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读《灵枢》6:针刺顽疾有奇功
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可是于中医而言还能做到一把钥匙打开多把锁,或者一把锁被多把钥匙打开,关键要找到“锁”与“钥匙”之间的关联,即“疾病”与“方案”之间的关联,针刺更是如此,足三里、阴陵泉、阳陵泉,小小三个穴位,有大大之用处,脏腑病,可取四关,亦可取三里…….穴位既有专长,又能兼治。日积月累的顽固疾病,善用针者也能如拔刺雪污一般,针到病除。灵枢越学越妙,腧穴越用越神!
欢迎加入“读经沙龙·读《灵枢》”,这里将为“炎黄子孙”们讲述深藏在血脉之中却一直鲜为人知的那些事儿。
编辑:学霸vincent(加拿大)、何昕、夏心
指导:Dr.Pt
《灵枢》原文     节选自“九针十二原第一(法天)”
今夫五脏之有疾也,譬犹刺也,犹污也,犹结也,犹闭也。刺虽久,犹可拔也;污虽久,犹可雪也;结虽久,犹可解也;闭虽久,犹可决也。或言久疾之不可取者,非其说也①。夫善用针者,取其疾也,犹拔刺也,犹雪污也,犹解结也,犹决闭也。疾虽久,犹可毕也。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
刺诸热者,如以手探汤;刺寒清者,如人不欲行。阴有阳疾[1]者,取之下陵三里[2]②,正往无殆,气下乃止,不下复始也。疾高而内者,取之阴之陵泉。疾高而外者,取之阳之陵泉也③。
漫画针灸:王惟一与腧穴铜人模型。北宋(960年—1127年)著名针灸家王惟一,著《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载有354个腧穴,并设计制成两具铜人模型。
白 话 解 说
五脏有病,就好比人的皮肉中扎了刺,物体上有了污点,绳子上打了结扣,河道中发生了淤塞一样。刺扎得日子虽久,但仍可以拔掉它;沾染的污点日子虽久,但仍可以洗掉它;打上的结扣日子虽久,但仍可以解开它;河道淤塞的日子虽久,但仍可以疏通它。有些人认为久病是不能治疗的,这种说法是不对的。善于用针的医生,其治疗疾病就好像拔刺、洗污点、解绳结、疏通河道一样,无论患病的日子多么久,都是可以治愈的。说久病不能救治的人,那是因为他没有掌握好针灸的治疗技术。
针刺治疗各种热病,适宜用浅刺法,手法轻而且捷,就好像用手去试探沸腾的汤水一样,一触即还。针刺治疗寒性和肢体清冷的病证,适宜用深刺留针法,静待气至,就好像旅人留恋着家乡不愿出行一样。在内的阴分被阳邪侵入而有热象的,应当取用足阳明胃经的足三里穴进行治疗,直到气至而邪气下退,方可停针;如果邪气不退,则应持续治疗。如果证候出现在上部,而属于在内的脏病,则可以取用足太阴脾经的阴陵泉穴进行治疗;如果证候出现在上部,而属于在外的腑病,则应该取用足少阳胆经的阳陵泉穴进行治疗。
注解:
[1]阴有阳疾指热在阴分。
[2]下陵三里即足三里穴。
(未完待续)
* 选自《黄帝内经灵枢白话解》(王洪图),略有改动。
导 师 点 评 台
①为什么说久病也是可以医治的
张志聪
(清)
曰:“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阴阳喜怒。饮食居处。大惊卒恐。则血气分离。阴阳破散。经络厥绝。脉道不通。夫风雨寒暑。大惊卒恐。犹刺犹污。病从外入者也。阴阳喜怒。饮食居处。犹结犹卞。病由内生者也。千般难。不出外内二因。是以拔之雪之。仍从外解。解之决之。从内解也。知斯二者。病虽久。犹可毕也。言不可治者。不得其因也。”
