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三江口丨明代首辅和兰溪“宝贝”

1966年的一天,两个孩子在兰溪洞源村的一座古寺里捉迷藏。其中一个孩子躲到了大殿里的佛像后面,沿着佛像与后墙的夹缝往上爬。摸索中,他抓住一处凸起的木板,谁知一用力,那块板竟然掉了下来。

这时,佛像背后露出一个正方形大口子,许多雕着金龙、刻着华丽花纹的金黄色盒子从佛像肚子里掉了出来!打开一看,里面全是古书。

就这样,一批稀世珍宝——明代《永乐北藏经》在兰溪面世。

那么,如此珍贵的经书怎么会跑到兰溪的栖真寺里来的呢?这事还得从400多年前说起。



明万历五年(1577)十一月,赵志皋受时任首辅张居正排斥,被遣出京,去广东赴任。途经兰溪老家时,一名山农知道赵公喜好山水,便找上门来,称自己在灵洞有块山,问赵大人要不要。

赵公听了眼睛一亮,他早就垂青这块山头了,便倾囊购置了这块山头。

说到此山,乃金华山之连脉,属于喀斯特地貌。山中有洞,洞中有山,山因洞而秀,洞因山而灵。在山之麓、洞之畔,建有一座古刹,它便是如今的栖真寺。

照片由六洞山景区提供


栖真禅寺原名灵洞寺,俗称上洞寺,前身石关寺。始建于后唐长兴年间(930-933)。其后宁波天童寺监院如契大师住持重建,宋太平兴国八年(983)建成,改名栖真禅寺。其时殿宇威仪,轮奂翚飞,佛号经声,万千气象,与浙东天童寺并称二大禅门,为浙中参禅胜地,也是高贤逸士的常游之地,邑贤金履祥、张润之、于石等都曾留下诗文。苏辙长子、婺州知州苏迟多次来游,慕山水之美而归葬于此。苏迟长子苏简、曾孙苏林也筑茔于此,后称“小三苏墓”。乾道五年(1169),范浚从子、右史范端臣偕婺州知州韩元吉及吕祖谦、曾正中四君子同游栖真禅寺,传为理学佳话。

赵志皋为官清廉,因直言请谏而得罪不少人。他到广东赴任后,心中一直牵挂此山,又想到官场的尔虞我诈,干脆辞了官,回到家乡开始营构此山。

他先是对寺庙进行了修缮,又在寺侧建了书院,曰“灵洞山房”,专供自己读书会友之用。书院前后分别挂有“三山”“六虚”“玉液”等匾,意指前临三峰,周环六洞,轩前临池,妙不胜言。池中泉水清澈,琮琮不绝,环流叮冬,声如佩玉,赵志皋称此泉“以煮茗,泉清而茗香;以酿酒,泉甘而酒酽”,誉为“金华第一泉”之灵源。

从此,赵志皋远离庙堂之高,寄情于山水,以青山为伴,灵泉为饮,读书吟诗,天人合一,物我两忘,何不快哉。

他曾写下《灵洞十二景》《灵洞山房纪事》等,收入《灵洞山房集》。其中七绝《梵刹钟声》写道:“一簇青莲绕翠微,孤云卓锡启岩扉。钟声飘落寒松外,犹忆当年僧独归。”寺庙于青山环绕中,清晨,孤云停留在山顶,早起的僧人打开寺门,坐看云起,开始日复一日的诵经,晨钟响起,穿过松柏,落在尘世之外,显得更加空寂苍凉,也让心灵显得更加纯净。


万历十年(1582),张居正去世,进谏的人交相举荐赵志皋,于是启用为解州同知,不久改任南京太仆寺丞。从此,赵志皋勤政为民,尽心尽职,不结私党,不蓄声伎,颇有祖上清献公之风,深得朝臣敬佩,屡受皇帝褒奖。

万历二十年(1592),71岁的赵志皋奉诏任首辅,开启他的人生巅峰。

但他最为牵挂的还是家乡。

万历二十三年(1595),孝安皇后陈太后因礼敬佛事,赵志皋便推荐了栖真寺住持隐山大师,进京为太后讲经说法、受持三皈。太后非常满意,便同意志皋请求,特赐该寺《永乐北藏经》一部,永世典藏。

