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遇见未知的自己,做最好的自己

各位慈怀读书会的读者们,大家好。


欢迎来到我们的每天一本书栏目,我将用一篇文章的长度,来向您讲解书中精髓。


今天,我们要一起读的书是《遇见未知的自己:都市身心灵修行课》


每个人都想找寻到自己想要的人生,去收获更多的快乐,蜕变成更好的自己,然而,往往费尽心思也无功而返,因为外在的物质世界中形成了我们冲破不了的壁垒,内在的精神世界中充斥了我们解决不了的难题,我们想要成为自己生命的主人,但却无形中成为了思想与情绪的奴隶。


也许我们一开始就采用了错误的方式去探寻和瓦解这些生命中的桎梏!正如这本《遇见未知的自己》告诉我们的,我们应该了解内心深处的那个自己,去完成一场关于心灵的修炼,从而重塑自己正确的价值体系,提升心态,更好的主宰自己的人生!


本书作者张德芬,毕业于台湾大学企管系,美国加州大学企管MBA硕士,曾担任新闻记者主播,取得中国国家心理咨询师的执照。她潜心研修瑜伽、各类心灵成长课以及心理治疗方法多年,体悟了许多灵性及个人成长方面的心得,并著有身心灵畅销书《遇见未知的自己》,《遇见心想事成的自己》、《活出全新的自己》和《重遇未知的自己》等畅销书。


在《遇见未知的自己》这本书里,涵盖了许多心灵方面的专业知识,糅合了作者多年的研习心得,她以深入浅出的写作方式让读者能轻松领会到本书的主旨。


这本书以小说为体裁,以心灵修行为主题,主要讲述名校毕业的女白领若菱生活的起伏以及与一位老人的对话,表达了对人生课题与人生智慧的理解。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本书。


点击图片体验“慈怀每天一本书”小程序


认识真实的自己


本书的主人翁若菱在和丈夫吵架后,在雨天里开车离家出走,汽车却在偏僻的道路上抛锚,由于出门太急,她忘记了带钱包与电话。


在无奈中走进了路边一位老人的小屋求助。在老人问她“你是谁”的时候,若菱的回答都被老人否定,老人又留给她几个需要深思的问题:我是谁?我们追求的到底是什么?什么是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想要的东西?


若菱开始思考,又悉心观察自己周边的人,她发现,有些人重视金钱与权力,有些人追求的是健康的体魄,而有些人则迷恋着快乐。


若菱也一样,她对金钱、权力、健康也有着自己的向往,而这些东西归根到底可以用五个字来形容:爱、喜悦、和平。


每个人终其一生都在追求这些,但是几乎人人落空,每个人强颜欢笑的后面,隐藏了多少心酸。


我们所有痛苦的根源就是不清楚自己是谁,从而盲目的去攀附、追求那些不能代表我们的东西,失落了真实的自己。


因为能够代表自己的从来都不是名字、职位、还有生平事迹,这些只是一个代号,生平事迹也只是一种对身份的认同,是自我或是他人看待自己的一种角度。如果要正面回答这个问题,相信并没有完美的答案。


所以我们要做的是丢弃那些对不实身份的认同(名字、职业、生平事迹等),不被自己思想、情绪和身体所限制阻碍,从而展现出真我的特质,才能真正的成为自己,真切的感受到爱、喜悦、和平。


每个人都很忙绿,每个人都在追求,但为什么有的人幸福有的人痛苦呢?


归根结底,我们缺少了对自己的清楚认识,往往被外界的事物所迷惑,被自身的情绪所左右,即使我们怎样努力也得不到内心的喜悦和快乐。


比起那些外在的追求,或许我们更应该思考,我们内心所需要的是什么。


点击图片体验“慈怀每天一本书”小程序


潜意识对我们的影响


一直以来,潜意识控制了我们的思想、视觉、行为以及对人与事物的反应,还有我们的人际关系,和做决定的过程。还主宰着我们的外在世界,我们的意识,自我的了解,思考、理性、判断、感情都是从潜意识来的。


但我们在意识层面对自己的认知,只占了我们自己全貌的1%而已。


潜意识是非常强大的力量,它对我们的自我有完全的影响,而它其余的99%是我们所不知道的。


并且,在科学理论上,人的大脑每秒钟要处理四千亿位的信息,但我们只能意识到两千位的信息。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每个人会选择性的看东西,并且以此来理解这个世界。


在书中有这样一个例子,父亲抛弃了妻子和三个孩子。


老大长大后,成了一个很有责任的父亲,因为在他潜意识的信念里:我不可以像我的父亲那样伤害家人。


老二终生未娶,因为在他的潜意识信念里:我不信任婚姻。


老三则做出了和父亲一样的事,因为在他的潜意识信念里: 我要和我父亲一样。


每个人面对同样的环境,会走向不同的人生模式。而潜意识会不断的影响我们的观念与思想,将我们认定的东西设为一种障碍,成为一种虚假的认同,让我们选择性的去看东西,并且以此来体验这个世界的人和事。


