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渔父
4.沧浪歌早在春秋时期已经传唱,孔子孟子都提到它了,孟子曰:“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请你分析一下文章结尾沧浪歌的内涵。 
《沧浪歌》是汉江的先民们日常劳动生活的真实写照,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反映了古人崇尚自然、顺应自然的生态意识。最初的《沧浪歌》也许只是自然的流露和表述,或是闲情逸趣的吟唱,并没有赋予如此丰富的内涵。到春秋时期,与中原儒家思想相对应的南方道家思想日益融入主流社会,那些隐于深山大川、江湖草泽的抱道之士胸怀韬略、静观世变,以敏锐的洞察力预示着国运的兴衰和世间的变故。所以《沧浪歌》经这些高人隐士吟出之后,往往蕴涵了神秘莫测的色彩和难以悟透的玄机。《楚辞•渔父》记述隐士“渔父”在劝说屈原与世沉浮、隐退全身之后,即唱《沧浪歌》鼓枻而去。歌辞道隐世之识,咏隐居之乐,正是隐士阶层和道家思潮于春秋后期在楚地形成后的产物,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地域性。
沧浪文化说到底是谪宦逸士的文化,是中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所形成的一种文化现象,它使那些仕途受挫或怀才不遇的文人士子在苟且性命、不求闻达之际,排遣精神压抑、寻求心理平衡和灵魂归宿的理想方式,是至高境界的解脱。它看似有消极的一面,但也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其明哲保身的处世遗风绵延至今。
七、比较阅读分析:
    屈原与司马迁都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一个毅然赴死,一个忍辱而生。他们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同的人生选择?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谈谈个人的认识。
(1)屈原“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具有高洁的人生品格和远大的政治理想,不愿随波逐流,在他的政治理想破灭后,有他的祖国沦丧后,他“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也不愿“蒙世俗之尘埃”,毅然赴死,把人格、理想看得比生命更重要,主动迎接死亡,以死来体现生命的意志和尊严。
(2)司马迁出于公正,为李陵辩护,得罪皇上,当死降临到司马迁的头上时,他选择一种令肉体与精神,令自己与亲友都极度痛苦的生――接受宫刑。司马迁隐忍苟活,是“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他为自己规定的人生使命是要完成千古史记,成就人生的大事业,实现人生的价值,《史记》“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总结:司马迁和屈原树立了两种人格榜样:一个择生,一个择死,一个以生践志,一个以死明志,对后世知识分子产生了巨大影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第六章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这句话有什么寓意?再结合楚辞谈一下背景?
为什么司马迁会隐忍苟活,屈原却依然赴死,他们为什么有不同的选择?
《渔父》---屈原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战国 屈原 《楚辞渔夫》
屈原是否曾遇见庄子并遭到批评?【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