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医讲的阴常不足肝常有余是什么意思

已解决问题

中医讲的阴常不足肝常有余是什么意思

[ 标签:中医 ]
匿名回答:3人气:6解决时间:2010-01-12 12:59

满意答案

好评率:0%

应该是“阴常不足阳常有余”吧,这是著名中医朱丹溪提出的一个观点,也是他作为滋阴派的一个理论依据,人体之真阳常常耗损而不足而人体之亢盛的阳气常常有余,这里的阳气并非指真阳,而是其他的一些接近病态的阳气,例如肝阳上亢心火上炎等等

由于本人也是刚刚学道的中医学子,如有不足之处,请大家指教

2010-01-12 08:37

其他答案

不足

2010-01-12 08:24
    肝阳有温煦、升发、条畅的生理功能,“肝阳常有余”,但亦有不足之时。肝阳虚则会出现一系列相关症状,涉及多个脏腑组织,治疗当宜温补肝阳、酸敛肝阳、疏肝柔肝、散寒止痛之法。 关键词:肝阳;肝阳虚;肝阳常有余 中图分类号:R22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07)12-2585-02 “阴阳者,万物之纲纪,”万物皆分阴阳,阴阳是贯穿一切事物的两个方面。五脏六腑亦分阴阳,脏为阴,腑为阳,肝属阴,为阴中之阳。阴阳既是相互对立制约的又是相互转化互根互用的,还有消长平衡之特性,只有“阴平阳秘”,才能“精神乃治。有阴虚就有阳虚,但是就肝而言,长期以来,中医学一般不言肝阳虚,对肝虚之辨治多独重阴虚血亏而略于阳虚。甚至有学者提出“肝无阳虚证”之说。景岳指出“阳非有余”,“阴阳二气,最不宜偏,不偏则气和而生物,偏则气乖而杀物。《内经》云:“百病之生,皆有虚实”,肝自不能例外。肝阳虚是客观存在,不容忽视”。 1.肝阳有虚 金元时代滋阴降火派创始人朱丹溪提出了“气有余,便是火”的理论,他认为人体总是“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所以,后世亦有“肝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说”。肝为刚脏,其气急而动,易亢易逆,又被称为“将军之官”。肝主疏泄,性喜条达而恶抑郁,内寄相火,易动难静,主动主升。因此,肝之为病,易于阳亢,易于动风,呈现属热属实的病理。人体气机的升降出入运动,具体体现在脏腑经络的各种功能活动中。肝气对气机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升举、疏通之作用。少阳肝脏应阳升之方,行春升之令,其气以升发为顺,主人体一身阳气之升腾。由于肝气主升发之特性,决定了肝之病变以升泄太过为多见,临床多表现肝阳上亢、肝气上逆的病理变化,故前人有“肝阳常有余”之说。但是“肝阳常有余”并不等于肝阳没有不足之时,肝阳虚是客观存在的。 历代中医文献对肝阳虚的记载如下。 1.1 从病因病机论《索问·上古天真论篇》云:“丈夫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 《灵枢·天年》亦云:“五十岁,肝气始衰肝叶始薄,胆汁始减,目始不明”。说明肝气的盛衰与人体生命活动的强弱有密切关系。《景岳全书》云:“怒本伤肝,而悲哀亦最伤肝阳”。 1.2从症状论《灵枢·本神论》曰:“肝气虚则恐,实则怒”明确指出了肝气虚可致情志异常。汉·华佗在《华氏中藏经·论肝脏虚实寒热逆顺之法第二十二》中说:“肝虚冷则胁下疼痛,目盲臂痛,发寒热如疟状,不欲食,妇人则月水不来而气急,其脉左关上沉而弱者是也。”