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看不懂,中国版《杀人回忆》,朱一龙的《河边的错误》是烂片?
userphoto

2023.10.22 浙江

关注

余华的小说《河边的错误》确实很难改编,因为它充满了荒诞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类型题材。

所以必须在隐喻上下功夫,把电影做成寓言故事,导演负责解构,观众自己剖析,得出心中答案。

这也预示着《河边的错误》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犯罪片,冲着这点去肯定会败兴而归,去看它要做好看不懂的准备,

因为《河边的错误》不是直接明了,一目了然,导演不在电影中给出结果,而是激发观众的主观能动性,让观众疯起来。

如何让观众疯,模糊边界。

余华的原著中并没有电影院这个设定,但所有人都有被人窥视的感觉,他们走的每一步似乎都在安排之下。

为了还原这个第三者视角,导演魏书钧将马哲他们的办公地点搬到了电影院,他们在没有幕布的舞台上演戏。

所做的一切都像是一个无形的导演在导的一场戏,增加了电影的不真实感,《河边的错误》似乎就成了拍电影的电影,形式上趋向于元电影。

类型的模糊让电影一直游走于现实与虚幻之间,角色也不够清晰透明。

这是导演的有意为之,因为每个人心底的鬼让他们不能光明正大的面对周围的环境,只能若隐若现的活着,若想大大方方,要么死,要么打鬼。

疯子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不受流言蜚语的干扰,在某种意义上,他是一个纯粹的人。

他在河边看到了幺四婆婆、许亮、王宏、小孩身上的鬼,分别是好舞鞭,异装癖,文青男的爱情,满嘴跑火车,没个正形。

他们的这种爱好和行为在现实中不被接受,如幺四婆婆只敢在隐蔽处,王宏不被家里人接受,许亮被当成流氓,小孩被认为谎话连篇。

他们是异类,他们的鬼不能为人所知,疯子挥舞镰刀,想要除掉他们的鬼,让他们不再躲躲藏藏,许亮服药逃过一劫但最终还是走向了与他们同样的结局,方才释怀。

马哲是正常人,在调查过程中逐渐发现了他们身上的鬼。

所以他越深入越无力,凶手就是疯子,但他们的鬼也会因此暴露在阳光之下,当这种真相大白于天下,答案还重要吗?

两难的抉择让马哲迷失,正义让他找到真相,良心让他拒绝答案,他试过不理这个案件,把一切都交给自己的徒弟,但许亮死在他面前让他心中的石头始终难以落下。

他看到的幺四婆婆、许亮、王宏、小孩身上的鬼,此刻成了压在他身上的鬼。

疯子瞥见了马哲的异常,引他现身准备如法炮制,到了寺庙,墙壁上的钟馗捉鬼图出现在马哲眼前,马哲醒悟,化身钟馗,开始捉鬼。

马哲开了四枪,导演并没有给疯子被打死的镜头,前两枪,画面给的是马哲,后两枪,则成了画外音,预示着马哲打死了那四个鬼。

随后马哲向局长自首,局长让他数数枪里有几发子弹。

64式手枪的弹夹能装7发子弹,马哲开了四枪,应该还剩三发,但马哲的枪里远不止四发子弹。

导演在明示这是马哲醉后的一场梦,而马哲之所以要走入梦境才能开四枪,打死那四个鬼,因为那四人都已离世,现实中已无法再帮他们。

鬼是除了,人还在,疯子是精神病,法律不能制裁他。

于是马哲来到河边,用石头砸死了他,之后导演并没有用很明显的视听语言来证明这是虚幻还是现实,而是以一种语焉不详的态度来含糊其辞。

最后,马哲因“破获大案,打击罪犯”荣膺三等功,可这个三等功到底是真是假也不确定,但可以确定的是导演让马哲以一种似是而非的方式对得起良心与正义。

正因为这种模棱两可让电影没有流畅的叙事秩序,导致《河边的错误》并不具备大众层面的观赏性。

与观众的二元关系也不同于其他电影的拿来主义,而是激发观众的自反性,即没有答案,自我思考。

就像导演在电影中插入的迷影元素一样,这是导演对电影的自我反思。

为什么电影没人看了,电影的招牌为什么轰然坠地了,摄影机为什么着火了。

这些情节不需要观众去理解,因为这是魏书钧的思考,观众所做的思考是信任危机、人性异化、定义疯子,以及什么导致了河边的错误。

这种自反性是建立在颠覆电影文本的传统时空构建规则上,以真实和虚构的双重时空秩序,以及叙事的不连贯引发观众的注意。

导演确实引起了观众的注意,后半部分看起来有些混乱,没有直给的叙事也在强制引导观众介入电影中积极思考,只是这种强迫容易让观众逆反。

本来观众是被动接受,一下子变成了被推着主动介入,电影与观众的二元关系也有“电影-观众”变成了“电影-观众-电影”。

换句话说,观众看完电影后需要在脑海中脑补出一部电影,这无疑是一件费心费力的事,《河边的错误》的评论两极化由此而来。

导演想要利用戏中戏的叙事结构完成一次观众和电影的双重自反,从而在凝视到关注的螺旋结构中形成对自身乃至对观众的反思和批判。

可导演恰恰忽略了很重要的一点,那就是观众的感受。

观众是否愿意跟着导演一起思考,观众看电影的诉求是什么,观众对魏书钧这种作者性的东西是否熟悉。

导演以自我为中心来搭建电影,注定了《河边的错误》是小众的产物,喜欢者,奉若神明,多重解读,讨厌者,弃如敝履,浪费票钱。

但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河边的错误》不是《杀人回忆》,刑侦只是它的表层叙事。

而且《杀人回忆》是找,找凶手、找自己、找公平,《河边的错误》是变,疯子变了、人性变了、信任变了。

前者是“我”凝视,真相很重要,因为你可能就是凶手,后者是“我”被凝视,真相不重要,因为你的答案就是真相。

不过,两者也有相似之处,如都没有答案。

只是《杀人回忆》的没有答案是找不到,《河边的错误》的没有答案是没必要找,因为二者所探讨的核心价值观大相径庭。

所以别再说《河边的错误》是中国版的《杀人回忆》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好哇,余华都给朱一龙新片点了赞
让余华赞不绝口的他,又多了一部代表作
疯子披上外衣,凡人卸下伪装,解读《河边的错误》
观影 | 《河边的错误》:故弄玄虚的电影,全靠过度解读的影评
票房破亿,口碑爆了,值得N刷的电影,这一次导演要翻身啦!
《河边的错误》:我们都可能是那个“疯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