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福建刘姓
杭来苏里田背村刘氏是刘祥

上杭来苏里田背村刘氏是刘祥公的后裔。传到刘韶,字仑,谥宗臣,又名昭伯,入仕,初任四川重庆山台县正堂,后升迁虔州判官,为官清正廉洁,赐紫金光禄大夫兼司农讲学士。卒以王礼葬之,生铁封墓,世号铁墓(现江西宁都县,北门外获护乡),地名获护塘,现修复完好。公生八子:贵和、贵美、贵安、贵顺、贵乐、贵盛、贵昌、贵隆(五府道、三县令)。迁居江西瑞金东门外垂金塘背。传至159世刘兴汉、刘仰汉,又分两大支派。

第一支派:刘兴汉,名九郎,生六子:长子千十郎,字丑汉,生于宋淳熙八年(公元1181),官授花县知府,为官清正廉洁,因遭贪官诬害,于南宋理宗绍定已丑岁(1229),携子孙一路南行来上杭乾田(今稔田镇官田村),择地创居,为上杭官田开基始祖。

官田刘氏开基之初,人丁不甚兴旺,一直到千十郎六世孙文甫,号竹塘,讳炳明,中宪大夫,妣李氏,生八子:百一郎、百二郎、百三郎、百四郎、百五郎、百六郎、百七郎、百八郎。各大房裔孙播迁情况概述如下:

1、百一郎,讳忠道,明中顺大夫,妣黄氏十一娘,生四子:文益、文义、文俊(讳秀实)、满全。文益官授赣洲巡道,妣李、张氏,生三子:石崇、遥孜、满子。裔孙居赣洲河口樟贡乡焉凹;文义妣黄氏生三子:万一、万二、永贵(文贵),万一郎裔孙全峰居永定湖雷,昆峰妣蓝氏生四子:圣、贤、道、德,合家迁居广东揭西陂尾楼。昆峰十一世孙(千十郎26世)兴讫迁居砂膀越古晋美记园;兴珍迁居砂膀越古晋;兴八迁居马来亚吉隆坡;兴门妻李氏,生建方、南辉二子,南辉居马来西亚。秀实字文俊讳时乘,官授四川顺庆知府,继任江西饶州知府,妣吴、廖、陆三氏,裔孙一支居官田,秀实之孙克宽(千十郎十世孙)迁永定高陂。克宽公曾孙(千十郎13世)奇峰,字子才,迁居广东揭西。秀实十一世孙公恒迁居宁德福安。满全、洪武八年官授赣州知府,妣黄氏生观受、五四、得兴三子。裔孙分居上杭临城西郊仙人栋、老君村和长汀四都、广东龙川苏雷洞、龙岩的连坑、赖坑、马坑以及南京、台湾、马来亚等地。

