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流浪地球、上帝之手和刘慈欣的宇宙文明观

前面的瞎聊:我看的科幻片并不多,但刘慈欣的作品看过一些,他拿雨果奖的第二年,叶文洁的选角被疯狂吐槽,可惜三年过去后《三体》仍处在待产状态。自然了,若从《三体》开启中国科幻纪元,难度可想而知,何况对比和外星文明进行光年维度的战争来说,对抗一个长得很好看的木星是很能引起舒适的。更何况正值中国新年之际,炸炸木星还是很喜庆的。全文主要分为主体议论文和后记文艺抒情散文两部份,第一部分可读性极不强。



事实上,电影对小说的改编幅度极大,电影基本上只是借鉴了一个把地球推出太阳系这一基本前提。刘慈欣的《流浪地球》讲述的更像是一个《三体3:死神永生》的片段:地球派科学家们早早计算出太阳的毁灭,于是它的行星只能投靠半人马座的新恒星,故事的主人公在约四百年后的逃逸时代出生,见证了地球经过逃离太阳之前最后的十五次公转后苟延残喘地离开太阳系的过程,故事的高潮在地球突破小行星带时出现,人们发现此时的太阳与四个世纪前似乎并没有什么变化,于是全球发生了叛乱,叛乱者对五千名科学家们进行了集体审判——使他们在暴露在已经远离太阳的地球的严寒之中活活冻死。另叛乱者们没有想到的是,就在这时,在他们面对着已经成为冰冷雕像的殉道者遗体时,太阳毁灭了。人类只好在绝望中再度启程。电影里的唯一挑战不再是太阳,而是那颗庞大的在古罗马神话中主宰天地的朱庇特木星,在地球逃逸的过程中不慎逼近木星的洛希极限,即将被木星的引力吞噬。因此,小说仿佛是电影的前传,电影直接跳过了人类对太阳的告别。



文章在讨论电影内容的基础上加入了部分原著小说的情节进行补充,主要讨论以下问题:为什么说这是一部极具中国特色的好看的科幻片?如果人类真的被逼到绝境,能够在何种程度上保留自己的文明?人类文明是否有权利代表地球文明?


为什么说这是一部极具中国特色的好看的科幻片?


大刘科幻有三宝,冬眠、逃逸、朝闻道。有了冬眠,所有大维度的时间空间问题才能被解决,人类内部是一定会有对立的,在地球派看来掌握飞离地球技术的人一定有叛离的危险,从叶文洁到杨冬,从丁仪到云天明,无数的殉道者在真理的祭坛前高喊朝闻道,夕死可矣

不过这是小说的关键,郭帆导演在采访中坦言,改编后的电影主题是“家园”和“希望”。

于是流浪地球的开篇就跳过了讨论究竟是建造足够多的星际飞船还是带着地球逃跑成本比较大的问题。毕竟“地球是人类永恒的家园”是目前的共识,大过年的,中国人讲安土重迁。

因此《流浪地球》不仅仅是有中国元素的科幻,更是蕴含了传统中国人价值观的科幻。

电影中虽然已经假设了联合政府的存在,但各国文明的标签无处不在。俄罗斯人嗜酒,日本人在危机来临前举枪自尽,中国人用回家团圆的理由让说法语的联合政府主席发布请求支援的广播。


仔细想想,有哪一部好莱坞科幻大片从头到尾都在喊着我要回家?(或许有《星际穿越》?)


中国人的科幻要带着地球跑,哪怕它满目疮痍。


事实上,这部电影还有一个非常中国式的科幻结局。在与逃逸地球计划并行的火种计划里,随时可以叛逃的空间站里装载了人类受精卵和各类能够满足重新建立地球文明的物质材料,一旦地球失守,空间站便成了《三体》里的蓝色空间号,抛弃地球寻找新的人类栖息地成为其使命。

在故事的结局里,航天员刘培强在他的儿子刘启(这真是个天才少年,顺便空间站里应该没有以色列的人)的方案基础上以一己之力用空间站装备的三十万吨燃料作为引燃木星的火种,以木地之间的冲击波拯救地球的坠落。虎口脱险的地球进入了新一阶段的逃亡,而上一阶段中的火种计划还能进行下去吗?在刘培强心中,逃逸计划之于火种计划的优先性是恒久的,然而火种计划是联合政府(包括中国)默认的可行性方案。

进入空间站的人从离开地球的那一刻起就成为了真正的选民,但选民刘培强从一开始就抱着我只是到空间站服役的打算,每日起床时照着窗户画下木星的位置,他离木星每近一步就意味着回家的日子又早了一天。


作为空间站的宇航员,他不可能不知道火种计划,也不可能不知道一旦地球失守自己身上应当肩负什么样的责任,使他最后决定做出牺牲的原因只有一个,那便是他从未想过火种计划是必要的,换句话说,他不接受退路,没有备选方案。