严用和在《济生方》中说:“夫肝者足厥阴之经……虚则生寒,寒苦胁下坚胀,时作寒热,腹满不食,悒悒不乐,如人将捕,眼生黑花,视物不明,口苦头痛,关节不利,筋脉挛缩,爪甲干枯,喜怒悲恐,不得太息,诊其脉细而滑者,皆虚寒之候也”。《诸病源候论》指出:“肝气不足,则病目不明,两肋拘急,筋挛,不得太息,爪甲枯,面表善悲恐,如人将捕之。”明代张景岳在《求证录·真阴论》中论及肝阳虚之证:“或拘挛痛痹者,以本脏之阳虚,不能容筋也。”近代名医秦伯未在《谦斋医学讲稿》中说:“懈怠、忧郁、胆怯、头痛、麻木、四肢不温等,便是肝阳虚的证候。”《蒲辅周医疗经验》也明确指出:“肝阳虚则筋无力,恶风,善惊惕,囊冷,阴湿,饥不欲食。” 1.3从治疗论 《内经》有“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甘欲散,急食辛以散之,以辛补之,酸泻之”等记载。金元时期张元素所著《医学启源》云:“肝虚,以陈皮、生姜之类补之。”李时珍《本草纲目》指出:“肝不足补之……补气为天麻、柏子仁……”,孙一奎在《赤水玄珠》中云:“肝虚者恐惧如人将捕之之状,宜六味地黄丸加……”。清·王旭高有补肝阳之法,药用“肉桂、川椒、苁蓉”。现代名老中医蒲辅周先生主张:“肝炎阳虚亦可用附子汤、肾气丸”。 1.4从预后转归论 陈无择所著《三因极病证方论·五脏中寒证》日:“肝虚中寒,乃母子相因,弦多则吉,但紧不弦,舌卷囊缩,为不利,故使本部脉,紧如切绳。”此文从脉象来推测肝阳虚病症的预后转归。 2.肝阳的生理功能 肝主藏血和主疏泄。肝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在窍为目;在志为怒;在液为泪;与胆互为表里关系。在医学领域中,将具有推动、温煦、兴奋等作用的物质和功能,统属于阳。阳气是机体脏腑功能的体现,也是脏腑功能活动的动力。因此肝阳是指肝脏所包含的具有推动、温煦、兴奋作用的一类物质,其生理功能可归纳为以下三点。 2.1温煦 肝为刚脏,内寄相火。相火是生命活动的原动力,人非此火不能有生。《素问·五常政大论篇》曰:“发生之际,是谓启陈,土疏泄,苍气达,阳和布化,阴气乃随,生气淳化,万物以荣。”元阳充达全身,外可温养皮毛,煦目明睛;内可鼓动十二经气血,使之敷布全身。肝阳虚则不能敷布气血元阳充养全身,外则目失温煦、皮毛失养;内则寒邪内生,全身机能衰退。临证可见视物昏花、目力减退、肌肤甲错,畏寒肢冷、性欲减退、阳痿、不孕、脉沉细或兼迟等症状。 2.2升发 肝主升,主动,肝气通于春,主一身升发之气,能启迪诸脏之气,司升降出入活动,升发阳气以调畅气机。《张氏医通》云:“肝脏生发之气,生气旺则五脏环周,生气阻则五脏留着。”肝阳的升发功能辅助心主神明,协助肺降,资脾胃运化,助肾元气。肝之清阳内充,升发调畅,则“阳舒阴布,五化宜平”。肝气升发失常,一般表现为升发不及的肝气郁结与升发太过的肝气上逆的病理变化,并影响各脏腑的功能及精气血津液的运行输布。升发不及就会出现口苦、纳呆、抑郁寡欢、气短、倦怠、不耐劳作、内脏下垂、暖气脘痞、腹满便溏、腰膝酸软、脉无力而迟缓等症状;升发太过则会出现眩晕、痉挛、抽搐、急躁易怒、失眠头痛、目赤胁痛、吐血、衄血等症状。 2.3条畅 肝喜条达而恶抑郁,肝喜条达,是指肝木具有喜舒展宣畅的特性。《神农本草经疏·五脏苦欲补泻论》说:“扶苏条达,木之象也,升发开展,魂(肝)之用也。”肝五行属木,功善调畅气机、通利气血。正常的肝阳是使肝条畅的一种能力,保持柔和、舒畅、升发、条达,既不抑郁也不亢奋的冲和之象。肝阳虚则使肝之条畅无力,从而导致气机不畅,肝气郁遏。