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韬略人生」通透《孙子兵法》中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真谛

战争的直接目的是保存自己,消灭敌人,最终夺取全面的胜利,因此战争的胜负往往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这是很自然的事情。但是如果有人以为战争总有胜负,一胜一负是战争双方的必然结局,此外没有别的选择,那就不对了。事实上战争的双方还有另一种结果:和局,谁也不胜,谁也不负,这很像棋桌上对弈的双方,经过艰苦的拼搏,最终打了一个平手。

孙子很懂得这个道理,他就没有把战争的胜负绝对化。对此,他从敌我双方做了辩证的认识,指出“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必可胜”。就是说善于用兵的人能够做到不被敌人战胜,却不能做到自己一定战胜敌人。能否战胜敌人,并不是我方主观上一厢情愿的事。要战胜敌人,必须具备两个方面的条件,一是我方的优势,二是敌方的劣势,而这些优势劣势又是由多种主客观因素决定的,其中最主要的是物质基础的因素。如果双方这些因素的力量对比,互相抵消,趋于平衡,双方就会相持不下,谁也无法打败谁,所以孙子说胜可知不可为。

这就告诉我们,胜利可以通过双方力量的对比来预测来事先准备,但不可以单凭主观愿望去强求,不获全胜,决不收兵,作为一种士气当然是很可贵的,但这必须有一定的条件和前提,否则就是妄动蛮干,结果可能事与愿违!

所以明智的军人敢以正视和接受失败或和局。和局是其他充满矛盾和斗争的万物普遍存在的一种状态。正是事物的矛盾斗争,并不等于一切都要一决胜负,拼个你死我活。当今人类世界各种制度、主义、思想和生活方式充满了种种相互矛盾和斗争,谁要是想通过这种激进的方式,在一昼夜之间就解决诸如谁胜谁负的大问题,那它就必然要开始崩塌。我们未必能完全掌握胜利,因而也不能强求胜利。孙子告诉我们,为了最终的胜利,我们首先必须立于不败之地,即掌握自己不被战胜,这确实我们完全可以办到的,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就意味着胜利,这也许对我们更重要,更有现实意义。


【原文】

孙子曰: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

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守则不足,攻则有余(竹简为:守则有余,攻则不足)。善守者,藏于九地①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②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

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战胜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故举秋毫③不为多力,见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聪耳。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故其战胜不忒,不忒④者,其所措必胜,胜已败者也。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

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数,四曰称,五曰胜。地⑤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故胜兵若以镒称铢⑥,败兵若以铢称镒。胜者之战民也,若决积水于千仞⑦之溪者,形也。


【注释】

①九地:地下极深处。

②九天:天上极高处。

③秋毫:禽兽在秋天长出的绒毛,比喻分量轻微。

④不忒:无差错,有必然的意思。

⑤地:敌我双方的国土。

⑥以镒称铢:镒、铢都是古代重量单位,一镒为二十四两,一两为24铢,以镒称铢比喻兵力占绝对的优势,以铢称镒,比喻兵力处于绝对的劣势。

⑦千仞:形容很高。古代八尺为仞,千仞是8000尺。


【译文】

孙子认为,从前善于用兵打仗的人,首先是会创造敌人不能战胜自己的条件,然后去等待战胜敌人的时间。敌人不能战胜自己的条件,在于自己创造能够战胜敌人的时机,在于敌人的失误,所以善于用兵打仗的人能够做到不被敌人战胜,但不能做到一定战胜敌人。所以说胜利是可以预见的,但是不可以必得!

使敌人不能战胜自己,是因为防守坚固,能够战胜敌人是因为有力的进攻;以防守为主,是因为进攻的条件不足;以进攻为主,是因为兵力充沛,善于防备的人使自己的军队深藏在地下一样,是敌人无法攻破的;善于进攻的人会使自己的军队好像从天而降使敌人无法抵御,所以既能保存自己,又能取得全胜。

预见胜利不超过一般人的见识,不能算是最高明的,打了胜仗大家都叫好,也不能算是最好的。所以说举得起一根毫毛,不能称为力气大;看得见日月,不能称为眼睛明亮;听得见雷声,不能称为耳朵灵敏!

古代所说的善于用兵打仗是指在容易取胜的条件下取胜,所以善于用兵打仗的人取得胜利,既不会有智谋的声誉,也不会有英勇的战功,他取得胜利之所以是必然无误的,是因为他采取了必胜的措施,能战胜已处于必败境地的敌人。所以善于用兵打仗的人,首先是自己立于不败之地,不失掉任何一个能够打败敌人的机会。因此,胜利之师总是先具备了打胜仗的条件,才去打仗;打败仗的军队才是先知道和敌人交战,再去取胜。善于用兵打仗的人能够修明政治,确保法律,加强自身经济的建设,提高部队的战斗力,所以能够主宰胜负。

兵法上要求从五个方面来估计胜利的可能性,第一个是度,第二个是量,第三个是数,第四个是称,第五个是胜。敌我双方领土的对比,产生面积大小的度;领土面积大小的度,产生物质资源的量;物质资源的量,产生能够供给士兵多寡的数;士兵多少的数,产生敌我强弱对比的称;敌我强弱对比的称,构成了战争胜负的物质基础。所以打胜仗的军队好像用镒来比铢那样占绝对优势,打败仗的军队好像用铢来比镒那样处于绝对劣势。胜利者的军队作战,就像从千仞的高处决开积水那样奔腾而下,形成一种势不可挡的形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孙子兵法 第4章|军形篇(全文密集整理与解析)
赢家的逻辑 2020.02.27
军形第四
战争的艺术:先胜后战
《孙子兵法》《军形第四》告诉你,怎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孙子兵法》30句经典名句,讲的不仅仅是权谋,还是人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