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思维模式,正在不动声色地操纵你

每天一本书

一年多读365本书



破茧法则


慈怀为你读的第一百八十六本书 来自慈怀读书会 19:20

点击上方绿标即可收听杨枪枪朗诵



每天一本书

 


各位慈怀读书会的读者们,大家好。


欢迎来到我们的每天一本书栏目,我将用一篇文章的长度,来向您讲解书中精髓。


今天,我们要一起读的书是破茧法则


从小到大我们听了太多的道理和忠告,比如“忠于你的梦想”“做你擅长的事情”“放下过去”……


我们像一块海绵一样吸收着这些法则。可是这些法则真的有道理吗?我们为何从不质疑,而是全盘接受呢?

 

《破茧法则》的作者泰普勒,发出了这样的疑问。


泰普勒,也是《极简生活法则》等人生法则系列图书的作者,他被誉为“个人成长”导师,在欧美家喻户晓。

 

泰普勒觉得我们“应当学会质疑和独立思考,对于别人塞给你的法则,不要照单全收,应该学会相信自己的判断。”


当然,并非所有的教导都是错的,而是我们在接受之前,请让大脑先行,给自己思考判断的机会。

 

作者在书中罗列了很多我们司空见惯,但未必正确的法则。


  • 比如“明天又是崭新的一天”别再为你今天的偷懒找借口了,今天,就是崭新的一天,不要等明天。


  • 比如别再抱怨生活充满了琐事,因为“这就是真正的生活,生活最终归于琐碎。”……


作者要通过这本书告诉我们,要去打破那些生活中无益的思维定式。

 

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跟随泰普勒,从个人自我成长,人际交往,职业生涯等多个方面,去打破那些思维定式,从而找到人生的破茧法则。

 


那些自我成长路上需要破的“茧”

 

  • 别再怪罪你的父母


现在心理学有一个倾向,爱怪罪原生家庭。但是泰普勒却说,不要觉得你混成现在这样,父母是难逃责任的。


你的父母也是第一次当父母,无论做什么事情,你第一次就能顺利上手吗?如果你不能,那为什么对父母要求的如此苛刻呢?

 

要知道父母也是边学习边上路,等他们明白小婴儿是怎么回事的时候,你已经进入幼儿阶段了,而当他们理解了幼儿,你已经是个小学生了,接着他们又要重新适应并学习小学阶段的孩子如何培养……


难题的出现总是先于学习的脚步,所以请不要再指责父母,天下没有完美的父母,只有不断学习的父母。

 

泰普勒说“要学会知足”,你的父母已经足够尽力了。


如果他们真的失职,甚至违反法律对你进行了虐待,你当然可以抱怨指责,但请试着原谅,不为他们得到宽恕,而是为了自己好受些。


毕竟恨需要力气,而释怀却让人轻松。

 

  • 大大方方承认自己不是白富美


作者是在伦敦最脏乱差的布利斯顿郊区长大,每当有人问他生活在哪里时,他的母亲总是会小声地提醒他说达维奇,临近布利斯顿但没有恶名的区域。这样的掩饰在生活中常有发生。


人人都想当先天的白富美,但绝大多数的我们,只能靠后天努力完成这一梦想,绝大多数的我们出身平凡,甚至像泰普勒一样贫寒,而我们又都想人前显贵,所以难免就会隐藏出身。


这很虚荣,我们会因此而坐立不安,并且时刻担心被别人揭穿。

 

作者建议,如有需要,大大方方说出你的出身,而不是去掩饰,因为掩饰等于否认,否认出身就是否认自己的一部分。


多想想“你的出身教会你的东西,赋予你的机会,以及你为了最大程度地利用它所得到的力量。”


毕竟物质方面,贫寒不能给予你,但它可以让你生出改变这一切的力量。

 

  • 不执着于梦想,敢于随机应变


作者年轻的时候,曾希冀以船为家,像自由的海盗那般生活。后来他终于实现了这个梦想,但是却因此发现以船为家的生活并没有想象的那样浪漫。


他根本不喜欢船舱里那种湿冷的环境,也很焦虑连买卷纸都要等待潮汐。原来这么多年,作者对梦想的热爱不过是“叶公好龙”。

 

我们常说“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也常在午夜梦回时哀怨“如今杯子碰在一起,都是梦想破碎的声音”。


然而泰普勒却说,世间一切都在变化,无论周遭环境,还是我们的观念,生活方式,都处在变化中,那我们的梦想怎么可能不随之而改变呢?

 

更何况,我们年少立下梦想时,就像曾经的泰普勒,并不真正了解那种梦想的生活,以及我们自己。


如果你放弃了曾经的梦想,现在过得还不错,就不要执拗于过去,耿耿于怀,也许那只是一个不成熟的想法,你要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社交场上 这些行为需谨慎

 

  • 让你说的话良性发展下去


作者经常被问及,与不太熟或者初次见面的人社交,常常陷入沉默的尴尬怎么办。


我们通常认为,暖场技能很重要。但泰普勒却觉得不必寒暄多言,你只需设法让对方开口讲话就可以了。

 

你可以提问,让对方借着回答问题打开话匣子。如果提前知道要见的人,可以根据他的情况多准备几个问题,诸如“我听说你很喜欢打网球……”之类。


如果提前不知情,可以问一些常规问题,比如“你休息的时候会做些什么?”

