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杨家抬龙诞生记

       高淳区龙舞品种很多,其中淳溪镇长芦杨家的抬龙规模巨大,享有“龙重之冠”的美称。

  长芦抬龙已有近800年历史。长芦杨氏为北宋靖康年间南迁移民,与杨家将有缘,杨氏世祖杨迁一倡议兴龙,以荣宗耀祖,于是设龙灯会募捐钱粮,并由巧匠杨义泰构设制作红、黄、青、白、黑五龙。兴龙当逢龙年举办。由于耗资麋费,至清咸丰年间,长芦抬龙减青、黑二龙,保存三龙。老大黄龙预示丰收,老二红龙代表阳光普照,老三白龙意为风调雨顺。传统舞龙不出长芦地,只串村不入户。

        2008年,长芦杨家抬龙已列入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杨家抬龙每六年扎制一次,大年初二,在杨家村的龙王庙内举办过请龙仪式,将阁楼上供奉的老龙王请下来之后,就开始扎制新的大龙了。 村老人协会负责大龙扎制过程的管理,费用由村民们自发捐款,账目公开透明。







       龙头的扎制在龙王庙内进行,用竹子扎成骨,外面再装饰布,彩纸。













       龙须用麻皮制作,在竹竿上绑好之后,再扎到龙头上。




      龙头上装饰的花纹,鱼龟蝴蝶鸡等喂食给龙的动物,也全是手工制作。






       老大黄龙的鼻形为书卷,老二红龙的鼻形为笔架,老三白龙的鼻形为官印,龙头头冠正面及侧面分别有扎塑戏曲人物,如八仙庆寿、白虎堂、珍珠塔、野猪林、甘露寺、遇皇后、白蛇传等。龙角亦装配别致,彩球、彩带披挂形成舞盘时间的飘拂流动线条。














       除龙头、二颈骨、三颈骨,龙尾外,每条龙还有二十节小龙节,一共二十四节。龙身和龙尾的制作在村里另外一处宽大的场地内,用竹子削成的篾条编制成骨架,再编制龙骨缠绕其上,龙尾的编制最为复杂,九弯十三拐,极其形象。





        编制好的骨架,钉在木板上。





       篾条编制的龙身外面需要蒙上白纸,黄龙和红龙的龙骨再蒙上红纸,白龙的龙骨蒙以绿纸。



       舞龙的龙珠,在村里铁匠铺打制。


       所有参与大龙制作的人,都是杨家男性,并且是义务参加,村里只提供中午和晚上的饭食,忌猪肉和葱蒜等荤腥食物。



       农历正月十二,大龙制作完成,在进行过开光仪式后,龙王和龙尾在龙王庙内接受村民的朝拜。







      农历正月十二下午试龙。村民把龙身和龙尾抬到龙王庙前的广场上,连接成形,锣鼓齐鸣,喇叭高奏,开始游村舞龙。







       连续舞龙七天之后,至正月十八晚,龙身焚毁,俗称化龙,龙头和龙尾供奉于龙王庙的阁楼上。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论民俗传承,南方人做得极好,正月舞龙就地取材追求神意简直绝了
这是一件无法造假的文物,至今专家也无法复制
你能找到泰安西部隐卧的巨龙吗
[连载小说] 盅王 第二十八章 坪地寨的龙灯
【后稷文苑】元宵节里话火龙 //稷山 杨爱兰
每天分享一个童年回忆→游戏篇(第171个)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