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心理学:原生家庭并不能决定人的一生,那么改变人生的是什么

原生家庭,影响着每个人的一生。我们的伴侣关系、亲子关系,都与原生家庭息息相关。在原生家庭,我们沿袭了父母的“言传身教”。

回溯原生家庭的创伤,是一种觉醒式的自我疗愈。但不是把所有的问题推给原生家庭,而是唤醒我们改变自己的能力,这才是我们追寻更高生命品质的初衷。

原生家庭的确对人影响很大,但是,成年人,不要总将问题推给原生家庭。

我们人的一生中有两个家。一个是我们从小长大的家,有爸爸妈妈,也许还有兄弟姐妹。另一个是我们长大以后,自己结婚成家的那个家,我们把第一个家叫做原生家庭。

美国著名“家庭治疗大师”萨提亚认为,一个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这种联系有可能影响他的一生。

49岁的高晓松在《奇葩大会》中谈起自己的原生家庭,依然有很多遗憾,他说:“我一辈子没有问过我父亲一个问题。有长达二十年的时间因为对原生家庭的不满,尤其是我跟我父亲之间极为不好的关系,结果确实导致我年轻时候出现很多问题。”

他说自己此前的人生出现了很多问题:讨厌别人干预自己、爱较劲等。直到40岁之后,他才慢慢摆脱不好的性格,真正地走了出来。

我们每个人生下来都是一张白纸,没有任何主动选择就投胎到一个家庭,这个家庭就是我们的原生家庭,我们在这个家庭遇见了自己的亲生父母,并被迫的进入到了一个已经运行多年的家庭系统中,我们被迫的要适应这个家庭系统,在适应这个家庭系统的过程中,我们被迫的、不知不觉中形成了自己的性格。

我们每一个人都被深深的烙上了原生家庭的烙印,我们自身的优点继承于我们的原生家庭,我们自身的缺点也继承于我们的原生家庭,我们一生所有的痛苦深层次的原因都是因为我们用原生家庭给我们的一切尤其是性格和心态上的缺陷面对我们遇到的人和事。

因此,原生家庭对于个人发展的影响,近年来被不断提起,比如“孩子的问题都是父母的问题”,无形中将父母的重要性强化到一个相当高的地位。

豆瓣社区上有一个著名的“父母皆祸害”小组,很多成员将自己的人生困难和问题归咎于父母。而一些心理学工作者,也喜欢用“原生家庭”来解释求助者的各种问题。

的确,我们承认原生家庭对人的一生影响非常大,但我们真的无法逃脱命运的安排吗?

BBC有部很出名的纪录片,叫《人生七年》,采访来自英国不同阶层的十四个七岁的小孩子,他们有的来自孤儿院,有的是上层社会的小孩。此后每隔七年,导演艾普特都会重新采访当年的这些孩子,看他们生活状态的改变。整部纪录片综合了被访者七岁、十四岁、二十一岁、二十八岁、三十五岁、四十二岁、四十九岁及五十六岁多年的访问精华。

这部纪录片像是赐予了我们上帝视角,去看看真正的人生,看看一个人几十年里的成长、蜕变和衰老。

那么,一个人的人生究竟是被什么改变的?

有原生家庭的因素,因为它早在一开始就影响了每个人的视野和格局;

有教育经历的因素,因为它影响了一个人后半生的走向;

也有婚姻的因素,因为它带来的负面影响一旦产生便无法回头,很难改变……

可这些真的能决定一个人的人生吗?

纪录片里,有出身优越的孩子自考大学失利后从此一蹶不振,一度需要靠政府救济金度日。

有出身普通的孩子,靠自己勤学苦练考上牛津大学,一跃成为名牌大学的教授,改写自己的命运。

还有的孩子,虽然没有考上大学,也没有赚到大钱,但听凭自己的内心,做着喜欢的工作,活得快乐又洒脱。

原来,决定你成为什么样的人、拥有什么样的人生的,只有你自己。

这世上从来就没有什么命中注定,每个人都是靠自己去决定自己的人生。

原生家庭对个体人格的影响并不是全局性和决定性的,个体的人格特质在成长过程中会受到学校、朋友等其它因素的影响。

如果用决定论的态度来看待“原生家庭”,认为所有过去不好的经历可以决定你未来的命运,那就严重偏离了生命的本质。

心理学学者唐映红认为:“原生家庭对个体的影响主要反映在儿童期和青春期。进入成年期,个体面临着自己选择自身成长人生历程的情形,此后的人生轨迹和状态就不能简单地归咎于父母。即每个人在成年后都有着来自原生家庭的种种烙印,但如何对待以及发展就取决于每个人自己的态度和选择。”

如何摆脱原生家庭的影响?