 

还有,在社交场合泰普勒建议我们让感谢更具体,比如你可以说:“您真有耐心,我很感谢。”

 

让我们的感谢更具体,但对于抱怨指责之类的话,泰普勒却建议“不必打开天窗说亮话”


譬如当你要指责你的伴侣总是用不好洗碗机,每次洗碗都有一半洗不干净时,完全可以说“洗碗机里的碗总是有一半洗不干净,我们该想点什么办法呢?”


如此原本可能会引发争吵的抱怨,旋即变成了思考改善之策,一场冲突因此被避免。

 

  • 在他人身上投入的时间永远不会浪费

 

我们常会被提醒“某某很难相处”“不必把时间浪费在他身上”。作者觉得这恰是要打破的法则。


他曾和一位出了名的性格阴沉,不好相处的人共事过,从他嘴里问出些话来实在太难了,但泰普勒坚持不懈地提问,不达目的不罢休。


几个月后,他发现这个不好相处的人好像变了,变得开朗起来了,原来那个人不是难相处,而是极度害羞慢热。

 

泰普勒因此明白,在他人身上投入的时间永远不会浪费。面对那些难以相处的人,要知道事出必有因,这些人往往缺乏安全感,或者渴望被关注。


试着走近他们,给出善意,因人而异地给予他们想要的,譬如面对自负渴望被赞扬的人,就去多称赞他。


也许你能因此收获一段友情,也许并不会,但付出一点善意并不会让你有任何损失。

 

  • 朋友一生,不必一起走

 

从小到大我们交过无数的朋友,有的一度玩的很好,走的很亲密,但是很可惜,常常走着走着你们就散了。

 

泰普勒因此劝我们放下“朋友一生一起走”的偏执,我们的朋友圈是流动的,有旧交渐隐渐退,淡出画面,也会因为新的机遇,结交新的朋友。


在一起时真诚相待,至于缘分的长久,那就交给岁月吧。

 

有些朋友因缘灭而渐行渐远,而有些友情则溃于借钱。他们因还不起钱,无颜面对你,所以人间蒸发,以至你人财两空。

 

为避免这样的尴尬,泰普勒的原则是,可以借,但要做好这笔钱借出去收不回来的心理准备。


  • 如果你做好了这个准备,预支了这笔损失,那么就可以把钱大胆地借出去。


  • 如果对方还了,你还会因为这不在预期内的回收而开心,若没还,你也不会再有损失,因为你已做好有去无回的准备。

 


关注自己的内心,并照料好它

 

  • 别让下意识主宰你 你要有自己的选择


泰普勒曾经问一位患有慢性关节炎的朋友“你一直都很痛苦吗?”朋友回答“并不痛苦,只是疼罢了。”


一语惊醒梦中人,原来疼并不等于痛苦。如果你因为生理的疼,下意识地认为自己的人生是痛苦的,那么“它就会主宰你的心境,把你拖垮。”

 

类似的危险主宰还发生在以下情况,比如当你的伴侣冲你大吼大叫,你第一反应是很生气,但是你没有选择吗?有的。


你只是被情绪,被惯性的脑回路主宰了。你会惯性地生气,但现在你需要训练你的大脑,“忽视掉旧的神经反应,形成新的反应”,你是有选择的,可以不生气。

 

生气是你伴侣的感受,我们需要为自己的感受负责,所以别让他人来控制你的感受,试着对自己说“我选择冷静”。

 

  • 早起≠好,犯错≠坏


可能你会被吐槽,“碗总是放到第二天才洗”“睡到太阳高照了还不起床”“房间里又是一团糟”……听得次数多了便会觉得这样是不对的,不好的。


可是泰普勒说,早起并不是“好”的标准,整洁并不比邋遢在道德上占上风,你有次日清晨再洗碗的自由……


一切不过是喜好的问题,放轻松,别让任何人给你洗脑。

 

早起,保持房间整洁,下意识地被认为是好的,这样的下意识在生活中比比皆是。

 

比如错误被认为是不好的。但泰普勒大声疾呼“犯错有益”,我们常常在错误中学习,“避免犯错不可取,不肯冒险的人很难成功。”

 

再比如我们认为半途而废是不好的,但泰普勒却大呼这很蠢,当计划行不通时,你当然可以改变计划。

 

  • 不必总是“活在当下”

 

我们被提倡活在当下,“不念过去,不畏将来”然而泰普勒却说,如果当下很无聊,畅想一下未来,或者穿过玫瑰色的烟雾,沉溺一会儿过去,未尝不可。

 