2、百二郎妣赖氏、陈氏生三子:四九、仕清、仕贵;长房四九公,妣黄四娘,生四子:里哥、乌子、棉子、细人。明洪武九年,合家迁居广东长乐(今五华县)旗潭松柏嶂开基,裔孙乔、英兄弟居旗潭,其它分迁龙川苏雷、河源、归善九了杵下(现紫金县九阿杵)。次房仕清公,妣黄氏,生二子:长公、少翁,裔孙均迁居广东棉洋湖;仕贵妣黄氏生二子:与禧、与仁,与禧妣黄氏生六子:福生、松孙、大满、四哥、福仄、福佑,合家移居广东得兴后又迁河源沙溪。河源沙溪裔孙分居三角塘、忠信及龙川县苏雷洞、石狗岑等地;与仁批郑氏生三子:受、福、诚。裔孙分居稔田丰朗、连四、严坑、化厚,广东大埔湖寮、揭阳,福建闽侯、永安、沙县,江西、丽洲、石门等。
 3、百三郎妣郭氏生三子:太一郎、太二郎、太三郎;妣兰氏生二子:千一郎、千二郎。太一郎裔孙居上杭庐丰、长汀及武平象洞。太二郎迁居广东。千一郎迁江西,迁二郎裔居上杭才溪、南阳,长汀古城,江西瑞金、上饶,闽北松溪、政和、建瓯,台湾台北。
  4、百四郎妣黄、郭氏,生三子:千一郎、千二郎、千三郎,迁居庐丰德里。千一郎裔孙迁通贤,千二郎妣黄氏生四子:万一、万二、万三、万四郎。万一郎字承信,妣丘氏、沈氏,生四子:四八、五一、五二、五九从德里迁本县丰头桥、梅坝苦竹凹,后再迁白砂岑背村定居。四八公妣林七娘、杨三娘,生三子:允受、允忠、允孜。四八中年携林妣往广东大埔经商未归,传说生六子:百一郎、百二郎、百三郎、百四郎、百五郎、百六郎。裔孙分居广东大埔、饶平、饶阳等地。万二郎迁广东,万三郎裔孙迁长汀涂坊,万四郎迁广东韶关。千三郎裔孙居上杭庐丰德里,百四郎裔孙分迁浙江、永嘉、平阳和福州等地。
  5、百五郎妣赖十一娘,生子海通(名三五郎),裔孙居官田山下,才溪中寥、白砂大田,外迁浙江、广东、台湾等地。
 6、百六郎妣邵八娘生四子:三七郎、三八郎、四二郎、四六郎,居上杭溪南斜坊(现永定仙师华坊)。三八郎裔居华坊大阜,四六郎居峰市,其裔孙十五郎,迁居广东大埔青溪园埔坪;三八郎裔文海于明正统年间迁居台北嘉义市开基,生四子:文科、文甲、文甫、文忠,裔孙众多;四六郎裔孙分迁广东潮州、深圳、清县,台湾台北、浙江江山县、江西饶州等。 7、百七郎,妣吴二娘,迁居永定县洪山乡拓林开基,生二子:三一郎、四二郎。三一郎一脉迁长居长汀童坊乡大埔村;四二郎裔孙居永定拓林上塔、彭祖田下、崩逢下,上杭下都、白砂、才溪、杭邑东门,并外迁广东韶州信宜县、饶塘、陆丰、河源以及省内福州虎头山、闽侯县鸿尾乡等。
  8、百八郎字法镇,妣丘石娘,生子德明迁连城县罗坊肖坑开基。裔孙分迁广东及台湾等地。
  官田始祖千十郎,卒于宋咸淳七年(1271)葬于稔田化厚村树子里龙舌冈,猛虎过江形,墓前华表一对,联曰:“世锦宏开花县黄堂乌;先灵永裕桂林玉笋泥金”,气势雄宏。官田“刘氏家庙”建于元至正十七年(1357),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因属棉花滩淹区,厅堂上下180平方米,1999年在原地升高重建,其余附属工程正在筹划中,每年春分后五日定为各房远近裔孙统一扫墓祭祠时间,尊祖敬宗之情溢于言表。

第二支派:仰汉,生荣八。165世念二郎生十郎、十一郎。时蒙古族进入中原,建立了元王朝,元吏在江西经营田粮,恣意盘剥,民不聊生,蔡五九起义抗元,浙江行省平章领兵进剿。161世刘十郎、刘十一郎兄弟为避战祸,携眷及仆张四郎,身怀万金,于元仁宗延二年(1315)夏,从江西瑞金塘背,长途跋涉,入冬始抵上杭来苏里田背村(今属中都镇)定居,为不忘故士,把新开基地也称圹背,后始转音为田背。十郎、十一郎在田背均被裔孙尊为一世祖。
  田背一世祖十郎,妣梁七娘生二子:十四郎、百五郎。长十四郎妣范九娘,裔孙一脉移居蓝溪镇湖里村开基。次百五郎妣赖四九娘,裔孙居田背,生三子:小四、小五、小六。小四裔孙居竹山下,裔孙再迁临城上登。小五郎裔孙居田背,妣邱氏生三子:万七郎、万八郎、万九郎。万七郎裔孙迁居南靖县,万八郎妣朱一娘、兰二娘生子六一,裔孙居田背。万九郎妣傅七娘,生三子:源清、源性、源海,裔孙居田背。十郎裔孙分迁上杭城关、武平小兰、长汀露潭、江西龙泉、奉新、万载、广东仁化、湖广桂阳、平江、福州,四川遂宁,广西等地。
  田背一世祖十一郎,妣郭七娘,生五子:念二郎、念四郎、念五郎、三五郎、三六郎。念五郎孙裔孙永定洪山石杰村。念四郎裔孙迁居城区临城西郊诸村,并在东门外立祠,裔孙分迁居上杭才溪、官庄,武平高梧、十方与台湾等。三五郎,携郭七娘金骸迁居广东嘉应州长乐棉洋约罗迳坝圳上(现五华县棉洋乡坑口)开基,裔孙分迁:广东的揭西、陆河、陆丰、惠东、汕尾、肇庆、台山,广西,台湾和新加坡、泰国等地。三六郎裔孙居中都田背,裔孙分迁上杭的上都、临城、城关,武平小澜,长汀,永定,广东松源、韶州英德、佛山,江西赣县、吉安府福县、庐陵,浙江建肯,四川巴县、湖南平江、长沙,江苏南京。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长汀县河田镇蔡坊村刘齐湖到上杭谋生,在城关定居,已发展到第四代。六十年代,其堂侄刘如松大学毕业后到上杭任教,也定居城关,已发展到第三代。属彭城郡。

