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看了这部片,才明白二舅为何火
userphoto

2022.08.01 山东

关注

最近,一个叫“二舅”的老人和他的故事火了。

二舅和他清贫中闪闪发光的人生,看哭了全网人。被称为2022精神内耗最佳治愈。

小视却想到了这么一个沉默而小众的故事——

建立在西藏无人区的保护站,常年驻守着三个巡护员。

这里人迹罕至,巡护员的生活重复而单调。

直到有一天,一个不速之客的闯入,打破了这片平静。

那是一头虚弱的小野牦牛。

小牛在它出生第二天,不小心从野牦牛队伍中落了单。

它还没断奶,根本没有独自觅食的能力。

失去了妈妈的保护,小牛奄奄一息,连站起来的力气都没有了。

三个巡护员决定收养它。

于是,小牛成为这里的第四个成员。

没想到,跟人类生活在一起的小牛,逐渐哈士奇化。

每天早上,它会跟着巡护员一起列队跑操。

跟着“一二一”的口令,小牛连节奏都卡得准准的。

巡护员端上早餐奶的时候,它又是蹭头又是摇尾巴。

这小牛,怎么还有点狗里狗气呢。

小牛跟巡护员的关系亲密无间。

有人好心告诫巡护员,养野牦牛可要小心啊。

它长大了说不定会用角顶人,劲儿稍微一大,人的身体可遭不住。

但巡护员觉得不可能,从小养的牛,它早已成为家人。

壮硕的小牛常常依偎在巡护员身边,还喜欢用舌头舔他。

巡护员不乏炫耀地抱怨道:“小的时候舌头还是软软的,现在大了,舔的时候都有点喇脸。”

小牛长到六个月的时候,隆冬来袭。

它平常喝的牛奶没了供应,眼看着就要遭遇断奶危机。

巡护员凑钱买来一箱一箱的牛奶,可是全部倒在一起,不需两顿,小牛就咣咣喝完了。

巡护员只能上山帮牧民打水、捡牛粪,用劳动力换来鲜奶。

小牛“牛生”的第一个冬天,在所有人的百般努力之下,终于安然度过。

原本以为这样的日子会一直过下去。

直到一个身影,出现在保护站的附近。

一只成年野牦牛。

那可能是野牦牛群的首领,也可能是小牛的妈妈。

它时不时出现,站得远远的望着他们,仿佛在无声地呼唤小牛回家。

第二年夏天,巡护员把小牛放了生。

它长得健康又强壮,再也不是最初那个羸弱的小生命。

所以,也是时候回家了。

回归那片荒野,那片隐藏着自然力量的众神之地。

这个小故事,出自纪录片《众神之地》。

这是一部独具中国特色的人文自然纪录片。

创作团队跨越了中国四角,探寻了四种令人敬畏的动物——

雪山使者野牦牛、海上精灵白海豚、雨林巨无霸亚洲象、森林之王东北虎。

它们都是食物链顶端的动物,代表着那一方自然生灵。

面对它们,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人与动物的关系。

我们该如何看待它们?它们又在怎样看待我们?

这部纪录片中的所有动物,都仿佛拥有自己的品格。

比如野牦牛篇中,小牛只是插曲,真正的主角,是两头雄野牦牛。

一个叫昆仑。

昆仑成长在山脊之上。

荒野的肃杀和辽阔,赐予它桀骜不驯的灵魂。

只是站在人的审美角度,都能感受到昆仑的帅气逼人。

黢黑茂密的毛发、黝黑深邃的瞳孔,仿佛山神附体般,不怒自威。

昆仑无疑是躁动的、危险的、令人不安的。

它的每一次出现,都让牧民捏一把汗。

每年夏天,是野牦牛交配的季节。

昆仑会不请自来,从雪山一路走到草原,闯入牧民放养家牦牛的区域。

凭借着比家牦牛大一圈的体格,昆仑很快就成为这片牦牛群的新主人,肆意寻欢作乐。

这下牧民就犯了难。

昆仑一来,它天然的野性气质总能唤醒家牦牛被压抑的本能,变得躁动不安。

别说管理,连去给它们采奶都费劲。

所以牧民们对昆仑是又怕又烦。

这个混世牛魔王般的存在,谁的牛群遇上谁倒霉。

但谁又能说,牧民之于昆仑不是入侵者呢?

