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我的笔记本 @ 工作

如何阅读《如何阅读一本书》

(HOW TO READ A BOOK)  (提示:本文总字数约8000字,读完大概需要20~40分钟。)  

 第一部分 基本信息和阅读计划  1、基本信息(皆指中文版)  首先,核算总字数  每页字数(max):行30字×列28=840字/页  页数376页  因此总字数(max):315,840字  其次,选取阅读速度  个人阅读速度在400~600字/min,因为之前阅读的时候感觉此书较困难,因此以400字/min来进行计划。  2、阅读计划  此书当时拿到手时就开始阅读,之后感觉比较艰深,有放弃的迹象,因此才制定了计划,所以计划时,我已经读了87页了,还剩(376-87)页×840字/页=242760字。  以400字/min计,读完需要606.9min(即10h左右)。  当时还在寒假中,因此决定每天阅读2h,读5天,每天60页左右。  同时要注意保证2min/页的速度。  插一句:有人会觉得这样精细地核算和计划会让读书少了很多乐趣,但我读这本书不是为了乐趣,而是在读了前87页后,决定要学习其中的阅读技术才读的,因此对我个人而言,就这本书来说,“读完才是最重要的”。因为“读完”,本来就是第一遍该做的事。(我只是指值得至少读完一遍的书,绝大部分书根本只用翻目录。)  兼顾页数数量和章节的连续性,我将88~376页做了如下规划:  第1/5天 第八章(16页)、第九章(19页)、第十章(12页)、第十一章(13页),总计60页;  第2/5天 第十二章(16页)、第十三章(9页)、第十四章(10页)、第十五章(17页),总计52页;  第3/5天 第十六章(18页)、第十七章(12页)、第十八章(21页)、第十九章(9页),总计60页;  第4/5天 第二十章(22页)、第二十一章(8页)、附录一(19页),总计49页;  第5/5天 附录二(52页),总计52页。  因为是寒假,需要走亲访友,还有这本书确实较难,我设置了2天的缓冲时间。  小结:我也是搜索了一下才知道有很多人评价这本书“啰嗦”,我回头看一下,我的前置工作也很“啰嗦”(笑)。不过,比起错过这本书所浪费的时间和精力,这点麻烦还是值得的。最后是花了7天的时间读完了。顺便提一句,每看60页,大概需要用40分钟来抄写看中的句子和段落。  第二部分 范式的准备  课堂上有提到“范式”这个词,定义比较严谨,我借用时,一般就简单地认为是一种类似“思维体系”的东西。像是“水”,理科生也许会想到“浮力”、“三大供能物质的分解”、“蒸腾作用”;文科生也许会想到“合理利用水资源、节约用水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江东纵火团”、“黄河之水天上来”。我理解的“范式”是这么一个东西,这一点请和我达成共识。  你不能也不可能孤立地“阅读”(read)一本书,更加不能也不可能孤立地“理解”(read)一本书。所以“范式”是有必要的。  但到底为什么“范式”是有必要的呢?  有些人看也不看《如何阅读一本书》就说它不值得,那么我会觉得,他缺乏“成长的准备”。有些人只看一点点就评论它“啰嗦”、“不亲和”,进而评论它不是一本好书,我会觉得他缺乏基本的逻辑修养。有些人囫囵吞枣,看到书中提到要“透视骨架”,于是照着目录和一些书中自有的基本原则,做出了干巴巴的思维导图,于是信息而肯定地对人宣称,看书是无用的,只需要这张思维导图就够了。对此,我持怀疑态度:“压缩是个好玩意儿,但这杯摆在我面前的,到底是鲜榨果汁呢,还是浓缩果汁?”伯纳·派顿曾在《身边的逻辑学》中提过“过度概括是危险的”,我想他是对的。  