刘氏城关祖祠:有八座,其中较大的有四座。上中街官田千十郎总祠(现被建招待一所大楼);下中街中都田背十一郎公总祠(现县供销办公楼);东门外念四郎公总祠(现党校集资楼)。临江路,原农业银行前面,十郎、十一郎于康熙三十年(1691)建有总祠为“思敬堂”。

福建南平刘氏

据刘光舟先生提供的1999年福建南平五忠堂《南平彭城刘氏宗谱》记载,该族形成于唐末,来自长安和河南光州固始,以光州都督刘楚、刘在、刘存兄弟为入闽开基始祖,以刘宗汉为迁南平开基始祖。

谱称刘楚为楚元王刘交的第41代孙,原籍京兆(今西安市),后任光州大都督。公元9世纪末奉诏入闽为官,从河南光州来到福建。后因避黄巢之乱,留居福建,为建州(今福建南平)刘氏开基始祖。

刘楚生子刘豳,刘豳的第8代孙自建阳迁侯官,再到刘豳的第14代孙刘宗汉,又于元朝时自侯官迁居延平府南平县开基立业。到今天,该族已传到刘楚的第46代。如《南平彭城刘氏宗谱》主编刘光舟先生就是刘楚的第39代孙。
自刘楚的曾孙"秀"字辈开始,南平刘氏使用如下字派:"秀茂,国泰玉明,初孔白梦,正宗德仪,永春启元,士英子宁,林考岳恩,生秉礼义,仕名朝庭,克光尔祖,万世永盛"。

福建武平刘氏

刘姓在福建武平属于全县第2大姓。

据民国三十年(1941年)《武平县志》记载,武平刘氏有众多支派,大都自称为彭城派,属于客家刘氏,主要来自江西。

武平刘氏到现代,因产生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功臣之一刘亚楼上将而闻名天下。

武平湘湖刘氏。

武平湘湖刘氏形成于元朝,以刘三郎为迁武平开基始祖。

据民国《武平县志》记载,湘湖刘氏开基始祖刘三郎号二夫,元朝末年由福建长汀刘屋坑迁来武平湘湖肇基立业。刘三郎的后裔人才辈出,宗族兴旺,成为武平全县最旺盛的刘氏家族。

早在明朝永乐初,该族就培养了一位进士,名叫刘隆,官任山西佥事,《武平县志》有他的传记。清光绪时刑部主事、著名的"戊戌六君子"之一刘光第,也是湘湖刘氏迁四川富顺分支的后裔。

到20世纪中期,湘湖刘氏已发展成一个拥有2000多户、1万多人口的大族。"凡北区七里而外,纵横数十乡,及在城、六甲、黄心畲、岩前等外刘氏,均为此派。"

武平大田乡刘氏

武平大田乡刘始属于客家刘氏十四大房中的第二房,以刘明盛为迁大田开基始祖。

据福建武平《刘氏族谱》(续篇)记载,大田刘氏始祖刘明盛,是客家刘氏中代大始祖刘开七的第6代孙,刘巨泉的第曾孙。刘开七生刘广传,刘广传生刘巨泉,刘巨泉生子刘万四郎,刘万四郎居广东镇平(今为蕉岭),生子刘文一。刘文一生4子:刘明一、刘明二、刘明三、刘明四。其中,刘明三又名刘明盛,又自广东蕉岭迁居福建武平大田立业开基。

