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千古之谜话老子》 《千古之谜话李白》

《千古之谜话老子》

《千古之谜话李白》

前段时间,因有感于学之思想品德之教育,迷恋了一阵子《道德经》的研读与领悟,然而如同对《圣经》、《佛教书籍》的研读一样,也只是粗略的看了一遍,或许是主观思想确实严重,在看到自己不愿苟同的文字时,就断然不再研读下去了,甚是违背了想从中得到启发和感悟的初衷。

印象中,初识《道德经》,还应追索到上初中时在课本上读到的一段节选“道可道,非常道,是道也。名可名,非常名,是名也。”再往后的内容就没有了,而这对于一个初中生而言,已经是非常震撼了,震撼到身心都为之深深触动,花费了好几天的时间去消化这几句话的含义,而终于获得了对这几句话的模糊理解,依然是云里雾里,对于道与名有了一点粗浅的认识,而这似乎就是道与名的玄妙之处之一吧。时隔多年,再翻看《道德经》,结合着人生经历去读,会有不一样的感受。依然是不甚太懂,但今时非彼时,多少会有一些领悟的,毕竟所隔时代遥远,又看不到当年写作者的原文原著甚至作者注释,只能凭个人理解和领悟。窃以为,如今所看到的版本中,“【老子·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应作为《道德经》全文5162的序言来看待,开宗明义,说清楚自己要讲什么,要阐释什么,说明什么,而用近乎绕口令的方式说出,一下子就吊起了读者往后读的兴趣和胃口,不单是所讲的道理很玄妙,用词方式也很玄妙,看样子,老子也是一位写作上的高手。(插页:在这一段时间的研读中,写了几篇豆腐块文章:其一:《老子西行出汉关》

东周末年起战乱,

穷兵赎武周礼残。

洛阳守藏室之官,

已见此处无可恋。

年老体衰觅归途,

骑上青牛西出关。

汉关洛阳新安县,

彼时称作函谷关。

关令尹喜知博名,

求留墨宝再出行。

欣然应允写文字,

一气呵成《道德经》。

展阅初读已惊愕,

珍藏精研为圭臬。

西行漫漫应何往,

丰镐京城是故乡。

入京先把先王祭,

无力回天身心疲。

风云王朝已变迁,

愿做忠臣把君伴。

青山处处埋忠骨,

哪里黄土不埋人。

留下《道德经》传世,

四夷来朝尊周礼。

摘录佐证:西安是陕西省的省会,是中国西北的一个重要城市,军工、高教、机械等产业非常不错,轻工业较薄弱。
洛阳是河南省的地级市,在河南西部,是一个工业城市,轻工业也较差,两地的经济结构上较多类似。
西安和洛阳都是中国的古都,在历史上相互依存,犹如今天的中国北京和上海的关系一样。两地距离不远,好像只有5个小时车程,现在又郑西高铁,只要2个小时就到了。
洛阳是盘地,周围自然生态资源,是中国北方城市中很不错的,洛阳少林恃(以前是洛阳管辖的,现在郑州管辖,但是文化上还是洛阳的底蕴)龙门石窟、白云山、还有栾川、花果山、小浪底等等很多,是个旅游好地方,不想有些城市旅游,只有海、或者只有山没意思,洛阳既可以领略5000年中华文明,也可以感受大自然的神奇魅力。
西安更厉害了,兵马俑、大雁塔、小雁塔、华山、古城墙、骊池等等,还有西安的羊肉泡、油泼面、肉夹馍恩 好吃,我最喜欢吃了。
西安和洛阳其实就是一对难兄难弟,两者要么一起繁荣要么一起落魄,就像现在一样。两地文化某种联系太深了。哦对了在历史文化上更像北京和天津的关系。

其二:《道规》天地不仁

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

以百姓为刍狗

一鲸陨落万物生

一将功成万骨枯

沉凝心思悟大道

天地亦遵大道行

芸芸众生谁主宰

一朝顿悟心花开

总有阳光灿烂时

除尽病毒和阴霾

其三:《追忆》多少往事成追忆

湮没历史烟尘里

今朝流传之大德

身世经历却成谜

比如佛道两始祖

无有准确之记忆

难道圣人太玄幻

还是记录已隐匿

学问所以称学问

奥妙在于究其本

初始发轫尚不知

安能探得其要旨

弗如立足在当下

慧通本质与精华

摘录: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详,籍贯也多有争议,《史记》等记载老子出生于楚国 或陈国 。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后被道教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在唐朝,被追认为李姓始祖。曾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老子曾担任周朝守藏室之史,以博学而闻名,孔子曾入周向他问礼。春秋末年,天下大乱,老子欲弃官归隐,遂骑青牛西行。到灵宝函谷关时,受关令尹喜之请著《道德经》。