综上所述,就我个人粗浅的阅历而言,读这本书之前,需要的“范式”至少有如下几个:  1、你需要做好“苦中作乐”的准备。虽然这本书的作者其实在尽力幽默(光是读到他们“尽力幽默”的部分我就觉得很好笑了23333),但是还是很多人反映这本书枯燥、难读、晦涩。不过如果你笑点低,平常连冷笑话也能让你笑个不停,那你可以相信,你的书边笔记一定充满了“23333”“hhh”“笑哭”的字样。  2、你需要把自己的“理性”拿出来,擦拭干净,随时提醒自己:“这个作者说的不可能全对,但如果我不能分辨,那么hold住雄辩的欲望,暂时接受,把省下精力集中在理解他在说些什么上面,也许会比较有成效。”  3、该作者貌似并不信仰基督、也貌似对斯小林不太感冒,这上面会有稍许毒舌。这种时候只要微笑就好。那些与他的主要论点无关。  4、有些时候,你读不懂也许不是因为“懒”或者“笨”,如果你确定你想读但却读不进去的话……我想你该去好好睡一觉或者吃点巧克力。保持清醒的大脑很重要。你要意识到,读此书,你的目的不应该是消遣,而是借由写好的讲义来进行“自我教育”。“课堂即战场”,我想你应该同意这个说法。  5、虽然书中也会提到,不过你提前注意到这一点会帮助你有效地前行。这本书很难,不过一旦上路,就不要回头,你可以四下张望风景(划取当中的一些杂谈或者有意思的话儿),但不要停下来去采花来编花环(是的,我是在反对“一边看一边做笔记”的说法)。有效的做法是一口气读完预定的页数(至少是一个章节),沉浸其中,弄清作者思想的“流”,任由风暴肆虐,等浪潮止歇,你再来清点它带来了多少海底的财宝。  6、“除了实际存在的东西,没有任何东西能发生作用”。这句话具体到这里,可以是这种意思“只靠计划中的书单,是不可能看完一本书的”,再进一步,我只是想说,不管别人怎么说,你总是要自己读的。一边读不懂可以读两遍,但总要“读”才行。如果你是个实用主义者,没有价值的书不想读,那么我想你不需要读这本书,尽管自己用单调的技术应付通俗的资讯吧,毕竟最好的不一定是最合适的。  7、最后要提醒一点的是,每页的小边码指的是英文版页码,这个在索引部分被用到。  第三部分 我的读书笔记  写这一部分(包括前文),不是因为我的阅读技巧有多好、有多完美,我并没有资格为你提供所谓的标准。我展示出来,只是想为你踏出第一步鼓鼓劲儿,因为看到下面的笔记,你也许会想“这个也没什么了不起的嘛”。这个是真的,我的读书笔记没什么深奥、有意义的,深奥而有意义的是你原本想读的那本书。  如果你因为不满意我的简陋笔记和浅显的认识而开始挑战这本《如何阅读一本书》,做下属于你的精彩笔记,那我会很荣幸。因为这本书真的很好!  第三部分的目录  (一)写真——大致轮廓  (二)透视——框架  (三)聚焦——主要的论点  (四)玉响——主要内容之外、言外之意、笑点还有经典句子  (一)写真——大致轮廓  本书目录  序(4页,以下略去“页”)  第一篇 阅读的层次  第一章 阅读的活力与艺术(11)  第二章 阅读的层次(4)  第三章 阅读的第一个层次:基础阅读(8)  第四章 阅读的第二个层次:检视阅读(12)  第五章 如何做一个自我要求的读者(10)  第二篇 阅读的第三个层次  第六章 一本书的分类(14)  第七章 透视一本书(19)  第八章 与作者找出共同的词义(16)  第九章 判断作者的主旨(19)  第十章 公正的评判一本书(12)  第十一章 赞同或反对作者(13)  第十二章 辅助阅读(16)  第三篇 阅读不同读物的方法  第十三章 如何阅读实用型的书(10)  第十四章 如何阅读想象文学(10)  第十五章 阅读故事、戏剧与诗的一些建议(17)  第十六章 如何阅读历史书(18)  第十七章 如何阅读科学与数学(12)  第十八章 如何阅读哲学书(21)  第十九章 如何阅读社会科学(9)  第四篇 阅读的最终目标  第二十章 阅读的第四个层次:主题阅读(23)  第二十一章 阅读与心智的成长(8)  附录一 建议阅读书目(8)  附录二 四中层次阅读的练习与检测(19)  索引(52)   首先,这是一本实用型的书,其中会提到一些阅读规则,也可能会阐述形成规则的原理,无论如何,我们所被教授的技巧,需要学习和练习。