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儒家文化的没落

 经常看到网上有云:满清误我中华三百年。我并不清楚这句话的来源与理由,但我想表达的观点是:

华厦民族本是一个开放、自信,极具胸怀与格局的民族,但后来在世人眼中变成:内敛、多变,甚至缺少自信。

很多人归结为清朝统治的闭关锁国,所以才有满清误我中华一说,其中乾隆应该是罪魁祸首。当然,还有人经常提到满清的辫子,以及曾经对汉人的杀戮,所以有仇视情绪。

而我今天想说的是,华厦民族早已经大一统,不应该有狭隘的民族观。同时,华厦的没落,不应该由满清来背锅,我认为:

宋朝开始,中华文化开始走向保守,民众开始被愚弄;在明朝,文化甚至开始没落,民众的思维意识已经被彻底改变;而到了满清,完全继承了已经没落的汉家文化,走向了没落的“巅峰”。

文化理念影响思维意识,意识指导行为,所以文化走向了保守与没落,必然注定了我大中国从辉煌走向落后与挨打。

满清的现状只是果,而因却在那汉家的赵宋。

我们一起回顾一下:

中华文明到底从何而始,一直是个谜。我们说夏商周,但真正记载非常清晰的是从周朝开始。

周王朝可以想到几个词:1、礼乐文明;2、祭祀;3、家天下;4、君子之风;等等。

先看一个故事:

春秋五霸之一的晋国有个军事家叫先轸,因为君王听从妇人之见而私放敌国将领,而对国君大加责备,甚至吐了口水。事后,先轸认为自己非常失礼,从而在战斗中故意不穿铠甲冲锋,从而战死以明心志。

这个故事属于历史记载,传递了很多信息,其中有两条我认为非常重要:

1、敢于直面向国君表达意见,甚至对抗;

2、重礼仪,甚至高于生命。

在春秋时期,都是国君带着一帮重臣和贵族冲锋陷阵。因为只有贵族才有资格上战场,甚至是自己驾着车、带着马,自备干粮,为国家而战,这是一种无上的荣耀。

而这些贵族从小接受周礼的教化,从而形成了周代的君子之风。

由于周天子实行的“封建制”(封邦建国),天下有个共主,但实际上各自为政。于是在这种“自由”的政治环境下,特别是春秋战国期间,产生了璀璨的文化。

法家、道家、墨家、儒家、阴阳家、名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纵横家、兵家、医家,等等,都是那个年代的创造,让人目不暇接,非常感叹。

而影响最为深刻的当属道家和儒家,以及后来才传入中国的佛家(或称“释家”),我们称之为“儒、释、道”国学。

其中,儒家创始人孔子,诞生于春秋时期的鲁国,文武全才,一心为仕,最大的梦想就是恢复周礼。

请注意,孔子先生,文武全才,一心为仕,一心想恢复周礼,重要的话说三遍,我至少得写两遍。

这与我们心目中的儒生形象不太一样,我本人以前就一直觉得儒生手无缚鸡之力,信守“三纲五常”,对君王虽然也有直臣,但多数是一味顺从。

而周代的大臣对君王是不会一味顺从的,但却不能失了礼仪。

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

我认为是一些儒生,为了强化帝王的统治,不断将儒学演绎成一个顺从的文学,从此,儒学开始没落。

聊聊“三纲五常”:

“三纲五常”是西汉时期董仲舒的杰作,其中“五常”为“仁、义、礼、智、信”,我认为是非常正能量的。“三纲”的本义其实也不差,是指君、父、夫应该为臣、子、妻做出表率。

孔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说每个人在自己的位置上尽到自己的本份,君臣父子要各有各的样子。

而孟子则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因为这句话,朱重八曾经想把孟子请出孔庙,后来天公又打雷又下雨的,老朱选择了保留孟子之位。)

但不知道什么时候,“三纲”演变成“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我一直想找出处,但却找不到。

说说“孝”:

东汉年间曾经有学者对“三不孝”做出解释,一不孝是指父母有错时,不能规劝父母;二不孝是指不能赡养父母;三不孝则是无后。

也就是说,如果父母有错时不指出,有可能导致父母失义,从而大不孝。孔子也曾经说过父母有错时,应该规劝,只是方法上要恰当。

但也不知道为什么?“孝”与“顺”结成了亲家,天天在一起,所谓孝变成了对父母长辈的一味顺从。

再谈谈“女人”:

汉唐时期,甚至到了宋朝初期,女人其实是蛮开放的,女人改嫁是稀松平常之事,连汉武大帝的母亲也是二婚呀。

但到了明清,我的天啊!这可能会扣上一个“失节”的帽子,很多女子因为节操而丢了性命。

儒学,本质就是一个有为之学,而创始人孔孟二圣都是开明之人。虽然儒学开始有点变味,变得有点顺从、没有气节,但整体上还保持了它的先进性、人文性。

西汉独尊儒术,对外,军队能征善战,对内,国家相对文明和开放。发展到唐朝时,长安城是世界最繁华的都市,到处都是国际友人,也说明了那个时期的包容性。

所以,那个年代,我们的国人能文能武,是一个充满自信而风流的年代。然而,这一切从宋朝开始就真的变质了。

走进赵宋:

