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科举制度存在于多个王朝,为什么偏就北宋时期最为人诟病?
userphoto

2023.01.03 安徽

关注

北宋之前,统治了中原几百年的大唐走向没落,大唐王朝气数已尽,五代十国由此诞生。赵匡胤率领起义大军迅速崛起,很快便在割据混乱的天下站稳脚跟,不用多久,赵匡胤建立了新的王朝“北宋”。成为皇帝后,赵匡胤积极汲取前朝教训,对权臣实施了一系列的限制措施,科举制被广泛推广也便出现了。

众所周知,唐末之际,军阀混战,究其原因还是权臣的权力过大,导致了皇帝最终无法控制的局面。这些权臣中,大多都是传承下来的门阀士族,彼此的关系心照不宣,若是皇帝不处理好这些贵族的关系,那么很有可能被这些贵族反戈,由此出现了军阀割据的情况。

赵匡胤正是看出了问题所在,故而他通过科举制的方式来改变门阀士族的组成成分,通过科举制度,一些寒门学子也能借此当官,这就规避了某些世袭贵族的出现,很好地遏制了原先的贵族。让更多非世袭的人当上权臣,这就意味着被皇帝操控的可能性进一步加大,皇帝可以借此来与原先的贵族达成制衡的关系。

在科举制之下,选拔人才的方式更公平,对于稳定社会也有很大的帮助。不过,科举制的考察内容多是一些儒家思想的书籍,这就出现了选拔出来的人才多是文官的情况,发展下去,北宋朝廷成了文官的天下,武官的成分大幅削减。

当然,满朝文官的情况是基于科举制度的,因此,赵匡胤早就料想到这种情况,毕竟相比于武官,文官也更好操控,像唐末时期的割据乱象,正是武官权力大的结果,赵匡胤显然不想看到这种情况。

北宋之后,权臣夺权和军阀割据的现象基本没有出现了,这是因为后面的朝代也沿袭了科举制度,让权臣的准入门槛走向大众,让权臣的军事权力大幅削减。皇帝的存在很大程度依赖于文武百官的支持,当强硬做派的武官被文官取代后,皇帝自身的威胁也相对减小。北宋之前很多夺权的事件都是以权臣掌管军权发起的,若是“以文制武”的方式贯彻其中,皇帝地位的稳固性自然加大。

那么,既然科举制度对皇帝的好处如此之大,为什么将之普及的北宋却最为人诟病呢?原因在于“度”。科举制对于稳固皇帝的地位确实有极大的帮助,但败就败在其过度依赖科举制,因为忌惮门阀士族的发展而将文官的构成取决于科举制,大量的文官出现导致北宋出现了冗兵冗费的问题,国家财政因此遭拖垮。

因为对文官过于倚重,武官的地位直线下降,国家军事力量大幅削减,这就给外来敌人找到了可入侵的时机,这就是后来元朝灭掉宋朝的根本原因。当时的大宋疆土是多么地廖广,最终却被北方的蒙古人一举歼灭,靖康之耻的事件正是宋朝重文不重武的体现。

科举制之所以在北宋时期最为人诟病,与其过分依赖密切相关,过分依赖科举制或许能稳定朝廷内部的环境,但外部的隐患却相应增加了。重文不重武的氛围让北宋的文化领域得到繁荣,商品经济也相应发展。当蒙古人以军事的实力一统中国北方时,北宋人却天天沉浸在莺歌燕舞中,这样的区别孰胜孰负一目了然。

等到北宋覆灭后,后面的王朝虽然都推行了科举制,但他们很好地汲取了经验,在遏制门阀士族的同时还对文武百官的构成合理地分配。由此,既能限制权臣权力,也能增强军事实力,朝廷内外的隐患都得到了最大程度的防备。像明朝时期,为了防止割据势力的出现,朱元璋实行了藩王制度,将权力牢牢把握在朱家人手中。

结束语:科举制自隋朝出现雏型后,后续的唐朝对其进行了完善,直至北宋时期,宋太宗汲取唐末割据势力的教训后全面普及,以此来削弱权臣的力量,在此背景之下,北宋重文不重武的现象出现,这为大宋王朝的覆灭埋下了伏笔。北宋之后的王朝同样汲取教训,在推行科举制的前提下兼备了军事的建设。可以说,整个科举制的发展史中,北宋因其过分依赖而最为诟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为什么自北宋之后,没有再出现权臣造反的情况了呢?
为啥汉族在春秋战国很厉害,怎么到了汉唐以后一代不如一代越来越不行了?
一句话总结中国各个王朝的先天缺陷
在古代平民百姓想要做官的话,大都只能靠投胎
当士族门阀没落时,陪葬品却是汉唐时的尚武之风
武则天的一项发明,至今还在使用,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在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