入定。每有人于公园运动之后,端坐于石上或椅上,两腿垂下来,双目紧闭,如是静坐,实未得法,极难得到入定功夫,因身心有连带关系。若四肢缩心必宁,四肢舒心必散,上述其人因身体舒散,其心不易入定。佛家之静坐,要人四肢蜷缩起来,由于身体收敛,其心容易入定。
本来练功的入,于行住坐卧,出入往返,均可历境习禅,由于初学,心粗意乱,必须以坐入定,不论佛住世时,佛教传入中国,弟子修行证果,皆以打坐为首要。古德偈说:「得道惭愧人:安坐若龙蟠,见画踟趺坐,魔王亦惊怖。」故于四威仪中,以静坐为胜。
静坐有四字真言,所谓:「松,静,守,息。」松是将全身机体放松,头部,两肩,两眉及口角,解衣宽带,全身悉令放下;静是宁静思想,不使七情六欲生起,意念安守丹田(小腹),令心聚精会神;调和气息。逐渐入于细慢长的状况。
静坐之前,要将万缘放下,行动从容安详,不可粗犷。首先将身摇动数次,使各部分血液流畅,全身按摩,两腿,膝盖,腰部,脊梁,胸部,两臂,后脑,脸部,头顶,再加浴面:犹如洗脸样式,功用可以醒脑,降血压,少皱纹。
气脉阻塞——造成身上的疼痛 -
关于身体的障碍,一个在胸前,一个在后背。在静坐的时候,身体里会有气的运转。就是说,当你精神专注在你所观的境时,你必然会全身放松。身体一放松,你身体的气就会运转起来。气功师会说是在练气功。其实不是,我们在专注修定。但是因为你的心专注在一个境里面,对身体不理会,你的身体就会放松,身上的气就会运转起来。当它运转的时候,如果你身上有一些气脉阻塞,气运转到那里就会疼痛。于是禅定就修不好。一般受寒的阻塞都在后背,一般呼吸或心理的问题会造成前胸阻塞。忧郁、劳心、嗔心等就会感觉胸口闷。还有一个就是胃的部位,有些人胃寒,他坐到一定时候就会打嗝。
当你静坐到身上气感发动时候,若身上有疼痛,而不是酸痛,表示你静坐坐的好。为何说好?原因是身上有病痛,你平时不知道,你静坐的时候,气要打通病灶而痛。你要去处理病痛,如果你不去处理,气就会干扰你。如果你不去处理它而每天坚持坐,慢慢的也会自动打通,但是要花很长的时间。如果你们发现任何的疼痛,都要将它处理掉,不要认为出现病痛是老师教错,或者是修错。过去在静坐时若受到惊吓,以后每次静坐就会胸前痛,你要找医生或者气功师帮你调理,以免继续干扰静坐。要记得,在静坐的时若受惊吓,不要立刻就睁眼动身。应该静下来,吞口水或者将气引到丹田,过后找人处理。 -
背后有几个部位,就是会阴、命门、肺腧、大椎、玉枕等。静坐时会有气通过这些脉轮穴位,如果这几个部位阻塞会造成一种冷热现象。一个是在肚脐背后的命门冷,会导致腿冷麻。还有胸口背后的肺腧穴一旦受寒,就会冷疼。感冒的时候,大椎往往会冷痛阻塞。如果是大椎阻塞,你静坐的时候,会觉得背后很热很热,但颈项以上凉凉的,这是气不能上来的缘故。如果是脑后的玉枕阻塞,你会觉得整个颈项发烧,头重重的。这也是气不通、阻塞。有这种现象,你一定要去处理它。处理不了,只要长久地坐,虽然被困扰一个时期,最终它也会通。当气自动调理过去造成的病灶而痛,说明你静坐有进步,所以说坐久出现痛是好事,不明白的人就会因痛打退堂鼓。 -
头上留气—久了造成头痛 -
大多数人静坐几天后太阳穴和眉心这一带痛胀,这是静坐时不小心造成的。为什么呢?因为静坐时气会升到头上,很多人没有觉察有气留在头上就休息了,一次留一点点,用功几天后,就会疼痛。情况严重时,嘴唇裂,舌头生疮,睡不着,虚火上升。这些都是气留在头上造成虚火病气。好多出家人都遇到这方面的问题,自己被气干扰成病,对修炼时的气无知而修成“虚火外道”,却骂气功是外道。 -