《永乐北藏经》是根据东汉以来流传中土的佛教经典加上唐玄奘到印度取来的经刻印的,是永乐八年(1410)明成祖敕令雕印,英宗正统五年(1440)竣工,历时三十年。作为官赐藏经,由朝廷印刷,下赐各地寺院,较之其他佛经,更具有官方性质和权威性。

明万历七年(1579),因陈太后的施印佛藏之愿,神宗敕令雕造了《永乐北藏》的《续入藏经》,并为之序。历时四年刊成续藏。二藏相加,全藏6777帙,分作693函装,其中收经总1651部6771卷本。本藏为折装本,但为了表现宫廷本的气魄,加大了字体与版心,每帙录经文25行,每行17字,折为5页,天地双线边框。

陈太后施印的这部藏经因专供颁赐各名山大寺之用,专有御制《藏经护敕》,所赐寺院须立碑铭记,所以传世本较罕见。据说,当时全国只有三部,栖真寺占得其一,另两部分别珍藏于江苏镇江超岸寺、南通广教寺。

照片由六洞山景区提供

栖真寺得此藏经后,名声大振,僧众纷至沓来,最多时达800余人。遂扩建寺院,专设藏经楼,成为信众佛徒顶礼膜拜之圣地。

如今,400多年过去了,往事早已化为尘烟,但那部《永乐北藏经》却成了栖真寺镇寺之宝,不知多少文人学士、名僧信众慕名前来。

明“后七子”王世贞称灵洞景致绝似武陵源;明首辅叶向高慕名前来,题诗立碑;1636年农历十月十一日,明旅行家徐霞客夜宿于寺,并在日记中写道:“余艳羡之久矣,今竟以不意得之,山果灵于作合人工造作耶!”清代汪启淑来栖真寺时恰碰上六月六晒经节,在路上与信徒们迎面相遇:“如水香车争路人,栖真院里曝经回。”现代文学家郁达夫兴游古寺时记载:“栖真寺后殿,有藏经楼,中藏有明代《大藏经》半部,纸色装潢完好如新,还有半部,则在太平天国的时候毁去了。”

岁月流沙,世事沧桑。如今,山还是那座山,水还是那泉水,只是楼已更,人已替。沿着山势,拾级而上,气势恢宏的殿宇迎面而立,磬鱼声声回荡在山岙间,泉水淙淙绕廊而过,在这远离喧嚣的庙宇间,心中顿时怡然,少了一份嘈杂,多了一份敬畏。

殿后的藏经阁依山而建,红墙琉瓦,层层叠叠,檐角飞挑,直刺云霄。斯楼虽在,只是被奉为禅教圣典的《藏经》原物已被浙江图书馆收藏,栖真寺只珍藏其中的一小部分。2011年,通过各方努力,栖真寺从北京故宫请回了《大藏经》的拓印本并存留,成了我国江南一带现存唯一珍藏有《大藏经》经书的寺院。

农历六月初六是佛教传统的“晒经节”,亦称“翻经节”。传说玄奘西天取经时,于六月初六不慎将经书落入水中,捞起后将经书散于石上晒干,使经书得以完好带回。后来,寺庵僧尼集信众,于每年六月初六日把收藏的经卷拿出来翻晒,以利经卷保存,另有“晒经度众生,功德大无穷”之意。

照片由六洞山景区提供

在栖真寺,每年都会举行晒经节,将《大藏经》拿出来翻晒,供游客饱览眼福。刚刚过去的六月初六,栖真寺就举办了第十五届“六月六晒经文化旅游节”。

晒经,为去书中蠹。其实,我们每一个人也要经常“晾晒晾晒”自己,祛除心中之蠹。比如,慵懒散漫之蠹、虚假浮夸之蠹、拖延畏难之蠹、奢靡享乐之蠹。只有认识自己、摆正自己,才能做好自己。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来源丨兰溪市融媒体中心

编辑丨何丽萍

审核丨龚献 赵倩

监制丨陈丰 丁嘉露

总监制丨徐文相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栖真寺:朝闻鸟鸣暮伴钟
栖真禅寺
大明《永乐南藏》与深具佛缘的永乐大帝朱棣
《道藏》
【美丽兰溪】游览栖真禅寺
兰溪:六洞山 · 地下长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