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人性最大的弱点:不爱听真话
解读:Melody | 朗诵:一凡
原著:季羡林

莎士比亚曾说:“一个人宁愿听一百句美丽的谎言,也不愿听一句直白的真话。”

的确,真话往往不中听,讲出来容易遭人嫌弃,有时还会伤人伤己。

但是,有这么一位老人,他一生追求真实。他有一条人生箴言:“假话全不讲,真话不全讲。”

廖廖数语,蕴含着老人处世的大智慧,令人钦佩不已。他就是北大终身教授季羡林。

季羡林先生精通12国语言,尤精于吐火罗文。他是世界上仅有的精于此语言的几位学者之一。除了语言学方面成就斐然,他一生还创作了诸多散文,是著名的散文家。

今天,兹心给大家带来季羡林老先生的散文集《真话能走多远》。

这本书以真与思为标准,将他的经典名篇重新结集出版。

接下来,兹心就带大家一起走进这本书,领略季羡林老先生的人格魅力,体悟他的人生哲学。

亲情,是最深沉的爱

小时候,季羡林家里很穷,又因为他是家族中唯一的男孩。于是,母亲忍痛把他送往城里,由叔父培养。离开家后的十几年间,他十分思念母亲。

大三那年,忽然传来母亲去世的噩耗,他日夜兼程赶到家里,母亲已经躺在棺材里,连遗容都没能见上。那一刻,他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而去。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人生不会总是按照我们所希望的去发展,痛失母爱是季羡林永远的遗憾。直至其耄耋之年,他仍在书中写道:“我这永久的悔就是,不该离开家乡,离开母亲。”

毕淑敏说:“每个孩子都相信来日方长,相信有衣锦还乡的那一天,可以从容尽孝,可惜人们都忘了生命本身有不堪一击的脆弱。”

在兹心看来,生命本无常,季羡林先生未曾陪伴母亲的哀恸,成为他心头永远的一根刺。直至很多年后,这依然是他生命里最沉重的悲哀,写再多怀念母亲的文章都不能释怀。所以,趁父母尚在,能陪伴就别疏离,勇敢地对他们表达爱。

演员梅婷在工作最忙的时候,也要每天给父母打电话报平安。在北京买了房子之后,也每年都要把父母接来住一段时间。那段时间,她就在家里全心全意陪父母。

有时,她还一手牵着父亲,一手牵着母亲在公园里游玩,去街上吃各种小吃。朋友见了,劝梅婷要注意自己的名人形象,她却说:“我觉得这样挺好的。”

正因为有爱做底气,梅婷才能无所顾忌,顺着自己的心愿孝顺父母。

人世间最宝贵的,莫过于亲情。它是与生俱来的缘分,是血浓于水的联系,更是生命中不可缺少的阳光。亲情,是一种真实而温暖的存在。

兹心觉得,父母爱孩子,孩子也在用自己的方式爱着父母。有爱的孩子,他的内心往往是充盈的,也能活得更真实而自在。他们对生活饱有热情,不用刻意炫耀来证明什么,始终如孩童般纯真。


最顶级的修养,是谦卑

在生活中,总会遇到一些人:

出过几次国,就以为自己见过大世面;读了几年书,就开始对别人指手画脚;一旦有点钱,就迅速自我膨胀了……

这些人,不知哪来的优越感,总是太过自以为是,目中无人。

林清玄说:“唯有谦卑,才配得上你过人的智慧。”

深以为然。

晚年的季羡林,名声接踵而来,“国学大师”、“国宝”、“学界泰斗”成了他的标签。但是,老人家不但不欣喜,反而背负了更多的压力。所以,他曾多次主动请辞这三个称号。他说:“三顶桂冠一摘,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欢喜。”

季老话语中参透的人生哲学,正如他书中所说的,学术文章我并不认为是自己的好,反而一些后辈的文章是好的。

人生一世,往往境界越高的人,越是谦卑朴实。因为他们懂得,越往上走,越发现自己的不足。只有看清真实能力,摆正自己的位置,谦卑躬行,才能不断进步。

季羡林一生谦卑做事,低调做人。至今,他与“掏粪工”魏林海的忘年之交,仍然让人津津乐道。

魏林海年轻时是环卫所的一名清洁工,负责打扫街道和厕所。闲暇时,喜欢到处“淘书”,拜访“文化人”,尤为钦佩季羡林先生。

有一次,他与朋友组织了一个书画展,想请一位名人题字以壮声色。最初找了一个小有名气的画家,不料此人倨傲十足,瞧不起他们。

魏林海一气之下,斗胆找到了季羡林。季老听说是清洁工求题,非但没有嫌弃,还十分爽快地答应了。此外,还送了他一本亲笔签名书。

当时,魏林海有点受宠若惊,心里说不尽的感激。俩人就此结下了十多年的缘分,直到季老去世。

在兹心看来,谦卑是一种修养与品质,它有一种不俯不仰的平等。既能拉近彼此的关系,让人心情愉悦。又能让自己远离是非麻烦,把更多的时间交给自己,活出真正的自我。

正所谓,熟谷下垂,智者谦卑。真正的谦卑,是一个人强大以后,所展示的一种豁达的姿态,和宽厚的胸襟,毫无一丁点虚假和惺惺作态。

所以,兹心认为,始终保持一颗谦卑的心,不高估自己,不轻视他人,做真实的自己,才是人生最美的姿态。


历经苦难,仍不忘热爱生活

兹心曾听过这样一句话:遇到苦难,遇到磨难的同时,你依然还能心向阳光,这才是人生最大的修行。

的确,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遭遇苦难挫折在所难免。关键是在困境中,也要有砥砺前行的勇气和力量。

