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宝应

       阳春三月,草长莺飞。沿路桃红柳绿,和风送爽。不知不觉中,一块鲜花绿叶簇拥的巨大立石映入眼帘,上面镌刻“锦绣鲁垛”四个笔划灵动的大字。啊!文化昌明的水乡要津——鲁垛镇到了。车在乱针绣产业园内停下。此乃重重楼宇组成的建筑群落,行行花草树木环绕其间,给人以典雅幽静之感。既是宾客旅游揽胜探美的景点,亦为水乡绣女飞针走线的佳处。加之精品陈列室内幅幅佳作竞艳焕彩,看得我们神思飞扬,激情难按。
       鲁垛是古三阿的一部分,诞生过许多美好的传说,包括中华人文始祖黄帝之妻,养蚕治桑方法创造者嫘祖,一直给人以古老神奇之感。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为北上伐齐开凿邗沟,此地临近入淮口射阳。此后,过往船只带来江南文化,当然也包括种桑、养蚕、缫丝、织锦等与民生息息相关的技术。《宝应县志》载:“从秦汉时起,境内即渐次出现砖瓦、酿酒、缫丝等手工作坊。”可以佐证此说的《张助栽李,流为神话》的故事告诉后人,早在汉代宝应地区即有成片桑林。鲁垛镇作为刺绣之乡,最迟要追溯到唐代。唐天宝五年(746),大诗人李白46岁。他春初在苏州,后盘桓于扬州、安宜、淮安等地,秋日复返扬州。其间写下了《白田马上闻莺》,诗中有句“蚕老客未归,白田已缫丝”。在给县令的诗《赠徐安宜》中,亦有“制锦不择地,操刀良在兹……川光净麦陇,日月明桑枝”等诗句。我们不能把这位喜好“壮游”的诗仙束缚在县城和夹耶渠一线。安宜县地域广阔,今鲁垛镇境内的鲁庄,当年已有颇具规模的佛教寺庙海宁院。“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的李白,饶有兴味地前往与僧侣品茗谈经,录下途中见闻,赠予好友徐县令亦未尝不可。
       南宋1279年覆亡。元将张洪范押解文天祥前往大都(今北京),8月24日从建康(今南京)出发,27日夜宿扬州。为防义军途中劫持,没走大运河水道,而是沿邗沟东道,穿越湖荡北上。舟至宝应境内望直港东成子河时,已是8月30日晚间。面对夜壁孤灯,感慨万千,挥毫写下脍炙人口的名篇,五律《宝应道中》。有句“征袍共衮绣”。“征袍”指战将的外衣,“衮”谕帝王,意在国难当头,必须君臣同心。然而,作为诗眼的“绣”字,则可是途经绣乡鲁垛境内之时获得的灵感,因为两地仅距数里之遥。
       1283年,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途经宝应。在他的《东方见闻录》中,有一段说到当地的缫丝织锦,应当看成与绣乡鲁垛境内有关的文字。“……他们靠工商业维持生活,生产量很高,并且织成金线织物,生活必需品极为丰富。”对这位金发碧眼,深得元世祖忽必烈信任的外国人,今人更不能主观武断地限制或划定他的旅行路线。此公若买舟东去,饱览湖光水色,领略田家风情,能说没有这般雅兴吗?
       《宝应历代县志类编简称(类编)·经济类·物产·木类》:“柳、榆、桑、椿……”桑在树林中名列第三。《类编·经济类·赋征》:“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桑一千四百五十株,丝九十斤一十两……嘉靖四十四年(1565),官民桑一千四百五十二株。每株科丝一两,共丝一千四百五十二两。绢七十二匹,每匹折银七钱,共银五十两四钱。零丝十二两存留府库,其丝每一两折银三分五,共银四钱二分……”可以看出官府早就将此列为固定财政收入的来源。鲁垛镇文化干部徐乃洵先生收集许多当地谚语。其中“桑树从小育,孩童趁小教”和“蚕老麦黄一伏时”等,都已收入《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宝应县资料汇编》,他从文化和存史角度向世人证实,鲁垛境内栽桑、养蚕的普遍和悠久。
       古往今来,女红被当作女德之一世代沿袭,鲁垛甚于他处。心灵手巧,洒花纳锦是姑娘家一定要具备的技艺。谈亲事,娶媳妇,要先访访是否有此特长,粗手笨脚的女子是受人鄙视的。绣女多,刺绣的花线需要量就大。否则,县城那么大的制线作坊和那么多的店铺早就“关门大吉”了。绣女们端午绣虎鞋、虎帽,中秋绣“白兔望月”,春节前绣“富贵牡丹”、“年年有余(鱼)”,新婚前绣房门帘、枕头套、屏风、帐栏、花鞋、绣袄等等。至于绣包、香袋之类,更是举手之劳。刺绣使千家万户的少女生活多姿多彩,堪称大姑娘、新媳妇们的“青春伴侣”。
         “姐在房中绣兜兜,绣个兜兜送把情哥哥,上绣金龙盘玉柱,下绣狮子盘绣球。情哥哥,送把我家哥哥兜心口。”这是一首名曰《绣兜兜》的车水号子,又名《锣鼓车》。1956年,农民歌手郑诚赴京参加全国第二届民间音乐舞蹈会演,唱进中南海,得到国家领导人的赞赏。后来由著名歌唱家雪飞演唱,灌成唱片,流传海内外。1965年夏季汛情严重,我携带乐器,随县淮剧团文艺小分队到东荡一带慰问演出。在鲁垛的一段圩堤上,看到一位老农敲着小锣小鼓演唱《绣兜兜》,才知道此曲的根也在鲁垛。艺术是生活的再现。她起源于清朝?明朝?还是元朝或宋朝?如今可能难以考证。但她很古老,那是确凿无疑的。
       历经600多年的沧桑变化,当初射阳湖中的一个墩阜,早已田连阡陌,成为古老绣乡的中心集镇。30年的改革开放,让这片土地生机勃勃,欣欣向荣。实现万民同乐的全面小康。如今的鲁垛,千家万户安居乐业。作为江苏省文化精品之一的乱针刺绣,乃扬州市继玉器、漆器后第三大民间特色工艺品,被列为扬州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是吸纳农村妇女万人以上,年创产值3亿元的文化产业集群,名副其实的乱针刺绣之乡。
       在乱针刺绣艺术馆观赏时,琳琅满目的精品使人惊叹不已,真想在画幅前留影以作纪念。突然镁冰镇灯一闪,心中的愿望成为现实。自己的身影在这艺术之宫定格,与乱针刺绣佳作组成新的画面,可谓不虚此行。车子重又启动,回望花木丛中的“锦绣鲁垛”立石,不愿说再见,因为心留在绣乡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3000绣娘“绣出”宝应鲁垛新名片
宝应小姑娘朱姝钥学习刺绣的艺术之路
哎,不要叫我“绣爷”撒!——我眼里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朱军成先生
鄂州人物之宗景藩
小刺绣,适合绣在衣领和兜兜上
刺绣教程----米莱娜的88种刺绣针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