相比之下,他不需要做出如《三体3》中的救世主程心那样的选择:在三体舰队即将到达地球的十五秒内,她可以选择是否需要发送暴露地球坐标的信息,也就是决定地球是与三体文明一起在未知的时间段内被黑暗森林里的力量消灭同归于尽,还是抱着侥幸的心理保住地球哪怕人类被三体文明殖民。但他们的选择最终都是一样的,对他们来说,只有地球才是人类永恒的家园,这颗巨大的蓝色球体是人类的母星,哪怕它不再宜居甚至不再有人类文明。保全地球才是保全家园,保全家园即是保全一切。


刘培强一直都是一个需要保全最大利益的人,他知道如何保全最大的利益,因此决定牺牲患病的妻子,让妻子的父亲韩子昂保护他的儿子刘启获得进入地下城生活的机会。


那么,他最终违抗空间站的命令,牺牲自己,用空间站点燃木星的行为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牺牲小我成就大我吗?我觉得也不是,正如空间站Siri莫斯所说:让人类保持永恒的理智是不可能的。他的决定不是在理性下做出的。是作为父亲的愧疚和对儿子本能的保护,他拯救的不是全人类,是自己的后裔。



他是清楚自己的使命的,保全地球并不意味着保全人类,在电影的设定下以目前的科技水平只能保障地球暂时的安全,在这启程后的一百代人会再遭遇上无穷尽的劫难,再取舍,再被遗忘。然而,在这2500年的岁月中,是推着地球向几光年外的星系航行容易还是造好星际飞船建立新的殖民地成本更低?刘培强想拯救的绝不是全人类,而只是他的儿子,这一点是他与其他航天员又一个不同的地方。在危机面前,刘培强总会在第一时间试图联系刘启,而往往这时都无法接通他的信号,拨通其他联系人的目的也只有一个——确保他儿子的安全。


这种父子间的纽带无法被割舍以父系氏族为单位的传宗接代,才是中国人延续生命的形式。


他一直在做的,便是对自己曾对儿子做出的承诺负责。这种父亲对儿子的责任可以超越自己的使命。这种父子纽带中, 刘启对刘培强的恨也是顺理成章的,作为儿子的他是依赖父亲的,对他来说,刘培强的儿子这一身份认同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幼时他能满足于你爸爸是英雄,那你也是英雄,在最后的通话里,他听进去的不是刘培强喊的几声刘启,而是那声儿子。刘启埋怨父亲的不仅仅是他对妻子的放弃,是多年来作为父亲的责任缺失。而这一点亦是东方文化里独有的。



对比起星际飞船穿越星际来说,带着地球流浪便不是流浪。家的定义是可以被轻易改变的吗?显然不是。

据说,公元七世纪前日本的房子多以木头为材料,对比起中国富丽堂皇但笨重的石头建筑来说,他们的屋子更易拆卸搬迁。日本天皇想要让自己的房屋像中国的皇帝那样具有帝王气质不得不放弃这种易拆迁的房屋结构和建筑材料。自古以来,国人讲究安土重迁,中国人对故乡和家的眷恋使得他们在人类危机前做出更大成本、更加辛苦的选择,这一切显得顺理成章。游子离家时带上一捧家乡的土,生病的时候用家乡的土煮东西吃。费孝通的《乡土中国》中认为中国社会是不流动的,是安土重迁的,或许我们也会造星际飞船,可是不到万不得已我们一定会拖着地球走。



另一方面,不同于美国的个人英雄式拯救人类,电影《流浪地球》中给团队里的每个人的分工是有机团结式的,是你方唱罢我登场,是一二三大家一起加油干。机车少年刘启负责开车顺便想出了拯救人类的终极方案,学霸男李一一和中澳合资小哥Mike就不用说了,最后抽一支烟冷静冷静拔下电缆启动硬件支持的是老何,嫌弃自己实在没什么用的朵朵做起主播联系上了刘培强还找来各国小哥成功启动发动机装置,就故事情节来看说吴孟达的姥爷韩子昂是灵魂人物一点不过分,再有救援队虽然业务能力真的不怎么行动不动就崩溃绝望闹小情绪但还是给了很多戏份足够精彩,吴京的刘培强虽然最后牺牲了自己显得非常英勇但是前半段他只能在空间站上不停打电话干着急….说远了,总之,《流浪地球》里的所有角色都推动了整个救援进程,每个人的重要性都无可取代,这里没有个人英雄主义。




第二个问题:在大刘的宇宙文明观里,人在何种程度上能保留自己的文明?


在《三体:死神永生》里结局让我如今仍细思极恐:人类面对太阳系被二维化的危机,决定将文明遗迹运到被最后毁灭的冥王星附近,这样即使宇宙陷入二维空间仍能让二维文明,如果有的话,清晰地看到人类文明遗迹碎片——哪怕已经成为二维标本。

可是这背后有一个问题:难道我们就足够自信人类文明便是这个蓝色星球上的所有文明?

这样的情节和《流浪地球》引发的思考是:“我们的文明”究竟应该被称为地球文明还是人类文明?换句话说,人类文明是否有权代表地球文明?