他们甚至不是同样的物种,却统治着牛群。

昆仑和牧民之间,产生了一种奇妙的博弈。

一场关于自己领土和子民的争斗,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

昆仑的反面,则是断角。

断角,字如其牛,一只角是断掉的。

这是年轻气盛时打架的后果,是属于断角的功勋章。

不过,如今的断角,垂垂老矣,早已没了戾气。

和昆仑相比,断角更温和,仿佛一个秉持着中庸之道的老头儿。

它无心和牧民作对、争夺子民和领土,只想躺平。

在牛群中颐养天年,是断角最大的诉求。

狡猾的断角选择“入赘”到牧民家,自愿成为种牛。

毕竟,野牦牛的基因,可是牛群提升体质、抵御严寒的关键。

断角为家牦牛提供优质基因,牧民为断角提供养老活动中心。

他们成了奇妙的利益共同体。

昆仑和断角作为野牦牛的两种类型,都以自己的方式跟人类互动。

亦张亦驰,甚至是共生着。

同样的关系,还发生在中国南部沿海地带的渔民和白海豚之间。

渔民捕鱼的淡水区,如果生态环境足够好,说不定会看到白海豚的身影。

都是为了捕鱼,渔民和白海豚有着无声的默契。

有白海豚的地方就有鱼;

渔民下渔网的地方就有鱼。

他们宛如一起工作的伙伴,在海上形影相对。

在这些高度依赖大自然的地方,我们看到了人与动物原有的相处模式。

他们深深地连结着,作为大自然的两方生命体。

能量和地位自由流动,没有谁统治着谁,没有谁主宰着谁。

《众神之地》想要讲述的,就是这样的故事。

导演的手记中解释了片名的含义:

「什么是众神之地?」

“简单说,众神,是几种动物,曾经是图腾,是神的化身。

这些动物,是大自然的晴雨表,是自然意志的展现,正如萨满会通过虎神与天地沟通。

往大了说,万物也许都算众神。所以众神之地,其实就是自然。”

在我们祖先生活的年代,跟自然直接沟通,是人类必备的技能。

“类似于第六感,就如同旧时的农人能预知天气,猎人能嗅出动物的远近,那是生存的本能。”

动物之于人类,是预兆、是福音、是神谕。

世界各地的神话故事中,都有动物的身影。

在语言还未诞生的时候,壁画上就有了牛。

在藏族传说中,牦牛,是山神的家畜。

“当世界第一缕阳光照耀到冈仁波齐时,便有了第一头牦牛。”

传说中,野牦牛是奉山神的命令,帮助人类在荒野立足的。

它们帮人类驮重物,贡献出毛御寒,贡献出奶充饥。

藏族人民这才得以在这里生存下去。

《斯巴宰牛歌》中唱出了对牦牛的敬意——

牦牛的头颅变成了高山;

牦牛的皮张变成了大地;

