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与无尤精解雅言和韵书的沿变(完整版)

  

作者:与无尤

上一期视频咱们说到,中国古代的诗人写诗主要押两种韵:雅言韵和方言韵。方言很好理解,方言就是地方语言,也就是各个地方的土话。接下来,我分两期视频给大家说说雅言的历史演变以及韵书的演变。因为所涉及的时间长,年代多,内容多,所以大家听起来可能会感觉“乱”,这是没办法的事,我已经尽量压缩了内容,把这个题目分成两期视频,也是为了减轻大家的学习压力。

雅言和方言是一组相对的政治学概念,方言是地方语言,雅言则是官方制定的标准语言。雅言在不同的朝代称呼上略有不同,比如隋唐的雅言又叫汉音或秦音,宋朝的雅言又叫正音或雅音,明朝的雅言又叫官话等等,为了表达方便,我在这里统一叫雅言。

我们的古代汉语按照音韵的发展分为三大体系,即上古音系、中古音系与近古音系,上中近三大音系统称为古音系统。上古音系一般以《诗经》的韵脚和谐声字所反映的语音系统作为代表,时间上处于先秦、秦汉、魏晋时期。中古音系一般以隋代陆法言所编《切韵》的语音系统作为代表,时间上处于南北朝、唐、宋时期。近古音系一般以元代周德清所编《中原音韵》的语音系统为代表,时间上处于元、明、清时期。

雅言的发展贯穿了上古、中古、近古三大音系,也就是贯穿了夏朝至清朝的整个历史。三大音系、雅言以及韵表的历史演变基本上是同步的。

“雅言”这一概念最初特指《诗经》的语言,从夏朝开始,官方指定的标准语言也被称为雅言。

雅言的推出首先是政务沟通的需要,不同的官员使用不同的方言是很不利于政府工作的,这个问题从夏朝开始就受到了统治者的重视,所以夏朝的时候就有了官方制定的全国通用语言,也就是夏言,又称为雅言。

虽然夏商周的国都变迁比较频繁,但总的来说,还是在河南范围内定都的时候最长,特别是在洛阳定都的时间最长,夏商周时期的雅言都是河洛话,也就是洛阳话,历史上称为洛阳雅言。《论语》里有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的说法,也就是说,孔子虽然是鲁国人,但他讲学和主持祭祀等活动的时候用的却是洛阳雅言,是他从洛阳学来的。

需要注意的是,洛阳雅言既不是古代的洛阳口语,也不是今天的洛阳方言,而是古代洛阳太学里教学采用的标准读书音。在历代的韵书中,除了《中原音韵》是以口语为描写对象外,其他的韵书基本上都是以读书音为描写对象的。古代没有拼音字母,要想说雅言,需要有相当的音韵学知识做基础,这就导致在老百姓中推广雅言是不可能的,从而雅言只在读书人和官僚系统中流行,所以雅言又叫读书音,即读书时或读书人说的语音。与读书音相对应的是说话音,也就是口语语音。

后来历朝历代的雅言虽然变化很多,但都是以洛阳雅言为基准演化而来的。今天的普通话也带有洛阳雅言的基因。 接下来,咱们按照朝代顺序,梳理一下雅言的历史沿变,顺便梳理一下韵表的历史沿变。

秦朝历史太短了,所以关于秦朝的雅言,现在说法不一。但秦始皇在中国语言文化的发展史上,做了最大的贡献,因为他统一了文字。统一文字,直接奠定了两千年中华文明的基础。没有文字的统一,中国的文化很难传承得这么完整。同时,因为文字的统一,极大地加深了人们的民族意识,使得中华民族具有极强烈的文化认同感。这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始终坚持大一统思想,始终坚持文化一脉传承的根本原因。历朝历代都把“统一”作为国家的最高战略,今天依然如此。这个功劳要归到秦始皇身上。

两汉的雅言直接承继了先秦的雅言。西汉的都城是长安,东汉以及后来代汉的魏国的国都都是洛阳,再后来西晋仍然定都洛阳,所以两汉和魏、西晋时期的的官方语言用的都是洛阳雅言。汉朝的雅言又称为“正音”、“通语”。

