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经方论坛】冯世纶教授应用《外台》茯苓饮临床经验

导读:冯世纶教授系中日友好医院主任医师,北京中医药大学传承博士后合作导师,曾先后师从董建华、赵绍琴、胡希恕等中医大家,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工作50载,学验俱丰,崇尚方证对应,擅长运用经方,疗效卓著。现将冯教授应用《外台》茯苓饮的临床经验介绍如下。

 

1.理论基础

《外台》茯苓饮组成:茯苓、人参、白术各三两,枳实二两,橘皮二两半,生姜四两。本方载于《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附方:“《外台》茯苓饮治心胸中有停痰宿水,自吐出水后,心胸间虚,气满,不能食,消痰气,令能食。”条文论述了《外台》茯苓饮证的病机、临床特征及其方的功效。冯教授认为,“心胸”是指胃;“气满”是指胸满、心下痞或腹胀;“不能食”有两层含义,即食欲不振,或畏惧进食诱发或加重呕吐、气满而不敢进食或多进食。依据条文,胃虚停饮为本证病机,呕吐、气满、不能食为本证特征,健胃利饮为本方功效。

 

然而,条文对其方证的表述并不完整,应加以充实和完善。从药物组成而言,本方涵盖枳术汤、橘枳姜汤与橘皮汤,则该三方的方证特征亦归本证所有。《金匮要略·水气病》第30条:“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水饮所作,枳术汤主之。”《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第6条:“胸痹,胸中气塞,短气,茯苓杏仁甘草汤主之,橘枳姜汤亦主之。”《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第22条:“干呕,哕,若手足厥者,橘皮汤主之。”因此,本证尚见心下坚满、胸闷、短气、干呕、呃逆、手足厥冷等临床表现。从病机角度来讲,本证除胃虚停饮外,还存在气郁、气逆及饮逆的病理因素。由病机又可引申、扩展出本证的部分特征。胃虚,可见进食后胃脘不适、神疲乏力等症状。胃中停饮,体检及辅检可见胃振水音、胃镜下胃内水液潴留等。水饮上犯、下注,则见头晕、头痛、晕车、清涕、心悸、水肿、大便稀溏、小便不利、白带清稀量多等。气逆、饮逆,可见恶心、嗳气、反酸等。从药物作用分析,方中茯苓、白术温中健胃、利水祛饮;人参健胃除痞;枳实行气除满并止痛;陈皮理气,又同生姜一起降逆化饮。诸药相配,全方共奏健胃利饮、行气降逆之功。

 

2.临床经验

1)注重六经、方证辨证:在继承胡希恕先生“《伤寒论》的六经来自八纲”“病位归类方证”的学术思想基础上,冯教授率先采用六经分类方证,其价值在于为经方应用开辟了一条严谨而又快捷的道路,即先辨六经、继辨方证的思路。临床运用本方,首先是辨别太阴病。判断太阴病的依据主要有两条,即《伤寒论》第273条:“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心下结硬。”第277条:“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然后,对脉症信息进行气血津液、水湿痰饮等方面的综合分析,获知胃虚停饮的主要病机,结合“腹胀、心下痞、纳差、小便不利”的主症,辨属本证,则可予本方治疗。

 

2)不囿仲景原方:临床运用经方,并非一定要固守仲景原方,但若调整,则须遵循严格的法则,不可随意而为。为了增强祛湿利饮、理气降逆之功,冯教授适当调整了原方药味与药量配比。以苍术、党参易方中白术、人参,重用陈皮,减少生姜,增入清半夏。常用剂量为:茯苓12~15g,苍术10~15g,党参10g,枳实10g,陈皮30g,清半夏15g,生姜15g。湿饮者,多予茯苓、苍术;反之则少用。生姜减量,减轻了汤药的辛辣之味,改善了口感。又因与清半夏同用,有小半夏汤之意,故而降逆止呕功效依旧如故。

 