牦牛的尾巴变成了江河。

西藏每年举办祭祀典礼,僧人要戴上28种绘制而成的动物面具,跳舞祈福。

第一个面具,就是野牦牛。

纪录片中,一个僧人为了制作面具,专程到荒野上捕捉野牦牛的身影。

在此之前,僧人从未见过野牦牛。

僧人在荒野上寻觅,但真正看到它的瞬间,反倒平静了下来。

僧人和野牦牛远远对望着,如同祖先们千百次做的那般。

感受着它的气息,仿佛来自远古的神灵。

而关于白海豚的神话,最出名的,当属妈祖的化身。

每年农历三月,渔民祭拜妈祖的时候,正是白海豚开始活跃的时候。

因此,白海豚,还被称为“妈祖鱼”。

除了妈祖神话,还有一个传说——

清代,白海豚在珠江口一带,被称为卢亭。

卢亭是传说中一种半人半鱼的生物。

南宋时期遭到围剿,卢亭的生活范围不得不从陆地退入海中。

这跟白海豚的习性也隐约对照着。

白海豚作为大型海洋生物,却通常生活在距离陆地不远的淡水区。

刚出生的时候,通体呈深灰色,随着逐渐长大,灰色褪去,变成通体雪白。

等到白海豚老去,它又会泛起粉色。

当它通体粉红、行将就木的时候,总是对陆地有着莫名的渴望。

纪录片中,刻画了一个老年白海豚的最后时刻。

在广东省台山市,一只老年白海豚从烽火角入海口缘河而上,误入内河三十多公里。

据推测,这只白海豚的年龄大概30岁,相当于人类的70岁。

它的声纳系统,已经不足以支撑辨别方位。

人们只能眼睁睁看着它找不到方向,身上长了霉菌。

为了帮助它回归大海,人们开船用声音驱赶。

然而,就在人们把这只老年白海豚送回大海的4天后,它的尸体被发现了。

它死在了距离入海口不足3公里的河中。

海豚救助员说,自己参与过的白海豚救助活动,从来没有成功过。

一切都宛如神话故事的结局。

从陆地到海洋的卢亭,无论如何都要在晚年回到陆地。

即使这片陆地早已不属于自己。

这些生灵,曾是文明的图腾,是人类与大自然沟通的桥梁。

这些神话,曾是百姓们口口相传的、对自然古朴的敬畏。

它们是这片土地最精妙的设计,是古老的神迹。

然而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忘记了这份敬畏,甚至想把它们为我们所用。

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往往以人类的生活发展为出发点。

比如沿海地区常见的生产作业形式,抽沙。

巨大的机器轰隆隆作响,与此同时,这片水域的一整条食物链因此断裂。

白海豚作为食物链顶端,受到很大的冲击。

为了寻找食物,白海豚冲撞进渔网密布的养殖区,也是常有的事。

中华白海豚江门保护区的标本馆里,有着各种各样白海豚的死态。

这些死态,如同人类的“罪证”。

死去的白海豚,有的身上有螺旋桨划伤的痕迹,有的尾部被渔网勒住。

最让人感到惊悚的,是一条没有尾巴的白海豚尸体。

尾巴的切口整整齐齐,应该是螺旋桨打断的。

标本馆的工作人员应渔民报告,把这个尸体带回了馆里。

打开它腹腔的那一刻,所有人都呆住了。

这个尸体里,还有一个完整的海豚婴儿的尸体。

它还保持着在妈妈肚子里的状态,眼睛也闭着,就好像睡着了一样。

如果妈妈没有被螺旋桨杀死,那三四个月后,它就可以从妈妈肚子里出来了。

何其残忍的一幕,在无声地向我们控诉着。

自私的人类,都做了些什么啊......

然而,这样的画面我们看得还少吗?

全球变暖,瘦骨嶙峋的北极熊不得不啃食人类留下的垃圾;

酷暑难耐,动物园里的北极熊热到奄奄一息,甚至全身皮毛都变了色。

图源:《小小的追球》
@沈阳观天下

去年,浩浩荡荡的云南象群迁徙,成为奇观。

然而奇观的背后,是亚洲象退无可退的生存处境。

“自然界中,没有一个物种是想毅然决然地离开故土的。”

我们自封为地球的主人,万物的主宰。

为了证明人类的「伟大」,我们还把动物们关进牢笼。

圈养它们,驯化它们,把它们变成玩具,供人类观赏和戏弄。

它们确实是聪明绝顶的,远超动物原有的能力。

大象学会了拿大顶;

海豚学会了顶球;

海豹学会了算数;

狗熊学会了钻火圈;

猴子学会了骑单车。

可是曾几何时,它们不是任人宰割和观赏的畜生。

是什么,让我们忘记了应有的谦卑。

忘记了这是一片众神之地,而非人类的游乐园。

每次聊起动物保护的话题,总有人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不要圣母心泛滥了。

但最近的一条新闻告诉我,这些老生常谈的内容,我们不仅要说,还要反复地说。

2022年7月21日,国际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联盟发布全球濒危物种红色目录更新报告。

正式宣布长江白鲟灭绝。

长江白鲟是中生代白垩纪残存下来的极少数远古鱼类之一,在这颗星球上存在了一亿五千万年。

它是和恐龙同时代的生物,然而却消失在了人类时代的今天。

长江白鲟的灭绝,或许只是一场物种大灭绝的先兆。

早在上个世纪,就有大约200万个物种相继灭绝。

如今,全球变暖,海水酸化,生态仍旧在进一步恶化。

没有人知道,还有多少物种正在消失的路上。

我们理应反思,我们理应警醒。

“每一个经过自然之手点化的物种,都是存留于世的神迹。”

这里曾是一片众神之地。

每一个生灵,都在这里生存、繁衍、缔造神话。

如今,众神纷纷选择离我们而去。

那我们面对的,将会是什么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一群中国人冒死拍了三年,只出4集:它值得9.3分
收官9.3,这才是国产大片的格局
冒死拍下的,还有救吗?
评分9.8,媲美BBC的国产纪录片《众神之地》,看完让无数人落泪
居然一条差评都没看到
强推!《众神之地》一集封神,每一帧都美到窒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