志聪欧巴的意思是,既然病因的产生不外乎从外而入,从内而生这两种情况,所以外病则向外透邪,内病从内泻之、解之,那么大多数的久病,是完全可以治愈的。
张介宾
(明)
此详言疾虽久而血气未败者,犹可以针治之。故善用针者,有拔刺也,去刺于肤,贵轻捷也。犹血污也,污染营卫,贵净涤也。有解结也,结留关节,贵释散也。犹决闭也,闭塞道路,贵开通也。四者之用,各有精妙,要在轻摘其邪,而勿使略伤其也正气耳,故特举此为谕。若能效而用之,则疾虽九,未有不愈者也。
杨上善
(隋唐)
客邪入身,其犹刺也。五志藏神,其犹污也。阴阳积聚,其犹结也。血气不流,其犹闭也。三阳不通,其犹闭也。不得其术者,言上工所疗皆愈也。
★ Dr.Pt:上文形象地描绘了病邪之于人体的不同阶段。刺,就如病邪由外入内;污,就如病邪在体内产生了变化;结,就像病邪在内时间较长,问题相交;缠,就像病邪已经在人体内独自“关起门来”。其变化如杨师所言。所以,当我们知道了病邪入侵人体的不同阶段和形态,就可以知道应对的思路,看似不能医治的顽疾,同样可以层层解锁,重见光明。如果说不能治的,就是不懂这个重要的道理了。
②“阴有阳疾者”之不同观点
张志聪
(清)
阳邪入里
张介宾、马莳
(明)
热在阴分
杨上善
(隋唐)
曰“诸肠以为阴,阳有疾也。”
杨上善的说法含有腑有热的意思,后世有中医学子崔某(注)亦提出“阴有阳疾”者是指六腑有热。
崔爱庆,山东医科大,1995年撰文《“阴有阳疾者,取之下之三里”考辨》
★阴阳,在精辟的古文中可以是指自然属性的不同两面,在中医里也可以指人体内部的器官(脏、腑),经络的阴经、阳经,还有阴邪、阳邪等。单独出现的“阳”,更有解释为“颜额”的。基于对“阴阳”的理解不一,大师们从本句得出了不同层面、不同角度的意义。
③ 对“疾高而内者,疾高而外者”见解
张志聪
(清)
“疾高而内者,里阴之病。见于上也。阴陵泉乃太阴之经,太阴之主开也。使在内之病,从开而上出也。盖言阳病之入于内者。即从下解。阴病之出于上者,即从外解也。疾高而外者,外邪高而病在外之下也。阳陵泉乃少阳之经。少阳之主枢也。盖邪在高而欲下入于内。故使从枢外出。勿使之内入也。”(玉师曰。疾高而取阴之陵泉。阳之陵泉。应司天在泉。上下相通。从气而上出也。)
大咖对“内者、外者”的见解与王洪图不一样,认为“疾高而内者”,是里面产生的病变,所以通过太阴主开的机理,把病邪向上驱逐;而“疾高而外者”,是外邪入侵造成,所以应用少阳之枢机作用,使邪气从来路而去。至于为什么要取阴阳之陵泉,大弟子张玉师补充解释,乃跟五运六气的“司天在泉”(五运六气理论认为,司天之气不断下降,而在泉之气不断上升,从而构成每年气候的不断变化)对应,通过在泉之气把邪气升至身体上部而出。
张介宾
(明)
疾高者,在上者也,当下取之。然高而内者属脏,故当取足太阴之阴陵泉。高而外者属腑,故当取足之阳陵泉也。
杨上善
(隋唐)
所病在头等为高,根原在脾足太阴内者,故取太阴第三输也;所病在头为高,其原在胆足少阳外,故取足少阳第三输也。
注:★号处为编者按
高树中 (选自《一针疗法》,本编略有改编)
“阴有阳疾者,取之下陵三里”实际上讲的就是六腑病的治疗原则。
下陵三里就是足三里,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灵枢.本输第二》说得很清楚,“人于下陵,下陵,膝下三寸,胻骨外三里也,为合”。叫下陵三里也是为了和手阳明大肠经的手三里相区别。可就是“阴有阳疾”这么简简单单的四个字,历代医家的认识却很不一致。如最早全注《灵枢》的明代医家马莳的解释是:“阴经有阳病者,当取之下陵三里”。“阴经”好理解,什么是“阳病”呢?还是让人一头雾水。之后张介宾、张志聪等医家,有认为是“表邪入里”者,有认为是“热在阴分”者,莫衷一是。