3)重视合方应用:临床中只有部分病人的病情仅仅呈现为本证,更多的是本证与他证的兼夹或复合,对于后者,根据方证对应的原则,合方运用才能取得较好的疗效。冯教授临证十分重视本方与他方的合用,经常合用的经方有:兼太阳中风,合桂枝汤;少阳郁热,合小柴胡汤;阳明里热,合用黄连阿胶汤;外邪里饮,合五苓散;里虚寒饮上逆,合吴茱萸汤;血虚水盛,合当归芍药散;阳虚水停,合真武汤;里虚寒偏重,合理中汤;外邪里热轻证,合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胸痹见痰阻气逆,合枳实薤白桂枝汤等。本证之所以能兼夹阳明方证,一是因太阴虚寒,津血生化乏源,虚热内生;二是因水饮郁久化热。然里虚热归属何经证候,仲景并未提及。在冯教授学术体系内,阳明病的实质是里阳证,即病位在里,同时病性属阳的一类证候。中医学中,寒为阴,热为阳,此乃定议,热证无疑属阳证,而里虚热是虚证与热证的复合体,必然亦属于阳证。因此,里虚热证是里阳证,属阳明病范畴。

 

4)据证增损药味:本方固然药简效宏,然为使药物契合患者的具体病情,多需依据药证原则,适当增损药味。若兼便秘,加大剂生白术温中生津通便;无脘腹胀满,去行气除满之枳实;脘腹痛剧,加延胡索活血止痛;泛酸或吞酸,加海螵蛸、煅瓦楞子制酸以治标;水饮化热,加生薏苡仁清热利饮;经行或病久血虚,加当归养血等。

 

5)治疗痞满、泄泻:太阴病多寒多虚,若脾胃气虚,纳运失职,津液不归正化,水饮内生,停聚胃中,下注大肠,腑气郁滞,可发病为痞满、泄泻。此两疾的发病机理与本证病机相同,因此冯教授常用本方治疗痞满、泄泻,而且疗效斐然。该两类中医病证,常见于现代医学的胃炎、胃下垂、胃潴留、消化性溃疡、肠炎、功能性消化不良、肠易激综合征等疾病。

 

3.验案举例

陶某,女,48岁。主诉:胃胀1年。患者近1年来胃胀,多在进食后出现,有时呕吐、嗳气、口苦或口甜,诊断为慢性胃炎,经治疗未获好转。刻诊:胃胀,嗳气,纳差,口干不欲饮,颈部活动不适,背部针扎感,腰部凉,大便二三日一行,时干时稀,小便少,夜尿二三次。舌淡苔白,脉沉弦细数无力。体征:上腹无压痛。西医诊断:慢性胃炎。中医诊断:痞满,证属胃虚饮停、气郁气逆、饮郁化热兼太阳表证。方选《外台》茯苓饮合五苓散加半夏。

 

处方:茯苓12g,苍术18g,泽泻18g,猪苓10g,党参10g,枳实10g,陈皮30g,清半夏15g,桂枝10g,生姜15g。

7剂,每日1剂,水煎分3次温服。

二诊:患者胃胀、口干、颈背部不适明显减轻,纳食增加,嗳气减少。继服7剂,基本痊愈。

 

按:患者首诊时胃胀、嗳气、纳差、舌淡苔白、脉细无力,属太阴虚寒,系胃气亏虚、气郁气逆之证。大便不爽、小便少、夜尿频、腰部凉、脉沉弦,为里有停饮之象。胃胀、纳差,且合并里饮,属《外台》茯苓饮证。颈部活动不适、背部针扎感,考虑表证;联系数脉,系表阳证,即太阳病。里饮兼见数脉,提示饮郁化热。口干不欲饮,系水饮内停、津不上承所致。表邪里饮兼郁热,并见口干、小便不利,属太阳阳明太阴合病之五苓散证。两证复合,故予两方合用治之,起健胃利饮、理气降逆、解表清热之功。增入清半夏温中化饮,以提高疗效。用方精准,故取效迅捷。二诊方证未移,前方续进,药尽诸症皆平。值得指出的是,患者虽以痞满来诊,但病机核心是表邪里饮,治疗必须解表利饮同时进行。若单解其表,则易激动里饮,变证百出。若单利其饮,则表邪因势入里,相互胶结而难解,无异于闭门留寇,遗患无穷。因此,唯有解表、利饮两相兼顾,方可收表解里和之效。

 

参考文献

[1]冯世纶,张长恩.解读张仲景医学:经方六经类方证[M].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1.

[2]朱梦龙.方证是走进临床的捷径[N].中国中医药报,2014-03-27(04).

[3]冯世纶.胡希恕经方用药心得十讲:经方用药初探[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4.

知识就是力量

愿明天的你依然会相信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冯世纶运用经方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经验 作者:赵厚睿
刘渡舟苓桂术甘汤运用拾萃
大降汤治呃逆
冯世纶教授:我是这样用《外台》茯苓饮的
附子泻心汤的理论与临床
张炳厚名老中医临证用药配伍思路研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