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老子修经基础篇》(二十七)——木强则兵

非常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长久相伴,不知不觉《老子修经基础篇》已经进入到最后部分了,为了感谢大家的支持,同时鼓励更多朋友接触国学,认知与新思维特意推出两本电子书“南怀瑾《老子他说》”和“林语堂《道德经中英文译本》”,私信回复“道德经”,即可免费领取。


《道德经》第七十六章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私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人活着的时候身体是柔软的,死了以后身体就变得非常僵硬。草木生长的时候是柔软而又脆弱的,死了以后就变得干硬枯槁了。所以坚强的东西属于死亡的一类,柔弱的东西属于生长的一类。

人活着的时候,由于体内有足够的新陈代谢,使得肌体可以保持活力和弹性,而死了之后人的血液不再流动,器官也停止运行,这个时候人就丧失了新陈代谢,肌体就会变得僵硬、枯槁。春天的时候,我们看到路边的小花小草,在阳光和露水的孕育下,显得非常娇嫩,但却充满了生机;当了夏天的时候,这些花草开始簇拥在一起,非常茂盛而又挺拔;可是到了秋天再去看它们的时候,虽然还很坚挺,但是你会发现,它们比以往又细又尖,这是因为花草体内丧失了水分以后,主体两边开始向中间缩卷,慢慢的使得本来饱满的身体,变成了尖细的枯条,用手指按上去又硬又粗糙。

老子用“人”和“草木”的生死状态,来论述“柔弱”和“坚强”的关系,生伴随着柔弱而来,死伴随着坚强而去,然而世人却执着于“坚强”,而无视于“柔弱”,这就相当于在自寻死路,而抛却生路。老子在整部《道德经》中所运用的“意象”,大多可以将它们归为“柔弱”和“坚强”这两类,属于“柔弱”类的有:水(江海)、牝、母(雌)、圣人、赤子(婴儿)、生、谷、朴、静等,属于“坚强”类的有:兵、牡、锐、杀人、雄、威、死、勇、强梁者等。可以看出此两者的关系在老子哲学思想体系中的重要之处。

是以兵强不胜,木强则兵。强大处下,柔弱处上。因此,用兵逞强就会遭到灭亡,树木强大就会遭到砍伐和摧折。凡是强大的,总会处于下方,凡是柔弱的,反而会居于上方。此处第一个“”译为“军队”,第二个“”译为“砍伐”。

老子在前文提到过军队胜利的法宝是“”而不是“”,所以当一个国家开始盲目追求军队力量的强大时,这个国家在军事战争方面是不会取得长久胜利的,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军事力量对于一个国家而言至关重要,但是军备的发展需要投入的资金也是巨大而又无止境的,如果一个国家不顾经济和政治的发展,一味地发展自己的军备,那么人民的生活将会陷入困境,民心就会动摇,社会就会发生动乱。所以“军队”强大,也就意味着需要消耗更多资源,消耗更多资源,人民的生活就无法保障,人民生活无法保障,战争也必然不会胜利。

《道德经》第七十七章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自然的法则,难道不是很像张弓射箭吗?弓弦拉高了就把它压低一点,低了就把它举高一点,拉的满了就把它放松一点,拉的松了就把它补足一点。

老子将天道的法则类比作“拉弓射箭”,确实是绝妙而又形象的比喻。大自然变换莫测,但是也有规律可循,我们都知道“风”的形成,它是大气层气压分布不均造成的自然现象,气流会从气压高的地方流向气压低的地方,从而就形成了风;同样河流的流向,都是从地势高的地方往地势低的地方流。这些自然现象无不说明大自然中的一切都是在相互补给、相互供应的,最终达到一个能量守恒的状态。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而奉有余。自然的法则,是减少有余的补给给不足的,可是人类社会的法则,却是减少不足的,来奉献给有余的人。既然大自然的法则都是相互补给、相互补充已使之达到平衡状态,那人类社会是不是也这样呢?在老子的时代,老子看到的社会恰恰与之相反:统治者整日沉迷于享乐之中,向百姓横征暴敛,对那些贫苦的人民,收取沉重高昂的税赋,而对于那些有权势富足的官员,不但不征收税赋还供其享乐、任其挥霍。老子看到此番场景,痛心疾首之余,也在悲叹周王室气息将尽的悲惨命运。

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谁能够减少有余的,来补给天下人的不足呢?只有有道的圣人才可以做到。老子认为在社会动荡、民生疾苦的时期,只有有道的圣人才能够做到将自己的东西无私地奉献给世人,有道的圣人所具有的东西,既不是钱财也不是名位,他们有的仅仅是自己悟得的“大道”,他们将这些思想教化于受苦受难的苍生百姓,支撑百姓们顽强生存,给予他们精神力量和求生信仰。另外还有些圣人,不惜自己的生死,通过周游列国向统治者们宣扬自己的理念,以谏言和游说的方式来帮助人民,这也是圣人“损有余补不足”的表现。

《道德经》第七十八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能知、莫能行。普天之下再没有什么东西比谁更加柔弱了,而攻克坚强的东西却没有什么可以胜过水。弱胜过强,柔胜过刚,天下人没有人不知道,但是没有人能够践行。

老子心中的“水”,是“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的随和,是“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的“强大”,是“能为百谷王”的低谦,是“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的包容,也是“弱之胜强,柔之胜刚”的灵巧。正如老子在第七十章所言“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大道就如同“水”一样清澈明了,天下人都得益于水,都受教于水,但是却没有几个能够做到“水”身上的这些品质。

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谓天下王。正言若反。所以有道的圣人这样说:“承受国家的屈辱,才能够成为国家的君主,承担国家的祸患,才能够成为天下百姓的君王。”正面的话好像在反面说一样。

老子认为统治者们都以为当上了天下的君主以后,就可以“受国之荣”、“受国之祥”了,但是“我”可要劝诫你们,当上天下的君主之后,一定不能贪图虚荣和享乐,而应该抱以“受国之垢”、“受国不祥”的态度去治理天下,将百姓的屈辱视作是自己的屈辱,将百姓的疾苦视作是自己的痛苦,这样才有资格、有能力当上天下的君主。这些话在统治听来都不是什么好话,但这些话却是治国利民的真理。

综合此三章,老子分别论述了“坚强和柔弱”的人生哲学、“天之道”和“人之道”的补给哲学以及君主治国为民的统治哲学。第七十六章老子以“人”和“草木”的生死状态来诠释“坚强和柔弱”的辩证关系;第七十七章老子以“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来批判统治者背道而驰的治国策略“损不足而奉有余”,同时也抨击了封建专制制度的残酷与不公;第七十八章老子再一次用“”为意象来说明“柔弱与坚强”的关系,最后通过“正言若反”的方式,谏言统治者要心系天下,心系人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百家论道》系列之•周高德道长《道德经》简读(76-78)
老子哲学的现代解说(二十三)
老子名言及注解集锦(80句)
《老子修经基础篇》(二十五)——大道至简
细读《道德经》第三十五章,“执大象,天下往”是什么意思?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5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