我们应该做好笔记,以便在日后的练习中照规则形式,视情况,我们可能还需要进行第二次或更多次的阅读——就像熟读科目一的教材一样。  其次,简单地回答四个问题:  (1)整体来说,这本书到底在谈些什么?  答:①阅读一般分为四个层次;②阅读一般要问四个主要问题;③阅读具体书籍的个性化思路和规则;④鼓励读者向更高的阅读层次迈进,做一个“自我要求的读者”。  (2)作者细部说了什么,怎么说的?  答:①按构架、诠释、提炼、评论的四个主要步骤,逐一阐述了阅读的第三个层次——分析阅读的规则和方法;②通过举例法,将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自然科学三大类的书籍的具体方法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3)这本书说得有道理吗?是全部有道理,还是部分有道理?  答:知识不足,暂缓评价。  (4)这本书跟我有什么关系?  答:在快速阅读之外,提出了“阅读要有弹性”和“不是读得多,而是要读得好”的观点,在阅读速度和阅读数量两方面为我松了绑。  最后,(就我看)作者的写作思路如下:  (1)对读者提出要求:  ①合作。要达成共识(coming to terms),需要双方的合作。若说作者是一位投手,那么读者应该像棒球赛中的捕手。  ②自我要求。明白“阅读艺术”不是为获得资讯,而是为了挑战既有的理解力。  ③付出行动。准备好为区分出不同的阅读形态而努力。(序)  (2)提出并定义阅读的四个层次:  ①基础阅读(elementary reading),理解语言,认字。  ②检视阅读(inspectional reading),规定时间,略读。  ③分析阅读(analytical reading),系统化、全盘化,通读。  ④主题阅读(syntopical reading),发散、关联,比较。(第二章)  (3)对阅读的前两个基础层次进行一般化的讨论,肯定其基础性的作用(理解文字,筛选信息),同时指出其局限之处,并鼓励读者挑战更高层次的阅读以适应“自我教育”的需要。(第三章~第五章)  (4)细致地演绎分析阅读的流程,从头塑造读者的阅读方法,为主题阅读做准备。(第二篇)  (5)示范分析阅读在实用型书籍、想象文学(包括故事、戏剧和诗)、历史书、科学与数学、哲学书和社会科学中的应用。(第三篇)  (6)给出主题阅读的五个步骤,并用自己的作品《进步论:如何应用主题工具书》的写作来具体分析。(第二十章)  (7)再次鼓励读者,以敦促读者行动。(第二十一章)  (二)透视——框架  将内容进一步整合、压缩,如下:   在我看来这足够清晰且包含了主要内容,能够唤起我的记忆,但是对没有看过书的人来说,有任何意义吗?这份透视,我就算没读过这本书,看看目录再翻翻书也能做出来,但是就算知道了步骤的名称,真的能够立即上手吗?  所以,不要听信那些给出一张思维导图,并宣称用不着阅读原文的人的鬼话。我甚至怀疑他们(并不是所有人)真的读完了整本书吗?  (三)聚焦——主要的论点  以下包括我认为有所启发、值得玩味的问题,而答案,有些是书中给出的,有些是自己阅读后的思考结果,仅仅是个人的一种整理,非标准答案。  Q1:什么是主动的阅读?  A1:书是“死”的,只是个载体,所以“主动”一词,并不是在讨论书与读者之间的关系,更多的是讨论作者和读者之间的关系。作者是为了表达观点而写书的,他首先希望读者能理解、其次还要能反驳或赞同,如果读者仅仅是“看字”,连作者说了些什么都不清楚,那么就不是主动的阅读。  