族谱所记大田刘氏世系如下

刘开七→刘广传→刘巨泉→刘万四郎→刘文一→1刘明盛→2刘文辉→3刘祥→4刘廷策→5刘国旺→6刘子福→7刘德成→8刘邦汉→9刘恒文→10刘庆兴→11刘湘元→12刘玉明→13刘献香→14刘英堂→15刘荣照、刘华照。

其中,第9世刘恒文,少怀大志,壮年时携妻赖氏渡海赴台湾,后定居于台湾大甲开基。谱称刘恒文"笃志贸易耕田,自创田产数千亩"。刘恒文与夫人赖氏均葬在台湾,他们共生有3个儿子:刘始兴、刘锡兴、刘庆兴。刘恒文迁居台湾后,因怀念桑梓,特命小儿子刘庆兴自台湾返回武平大田居住,以守先人坟墓,而他的长子刘始兴和次子刘庆兴则均留在台湾大甲守业,他们的后裔成为今日台湾刘氏的一支。

武平桃溪刘氏

武平桃溪刘氏形成于元朝,来自江西,以刘兴汉为自赣入闽开基始祖,以客家大始祖刘祥为远祖。

据刘美榕先生提供的1989年福建武平、上杭、汀州3县联修《刘氏族谱》记载,武平桃溪刘氏开基始祖刘兴汉,号百九郎,原籍江西瑞金墉背村。刘兴汉是客家中代大始祖刘祥的后代,自刘祥到刘兴汉的传递世系是:刘祥→刘天锡→刘沭→刘龙图→刘任→刘若远→刘尚→刘参常→刘德洪→刘月清→刘梅→刘富山→刘福高→刘文平→刘瓒→刘源远→刘诏→刘宗臣→刘贵盛→刘泷→刘可珍→刘汝忠→刘齐贤→刘兴汉。

大约在元朝时,刘兴汉又自自瑞金迁至福建武平桃地镯树下开基立业。刘兴汉的后裔世代居住在武平,现已传到开基始祖刘兴汉的第19代。现将该支刘氏传递世系开列如下:

1刘兴汉(百九郎)→2刘仲九→3刘满弟→4刘福崇→5刘显→6刘广荣→7刘文昊→8刘乾勋→9刘睦→10刘廷仲→11刘见霁→12刘上达→13刘福彬→14刘太奎→15刘子正→16刘登庸→17刘立长→18刘腾元→19刘万昌。

福州地区刘氏

按宋《三山志》进士榜上所有刘姓人物的族系注释进行分类,刘姓各族系中进士较多的大约有四个系。

第一系:闽县的闽王王审知女婿刘文济子孙。以其孙刘若虚咸平五年(1002年)中进士始,有刘若冲(若虚弟)、刘奕(若虚子)、刘异(若虚子)、刘升(若冲子)、刘彝(若虚侄)、刘介山(升子)、刘康夫(奕子)、刘知至(奕孙)、刘达夫(若冲孙)、刘松(奕曾孙)、刘该(松子)、刘泳(若虚玄孙)、刘天从(泳、该侄)等。

第二系:候官县的刘靖(皇佑元年1049年)、刘实(靖孙)、刘宇(实弟)、刘彦和(靖族孙)、刘坦(靖族)、刘商衡(靖族)、刘炳文(商衡侄)等。

第三系:怀安县的刘易简(庆历六年1046年)、刘称(简弟)、刘国镇(易简侄)、刘俨(称弟)、刘衡(称侄)、刘藻(称侄)、刘正(称孙)、刘登(称侄孙)、刘焕(称侄孙)、刘师尹(俨孙)、刘公于(正孙)等。

第四系:福清县的刘天赐(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刘处约(天赐从侄)、刘诜(处约子)、刘询(处约子)、刘彦适(诜子)、刘诠(处约从弟)、刘潮(彦适侄孙)、刘沐(潮弟)、刘应东(潮孙)等。

