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老子:上善若水,柔弱胜刚强

【导读:水之所以接近“道”的表现,是因为它对“万物”都有利。若是没有水分与湿气,万物如何生存与发展?并且,它对“众人”而言,流往低卑之处,不与人争,又从不排拒污浊。能够如此照顾万物与人类的,不是很像“道”的作为吗?】

  哲学家善于使用比喻,目的是要描述那不可见、不可闻、不可言传的真实本体。老子的“道”就是典型的真实本体,可以称之为“究竟真实”,以区别于我们在现象界所见的相对真实之物。

  简而言之,“道”作为根源,既不是万物也不是人类,但是对万物与人类都是不可或缺的。那么,用什么比喻来描写“道”呢?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第八章)意即:最高的善就像水一样,水善于帮助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所厌恶的地方,所以很接近道。

  水之所以接近“道”的表现,是因为它对“万物”都有利。若是没有水分与湿气,万物如何生存与发展?并且,它对“众人”而言,流往低卑之处,不与人争,又从不排拒污浊。能够如此照顾万物与人类的,不是很像“道”的作为吗?这个比喻充分彰显了老子的智慧,我们依此再引申说明:人如何向水学习?以及老子思想所闪现的吉光片羽如何启发了人们?

1,向水学习“七善”

  在前面引述的一段话之后,老子接着说:“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第八章)以上所说即是“水之七善”。这七善都是对人而言的,也都是人可以学习的。

  首先,“居善地”,人在选择居所时,要考虑安稳平静,就像水一样,总会流到可以停止与聚集的地方。水不论处在任何环境,如碗中、杯中、井中、池中、湖中、海中,或任何低洼之处,都是同样的自在。我们能够如此看待自己的处境,就会心平气和。

  其次,“心善渊”,水汇聚为渊,深沉难测,我们的心思也要含蓄些,对任何问题设想得更长远、更周到。再看,“与善仁”,只要与人交往,都须珍惜缘分,彼此尊重友爱,推广善良风气,就像水之利益众生。“言善信”,说话善于守信,就像水的流动趋势可以预测而不让人意外。“正善治”,水是平的,又可以洗涤,代表了人若为政,必须求其公平与激浊扬清。为政如此,与人相处又何尝不然?“事善能”,处事善于生效,有如水之活泼流动,遇山则绕,遇坑则积,随地形而调整模式。“动善时”,行动善于待时,依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而涨落,冷则结冰,热则融化,再加温就成气,看似无定形而最能配合时宜,充分显示处世的智慧。

  最后,水是不争的,避高趋下,顺势而行,所以不会招来任何责怪,“夫唯不争,故无尤。”所谓“不争”,看似消极退让,其实未必如此。老子思想的特色是以智慧觉悟自己的处境,认清自己在整体(如整个社会或特定群体)中的角色,以及在长期发展中的路线,然后“无心而为”,不必刻意非做成什么事不可。我们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都可以受益于他的启发。

2、柔弱胜刚强

  老子对于“水”,可谓欣赏之至。他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第七十八章)一旦山洪爆发,再坚固的城堡与再强大的军队也不堪一击。但山洪爆发是突然的状况,我们从平常的事件能否归结出“柔弱胜刚强”(第三十六章)呢?

  譬如,滴水穿石,这当然不是可以立即验证的,而是需要漫长的时间历程。因此,学习老子要有耐心,平平淡淡不必着急,所应观察的是趋势,所应留意的是细节。他指出:事物脆弱时容易化解,情况安定时容易把握,情况尚无迹象时容易图谋,事物微细时容易消散,要在祸乱尚未出现时就控制住。(第六十四章)接着他说了几句大家熟悉的名言:“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塔,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几句话提醒我们:与其空自幻想或等待,不如脚踏实地,打好基础,一步一脚印,向前慢慢走。

  创业艰难,守成不易,而最难的是坚持到底。老子继续说:“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这无疑是成功法则:面对事情结束时,能像开始时那么谨慎,就不会遭致失败了。换言之,要一直保持像水一样的柔软心态,不受得意与失意的情绪所干扰。在阿尔卑斯山的旅游步道边,写着一句标语:“慢慢走,欣赏啊!”早些或晚些登上山顶并不重要,若是错过沿途风景,岂不是虚掷光阴?

  因此,要验证“柔弱胜刚强”,还须高度的修养功夫。一切都在“道”的安排之中,道的安排又是什么?老子说:“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第四十章)意即:道的活动,表现在返回上;道的效用,表现在柔弱上。所谓返回,是说万物都在回归其根源,从哪儿出来就回到哪儿去。人实在不必做太多无谓的挣扎,只有顺着自己本来的样子(自然),才可能活得自在。所谓柔弱,是说维持最低的消耗,不必刻意非成就什么不可。人最好保持弹性,不然如何随遇而安?

  老子认为,悟道者的表现是不受外界力量的影响,他说:“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第五十六章)在道的整体中,还有什么“亲疏、利害、贵贱”可以计较的呢?这种修养看似卓越,其入手之处却在日常生活中。

3、有益的座右铭

  我念高中时,有一天国文老师在黑板上写下一句“强行者有志”(第三十三章),然后说这是老子的名言。当时我只知老子是道家的伟大人物,自然将这句话谨记于心。年轻人听到“有志”,不免精神为之一振。我把这句话理解为“勉强自己往前走,就是有志的表现”,从此依此而行,当成我的座右铭。我住学校宿舍,同学们都睡了,我勉强自己多念十分钟;寒暑假开始时,同学们都放下了书本,我再多念一星期。如果没有数十年的这种“勉强”,我不可能在学习过程中顺利进展。

  在做人处事上,我平安度过血气方刚的阶段,也是得自老子的告诫:“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第七十三章)意即:勇于敢作敢为,就会丧命;勇于不敢作为,就会活命。这不是教我们胆小懦弱或逃避责任。别人问我:你敢冒险吗?你敢作弊吗?你敢成帮结派吗?你敢昧着良心做事吗?我的回答都是“不敢”,所以平安活到现在。

  人生在世,首先要避开危险。老子的话有如现成的座右铭。他说:“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第六十三章)我与人来往,不敢轻易许下承诺,对任何事情都不敢松懈大意。他说:“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第四十四章)我不敢过度执着也不会珍藏宝物。他说:“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第九章)我没有金玉可守,也不存骄人之念,所以自觉坦然。

  可贵的是,“知足”,他说:“知足不辱。”(第四十四章)进而又说:“知足者富。”(第三十三章)这正是西方智者所谓的:“致富的最佳途径,即是降低欲望。”老子还说过两次:“知止不殆。”(第三十二章,第四十四章)知道停止,就不会遇上危险。人生最难得的是什么?是觉悟“早知如此,何必当初?”现在,老子书中处处都是金玉良言,就看我们能否用心品味。

  学习老子,对道稍有领悟,就可以扮演好“个人生命中的统治者”,妥善管理自己,达到趋吉避凶的结果。这样的智慧展现出既完整又根本的见识,只待我们虚心请益。可惜的是,老子感叹说:“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第七十章)真正了解老子的是庄子,我们且来欣赏庄子的逍遥之乐。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老子为何说水最接近于道
弱道
傅佩荣:上善若水详解
《白话老子》连载第42期:【道生一】章
道德经第四十章注
道德经第43章解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