《类证治裁·肝气肝火肝风论治》说:“肝木性升散,不受遏郁,郁则经气逆,为嗳、为胀、为呕吐、为暴怒胁痛、为胸满不食、为飧泄、为疝,皆肝气横决也。” 3.肝阳虚的病因病机及临床表现 3.1病因病机 本虚标实,寒热互见是肝阳虚的基本病机特点。引起肝阳不足的原因甚多,综古今所述,引起肝阳虚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1)年高体弱,肝阳渐衰。《素问·上古天真论篇》云:“丈夫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2)人体正气虚弱,抗邪无力,寒邪直中。即《内经》所谓 ||| 摘要:肝阳有温煦、升发、条畅的生理功能,“肝阳常有余”,但亦有不足之时。肝阳虚则会出现一系列相关症状,涉及多个脏腑组织,治疗当宜温补肝阳、酸敛肝阳、疏肝柔肝、散寒止痛之法。 关键词:肝阳;肝阳虚;肝阳常有余 中图分类号:R22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07)12-2585-02 “阴阳者,万物之纲纪,”万物皆分阴阳,阴阳是贯穿一切事物的两个方面。五脏六腑亦分阴阳,脏为阴,腑为阳,肝属阴,为阴中之阳。阴阳既是相互对立制约的又是相互转化互根互用的,还有消长平衡之特性,只有“阴平阳秘”,才能“精神乃治。有阴虚就有阳虚,但是就肝而言,长期以来,中医学一般不言肝阳虚,对肝虚之辨治多独重阴虚血亏而略于阳虚。甚至有学者提出“肝无阳虚证”之说。景岳指出“阳非有余”,“阴阳二气,最不宜偏,不偏则气和而生物,偏则气乖而杀物。《内经》云:“百病之生,皆有虚实”,肝自不能例外。肝阳虚是客观存在,不容忽视”。 1.肝阳有虚 金元时代滋阴降火派创始人朱丹溪提出了“气有余,便是火”的理论,他认为人体总是“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所以,后世亦有“肝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说”。肝为刚脏,其气急而动,易亢易逆,又被称为“将军之官”。肝主疏泄,性喜条达而恶抑郁,内寄相火,易动难静,主动主升。因此,肝之为病,易于阳亢,易于动风,呈现属热属实的病理。人体气机的升降出入运动,具体体现在脏腑经络的各种功能活动中。肝气对气机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升举、疏通之作用。少阳肝脏应阳升之方,行春升之令,其气以升发为顺,主人体一身阳气之升腾。由于肝气主升发之特性,决定了肝之病变以升泄太过为多见,临床多表现肝阳上亢、肝气上逆的病理变化,故前人有“肝阳常有余”之说。但是“肝阳常有余”并不等于肝阳没有不足之时,肝阳虚是客观存在的。 历代中医文献对肝阳虚的记载如下。 1.1 从病因病机论《索问·上古天真论篇》云:“丈夫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 《灵枢·天年》亦云:“五十岁,肝气始衰肝叶始薄,胆汁始减,目始不明”。说明肝气的盛衰与人体生命活动的强弱有密切关系。《景岳全书》云:“怒本伤肝,而悲哀亦最伤肝阳”。 1.2从症状论《灵枢·本神论》曰:“肝气虚则恐,实则怒”明确指出了肝气虚可致情志异常。汉·华佗在《华氏中藏经·论肝脏虚实寒热逆顺之法第二十二》中说:“肝虚冷则胁下疼痛,目盲臂痛,发寒热如疟状,不欲食,妇人则月水不来而气急,其脉左关上沉而弱者是也。”