其它还有如:闽清县刘绛(皇佑元年1049年)、刘滂、刘凯(滂子)、刘坦(滂玄孙)、

闽县刘绶(元佑三年1088年)、刘纲(绶弟)、刘因(绶弟)、刘候亚(绶侄),还有父子进士,兄弟进土等就不细说了。

椐史料记载在唐末前入闽的有:1、古田刘疆后代。2、刘技后代。3、闽王王审知主要幕僚刘山甫后代。4、刘行全兄弟后代(原王诸妹夫)。5、南海王刘隐的祖先的后代(先定居福州,后刘隐一支移到广东)等等。

福州郎官巷刘氏


福州郎官巷劉氏,出自汉楚元王劉交之后,自彭城避地徙曹州南华,筑堌以居,世号“劉堌”。

一世隋东莱令晋,字进之。三子:郁、多让、多退。

二世:郁字蔚卿,弘文馆学士,二子:怀器、恭。

三世恭,字伯寅,新井令。子:知晦

四世知晦,字仲昌,武功丞。三子:长曰昱字士明,大理司直。次曰暹字士昭杭州剌史(另《蔡襄文集》为汾州刺史),又次曰晏字士安,相肃宗、代宗。

五世暹,字士昭,杭州剌史。三子:长曰谈经。次曰通经字仲达,奉天尉。又次曰全经字仲博,清河尉。

六世谈经,字辨之,大理评事。四子:长曰濛。次曰涣字济川,芮城尉。三曰诩字子美,大理评事。四子曰汪。

七世濛,字润之,大理卿。五子:长曰墀,河中少尹。次曰埴。三曰中。四曰坼字唐叟,宣武节度判官。五曰垣。

八世埴,字秉中。兵部、吏部郎中。七子:长曰凯。次曰颍,著作郎。三曰拱。四曰技。五曰徵字休祥,蓝田尉、直史馆。六曰武库。七曰揆,长水尉。

九世技,字仕能,检校户部员外郎。三子:长曰文滔(族谱和有关史料记载为文质),泉州观察推官。次曰文济字霸源,吏部郎中。三曰文泽,武连令。

( 以上与《新唐书》卷七十一上,表第十一上,宰相世系一上,相符实。)

一世技公,字仕能。埴公之四子,官居检校尚书、户部员外郎、鄂州节度使判官,因马氏僭伪不从,入闽居泉州,逝葬泉州南安县。生三子一女:长子劉文质字仁滔(《新唐书》写成“文滔”)居泉州,娶闽王王审知兄王潮女为妻,生七子,均家居泉州。官历观察使推官,汝州刺史。次子劉文济(二世见下文)。三子劉文泽字惠民。官终西蜀建州武连令。女嫁闽王王审知次子王延均,封正义夫人。

二世文济公,字霸源。技公次子。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赐进士出身,官至吏部郎中赠司空开宝四年(971年)七月十六卒于居地延福里。娶闽王王审知最小女儿(第七),初封江国柔靖夫人,进封冯翊夫人(“闽王墓志”、“琅琊王王审知神道碑”有记载),天禧二年(1018年)七月十六日逝于福州荣亲里(原称延福里)后改为郎官坊(即今郎官巷),享寿九十九岁,合葬怀安杜宇岭之北,毗邻闽王王审知墓。生二子三女:长子劉仲甫,次子劉仲申。长女适进士张士弼次女适评事董??三女适节度使郑思恭

三世仲甫公,字干臣。文济公长子。官历太子洗马、中丞。享寿六十一岁。娶李氏(闽郡歼盗使李淮之女),封潘源县君。生九子:若虚、若水、若金、若拙、若昧、若思、若冲、若愚、若能。仲申字正臣,授并州交城主簿。娶妻季氏,生三女。长女适评事魏文博,次女适任怡,三女适陈挺。