老子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思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讲究物极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

老子传世作品《道德经(又称《老子》),是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

其四:孰为《道德经》原文

将欲修习《道德经

却难得知真文本

单是经文第一章

已现不同文言文

一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又曰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文字顿挫有不同

解释自然大相径庭

一曰解为 道可以说,但不是通常所说的道。名可以起,但不是通常所起的名。 

   可以说他是无,因为他在天地创始之前;也可以说他是有,因为他是万物的母亲。
   所以,从虚无的角度,可以揣摩他的奥妙。从实有的角度,可以看到他的踪迹。
   实有与虚无只是说法不同,两者实际上同出一源。这种同一,就叫做玄秘。玄秘而又玄秘啊!宇宙间万般奥妙的源头。

二曰解为取道于寻常可取之道,其道非恒久之道;取名于寻常可取之名,其名非恒久之名。取名于无名,就好比天地未判之初始;取名于有名,乃是万物化生之根本。所以,通常要无所趋求,以便观想那无以名状的微妙;时常又要有所趋求,以便观想那成名化物的极限。这两方面是同一行为体的不同显现,同样深及于行为体的幽深内殿。在这同样深及幽深的两者之间作不断深入的循环运行,就是一切行为运作的微妙法门。

还有多少之文本

众口不一说纷纭

大道本已够神秘

如此更加玄又奇

书生一时无所从

自言自说悟真宗

安得经文之原本

领会道德之精魂

其五:《道之咏叹调》

道可道

非常道

名可名

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

无欲以观其妙

故常

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

同出而异名

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

众妙之门

大道啊大道

非同一般

殊胜奇妙

想要呼唤您的名

可是您的名字非同一般

无从得知

您是如此的伟岸伟大

在还没有天地之名之前就早已存在

堪称无名天地的始祖

您教化万方

智慧无双

深通混沌宇宙之法则

具足无上圆满的意志精神

以大神力创造天地

之后又创造天地间的万物

堪称天地万物之母

天地万物都有您的精神意志传承

您还有很多需要去做的事情

所以您给予天地万物充分发展的自由

一般不会关注演变进化的具体细节

只是在演变进化脱离正常轨道后才予以关注

无名天地与有名万物

都是您所创造的

只是给起了不同的名字

如果要起一个共同的名字

那就叫作玄

何谓玄

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仔细观察体会天地万物不断演化更新的众多细节变化

不正是领悟大道精神意志的绝佳门路吗

 

 

《道德经》的影响是深远的,出生于长安元年(701年)李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深受黄老列庄思想的影响,积极入世又想着出世,而其身世,出生、离世,一如老子,都是一个谜,去留下了千古流传、津津乐道的名文诗篇,不能不让人惊为奇迹、叹为观止,所以本篇文章题为:《千古之谜话老子》

《千古之谜话李白》

李白信道崇道入道是有文字记录描述的:

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玄宗又一次狩猎,正好李白也在西游,乘机献上《大猎赋》,希望能博得玄宗的赏识。他的《大猎赋》希图以“大道匡君,示物周博”,而“圣朝园池遐荒,殚穷六合”,幅员辽阔,境况与前代大不相同,夸耀本朝远胜汉朝,并在结尾处宣讲道教的玄埋,以契合玄宗当时崇尚道教的心情。又:天宝三年(公元744年)这年的秋冬之际,李杜又一次分手,各自寻找道教的师承去造真箓(道教的秘文)、授道箓。李白到齐州(今山东济南一带)紫极宫请道士高天师如贵授道箓,从此他算是正式履行了道教仪式,成为道士。其后李白又赴德州安陵县,遇见这一带善写符箓的盖寮,为他造了真箓。此次的求仙访道,李白得到了完满的结果。

在此,不再就名文诗篇赘言,单就身份之谜说点个人看法。在久远的春秋战国、唐朝时期,没有身份证、人脸识别的高科技,户口档案也不会很健全,芸芸众生,疲于奔命,能生存下来就很不错了,哪有时间去考量谁谁谁的身世,除非自己或家庭家族留下准确的文字记载,而时隔遥远,即使当时有文字记载,在世事变幻的风云中,就能流传下来吗。何况在当年也并非永记历史名册的名人,真经诗篇也是在后世得整理流传,在浩淼的历史天空里,又有多少的籍籍无名者。尘归尘,土归土,宇宙宏大广博,也许有一天得翻宇宙档案时,可以解开被称为千古之谜的谜团,还原千古之谜的真相。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简单读老子!观妙章第一附
第一章 道可道(2014-01-22 20:33:06)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到底是“无,名天地之始”还是“无名,天地之始”?
《老子》通行本与帛书本对照注解(一章)
研读《老子》有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