赵宋时期,重文抑武,女人开始裹足,出现了一个最大的学派叫“程朱理学”或者“程朱道学”,我认为这是中国真正没落的开始。

宋朝早期还是开放的,那个时期理学还没有成为统治阶级的学说,但已经开始在影响人心。

女人开始不敢随意改嫁了,因为会受到道德的指责。直到今天,男人改嫁是本事,女人改嫁则会受到置疑……

从此,臣没了自由、子没有自由、女人也没有了自由,人性开始被遏制。

国人的性格开始变得内敛和压抑。虽然宋家天下重视文人,不轻易杀文臣,然而武功的长期失败,导致国人也开始变得不自信了。

程朱道学:

何为“程朱理学”,或者叫“道学”更为贴切。其观点“格物致知”倒也还好,有一定的科学精神,但提出的“存天理、灭人欲”,却是走了极端。

“存天理,灭人欲”,其本义倒也不坏,是指要符合天道,剔除私欲。但问题在于,理学人士提出了一个非常高的天理标准,做到了便是圣人,并以此来要求大众。

而这些道德标准,理学人士自己都做不到,说的时候是正义凛然,做到者少之可怜。以此理责备他人时很有正气,而对自己却很宽容。

于是鲁迅说:“宋儒道貌岸然”,这些理学人士被看成了伪君子。

从逻辑上来说,用圣人之规范来要求大众,本身就是一种错误。并且,这种严苛的规范很多地方还违背了孔孟二圣的本心,最终的结果就是压制了人性。

但好在那个时候理学还是属于起步阶段,虽对民众产生了影响,但力量还有限。

宋朝虽然武功差,但文治鼎盛,所以宋朝的文学与科技达到了巅峰,宋朝最强时的GDP据说是当时世界GDP的二分之一,那是一个最富有的时代。

所谓“盛极而衰”,巅峰后面便是悬崖。于是,

来到朱明:

前文说到,朱重八差点把孟子请出了孔庙,只是因为他说“君为轻”。

可见统治阶段害怕这种思想,认为不利于稳定,朱明王朝需要一个更利于统治的思想体系,于是选中了“程朱理学”。

不仅如此,为了便于统治、禁锢思想,也为了集权,朱明王朝有几件事做的很有特点:1、将理学作为国家学说;2、将八股文作为科考文体,不得延伸发挥;3、废除丞相,实现完全集权。

明朝开始,中国的文化、科技都开始落后,国家的退步、民众的没落,这背后的原因,我认为是国家意识形态的作用与影响,儒学演变成理学,真正没落了。

而在此时,灵光乍现,阳明心学出现了,以良知来践行“知行合一”,尊重人性,注重大义,相比程朱理学,心学更有适用性、可操作性,以及更具有科学性。

但是,阳明心学并不符合统治阶段的利益,最终被程朱理学所打压。

王阳明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儒学的圣人,在今天名气却不高,就是当年被打压而导致影响力渐失。

从“大礼仪事件”来看看心学与理学:

明武宗病逝无后,迎其堂弟朱厚熜为帝,即后来鼎鼎大名的嘉靖皇帝,修道不上朝达二十年,曾经差点被宫女勒死。

当年即位时才14岁,由于礼法规定,群臣要求他称明孝宗(武宗之父)为父,称亲生父亲为叔叔。当时朝中大臣多数为理学人士,一律要求按礼法办,就是所谓的“天理”。

当时王阳明在地方为官,但有弟子在朝,子弟询问阳明先生如何办?阳明先生认为,称亲生父亲为父,是人心所在,是人性使然,是良知,而良知就是天理。

于是朝中的弟子们支持了当时的嘉靖皇帝称亲父为父,从某种程度上变向地打压了理学。

但遗憾的是,嘉靖虽然得到了心学的帮助,取得了“大礼仪”的胜利。但他本质上是崇尚理学的,最终王阳明还是受到了排挤。

今天并非普及历史,只是通过历史事件来看文化本质,而又通过文化来看历史的必然性。一个尊重人性、人心的心学被政治打压,一个压制人性,符合统治阶级利益的理学被传播。

抵达满清:

回到最开始的话题,为什么说满清背锅?

第一、满清之前,文化就已经没落,偏偏满族人对汉文化还继承得特别好,可惜继承的更多是理学,而文化最终会影响国人行为与发展;

第二、国家总体形势已经在退步,趋势已经无法阻挡;

第二、清承明制,明清无丞相,完全君主集权,这也是落后的一个重要因素。

朱元璋真的是一个身体很好的人,他干掉丞相,一个人处理国政,长期加班,任劳任怨。

但其后人受不了了,搞了一个参谋机构叫“内阁”,本来只是一个参谋顾问单位,随着皇帝的懒惰,内阁由参谋机构升级为半决策机构,享有票拟权。

厉害的首辅,便成了实质的丞相,如张居正。

清朝早期也是有内阁的,即所谓的上书房大臣,再加一些荣誉虚职大学士。但到了雍正年间,成立了军机处,内阁大臣又变成了参谋人员,一切由皇帝决定,军机大臣只是执行而已。

所以,到了乾隆年间,现任皇帝享受着前朝皇帝留下的物质财富、人才队伍、军队,也确实干了一些功业,结果变成了“十全老人”。

已经没落的中华帝国,在这位“十全老人”眼中,却是“天朝上国”。此时,文化的没落,已经达到了“巅峰”,最终变成了帝国国势全面的下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儒家思想为何不可废?发展2000多年,早已成为国人精神信仰
书院与中国儒家文化的发展
理学的分野
一些感想
今天人们该不该否定儒家?
心学之“心”,究竟是什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