严用和在《济生方》中说:“夫肝者足厥阴之经……虚则生寒,寒苦胁下坚胀,时作寒热,腹满不食,悒悒不乐,如人将捕,眼生黑花,视物不明,口苦头痛,关节不利,筋脉挛缩,爪甲干枯,喜怒悲恐,不得太息,诊其脉细而滑者,皆虚寒之候也”。《诸病源候论》指出:“肝气不足,则病目不明,两肋拘急,筋挛,不得太息,爪甲枯,面表善悲恐,如人将捕之。”明代张景岳在《求证录·真阴论》中论及肝阳虚之证:“或拘挛痛痹者,以本脏之阳虚,不能容筋也。”近代名医秦伯未在《谦斋医学讲稿》中说:“懈怠、忧郁、胆怯、头痛、麻木、四肢不温等,便是肝阳虚的证候。”《蒲辅周医疗经验》也明确指出:“肝阳虚则筋无力,恶风,善惊惕,囊冷,阴湿,饥不欲食。” 1.3从治疗论 《内经》有“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甘欲散,急食辛以散之,以辛补之,酸泻之”等记载。金元时期张元素所著《医学启源》云:“肝虚,以陈皮、生姜之类补之。”李时珍《本草纲目》指出:“肝不足补之……补气为天麻、柏子仁……”,孙一奎在《赤水玄珠》中云:“肝虚者恐惧如人将捕之之状,宜六味地黄丸加……”。清·王旭高有补肝阳之法,药用“肉桂、川椒、苁蓉”。现代名老中医蒲辅周先生主张:“肝炎阳虚亦可用附子汤、肾气丸”。 1.4从预后转归论 陈无择所著《三因极病证方论·五脏中寒证》日:“肝虚中寒,乃母子相因,弦多则吉,但紧不弦,舌卷囊缩,为不利,故使本部脉,紧如切绳。”此文从脉象来推测肝阳虚病症的预后转归。 2.肝阳的生理功能 肝主藏血和主疏泄。肝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在窍为目;在志为怒;在液为泪;与胆互为表里关系。在医学领域中,将具有推动、温煦、兴奋等作用的物质和功能,统属于阳。阳气是机体脏腑功能的体现,也是脏腑功能活动的动力。因此肝阳是指肝脏所包含的具有推动、温煦、兴奋作用的一类物质,其生理功能可归纳为以下三点。 2.1温煦 肝为刚脏,内寄相火。相火是生命活动的原动力,人非此火不能有生。《素问·五常政大论篇》曰:“发生之际,是谓启陈,土疏泄,苍气达,阳和布化,阴气乃随,生气淳化,万物以荣。”元阳充达全身,外可温养皮毛,煦目明睛;内可鼓动十二经气血,使之敷布全身。肝阳虚则不能敷布气血元阳充养全身,外则目失温煦、皮毛失养;内则寒邪内生,全身机能衰退。临证可见视物昏花、目力减退、肌肤甲错,畏寒肢冷、性欲减退、阳痿、不孕、脉沉细或兼迟等症状。 2.2升发 肝主升,主动,肝气通于春,主一身升发之气,能启迪诸脏之气,司升降出入活动,升发阳气以调畅气机。《张氏医通》云:“肝脏生发之气,生气旺则五脏环周,生气阻则五脏留着。”肝阳的升发功能辅助心主神明,协助肺降,资脾胃运化,助肾元气。肝之清阳内充,升发调畅,则“阳舒阴布,五化宜平”。肝气升发失常,一般表现为升发不及的肝气郁结与升发太过的肝气上逆的病理变化,并影响各脏腑的功能及精气血津液的运行输布。升发不及就会出现口苦、纳呆、抑郁寡欢、气短、倦怠、不耐劳作、内脏下垂、暖气脘痞、腹满便溏、腰膝酸软、脉无力而迟缓等症状;升发太过则会出现眩晕、痉挛、抽搐、急躁易怒、失眠头痛、目赤胁痛、吐血、衄血等症状。 2.3条畅 肝喜条达而恶抑郁,肝喜条达,是指肝木具有喜舒展宣畅的特性。《神农本草经疏·五脏苦欲补泻论》说:“扶苏条达,木之象也,升发开展,魂(肝)之用也。”肝五行属木,功善调畅气机、通利气血。正常的肝阳是使肝条畅的一种能力,保持柔和、舒畅、升发、条达,既不抑郁也不亢奋的冲和之象。肝阳虚则使肝之条畅无力,从而导致气机不畅,肝气郁遏。《类证治裁·肝气肝火肝风论治》说:“肝木性升散,不受遏郁,郁则经气逆,为嗳、为胀、为呕吐、为暴怒胁痛、为胸满不食、为飧泄、为疝,皆肝气横决也。” 