有时候我们恰恰需要用“未来意识”解决问题,问问自己,眼前的这个问题,如果十年后回头看,你会怎么想,也许眼光放长远一点,你便疑惑顿除。

 

当然,回顾过去也可能找到解药,毕竟我们常在过去里汲取经验教训。


畅想未来,回顾过去,没有那么不可取,重点是“避免过于关注过去和将来”忽略当下。

 

还有我们被教导“沉湎往事无益,要学会放下过去”。


善于打破定向思维的泰普勒可不这么认为,过去也是我们的一部分啊,我们要做的不是放下,相反应该随身携带。


当然他的意思并不是背负过去的包袱不放,而是承认它是你的一部分,无论曾经多么糟糕,都造就了今天的你,你不应该否认它,忘掉它。


应该让它成为你记忆盒子里的一部分,只要它不沉甸甸给你造成压力,就让它安安静静地待在那里吧。

 


避免这些误区 走好职场晋升路

 

  • 很多人败在“我是最棒的”

 

泰普勒有个朋友认为,理想的人生就是“住在荒郊野岭,和一条狗为伴”;另一个朋友则抱着“住在大城市伦敦,过城市生活”才算成功的想法。


还有朋友认为,能拥有户外的任何工作都是幸福的……

 

这些人对成功的定义均与传统意义上的成功相差甚远,但幸福的标准本就因人而异,泰普勒奉劝我们“该如何获得成功,不要听别人怎么讲”因为那未必是你要的“成功”。


成功如果有标准,那就是,看你能否活出自己满意的一生。

 

你的成功由你定义,但是不要因此沾沾自喜,获得一种“我最棒”的盲目自信,泰普勒说我们固然应该自尊自信,但相信自己是最棒的这种态度是危险的,要诚实地面对自己,让自己更优秀,而不是自我麻痹。

 

  • 给意外一点时间,争取提前完成任务

 

职场上我们被教导要按时完成任务,然而泰普勒早已不再试图按时完成任务,而是提前完成任务。


因为你不知道会有什么阻碍你计划按时完成的事情发生,就像泰普勒说的,我们总是难免“汽车出故障,电脑死机,飞机晚点,家人生病……”

 

所以给意外一点时间,把要做的事提前做好,而且你还会因此收获更多因任务提前完成的放松时间。

 

人生难免计划外,譬如突然失业,家庭变故,遭遇破产……泰普勒把这个叫做“生活给你投的曲线球”,它把你的人生抛在半空中,让你不知道接下来何去何从。


对此,泰普勒建议乐于接受新的可能性,因为这预示着新生活的来临。

 

  • 迷茫不是踌躇不前,而应多尝试

 

我们常常陷入迷茫,不知所措,甚至不知道自己要什么。泰普勒觉得“如果世上的人都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如何得到,那这个世界将比现在残酷的多。”

 

迷茫不可怕,重要是不放弃尝试。泰普勒建议可以先找一份能让自己发挥作用的工作。


哪怕不是很喜欢的工作,因为没有工作会损害你的自信,自尊,会让你陷入经济危机,而这都将使你更加迷茫。

 

迈出往前走的脚步最重要,不要总想着一步到位,想着力求完美,那样你可能永远找不到理想的工作。


泰普勒有一位朋友,曾花费十多年的时间来写一本书,反反复复地修改,力求完美,可是当写到第15年的时候,他却不想出版了,因为他觉得自己的书不是最好的。

 


泰普勒觉得我们当然可以追求更好,将它打磨的更精致,但是对完美的追求应该包含“按时完成任务”。未完成的工作,谈不上完美。


就像我们的人生,总会迷茫犯错,没关系,认真去经历它,体验它,就是在追求“完美”。

 

这世间需要打破的法则有很多,但最重要的是,我们要去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优缺点,不随波逐流,不人云亦云。

 

我们要努力去克服缺点,勇敢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困难,破掉那些阻碍我们的茧。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断,时刻保持清醒,把生活过成自己喜欢的样子。

 

人生如茧,希望那些加诸于身的法则,可以不让你陷于自缚,而是化茧成蝶,活出自我。



以上就是我们今天慈怀读书会每天一本书的全部内容,这是慈怀读书会每天一本书的第一百八十六本书。


因书明理,以慈怀道,关注慈怀读书会,每天读完一本书,把自己活成你喜欢的样子。


*注:配图来自Mark Smith作品


*文:lady小白,慈怀每天一本书签约作者,一个在阅读,写作里愉悦自我的人。微博@lady小白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明白了这6点,再去谈恋爱!
黄金法则[981]一[676]做你想做的人 一[675]做最好的自己
青梧读书 · 每日书单 丨Number 591【epub azw3 mobi】
有效决策《多维度思考》“法则38不要沉迷于决策”读后感需要做的决定越少,你的头脑就会越清醒,也就拥有...
涵盖11个方面的100条法则,学会从活着到活好
多少人的人生,毁在这3个思维定式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