理科生的弦理论告诉我们,此刻的地球和此时的人类只是从大爆炸假说开始无数平行宇宙中的一个存在,文科生的亚特兰蒂斯传说告诉我们,也许地球文明在地球存在的这四十六亿年间已经被重建里无数次。当我们意图将地球视为人类永恒的家园时,也就意味着人类对她有了主宰的权力。因此,推着她离开太阳系才是拯救地球同时拯救人类的选择。但无可否认的是,在人类尚未出现的四十五亿年间,地球端坐在八大行星列次之间运行如斯,只是一个再寻常不过的天体。在人类出现之前,地球的存在和人类无关,在人类存在之后,地球却要受制于人类的安排。


这样的狂妄自大让我想起了那位明朝时看花的老先生。地球在哪里,在我还没出现时不重要,我现在出现了,地球便可以按照我的想法运动起来了。


读《荷马史诗》时,老师曾翻来覆去地说一句话,阿喀琉斯为什么会死,因为他试图将自己等同于神。我羡慕古希腊人的世界观,他们认为这个世界的造物主是那些衣袂飘飘、长乐未央的神们。如果地球毁灭于彼时,古希腊人们或许只会在向各位大力神的献祭中陷入狄奥尼索斯的怀抱,在醉醺醺的狂喜中迎来生命的毁灭。若是在托马斯阿奎那和圣奥古斯丁的帮助下,中世纪的西方人会惊喜地盼望末日审判这一天的到来,怀抱着美好的永生愿望和以不朽的灵魂常伴上帝左右。可是,现在的我们,这些绝望的无神论者,只能焦虑地等待着,将一切希望寄托在科学身上,科学成为了全人类的信仰,因为有了科学,我们便能扮演诸神或是上帝的角色。



人类主宰了地球,下一步是不是主宰宇宙?

彼时的人类文明便不再是地球文明,而是宇宙文明。

很长时间以来,我曾迷信地因为人类可以冬眠的幻想而充满希冀,当人类能够突破自然寿命的限制跨越世纪时,光年不再是遥不可及的距离。暂时解决了时间的无限后,空间的无限变得不再那么可怕。星际旅行,占领太空。很多人将这一过程和五个世纪前开始的全球化进行类比,地球人怀着当年欧洲人发现新大陆的期待期许着又一次成为已知文明的主宰。美国本就是个移民国家,太空移民不难接受,总之,在目前的科幻片里,人类迈向太空,迈向宇宙的脚步稳健非常。



在此基础上,我们同样可以开始幻想,假设太空移民成为了人类不得不接受的结局,是不是意味着地球不再是人类文明的宿主?人类一旦脱离地球成为宇宙生物,需要推翻一切建构的世界观,新的秩序,新的道德,新的法律。

彼时,人类主宰宇宙便是主宰已知的所有自然法则和已经构建起来的人类文明。可是人类有这样的能力拍着自己的胸脯说“我已经掌握了所有的自然法则并且能为我所用”了吗?


大刘的《三体》里,他为因三体文明出现的宇宙社会学编撰了两条基本原则:

生存是文明的第一需要。

文明不断增长和扩张,但宇宙中的物质总量基本保持不变。

在这基础上便有了黑暗森林法则,一种文明的永恒发展基础是不断消灭其他文明。


《流浪地球》里所反映的宇宙文明观虽然在人和地球的二元对立层面上显得有些类似主观唯心,但从人和宇宙的层面上看则是温和又保守的。地球文明需要永恒地发展,意味着人类需要守候着这颗蓝色星球在黑暗森林中永恒的流浪下去。因为只要地球在,人类便还是地球生物,而离开地球的人,这种成为宇宙生物的人不但极易成为宇宙里的其他文明攻击的目标,就连他们自己都很难再进行自我定义。



“我知道已被忘却,流浪的旅程太长太长。”电影里一再引用小说里的原话。到达比邻星的人或许早已不再记得自己两千五百年前的祖先为何启程,但他们一定知道不会因自己的身份而迷茫。地球文明可以不是人类文明,但人类文明一定永远是地球文明。


最后再极端地设想一种情况,我的下一个问题是,在已知有对立宇宙文明的情况下,被宇宙自然消灭还是其他文明消灭更有尊严?

我的答案似乎比较简单,被其他文明消灭更有尊严。毕竟人类文明和该种文明在某种程度上分享着共性:我们都是宇宙里的文明,对比起那没有生命,没有智慧的冰冷宇宙来说,生命的火花和文明的温度记录着人类存在过的痕迹。

这意味着我暂时仍是个无神论者,我不相信那最高的主宰者。所以带着地球流浪这样的设定对我来说真的再温和不过了。




文 打卜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电影《流浪地球》,真的“阉割”了大刘原著吗?
《流浪地球》:希望你因浩瀚宇宙流泪
《流浪地球》真的降维打击了原著的价值观了吗?
《流浪地球》的政治想象:以“人类”名义要求“人”的牺牲
泪目,这部电影终于要上了!
《流浪地球》:如果春节只看一部电影,就它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