1、探索关系模式,破除“强迫性重复”。

强迫性重复,简单来说就是一个人小时候形成的关系模式的不断复制。

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出生,这仿佛是个宿命,但是,如果出生在糟糕的原生家庭,难道就没有逆袭的机会了吗?

当然不是。要摆脱原生家庭的影响,首先要面对它,面对它最好的态度,就是先承认、接受,然后去成长。

“没有一种痛苦像一个人所回避面对的痛苦那么具有毁灭性,没有一种受难会像自己不曾觉察的受难一样持续地那么久。”

这就是说,要想摆脱这些我们不自觉的重复行为,关键是要克服否认。那些经历过创伤的人需要了解、体会自己所经历的创伤,体会和描述自己当时的感受,然后释放负面情绪。

当人们通过描述过去的创伤,把创伤定位到了某一个特定的时间和特定的地点(在彼时彼刻我遭遇了创伤,而现在并不是彼时彼刻),就能够开始把此刻的压力和过去的创伤区分开来。通过对当时事件的描述和讨论,个体对此时的不由自主的重复行为产生了意识层面的控制。

这可以用“空椅子技术”来帮我们达成。“空椅子技术”步骤:

(1)搬两把椅子放在房间里,做好准备;

(2)先站在两把椅子的中间,诉说让自己烦恼的情境;

(3)坐在自己的椅子上,对他(她)说出自己的愤怒、委屈、悲伤、自责等………

(4)起身,离开自己的椅子,坐在他(她)的椅子上,让自己完全成为他(她);

(5)说出他(她)想说的话,说出他的想法和感受;

(6)再回到自己的椅子上,完全放掉他(她),成为自己,说出听了他(她)的话后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7)反复沟通,直到新的体验和感受代替了原有的体验和感受。

通过与自己的对话,跳出过去的思维框架,来重新看待自己的过去,过去家庭成员之间的相处模式,看到问题在哪里,现在的我能如何应对和改变,心变得更宽广,从而完成“未完成事件”的修复体验,不良情绪被化解。

可能我们意识到原生家庭的不良模式:比如父母的控制、谩骂、要求完美、不会表达爱、索取等等。

我们慢慢建立起一个新的认识:我活在此时此刻,作为一个成年人,我可以学习健康的处理方式,通过一个有意识的选择,不再投入到那些,明知道是有伤害性的关系和行为里。

要有实际行动,去找到当下更有回报、更健康、更成功、更有力量的活动和经历,去替代“强迫性重复”。勇敢尝试各种新的、好的体验,以建立良性的强迫性重复机制。

刚开始可能有点难度,不过,不要有太高的期待,慢慢来,循序渐进。每次有小进步、小成功就嘉奖一下自己,建立成功的神经活动模式。渐渐的,很多次小进步、小成功就累积成了一个很大的改变,替代了旧有的强迫性重复。

作为成年人,我们已经有能力重新书写出一个不一样的故事,同时要承担起自己人生的责任。

不要把原生家庭当作不肯成长、改变的借口,因为,你的幸福、快乐掌握在你自己手中。过去原生家庭中发生的一些事情,你不需要负责任。但是,从今天开始,你所做的每一个选择,你都要自己负责任。

2、“自我省察”,了解内心需求。

省察过去的伤痕。大家都有受伤的经验,不管怎样的伤口,都需要妥善处理才能愈合。

心灵医治的一个重要步骤,就是“自我省察”。

了解自己在成长历程中曾发生的事,并用一个客观的、成年人的眼光去重新检视。

有几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比如:

1.你从小最需要的,而最没有得到满足的一些心理需求是什么?

2.你从小常常有的一些负性情绪是什么?

3.你在哪一方面特别有情感过敏?你的“内在誓言”,或你的一个强烈的经验感受,一个影响一生的决定是什么?

“内在誓言”是什么呢?指的是我们曾经暗暗许下的心愿,发过的誓言。比如,我有一位来访者,家庭关系很淡漠,过年时候父母都在外面打牌聚会,她一个人孤零零待在家里,她就暗暗下决心:我一定要早点结婚,嫁得远远的,不要回到这个家。这就是她的“内在誓言”。

这些潜意识中产生的隐形的“内在誓言”,常在当事人生命中最重要的人际关系上造成决定性的影响。

这个影响一生的决定,并不见得一定是坏的。它曾在你人生中某一阶段保护了你,对你有帮助。只是到后来,当你的人生环境改变时,过去这保护你的行为在新的环境里,反而变成了阻碍。

生命中,我们常常不由自主地与某些特定的人发生或爱或恨的关系,潜意识中借着与他们或快乐或痛苦的深度情绪互动过程,得到第二次机会,去医治过去所受的心理创伤,弥补过去的遗憾,满足童年对自己特别重要却未能得偿的一些心理需求。

就像有的女孩总是遇到渣男,有的男生爱的都是年龄比较大的女性,因为潜意识里,他们在寻找的是一种熟悉的感觉,这种感觉能弥补他们童年感情的缺失。

但这种感觉可能让人遍体鳞伤,成年人要学习为自己的心理情绪负责。

我们把自己内心的缺失填满了,才能有一段健康的关系。

3、用行动完成“自我分化”。

你能想到过最惨的原生家庭是什么样?