四世若虚公字,叔阳。仲甫公次子。宋咸平五年(1002年)进士,官尚书屯田员外郎,天禧三年(1019年)逝于任上,享寿五十岁,归葬福州越城里,宋蔡襄专为撰写《墓志铭》,娶潘吉甫之女,天禧中(1017—1021年)赠新郑县君。生四子一女:弇、奕、异、戒,女适进士林孝伯。若拙公字叔真。仲甫公四子。官著作郎,娶妻邓氏,生二子,长子曰弅。若思公,字叔屯。仲甫公六子。娶妻潘氏,封旌德县君。[若思子:彝公字执中,庆历六年(1046年)进士(《三山志》卷26人物有记载),官历县尉、主簿、判官、都官员外郎、都水丞。元佑六年(1091年)病死赴任途中,享年七十。妻陈氏(古灵先生陈襄之妹),子淮夫字长源,官朝散大夫(《宋元学案》古灵学案有记载)。]若冲公字叔谦。仲甫公七子。祥符五年(1012年)进士,官历秘书丞(《三山志》卷26人物类有记载)[若冲子:升庆历二年(1042年)进士,官终秘书丞(《三山志》卷26人物类一有记载)。若冲子:涣字孟潜,自号“北溪翁”,(劉涣简况在明《八闽通志、人物》有记载)。若冲孙(升之子):介山元佑三年(1089年)年进士,官终朝奉大夫(《三山志》卷27人物有记载)。若冲孙(涣之子):达夫字宣子,政和二年(1112年)进土,终宣教郎、越州教授。(《三山志》卷27有记载)]

五世弇公字,昭伯(若虚公长子)。隐居不仕,后州郡强起之,授将仕郎。娶陈氏,生一子一女。女适孙林。(明《八闽通志·人物》有记载)。奕公字蒙伯(若虚公次子),天圣8年(1030年)进士,官大理寺丞、尚书屯田员外郎,逝于任上,享寿53岁,归葬福州越城里,宋蔡襄专为撰写“墓志铭”(一九七七年发现,现为福州市文物,存于山文物馆内。)。娶妻陈氏,封宝应县君。生三子三女:康夫、宁夫、岐夫。长女适韩昌国,次女适明州慈溪令陈章其,季女适进士林回。〔康夫字公南,元佑三年(1088年)赐进士,承务郎,享寿55岁。宋福清人郑侠撰写“墓志铭”(收入清《四库全书》西塘集卷四),宋江西人劉弇也为撰写“墓志铭”(收入清《四库全书》龙云集三十二卷)。康夫公娶黄氏生子:知至、仲立、叔习、季修皆举进士,生女五人。知至(奕孙,康夫子):元丰8年(1085)进士,官朝请郎(《三山志》卷26人物类有记载)。松(奕六世孙):淳熙十四年(1187年)进士(《三山志》卷30人物类有记载)。该(奕七世孙,松之子):嘉定四年(1211年)进士(《三山志》卷30人物类有记载)。〕异公字成伯(若虚公三子),与兄奕同年(1030年)进士,官秘书省太常博士终尚书屯田员外郎(《三山志》卷26人物有记载)。娶妻丘氏,生三子一女。女嫁蔡襄子旬为妻生子传,传子橚进士,与曾祖蔡襄同知泉州府。(在《蔡襄文集》、《八闽通志》、《闽书》均有记载)戒公字谨伯(若虚公四子)。娶妻朱氏生一子。

六世子仁公,字安夫,弇公长子。娶韩氏(朝散郎韩丙之女)生一子。

七世绚公,子仁公长子,进士(未考证)授太常博士,娶何氏。[尚书左仆射何执中(在《八闽通志》卷64有传)之女]生一子。

八世颔公,字卿叔绚公长子进士(未考证),迁御史中丞宋高宗绍兴中升广州都督参军。娶妻沈氏(枢密院沈兴求之女)生一子。

九世肯堂公,字继成,颔公长子。娶黄氏,生二子曰:格、寅。

十世格公,字一正,继成公长子。官至迪功郎,娶陈氏,生一子。寅公字一恭,继成公次子。

十一世泳公,字光大,格公长子。庆元五年(1199年)进士(《三山志》卷31人物有记载),授湖州德清县尉迁四川总领。娶赵氏,生二子:纯(十世见下文),睦。

十二世纯公,字元俊,泳公长子。以父荫授沙县主簿,后知邵武诏赠朝散郎,享寿41岁。娶朱氏。睦字元和,官迪功郎无为军户,享寿84岁,娶陈氏生二子,长子梦贽,度宗咸淳中释褐状元(查《中国状元大典》宋度宗咸淳中释褐状元为劉梦荐)。