一般好的主动阅读,是边读边提问,即分析阅读;最好的主动阅读,是带着自己的问题去读,即主题阅读。主动的阅读需要更高的阅读技巧。  Q2:什么是真正的阅读?  A2:真正的阅读,首先是自己而不是他人阅读;其次是依靠理解力而不是工具(词典、他人笔记、搜索引擎)去阅读;然后,是读为了更清楚地“理解”而不是“知道”去阅读;最后是为了“提高”而不是“满足”去阅读。  “真正的阅读是“懂得如何让书本来教导我们”(p17)。  Q3:阅读的层次?  A3:第一层次,基础阅读(elementary reading)。以“The cat is sitting on the hat.”为例。在这个层次,我们会知道这几个字符的意思是“猫坐在帽子上”,但我们不关心这句话对背后的含义。再比如,我们会背“道之道非常道”,但是这个阶段我们不知道该句的句读如何。  第二层次,检视阅读(inspectional reading)。这个层次强调在规定时间内抓住重点。我们都被英语老师这样要求过:“只读第一段和每段的开头,然后读题,再返回去寻找答案。”这种情况下是略读;我们也被语文考官要求过:“总结全文大意/概括大致情节/……”,这种情况下也是略读,只是两者有一点微妙的侧重点偏差罢了。  也许还有这样的事——  期末,思想品德课的老师终于舍得给大家划重点了,但是划重点之前,这时我们才翻到目录(我们会发现目录比后面的内页新多了),随着他说“xx章到xx章,xx内容比较重要”,我们才模糊地意识到这本书的编排似乎也是进行过设计的,跟着设计思路,复习起来确实更有条不紊。  “如果我早点翻目录就好了。”不仅在期末复习时,现在想起来曾经没头没脑地开始读《国富论》、《资本论》和《论法的精神》时所感受到的挫折,以及曾经买过的那些糟糕的书,我还是会这么感叹。  第三层次,分析阅读(analytical reading)。总体来说,当用检视阅读来筛选掉不值得细读的书之后,在理论上的无限的时间里,我们可以尽可能细致地阅读我们所选择的好书。  值得注意的是,“细致”不代表慢,并不是说足够慢就足够好,适当地加快视线移动有助于理解,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至于多快比较好,那是《快速阅读》所讨论的了)。对于“细致”正确的理解应该是,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重点,脑子要不断地厘清前后关系,必要时需要用书写的方式来辅助。  比较接近的场景应该是看侦探小说或是做推理题,那种情况下,我们会好几个小时或好几天都思考其中的细节,用掉很多草稿之后,我们推理出来了,此时自信一笑,飘飘然地感觉自己是世上智商最高的人。这也不赖。  第四层次,主题阅读(syntopical reading)。“主题阅读”这个中文名是翻译得比较恰当的,但是乍一看却难以联系上下文(也就是前后四五行)来理解,因为我想这是译者被责难的原因之一。让我们回到它的原名来分析一下。  “reading”没有难度,唯一的问题就是“syntopical”。因为这是一个重要的词,为了和作者达成共识,我们不得不百度一下。相关的单词有“syntopic”(邻接关系的[医]),这似乎不能体现出“topic”的作用。再进一步分别调查可知“syn- ”,结果是“连接、相同、共同”,“topical”的意思是“局部的”。  我想此时你跟我一样恍然大悟了,“连接相同的局部”,颇有些纵横捭阖的意味呢。“通读”、“发散阅读”……这些别名我们也心领神会了。不过回过头来看,译者选定的主题阅读,确实很精到,所以我不赞成“翻译渣”的说法。  Q4:我们该读快一点还是该读慢一点?  A4:比较抖机灵的说法是“该快则快该慢则慢”(笑)。