所以,每次静坐之后,头上某些部位会有气,你如果有把握处理这些气的话,可以用任何方法处理,处理气的阻塞最好循古人的规矩,静坐完了之后,先搓热手掌,以爪梳头、以掌洗脸、以指按摩身体手脚。按摩的时候要注意,不要立刻睁开眼睛。按摩完了之后,才能睁开眼睛。
按摩就是让你将积在头上或身上的气疏散掉。另外有些人,静坐完了就去睡觉,这是要不得的。这样容易造成头疼。如果这些问题你都懂得处理,你就不会被气干扰。不然,你静坐到最后,你会因周身不舒服而心灰意冷。 -
静坐到了一定时候,敏感的人都会发现有气在运转,大多数人都经验过太阳穴会发涨。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我们修心养性会产生清净的气,贪嗔淫欲会产生污浊的气,清净的气向头上升,越清净的气升得越高。污浊的气往下降,越污浊的气降的越低,最高到头顶百会穴,最低到小腹下的会阴穴。所以当心念清净到接近初禅的时候,你身上清净的气就会升到眉毛的这个水平。是一个水平,不是眉心一点。 -
你每次静坐完了,一定要让这些气降下来。有些人很敏感,他会知道,有些人不敏感就不知道。不敏感的人静坐之后,要好好的按摩,以避免气留在头上。如果你用按摩处理不了,就要做一些观想,观想气慢慢地从头上降下来。你可以用手掌心面对自己的头慢慢地慢慢地向下拉。向胸前中间拉,拉到丹田,重复做这个动作。如果还是不行的话,你可以拍打来处理留在头上的气,用空心掌拍打。拍后会觉得你头上的气粘在手上,要将它甩掉。如果这些你都懂得处理,要进禅定是不难的。有些人已经坐很久了,虽然没有什么杂念了,总是不能入定,没有乐受。为什么呢?多数原因是身体有病,造成心无力集中,于是没办法入定。因为禅定是很强的心力集中,如果心力集中达不到相当强度,就没办法入定。也就是说你的心力无法集中到所需要的能量,所以,身体比较虚弱的人,静坐前就要吃一些补气的药。
我们打坐坐得好,身心清净,身体健康,从头脑中心下来,有口水自然而来,甜而带有清香的味道。咽这个津液,可以长生,也可以祛病,尤其妇女专修这个法门,口水越多,越漂亮,脸上会发光,这叫“玉液还丹”。舌头要提起来一点,口水就一直这样下来,口水越来越多,身体越来越健康,至少可以帮助消化,胃功能增强了。
打坐坐得好,口水清凉发甘,有时候还带檀香味,这个叫“玉液还丹”,久了以后,皮肤骨节都会变的。所以学佛修道打坐注重津液、口水。一般老年人嘴巴会干,甚至会发苦,实际上是嘴里没有口水,如果一生打坐,就不会有这样。
但不管年轻年老,真正修道的人口水不苦,是甜的。津液之甜,是清香,乃至清凉,就是《百字铭》里头说的“白云朝顶上,甘露洒须弥”,也就是密宗的“甘露灌顶”。
有时候你们打坐口水一直涌出来,然后不断咽进去,这个时候咽法不同,要让它自然满了,舌头稍稍向上提一下,它自然会顺流而下,这样念头就不容易散乱,心一乱就坐不好了。
所以不要管它,让它自然下来。到了玉液还丹时,皮肤都变细嫩光亮起来。如果你打坐,坐到一片光明也没有什么稀奇,都是内部变化的原故。
我们打坐也不是说咽两下口水就是长生不老,每人根器不同,成就的迟早就不同。有些人很容易到达,有些人修了一辈子效果也不明显。
总而言之,学佛修道是与行为道德配在一起的;必须要功德,要善行,诵经持咒,做好人,做好事,慢慢地功德与努力两个配合,就成就得快。同样上学的学生,班上每个同学的成就不一样,就是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