问题的关键是对“阴”、“阳”的理解上。《灵枢.寿夭刚柔第六》说:“是故内有阴阳,外亦有阴阳。在内者,五脏为阴,六腑为阳。”《素问.金匮真言论》说得就更清楚了,“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言人身之脏腑中阴阳,则脏者为阴,腑者为阳,肝、心、脾、肺、肾五脏皆为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皆为阳”。所以,阴有阳疾的阴是指内为阴、腹为阴;阳是指“六腑为阳”,阴有阳疾就是指处于体内腹部阴处的六阳腑有病,所以“阴有阳疾者,取之下陵三里”即六腑有病取足三里。
足三里是胃的下合穴,治疗胃腑病好理解,但是否六腑的病都可以用它来治疗呢?从《灵枢》对足三里的应用来看,回答是肯定的。《灵枢》中多处提到足三里,除一处是治疗“着痹不已”外,其余都是治疗六腑病,如:
治胃腑病:《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第四》:“胃病者……取之三里也。”
治大肠、小肠病:《灵枢.四时气第十九》:“肠中不便,取三里,盛泻之,虚补之。”
治大肠病:《灵枢.四时气第十九》:“邪在大肠,刺肓之原(脖胦,今指气海穴)”
治肠胃病:《灵枢.五乱第三十四》:“气在于肠胃者,取之足太阴、阳明;不下者,取之三里。”
治胆腑病:《灵枢.四时气第十九》:“善呕,呕有苦,长太息,心中憺憺(意忧虑),恐人将捕之,邪在胆,逆在胃,胃气逆则呕苦,故曰呕胆。取三里以下胃气逆。。。”
治膀胱三焦病:《灵枢.四时气第十九》:“小腹痛肿,不得小便,邪在三焦,约取之太阳大络,视其络脉与厥阴小络结而血者,肿上及胃脘,取三里。”
正因为足三里可以治疗六腑病,而六腑都在肚腹内,所以《四总穴歌》说:“肚腹三里留”。
为什么足三里有这么大的作用呢?这的确值得我们思考。“人活着全靠一口气”,气有先天、后天之分,先天之气禀赋于父母,即是原气;后天之气,来源于胃所化生的水谷之气,即营气和卫气;先天之气需要后天之气的补充,两者合称为真气。所以《灵枢.刺节真邪第七十五》说:“真气者,所受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也。”行于经隧中的气主要就是营气和原气,因为经脉内连于脏腑,所以直接灌注于五脏六腑的气主要是营气与原气,因此脏腑之疾也应该从原气和营气着手。(冤有头、债有主的节奏……)
“四关主治五脏”就是从原气入手,“阴有阳疾者,取之下陵三里”就是从营气入手。(终于看到答案了,不容易!)调营气就必须从胃入手,为什么从胃入手呢?(篇幅所限,以下省略推导论证过程若干字,有兴趣的童鞋可以参见《一针疗法》第116页内容)
“四关主治五脏”和“阴有阳疾者,取之下陵三里”,虽然分别说的是五脏病和六腑病的治疗原则,但只是有所偏重而已,四关也可以治六腑,所以《灵枢.九针十二原》说:“凡此十二原者,主治五脏六腑之有疾也。”三里也可以治五脏(全能的感觉有木有?!),《灵枢.五邪第二十》说:“邪在脾胃……皆调于三里。”《灵枢.胀论第三十五》治疗五脏六腑之胀用“三里而泻,近者一下,远者三下,无问虚实,工在疾泻”(释义:针刺足三里,若胀的部位离足三里穴较近,针泄一次就可以了;若胀的部位离足三里穴较远,就应针泄三次。不论虚实,胀病初起时都应赶快施行泄法,以治其标。)
提示:关于四关治五脏、原穴、原气的相关解释请回见上期内容《原穴,脏腑原气的聚宝盆》。