从夏朝到西晋,长达两千多年的时间里,中国的权力中心绝大部分的时间都在洛阳或者洛阳周边,这就使得洛阳雅言的历史根基极其深厚。

到了东晋,国都迁到了金陵,也就是今天的南京。但是由于南渡的中原人非常多,所以,东晋的官方语言是由洛阳雅言和吴语结合形成的金陵雅言,金陵雅言一直传承到了后来的南朝,也就是宋齐梁陈。

北魏早期官方语言是鲜卑语。北魏迁都洛阳之后,孝文帝在语言上要求断诸北语,一从正音,此后北朝各国的官方语言均以洛阳雅言为主。

南北朝以后,洛阳雅言有了一个新的称呼:中原正音,又叫中原雅音。

隋朝统一全国后定都长安,加上隋朝是从北周承继过来的,所以隋朝的官方语言是承继了北朝的雅言的。后来,为了照顾南方人,隋朝规定以金陵雅言和洛阳雅言为基础正音,将南北朝官方语言融合形成了长安雅言,也就是著名的秦音。

隋朝陆法言以长安雅言为基础编制了《切韵》,规范了韵书修撰的体例,从隋唐至近代一直沿用不废。由《切韵》归纳的语音体系,经《唐韵》《广韵》《平水韵》等一脉相承的增补,一直是官方承认的正统语音体系。也就是说,整个唐诗宋词所使用的音韵都属于切韵系统。可惜的是,《切韵》原本已经散失,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藏有敦煌唐写本切韵残卷三种,是所存最古的、与陆法言编撰的《切韵》最相近的版本。

唐朝虽然延用了隋朝的长安雅言作为官话,但是因为洛阳也一度做过唐朝的首都,所以唐朝的官方语言有向洛阳雅言靠拢的倾向。

唐朝的王仁昫撰写了《切韵》的增修本《刊谬补缺切韵》,后来孙愐又做了《切韵》的增修本《唐韵》。不过由于孙愐曾利用朝廷扩大《唐韵》的影响,所以《唐韵》虽然是孙愐的私人著述,但事实上是唐朝官方承认的韵书。《唐韵》共 195韵,比《切韵》多了两韵。《唐韵》比《切韵》多收录了3500字。《唐韵》字字有训解,而且旁证博引,比较详细。从《唐韵》开始,韵书便同时具有了辞书和字典的功能。可惜的是,《唐韵》也已经散失了。《刊谬补缺切韵》的命运稍好一些,今天的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存有《刊谬补缺切韵》的残本。

  


北宋的官话是中原正音,也就是洛阳雅言。北宋的陈彭年丘雍在《唐韵》的基础上编著了《广韵》。 《广韵》是《切韵》最重要的增订本之一,《广韵》有206个韵部,比《切韵》多13个韵部。《广韵》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韵书,它在当时的文人学士心目中是一个至高无上的必须遵循的音读典范。由于《广韵》继承了《切韵》和《唐韵》的音系和反切,而《切韵》和《唐韵》都已亡佚,所以是《广韵》使《切韵》的古音得以完整地流传了下来,《广韵》就成了研究中古汉语语音最重要的资料之一,现存的《广韵》版本很多,较受肯定的是清代黎庶昌的《古逸丛书》覆宋刊本。

南宋的首都是临安,也就是今天的杭州,南宋的官方语言是中原正音和临安话相结合而形成的,但主体上还是中原正音。今天杭州话和周边的方言区别很大,儿化音很多,就是从南宋开始的。南宋时代的刘渊又在《广韵》的基础上撰写了《平水韵》。《平水韵》是根据唐代诗人的用韵情况总结出来的一部韵书,《平水韵》是《广韵》的简略本,后来经过后人的不断修改完善,到清朝康熙年间,有人编著了《佩文韵府》,把《平水韵》并为106个韵部,才有了我们今天广为熟悉的《平水韵》。

《切韵》《唐韵》《广韵》和《平水韵》是一脉相承的,它们都属于《切韵》语音系统,都是中古音系的代表性音韵著作。

元代,蒙古语是权势语言",汉语是优势语言",优势语言和权势语言的互动和竞争,加剧了蒙古语和汉语的接触融合,并在北方形成了蒙式汉语。后来随着明初《洪武正韵》的刊行,蒙式汉语退出了历史舞台。