3.肝阳虚的病因病机及临床表现 3.1病因病机 本虚标实,寒热互见是肝阳虚的基本病机特点。引起肝阳不足的原因甚多,综古今所述,引起肝阳虚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1)年高体弱,肝阳渐衰。《素问·上古天真论篇》云:“丈夫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2)人体正气虚弱,抗邪无力,寒邪直中。即《内经》所谓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是也;(3)七情太过,伤及肝阳。七情情志活动分属五脏。但与肝的关系最为密切,七情太过则肝之疏泄失调,肝阳受损;(4)它脏累及。肾阳为阳气之本,肾阳不足导致肝阳虚损,而且肾与肝为母子相生关系,母病及子;(5)攻伐太过,肝阳受损。久服苦寒清热解毒利湿之品,损伤脾肾之阳,湿从寒化,而成寒湿,以致寒湿凝滞于肝脏,阳虚不运,不能自行化解,出现肝阳虚的证候。 3.2临床表现 肝阳虚的临床表现较为复杂,涉及多个脏腑组织,而且多兼有虚寒之象。头为诸阳之会,肝开窍于目,耳得于肝之清阳上煦,肝阳虚不能上荣清窍则可致头昏目眩、视物模糊、耳鸣耳聋等;肝居胁下,肝经走于少腹,肝阳不足,温煦不力则可致胁痛、腹痛等;冲任二脉失于肝阳之温煦,则可致月经不调、不孕、痛经等;肝经循阴器,肝阳不足,下元不温则可致疝气、阳痿等;脾之运化亦赖于肝阳之温煦,肝气之调畅,肝阳不足,则脾土受累,而致胃脘痛、呕吐、泄泻、纳差,甚则可致贫血、水肿等。 4.肝阳虚证的治疗 对阳虚证的治疗立法,《内经》中早有论述:“形不足者温之以气”、“寒者热之”、“劳着温之”、“损者温之”,但这只是通言阳虚证的治疗,非独对肝阳虚而言。杨耀学等在《素问·藏气法时论篇》“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甘欲散,急食辛以散之,以辛补之,酸泻之”的五味基础上,支持“以辛补之”是补其肝用,“以酸泻之”是补其肝体的观点。综观肝阳虚之病因病机和临床表现,其治疗则宜:温补肝阳、酸敛肝阳、疏肝柔肝、散寒止痛。涉及治疗肝阳虚的方药,计有《伤寒论》吴茱萸汤、当归四逆汤、桂枝汤、乌梅汤、附子汤乌头煎、黄芪建中汤、《外台秘要》调肝散、《圣惠方》补肝薯蓣散、补肝细辛散、防风散、白茯苓散、槟榔散、酸枣仁散、《圣济总录》荜菝丸、《血证论》桂甘龙牡汤、《景岳全书》暖肝煎、《薛氏医案》补肝散、《医学衷中参西录》升阳舒肝汤、蒲辅周《经验方》温阳补肝汤等。 5.结语 肝阳虚在临床上是客观存在的,近年来,对肝阳虚证的研究日趋活跃,肝阳虚已成为肝系学说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重视对肝阳虚生理功能和病证特点的研究,提高肝病及其相关病证的防治水平,从肝阳虚来切入是以后治疗相关疑难杂证的一个思路。 肝阳常有余 亦有不足
    回答采纳率:25.7%2010-01-12 08:27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肝阳虚是郁证的基本病机
      手脚凉就是体寒?其实原因有4种,盲目补进小心雪上加霜
      脏腑精气阴阳的概念及其逻辑关系
      肝---中医基础理论藏象学说之一
      国医大师张震:提高疗效 勿忘疏调气机
      诊治糖尿病贵在条畅气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