认真来讲,我的回答是“快一点比较好。”  快一点会让你有很大的优势。  以公务员省考的《申论》为例,阅读材料字数约7000字,设计的阅读时间是40分钟,那么要求的阅读速度大概是200字/min,这是一般人的普通阅读速度。但我的阅读速度在400~600字/min,即使以较慢的400字/min来阅读,我也能节约十几分钟。  提到这个并没有炫耀的意思,因为比我读得快而好的人还有很多,况且只是读得快并不代表就考得好,但是十几分钟的空余在紧张的考场上不得不说是很大的优势。在短暂的人生中同样如此。  正如书中所说:“……大多数人应该有能力比他们现在读的速度还更快一点。更何况有很多东西根本不知道我们花那么多时间来读。如果我们不能读快一点,简直就是在浪费时间。”(p36)。  我觉得这段话说得很对。至于怎么提高速度?我还得说,去看《快速阅读》。  Q5:我们被作者要求提高的“理解力”,到底是什么东西?  A5:“理解力,是比回答书本内容一些简单问题还要多一点的东西。”(p39)  Q6:我们该带着哪些问题去阅读?  A6:总结起来,有这四个问题。  (1)整体来说,这本书到底在谈些什么(talk about)?  (2)作者细部说了什么,怎么说的?  (3)这本书说得有道理吗?是全部有道理,还是部分有道理?  (4)这本书跟我有什么关系?  Q7:分析阅读有哪些规则?  A7:分析阅读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我总结为skim,有四个规则:  (1)依照书本的种类与主题做分类;  (2)用最简短的句子说出整本书在谈些什么;  (3)列出全书的纲要与各个部分的纲要;  (4)找出作者在问/想要解决的问题。  第二个阶段,我总结为read,也有四个规则:  (5)诠释作者使用的关键字,与作者达成共识;  (6)从最重要的句子中抓出作者的重要主旨;  (7)找出作者的论述,重新构架论述的前因后果,以明白作者的主张;  (8)确定作者已解决/未解决/无法解决的问题。  第三个阶段,我总结为talk,有三个规则:  (9)在发表评论(同意/不同意/暂缓评价)之前,一定要首先确认自己了解了整本书中的内容和思想;  (10)不要争强好辩或盲目反对;  (11)将知识上的不同意见看做是大体上可以解决的问题,评价之前,自备干货。  Q8:如何阅读故事/剧本/诗?  A8:“不论你觉得自己懂不懂,都要一口气读完,不要停。”(p189,p197,p199)  虽然是偷懒,我也是认真的2333。  Q9:在主题阅读中,检视阅读所扮演的角色?  A9:“在做检视阅读之前,绝不要用分析阅读来阅读。检视阅读不会让你明白有关主题的所有错综复杂的内容,或是作者所有的洞察力,但却具有两种基本的功能。第一,它会让你对自己想要研究的主题有个清晰的概念,这样接下来你针对某几本书做分析阅读时,会大有助益。第二,它会简化你的书单到一个合理的程度。”(p271)  Q10:为什么一本书会在重复的阅读中呈现出新的东西?  A10:“一本书怎么会跟你一起成长呢?当然这是不可能的。一本书只要写完出版了,就不会改变了。只是你到这是才会开始明白,你最初阅读这本书的时候,这本书的层次就远超过你,现在你重读时仍然超过你,未来很可能也一直超过你。因为这是一本真正的好书——我们可说是伟大的书——所以可以适应不同层次的需要。你先前读过的时候感到心智上的成长,并不是虚假的。那本书的确提升了你。但是现在,就算你已经变得更有智慧也更有知识,这样的书还是能提升你,而且直到你生命的尽头。”(p295)  (四)玉响——主要内容之外、言外之意、笑点、好的句子锦集  1、如果每一位老师都必须要别人教导过,才能去教导别人,就不会有求知的开始了。(p14)  2、我们一定要比一个人人识字的国家更进一步。