元代周德清创作了北曲韵书《中原音韵》,《中原音韵》是历史上最早的曲韵韵书,也是历史上第一部以当时的口语为描写对象的韵书,反映的是说话音,这在音韵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开启了近古音系时代。《中原音韵》舍弃了入声。《中原音韵》的语音系统已经相当接近今天的普通话,是普通话形成的原始基础。

明朝开始称官方语言为官话。明朝早期的都城是南京,官话是金陵雅言。后来迁都到了北京,但官话仍然是金陵雅言。

明朝初年刊行的《洪武正韵》是南京官话的规范版本。《洪武正韵》恢复了入声字,且《洪武正韵》和《切韵》音系一样,都是反映雅言,也就是读书音的,这和《中原音韵》是不一样的。

清朝是继元朝之后又一个少数民族统治的朝代,在官话的设定上,清朝和元朝很像。清朝最初是以满语为官话的,但因为满语实在不够成熟,无法满足统治者治理国家的需要,没办法,统治者只好把南京官话,也就是金陵雅言定为官方语言。

清朝中后期,又分化出了北京官话。北京官话是在元代旧北京话和南京官话融合的的基础上,融入了少许音译满语词汇而形成的。这样,作为汉语标准音的官话就形成了南京官话和北京官话两支。雍正八年设立了正音馆,大力推广北京官话,此后北京官话逐渐取代南京官话成了清朝的国语。1909年清朝正式设立了国语编审委员会 将当时通用的北京官话定为国语。

清嘉庆年间,江苏吴县人戈载根据唐宋人填词的用韵情况编撰了《词林正韵》。《词林正韵》的出现,使得我国历史上诗韵、曲韵、词韵齐备,《词林正韵》填补了词韵的空白。但因为唐宋人填词的自由度极高,且词韵和音律高度结合,总结其用韵规律十分困难,故而《词林正韵》和真实的唐宋词用韵情况有很大的出入,所以实用价值不高。

民国初期,当时确定全国官话的时候,是北京话和广州话二者竞争,在孙中山的努力下,最后选择了北京话。

19325月,中华民国教育部正式公布并出版《国音常用字汇》,为确立国语的标准提供了范本,是现代汉语标准第一个系统——国语系统。

新中国的全国通用语言是普通话,当然,普通话也是官方语言,从此中国正式进入了普通话音系时代。

普通话的正式称呼是“现代标准汉语”,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 ,以北方官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通用语言。

1953年中国中央政府确定了热河省承德滦平县为普通话标准音的主要采集地,1955年,确定现代标准汉语的名称由国语改称普通话,作为国家通用语言写入宪法,制定标准后于195626日由国务院发布《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向全国推广。

至于说为什么在滦平县采集普通话的标准音,这是因为在明朝初期,由于战争原因,长城之外的滦平县居民被全部迁到了保定市和北京房山一带,滦平县成了无人区,这种状态持续了200年左右,导致当地的传统方言土语消失殆尽 。直到康熙八年, 才从京畿等地陆续迁来了王公大臣和八旗军队,在滦平建了五条御道、八大行宫、二十四黄庄,这使得滦平县受清朝北京官话的影响非常大。现在滦平县60%都是满族人。从清朝流传下来的滦平方言的特点是音准分明,语调比北京方言硬一点,尤其是没有尾音,显得直接、清晰、明确,与普通话极为接近。

这就是在滦平采集普通话标准音的原因。

与无尤:本名范彦芳,祖籍河北省石家庄市井陉县,当代著名哲学家、文学家,中体诗开创者,在哲学、文学、家庭教育学、市场竞争学等领域皆有建树,被誉为“千年解老第一人”、“中体诗之父”。代表作:《与无尤对位译解道德经》《道德经与企业治理》《中体诗论与诗集》《爸爸的进化》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古代的“普通话”:明朝北京人多说河南话
雅言[中国最早的通用语言]
从雅言到国语:古代正统官方口音的变迁史
第一课:古代音韵基础与诗赋音韵应用(三)
四川话差一点成了普通话?
洛阳读书音:中国古代的“普通话”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