中医博物馆巡礼  扁鹊纪念馆位于临潼区馆占地35亩,馆内有扁鹊堂、扁鹊墓等七、八处馆藏景点,馆内陈列了大量经典中医学器械,如针灸铜人、近代的药碾器等,还有历代的中医药典籍供社会各界人士免费参阅,全面反映了我国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的历史和博大精深。其间展出的有中国自原始社会至今的中医药发展过程中的药器、医药典籍和珍稀中药,最让观众大饱眼福的就是有“千年太岁”之称的。该馆是目前全国最大的中国医史博物馆。
针刺小知识    四大顽疾针可治
NO.1中风:针灸可调气,气畅风自熄
大师贺普仁在50多年的医疗实践中,创立了“病多气滞,法用三通”的中医针灸病机学说,形成了“贺氏针灸三通法”针灸治疗体系。其理论认为在任何疾病的发展过程中,气滞是不可逾越的病机,气滞则病,气通则调,调则病愈,故称“病多气滞”。针灸、中药在防治中风后并发症、治疗中风后神经功能缺损、促进康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临床中中风后70-80%的病人有不同程度的运动功能障碍。在康复训练的同时,针灸治疗可在促进运动功能恢复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
NO.2  头痛:标本兼顾,通则不痛
中医称头痛为偏头风、头风、头痛等。据病因和症状不同而有:伤寒头痛、湿热头痛、偏头痛、真头痛、气虚头痛、血虚头痛等。头痛的病因,主要为外感和内伤两大类。外感引起者,多由起居不慎,坐卧当风,其感受外邪,以风为主,多挟寒、热、湿邪。内伤所致者多与肝、脾、肾脏三脏有关。针灸治疗头痛有着明显的优势,通过针刺可疏畅局部气血,达到标本兼顾,使其“通则不痛”,从根本上改善经络的功能,从而达到良好的止痛效果。 在治疗取穴上可辨证加减,如:偏头痛患者加脑空穴透风池穴;丛集性头痛加攒竹穴、太阳穴、迎香穴;头痛发作时改本神穴为头维穴或头维穴透曲鬓穴;头痛缓解期头维穴改成本神穴;感受外风者加列缺穴、太阳穴或太阳穴透角孙穴。烦躁者加印堂穴、膻中穴等。
NO.3  三叉神经痛:急则治其标 缓则治其本
本病多发生于中老年人,40岁以上者发病多见,占80%以上。女性略高于男性,大多数为单侧,少数为双侧。中医经过临床观察发现:三叉神经痛者可以分为六种证型,即风寒外侵、外感风热、心火上炎、胃肠积热、肝气郁结、阴虚阳亢。六种证型中,有时不能截然划分,往往是相互为因,因此在辨证时,必须认清主次标本,宜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或标本兼治。 以治疗风寒外侵型为例:外受风寒,侵犯阳明少阳经脉,经气凝滞作痛;证见恶寒喜暖,遇冷风吹面则痛,或手足怕凉,舌苔白或白滑,脉浮弦或迟,治宜祛风散寒。取穴:列缺、合谷、外关、足临泣。列缺为肺经络穴,肺经主里,大肠主表,可宣肺解表散风寒;合谷为大肠经原穴,原穴是本经经气最盛之处,且阳明经多血多气,功能宣阳散寒,行气活血以止痛;外关为手少阳经络穴,通于阳维;足临泣为足少阳所注为俞穴,通于带脉;少阳主枢,太阳主开,三穴并用,可转少阳之枢,助太阳之开,以祛风散寒,经气行而止痛。如经针刺仍痛不止者,可行火针点刺局部痛点2-4下,止痛效佳。
NO.4失眠:心安神才安,睡得沉而香
中医通常称“失眠”为“不寐”,或称为“不得卧”、“不得眠”。按中医辨证分型可分为心脾两虚、心肾不交、心虚胆怯、胃失和降及肝郁气滞等五型。不同的失眠治疗方法不同,举例如下:
1.心脾两虚临床表现:多梦易醒,心悸健忘,饮食无味,脉细而弱。临床选穴:心俞、脾俞、膈俞、百会、内关,神门,三阴交。