电影《风雨哈佛路》中女孩莉丝的经历告诉我们,是地狱。

父母吸毒患有艾滋,父亲酗酒,母亲精神分裂,居无定所,食不果腹,身上散发恶臭,被众人歧视,被同学嘲笑。

她像老鼠一样生活,曾偷窃乞讨堕落,母亲的死让她决心改变自我。

她开始拼命地读书,最终考上哈佛大学,逆转了悲惨如地狱一般的命运。

从顶级学府毕业,她拥有了辉煌的、灿烂的人生。这个故事,是真实发生的,真实的“莉丝”曾获得“白宫计划榜样奖”。

莉丝说:我为什么要觉得自己可怜?这就是我的原生家庭,我的世界。我甚至要感谢它,它让我在任何情况下都往前走。我和其他人来的世界不一样,我没有退路,我要更努力,更努力地把自己推到另一个世界中去。

黑夜给了你黑色的眼睛,用它寻找什么,全凭你心。

有人在黑夜中迷失自我,有人在黑夜中寻找光明,有人在暗黑中堕落沉沦,有人勇于剖开黑幕勇往直前。

你对待原生家庭阴影的态度,决定了你人生的走向。

如果说原生家庭是一种生活环境,那我们所处的环境绝不止这一个。这意味着我们可以在不同的情境里切换不同的角色,体验不同的模式和情感,也意味着我们有很多机会观察、学习别人是如何处理与经营人际关系的。

多与外界接触,与不同的人做朋友。学习别人和别人家的相处模式。

而且关系,包含着互动的特质,即一个人的变化,会自然而然带动别人的变化。当我们意识到在家庭中的僵化模式时,我们可以先尝试一个微小的改变,然后看看这个改变带来了什么。当模式发生改变的时候,整个家庭都会有新的体验。

也就是说,首先,要自己做出改变,你变了,世界才会跟着改变。比如,告诉爱控制的父母,你的边界,而不是一味地听从和压抑自己的情感,有人可能说,父母不听我的啊,父母说我翅膀硬了啊,怎么办?大家站在不同的角度看,看到的东西、注重的细节不一样而已。

父母的确伤害了你,而他们认为是爱,不是伤害,他们怎么样都不明白这一点。这是拧巴的亲子关系无解的地方。

遇到这样的问题,就没有必要去争论谁对谁错了,在表达对家人的理解和关心的情况下,还是要坚持自我的立场和边界。

唯有坚持,才能真的改变过去的家庭相处模式。

另外,我们得锻炼自己的承受能力。我们是成年人了,学会加纳自己、安抚自己。既然我们的原生家庭没有能抚慰我们的内心,那我们就应该自己承担起照顾、安抚自己的工作。

用我们希望父母对我们的方式,跟自己相处。学会在生活琐事上对自己好一点,耐心一点,常常对自己说一些积极的、鼓励的话。要知道,降低原生家庭的负面影响是一个漫长而且起伏的过程,为自己的每一个小进步鼓掌,也要原谅自己偶尔的失误。

自我分化,是成长过程中的人生任务,也许会很容易,也许会很困难,当我们对自己、对父母、对家庭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知,分开爱与责任时,也许就是变化的开始。

我们可以正视过去,聆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才能帮助我们回归现在和展望未来。

有人通过重新塑造依恋关系来减轻原生家庭的影响。在一个冷漠、暴力的原生家庭里,作为儿童的我们无法与抚育者建立稳定的、安全的依恋关系。成年之后,我们通过发展一段爱情、友情甚至与心理咨询师建立的职业关系,来重新塑造自己的依恋关系。

许多人重新定义了自己的原生家庭。有人通过拥有一个非常亲密的朋友圈、结婚、或者生孩子,重新创建了属于自己的原生家庭。有人通过离家求学、移民、背井离乡打工等方式,控制自己与父母的物理距离,从而控制与原生家庭的心理距离。有人通过赚取经济上的独立,活得了精神上独立与原生家庭的机会。

原生家庭给了你黑暗阴影,你要亲手点上一盏灯,驱走黑暗。

因为你,就是你孩子原生家庭的起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决定你的“人生剧本”的,不是父母和家庭,而是你自己!
为什么人越长大,越活得像爸妈?
原生家庭|重来一次,我也不知道会选什么样的父母
惠英红患抑郁症自杀真相:从富家千金沦为贫民,父亲的倒下是祸根
童年时期的家庭氛围和人生经历对个人未来发展的引导作用
原生家庭糟糕的人,如何过好自己的人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