我们的国人应该变成一个个真正“有能力”地阅读者,能够真正认知“有能力”这个字眼中的涵义。达不到这样的境界,我们就无法应付未来世界的需求。(p29)  3、头一次面对一本难度的书的时候,从头到尾先读完一遍,碰到不懂的地方不要停下来查询或思索。(p34)  4、以《汤姆琼斯》的情节为例,可以简化为一个熟悉的公式:男孩遇到女孩,男孩失掉女孩,男孩又得到女孩。这真的是每一个罗曼史的情节。(p73)(笑傻我,还强调一下这是真的2333)  5、在18世纪,作者习惯列出详细的书名,告诉读者整本书在说些什么。杰瑞米·科利尔(Jerrmy Collier),一位英国的牧师,用了这样一个书名来攻击王权复兴时期的戏剧之猥亵——或许我们该说是色情——《英国喜剧的不道德与亵渎之一瞥——从古典的观点来探讨》(此处应有书的英文全名,略)。比起今天许多人的习惯性反应,他的抨击倒真的是学养甚佳。从这个书名你可以想象的出来,科利尔一定在书中引述了许多恶名昭彰的不道德的例子,而且从古人的争论当中找出许多例子来支持他的观点。(p73)(作者大大你好懂啊2333,而且牧师大大为了批判也是蛮拼的hhh)  6、我们可以期望一个好的作者尽可能穿过语言所无法避免形成的障碍,和我们接触,但是我们不能期望只有他一个人来做这样的工作。我们应该在半途就跟他相会。(p91)  7、每一个知识领域都有独特的专门用语。(p95)……遗憾的是,许多领域都并未建立起完善的专门用语系统。(p96)(……笑死了)  8、或许你开始了解了,阅读的一部分本质就是被困惑,而且知道自己被困惑。(p111)  9、不肯用分析阅读的人,最容易犯玩弄文字的毛病。这些读者从来就没法超越文字本身。他们只能记忆与背诵所读的东西而已。(p115)  10、每位作者都有被瞎批评的痛苦经验。……你自己就可能记得这样的例子:一个人在台上讲话,台下的人一口气最多两口气就冒出来:“我不知道你在说什么,但我想你错了。”  对于这样的批评,根本不知从何答起。你唯一能做的是有礼貌地请他们重述你的论点,再说明他们对你的非难之处。如果他们做不到,或是不能用他们自己的话重述你的观点,你就知道他们其实并不了解你在说什么。这是你不理会他们的批评是绝对有道理的。他们的意见无关紧要,因为那些只是毫无理解的批评而已。只有当你发现某个人像你自己一般真的知道你在说些什么的时候,你才需要为他的同意而欢喜,或者为他的反对而苦恼。(p128)(好犀利,笑)  11、大多数人会以赢得辩论为目标,却没想到要学习的是真理。(p130)  12、就像他反对一样,他也要有同意的心理准备。(131)  13、一个读得很广泛,却读不精的人,与其值得赞美,不如值得同情。(p147)  14、任何实用性的书都不能解决该书所关心的实际问题。(p168)  15、没有人可以没有受到感动,却认真采取实际评论或行动的。(p172)  ……  呼,这样有意思的句子后面还有很多,只是我打了六个小时的字了,实在很累,就不一一摘抄啦~如果你感兴趣了,可以自己读读看哦!  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尽管我会检查一遍,但还是难免疏漏,如果有发现错别字,请海涵,通知我,我会改的。  不拒绝讨论,但是不怎么上知乎,回复可能会很慢。  总之,我就就着这篇读书笔记,来向两位作者辛勤而伟大的工作致敬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一年200本的阅读量,你也可以做到(3/3)
如何阅读——做一个伟大的读者
我帮你读:《如何阅读一本书》
一本好书,能教你了解这个世界以及你自己!
读书方法问,关于读书常见的十个问题
文章写得好的人都做对了这件事——有效阅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