2.心肾不交临床表现:心烦不寐,头晕头痛,五心烦热,或心悸健忘,腰酸耳鸣,或有梦遗,口干津少,舌红少苔,脉细数。临床选穴:大陵、神门、太溪,行平补平泻手法。
3.心胆气弱临床表现:心悸不宁,夜不成寐,或多梦易醒,易惊善恐,舌色淡,脉弦细。临床选穴:百会、内关、关元、照海、心俞、胆俞。
4.胃失和降临床表现:转侧不眠,胸脘胀满,腹痛不舒,或大便燥结,脉象滑实有力。临床选穴:中脘、天枢、内关、丰隆、足三里。
5.肝气郁结临床表现:夜不能寐,心烦易怒,头晕头痛,两胁胀满,耳鸣,口干口苦,便结,舌红。临床选穴:风池、肝俞、胆俞、太冲。
总之,针灸治病对于大部分疾病疗效好,见效快,但却要视每一个人的体质和病情,来确定是否采取针灸治疗和治疗的疗程。同时针灸治疗前后,需要注意相关的事项,如:针灸前后,不要生气,不宜贪凉,针灸后不要急于喝冷饮或马上洗澡等等。这样才有助于疾病的解除,恢复机体的健康。
*上文作者为著名国医大师贺普仁的弟子、北京中医医院针灸科主任王麟鹏教授。
医案?:  针刺治愈七年顽固头痛
杨××  女30岁工人
初诊:1975年8月1日下午4时。右头额部疼痛3小时。今天中午1时许,右额部突然疼痛如劈,恶心呕吐不已,汗出如珠,面红,下肢冰冷,仰卧不能稍转,呻吟不已。询悉该病已经7年,开始时每年发作一次,2年后半年发作一次,去年以来每月发作一次,发作时均见上述症状。服止痛药,连续4~5天未效,这次发作较剧。于74年12月曾到某医院神经科摄片检查,诊断为“血管性头痛”。当时除右头额部疼痛外,伴有恶心呕吐,面色潮红,精神烦躁,微有口臭,下肢冰冷,脉弦滑,舌苔薄质绛。此乃肝阳上凌,中焦失运,清气不得上升,浊气失于下降,阳明郁火循经上扰,阻滞清空,上热下寒之证,拟泻火潜阳,宣络止痛。
处方:
(1)取穴。双足三里、双内庭、双合谷、双足临泣、双太冲
(2)手法:平针法,提插和捻转相结合,留针30分钟,隔10分钟捻转1次(50~100转)
针后15分钟,右额部疼痛逐步减轻,20分钟后又见一次呕吐,半小时后疼痛全部消失,患者因口渴,饮温开水一杯,未见再吐,起针后身体能转侧起坐。当晚7时许,右额部又稍感疼痛,即再施针治,处方,手法同上,针后片刻,疼痛即止。
二诊:8月2日下午6时。昨天针后,晚上吃稀粥约50克,未呕吐,右额部亦未作痛,再用上法针治,以图巩固疗效。
处方:
(1)取穴:合谷双内庭双太冲双足临泣双
(2)手法:平针法,提插和捻转相结合,留针20分钟。
2月后随访,右额部疼痛未发。
按:此例头痛已病七年多,近一年来每月发作一次,连续数天,服止痛药无效,现代医学诊断为“血管性头痛”,此病多见于女性的青年期。朱师辨为胃中积热,肝胆火炽,随经上逆,络道受阻,不通而痛,治以上病下取,泻火降逆之法。额颞部系阳明、少阳脉气所过,故取合谷、内庭,手足阳明同用,以泻阳明郁火;用太冲、肝原,足临泣、胆俞表里同治,以清肝胆冲逆之气火,双管齐下,融一诊而效,再诊而愈。
*案例摘自《陆瘦燕、朱汝功医案》。
往期链接:
*读《灵枢》5:原穴,脏腑元气的聚宝盆
* 读《灵枢》4:"气"象万千的五腧穴
* 读《灵枢》3:补泻有度,气至病除
* 读《灵枢》2:虚实之要,九针最妙
* 读《灵枢》1:穿越上古轩辕,与黄帝共叙奇妙的针刺之道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倪永莉医师谈乳腺癌的预防与治疗【一】
【学术】北京中医药大学陆寿康教授的针灸临床治病八法(上)
【针灸】常用9大针灸处方(超干货收藏)
以右治左,以右治左
如何提高针灸疗效
针灸问对-明-汪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