季羡林,这个活了快一个世纪的老人,年轻时,他考入清华大学,之后又漂洋过海去国外学习近10年。在此期间,他经历过饥寒交迫的窘境,又亲身感受到了二战带给整个社会的巨变。

尽管如此,经历了那么多苦与难,仍然不能磨灭季老对生活的热爱。他珍爱每一处风光,也珍惜每一段温情。

有一段时间,季羡林蹲过牛棚,后来在传达室看门房,还挖过大粪,生存条件极其恶劣。季老在这个时候反而获得了充裕的时间,他觉得自己必须干点实事了。

于是,他开始悄悄翻译《罗摩衍那》。二百多万字的印度大史诗《罗摩衍那》,就在那样艰苦的年岁完成的。

兹心觉得,不管生活怎么对待我们,我们依然能拥有平和而坚韧的心态,去应对当下的处境。我们的灵魂和思想是别人没办法夺走的,面对苦难与不幸,时刻保持对生活的热爱,才不会被打倒。

兹心想起电影《美丽人生》中,身为犹太人的圭多和儿子,被强行送往纳粹集中营。在那里,每个人的生命都笼罩在死亡的阴影下。

但是,圭多却自始自终对生活充满热忱。他为儿子编织了一个美丽谎言,把监狱的酷刑当作积分的奖励。

生活没有一帆风顺,逆境及苦难磨砺着人的心智。只要你对生活保持热爱,熬过一阵子,就会有不经意的芳香扑鼻。

在兹心看来,苦难与不幸也是生活的一部分,我们都要笑着承受。只有品味了生活的苦涩,才会懂得甘甜的滋味。所以,哪怕身陷困境,我们要怀揣希望去努力,在苦难中越挫越勇。

请谨记,唯有欣然接受正在经历的一切好与坏,方能体悟生活的真滋味。


人至暮年,贵在清醒自知

兰斯顿·休斯曾说过:“活得长几乎是每个人的愿望,但活得好只是少数人的抱负。”

既要活得长,又要活得好。那么,人老了以后,应该怎么过?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这便是季老对待衰老的态度。

人终有一老,或老而庸常,或老而优雅,我们总有选择。季羡林在晚年活得清醒而自知,他给自己列了“老年十忌”,比如别说太多话,倚老卖老,不服老等。常常自查自纠。

《道德经》有云:“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了解别人,只能算是聪明;对自己有一种通透的认识,才算是真正的大智慧。显然,季老是后者。

在书中,季老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某大学一位老教授,虽年逾耄耋,但他思维敏锐,说话滔滔不绝。两个半小时的会,他能一口气讲两个小时。会议上,只要老教授一发言,有的人就退席回家吃饭,因为饭后再回到会场,他还谈兴正浓。

这虽是一件笑谈,但季老告诉我们,做人应该注意分寸,切忌说话太多,言多必失。

不论出于人生哪个阶段,人们总是渴望被爱,被关注,想成为焦点。但是,人贵有自知之明,既然自己的行为给别人造成困扰,我们就应该及时更正。

兹心觉得,每个人想要过好自己的生活,不仅要调整好心态,做到坦然接受,宠辱不惊。还要多培养兴趣爱好,跟同频人交流,读有意义的书,不断提升自己。

《最好的年龄》中说:“人生就像旅行,一处有一处的风景。只要我们懂得珍惜,学会享受,每一个年龄都有它独特的风韵。”

确实,生命本是一趟单向行驶的列车,从出生走向衰老,每个人都要慢慢老去。不同年龄有不同的境况。对应不同的人生阶段,认清自己的真实处境,活出恰到好处的自己。



电影《无问西东》里有这么一句台词:“这个时代缺的不是完美的人,缺的是从自己心底里给出的真心、正义、无畏和同情。”

兹心想,再也没有一个人,能比季羡林更贴合这句话。活得真实,不活在别人的评价里,不被生活裹挟着走。不说假话,不做假事,问心无愧,坦坦荡荡。

人这一辈子,说长不长,说短不短。活得真实,比什么都重要。

愿你我都能勇敢做自己,活得真实而纯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季羡林:假话全不讲,真话不全讲
季羡林丨假话全不讲,真话不全讲
季羡林:假话全不说,真话不全说
季羡林:假话全不讲,真话不全讲。
季羡林:真正聪明的人,“假话全不说,真话不全说”
湖畔静思(149)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