十三世卿公,字执之,纯公长子。元至大戍申年(1308年)三月十三日卒,享寿89岁。合葬怀安二都铜盘山祖之右。娶陈氏。

十四世宣义公,名安,字志仁,卿公长子。元延佑二年(1315年)辟为湖广荆州江宁县主簿,大得民心,升淮海节度使(查史料尚未找到,尚待考证)。生于宋理宗宝佑五年(1257年)8月二十八日吉时,逝於元泰定四年(1327年)三月二十日吉时,享寿69岁。元天历二年(1329年)葬候官县南嶼镇后山野猫巷。娶林氏。

十五世德星公,字公和,宣义公长子,娶林氏。墓在后山野猫巷与父连荫。生三子一女。子:宗成(十四世见下文)、宗海、宗远。女后世敬称姑婆。

十六世宗成公,字汝守,德星公长子。娶下浦园头黄氏。卒葬宣义公祖坟东下层朴树,得年34岁。宗成公生三子,并分为三房:长房:保公字子定,称上刘房,即今上刘里。娶黄氏,生二子曰资、贽。次房:伟公字彦奇,承嗣宗海公,买唐寿屋以居称劉厝房,即今劉厝街。娶林氏,生一子曰:广。三房:作公字子高,承嗣宗远公,居买酒店称聚奎房,即今酒店劉。娶妻林氏,生五子。

福州仓山刘氏

福州市仓山区建新镇的刘宅村刘氏,入闽始祖刘存。在该村建有凤岗忠贤刘氏宗祠,是闽省刘氏族人为纪念其入闽始祖刘存、司马参军刘贻孙而建的。

刘存,字一心,号淮叟,彭城(今江苏徐州)刘氏十七世裔孙,生长于河南光州固始县,唐僖宗中和元年( 881 )中原大乱,战火烽起,刘存率子侄辈一同避地入闽,于僖宗文德元年至昭宗龙纪元年( 888-889 )经潮阳抵漳浦,昭宗二年( 893 )抵福州,天?v元年( 904 )遂迁凤岗,是为创基之始。自此,凤岗刘氏便在这里繁衍生息,经年累世,直到今天。 现在刘宅村里的刘氏族人约有 2500 人左右,而历代刘氏裔孙外迁颇多,分布较广,省内计有福州、闽清、长乐、福清、连江、平潭、永泰、罗源、古田、屏南、福鼎、福安、宁德、霞浦、建阳、武夷山等地,外省则有广东、江西、台湾以及香港、澳门地区。此外,还有部分族人迁居国外,如旅居美国、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和印尼等国家。这些离开家乡繁衍的族裔,人口总量大约有 200 万人之多。

祠堂内还设有崇祀族贤的纪念堂(室),如 " 五忠府 " 、 " 八贤堂 " ,纪念追祀刘子羽、刘琪等 " 五忠 " 和刘夷、刘康夫、刘砥等 " 八贤 " ;而名人馆中则祀列了刘氏家族历代有名的历史人物,如甲午海战为国捐躯的北洋海军定远舰管带刘步蟾;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中的刘元栋、刘六符;参加过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曾任太岳军区卫生部政委,后英勇牺牲的刘俊英将军;民国海军总司令、爱国名将刘冠雄;开垦沙捞越诗巫的第二港主刘家洙,以及爱国侨领,世界福州十邑同乡会副主席刘文善,马亚西亚拿督刘会干等知名人士,他们的像照及生平事迹均陈列在馆里,供后代子孙前来瞻仰和学习。

海外的宗亲十分关心家乡的建设, 1994 年 10 月 22 日,以马来西亚拿督刘会干率领的沙捞越刘氏公会寻根问祖恳亲团回乡见谒祖庙、祖墓,盛况空前。而更多的港、澳、台族亲亦频繁到祖祠朝祖,并与有关单位洽商投资祖国建设事宜,自 1991 年以来,他们的投资金额已近亿美元,为国家和乡梓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在乡的族人,亦为之鼓舞,着力建设家园,刘氏宗祠还以公益事业为重,设有管理董事会,创立了尊老敬贤基金会,树立尊祖德、爱家乡、敬上辈的良好风习,屡受海内外乡亲的好评。有《凤岗忠贤刘氏族谱》等谱牒。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74刘开七
广东大埔光德黄氏源流
江西刘氏族谱
客家刘氏广传公祖源考《之三》
永嘉郡刘氏
谢氏广东始祖之一逢春公派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