所以,在任何事情面前,我们需要保持内心的真我,排除那些外界的干扰项,忽略事物的表象,认清它的本质, 做自己思想、行为的主人。


点击图片体验“慈怀每天一本书”小程序


怎样脱离情绪的枷锁


负面的情绪不仅仅是一种感觉,在情绪产生的时候往往会对身体产生一定的损害。


比如书中所讲述的,若菱在与丈夫吵架的时候会感觉很愤怒,这时她的胃就会产生疼痛感。在悲伤的时候会对肺产生一定的损害,焦虑的时候在咽喉部位会感觉很难受。


这些情绪都是一种能量,不管是恐惧、愤怒、还是失望都只是一种自然生命能量的流动,它会来,就一定会走。


但是,有些否定、压抑的情绪,比如:悲伤与恐惧,它就不容易被驱散,会像被笼子锁住一般,滞留在我们身体里。


这让许多人从小就堆积了许多这样的痛苦能量,若菱也一样,她的成长过程中,没有人给她情绪上的支持与关怀,她有负面情绪的时候,大人不是想要帮助她立刻清除,就是否定她的情绪,要不然就是打击,无论采取任何一种策略,她的情绪从来没被认可、被接受,所以,它们也从来没有离开。


书中老人要求若菱去找他的一位学生寻求解决的方法,这是一位开面馆的老板娘,她离婚后自己带着儿子生活,她让若菱每天念一段话:“我看见我在寻求被虐待的痛苦感受,我全心的接纳这种感受,并且放下对它的需要”。如果是其它不好的感受,就可以换成其它的词语,比如:“我看见我在寻求不被爱的痛苦感受…….”。通过这样的方式,去疏导因不好的遭遇而产生的情绪。


面对不良的情绪,只有看到它、接纳它、然后才能放下它, 你愈是排斥它,它愈不会走。


当不良情绪来临的时候,可以试着去欢迎它,让它在与自己的情绪之间创造一个空间,这时的你将会平静下来,然后去选择接受它的存在或是不接受它的存在。


当你坦然面对它的时候,在你的心里会升起一股力量,你就不会那么害怕与排斥那些痛苦的情绪了。


我们需要的是不逃避、不抱怨,全身心的去经历它,让这个压抑、隐藏的能量爆发出来,用不批判、不抗拒的态度接纳它的出现,通过这样的一个过程,将会让你走出现有的人生模式,从而获得茁壮成长的契机。


点击图片体验“慈怀每天一本书”小程序


学会接受既定的事实


所有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情,都是一份经过仔细包装的珍贵礼物,只要我们愿意面对它,带着耐心和勇气,就会发现惊喜。


当你接纳当下,不徒然浪费力气去抗争的时候,事情往往就会有意想不到的转机出现,你会发现原来的挣扎真的是白费力气。


并且,当你充分关注于眼前的事物时,就会发现有更好的解决之道,帮助你脱离眼前的困境,或是你不喜欢的情境。


若菱在短时间内遭遇了好朋友的欺骗,丈夫的出轨,这双重的打击让她痛苦不已,她没有办法戳穿朋友的本来面目,更不能就此放下婚姻的巨变。


老人通过对她的一个梦境分析,告诉若菱,其实在潜意识里,她的丈夫已经对她不再重要了,只是她的表意识里还是割舍不下,因为脑袋里的思想无法控制,但是可以通过观察与检视来转移对事实的注意力。


其中一个方法就是把注意力带到当下,比如书中所说,在洗碗的时候,就充分的去感受水的温度,皮肤与碗盘接触时,用手指触摸它们的感觉变化,这样一来就可以阻止自己胡思乱想。


如果没有事情可做的时候,就试着将注意力放在去体会当时身体各个部分的感受。或者把注意力放在呼吸上面,虽然我们的思想总是在过去或是未来,但我们的呼吸永远是在当下。


关于接受当下的问题,最主要的还是要从自己的思想入手,老人让若凌去请教他的一位学生——一位工作室的负责人。


这位负责人说道:“我们挑剔很多东西,但从来不会挑剔自己的思想,它说什么,我们就相信什么 “。


思想会让我们看到想看的东西,收到想要收到的讯息,当我们看到思想的同时,就已经切断了与它的认同,但通过检视其真实性就会发现,90%的思想几乎都是不正确的,只有不盲目的听从它的声音,才会得以安全。


在既定的事实面前,我们除了需要去接受,还需要保持自己的信念,不轻易被自己的思想所左右,从而跳出恒定的思想怪圈,免除更多的痛苦感受。


点击图片体验“慈怀每天一本书”小程序


改变对自我的认同


大部分身份的认同是开始于青少年时期,那时候穿着打扮、交友方式、想法与言论,跟不跟得上潮流,是自我认同的一个标杆。


对于物质的东西,比如,手机、名牌,都喜欢追求最新款,以为那样会与众不同。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都没有告诉孩子们,他们真正是谁,也没有人教会他们如何从内在汲取自己的力量,而不是靠外在的认同与肯定。


书中讲述了若菱遇到过的一件事,在一次与丈夫旅游的过程中,他们遇到了一对年轻的夫妇,若菱问他们是哪里人,那位先生回答道:“我在上海、香港都有房子“。


用这本书里的观点来说,这位先生就是处于小我的自我认同,认同他的房产是一种身份的表征。


其实,在许多人当中,经常将工作、配偶、房产、孩子等作为对自己的一种自我认同。


事实上,越向外抓,我们就离中心的”真我“越远,这就是为什么,人人都在追逐幸福快乐,但真正幸福快乐的人又那么少。


小我不但向外抓取,而且它也进而和思想、情绪同步。


比如:有些人就觉得受害者是他们的一种身份认同,如果此生不去控诉那些所谓迫害他们的人的话,他们就不知道自己是谁了。


老人给若菱布置功课,让她去见一位他的学生,这位学生是位有名的画家,曾经拥有相当的财富、地位与名望,但他的生活过得并不顺畅,频频遭受打击。


老人的出现,指引了他用不同的心态去面对人生,从一个更高、更远的角度去衡量自己究竟要什么,从此以后,他的人生开始出现转机,他以自己的人生经历与启迪向若菱提供帮助。


他说:“如果要突破身份的认同,就必须建立觉察能力。”


先要了解到自己所认同的那些东西,明确那些东西并不是你的,也不属于你,你就有可能从这个外境追逐中的噩梦中醒来,这个过程很漫长,也很难,需要有充分的决心和毅力。


外界的任何东西都代表不了我们本身,更不必牵强的使之成为我们的一种表征。


我们不但习惯于自我认同,还依赖于别人对自己的认同,让心中的小我不断膨胀,频频向外索取能量,从而忘记了自己究竟想要的是什么。


只有放下这些表象的东西,回归到“真我”的中心,才会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快乐。


点击图片体验“慈怀每天一本书”小程序


人生充满与自己的较量,你才是自己的


我们从来不知道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在生活中我们与现实抗争,对现实不满、想要改变他人,改变环境,但却徒劳无功,反而适得其反。


这一切的问题都出自于自己身上,只有改变了自己、改变了心境,所有的外境、包括人、事、物都会随之改变。


书中讲到若菱的公司要进行重组,并且精简人事,她将面临着降职或是工作调动。


在公司勤恳工作十余年的她,面对如此局面,感到既愤恨又不公平,其实,让她受苦的不是事情的本身,而是她对这些事情的态度、看法,还有围绕着这些事情所呈现的前尘往事。


在她细细思量的过程中,发现挣扎、痛苦、反抗都是徒劳无功的。


于是,她试着100%的去感受那些负面的东西,不去压抑,而是去感受那份委屈、不公平、对自我价值的怀疑和对未来的恐惧,并且任由这些负面的东西在心口聚集,扩大、增强、停留、缩小、减弱、最终消散,最后,在这场与自己的较量中,她得到了完全的释然。


当我们受到外界的影响,内心受到冲击时,只有战胜了内心的那个自己,才会拥有更大的内在空间,让自己的内心既轻盈又自在。


所有的人、事、物其实都来自于内在的投射,就像镜子一样反应着你的内在,当外界有任何东西触动你时,你需要往内审视自己,看看是否在自己人生的经历中哪些旧伤被触碰到了,看看自己哪些阴影还没有整理好。


不要浪费时间在那些外在的,不可改变的、不可抗拒的东西上,你需要在内在做好调和整理,再集中精力去应付可以改变的部分。


外部的事物,物质的生活并不是所有快乐的源泉,即使某天你成为了理想中的样子,你会发现,你仍然不够快乐,会继续在迷茫中寻求更多的可能,那么,你究竟想要的什么?


在这本书里,它给了读者们很好的解答,它像一盏明灯,带领我们向内探寻旅程,在回顾既往的同时,去思考如何在先天、后天的种种条件下,摆脱命运的牵引,个人执念的钳制,从而开始一种精彩、丰富又美丽的人生。


每个人都需要清楚的认识自己,去思考究竟是哪些因素的组成,演变成为了现在的我。


身处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我们需要将投于外界的眼光收回,去认真审视内在的自己,提高自己的修养,避开那些虚无贪婪的欲望,从而解开思想与情绪的枷锁,去重新构建新的价值体系,不断修心、正心,提升自己的心态。


为此,我们应该竭力去摆脱命运的捉弄、个性的制约,去打造自己真心向往、内外皆富的生活,在不断摸索探寻中找寻美好的生活方式,到达那个精神独立、情感自由、幸福快乐的目的地。


让我们将这一切开始于当下,去完成一场焕然一新的身心蜕变吧!



以上就是我们今天慈怀读书会每天一本书的全部内容,这是慈怀读书会每天一本书的第三百二十三本书。


因书明理,以慈怀道,关注慈怀读书会,每天读完一本书,把自己活成你喜欢的样子。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遇见未知的自己》:“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一切都在你的内心
《遇见未知的自己》经典读后感10篇
书摘《遇见未知的自己》(台)张德芬
遇见未知的自己
书摘《遇见未知的自己》.(台)张德芬
《遇见未知的自己》书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