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山西雕塑史课程的几篇学习笔记

        本次中国雕塑史第七课山西部分的课程今天结束了。我是从来不好意思把同学在参加活动时的感受发布出来的,一是我觉得这一切都是我在按照最初想做这件事时的初衷发展,没什么好说的;第二,我们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净发一些正面的东西,忽略了我们自己的问题,不利于持续改进服务。

        不过,这次课程,同学的感想越来越多,少有虚伪的吹捧,更多的是内心的感受,有些也让我们组织者很感动,因此覥着脸发出来,让更多没参加本次课程的同学了解一下。

        对于我们的课程,还请大家多提宝贵意见。

一、部分同学朋友圈:

        

        

        

        

        

        

        

二、部分同学感悟

        这次雕塑学习最大的领悟是在玉皇庙。寺庙雕塑不是单体的独立存在。每一堂雕塑都是一个静止的场景。个别雕塑的精美固然能给参拜的信徒带来感悟,总体的氛围才能带来更加震感的宗教感。如同一个舞台剧的最高潮场景,在静态中充满张力。

        建筑方面,从对几个戏台的观察当中,第一次深刻体会到了从宋金以前的交搭式结构往元以后的搭压式结构变化之中,斗拱在承接传递梁架重量中的悬挑,承托,拉结功能都明显退化。然而神奇的是,失去结构生命的斗栱并没有消失在中国建筑中,反而变得更加繁缛艳丽,成为了重要装饰部件

        ——班长翔子

        本次山西雕塑史田野考察,高潮有三:

        玉皇庙凝思篇,福圣寺气势篇,镇国寺幽远篇,意境不同,皆为视觉飨宴。

        1、府城玉皇庙——如宋山水画,整体局部亦成画。二十八星宿整体以角木蛟和亢金龙为中心二方序列排开,或静或动,或男或女,或沉静内敛或坚硬刚强,三三两两组合,结合性格情绪极具鲜明的面部五官刻画,引导信众敞开心胸祈愿、倾诉愁苦。

        2、福圣寺之水火两重天。入眼主佛肃穆庄严,两协侍微靠主佛,整体向中心收拢,整个佛殿气场由四周就火焰背光向上窜起,成火山向上喷发之势。而背后渡海观音,由远及近,由上及下,行海水倾泻之势。观者只能低首伏拜,诚心忏悔。

        3、镇国寺——木构与彩塑之领悟总结。五代与明清彩塑,从用色、核心造型、序列感对比领悟,高下立判。而一路宋金元木构,在此终于画了完美的感叹号!木构与佛像相得益彰,承唐之博大外放气场,身入其中,心绪飞远。

        ——同学甲 

        

        ——大圣在讲义上的某篇笔记

        我本人是比较爱照相的。跟杨老师学习前,我总是非常想把看到的每个细节都记录下来。经过这一段参加雕塑史学习的经历,这次突然觉得不管对古建筑,塔还是雕塑的认识,核心造型最关键,和速写类似,通过核心造型才能抓住突出的特征。

       把核心特征理解地装入头脑中才是最重要,主要还是理解雕塑人和建造工匠在做这件作品时他的认识和想表达的真实意图,更容易从欣赏和美学角度产生共鸣,能够提高概念认识。        

        所以不能拍照时如果因为要拍照而影响了听课绝对是得不偿失,丢了西瓜捡芝麻,失去了学习的真谛。可以在网上找资料或购买一些书籍,图片也清楚,也能加深印象,更有利于理解。

        之前我也参加了多次活动,杨老师多次强调要关注核心造型,但我自己认为记了些时代特征和仔细拍照了,两不耽误,实际发现如果不懂核心造型,不会明白如何去照才能体现其核心特征,很可能只看照片,导致完全不同的认识。因此,这次活动最大的收获就是感受到理解核心造型是最重要的。

        ——云峰

        

        众⽣生具好,美则美矣,奂则奂矣,譬如朝露之绚烂,予万物之灵动,或思或腼,或动或跃。观之不尽颔然,抚之不及黯淡,心之所往,似萤光熙,终觉有所悟,美之本质,在眼在心。行至尾,观寺观之蔽落,佛像之萧索,偶有所感,与君一⽀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 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良辰美景奈何天, 赏心乐事谁家院。 

        ——韩佳

        山西之行即将结束,静下心来细细感悟,突然感觉看中国古代雕塑史像看一本修真小说:

        材料性是那些天材地宝,时代性是修真秘籍和眼界,地域性是灵气。

        隋之前是灵气充足的大世界,大型石材就像天材地宝,供匠人挥霍,他们眼光高,见识广,传承有序,出来的雕塑个个是惊艳之才,自带气场,大型石窟寺就像大门派,整个雕塑世界门派众多,群星荟萃,至初唐达到极致,最终留下了敦煌,麦积山,云冈等上古遗迹成为我们后人膜拜的神话。

        然后由于战乱等原因,修真秘籍和天材地宝缺失,灵气不足,纵有天才也是凤毛麟角,虽有五代及辽金想追唐,但材料不足,匠人一生能实践的大材有限,石雕渐渐弱化,材料成本更低的泥塑占据主流,而工匠也许一辈子没离开过本地,就像各个独立的小世界,这其中又分为两大门派。

        辽金派见过好东西,又有唐的传承,泥塑和木雕还在追求石雕的感觉,将唐风往后延续了300年,宋人自成一派,将画意融入雕塑群,讲究天人合一,每个单体看似单薄,但各个有其神韵,儒劲十足,且讲究群体配合,整堂布局合理,胸中自有丘壑,每个人物在其中均有自己的位置,差一分都不行,就像老师说的宋画,且宋人单个的劲虽薄,但做工精致,该用功的地方一点都不含糊,整体雕塑依旧属于一流。

        及至到了明清,门派渐渐衰弱,要材没材,要灵气没灵气,要眼光没眼光,一辈子也许就守着点祖宗留下的技法,只剩下程式化的模子活,只有皇家和部分大门派譬如山西靠着底蕴,代表着古代雕塑世界最后的余脉。如今旧世界分崩析离,恰是体系重构之时,杨老师的雕塑史游学犹如一次遗迹寻宝,讲理论,看实物,为我们树立正确的美学观,使我们少走了很多弯路,正如一份功法高明的入门秘籍。

        ——晓华

         

        历史观下的古迹考察

1、造型—>形式—>造型

        雕塑鉴赏之中,处处可见“造型”转化为“形式”,此曰“程式化”。窃以为在形式之后,还有再次造型的过程,或可称之为创造。因为这是代表突破或者提升,是对成熟化常态的自我否定的历程。这种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可以推及其他艺术门类、乃至科技及人类一切文明。

       这是文化否定自我,最终日臻完善的必由之路,于个人、国家都不得不察。

2、文明的弯路

        晋东南之所以保留诸多宋代艺术遗存,盖受交通之累。以彼时朝代观之,或落伍未赶上现代化,但放诸大历史的天平上,却因其稀有纯净反而珍贵。历史上,文明的弯路常有,这是例证之一。故而不必怨天尤人,以平常心待之

3、文化同路

        察造像历史,源自印度,而印度受古希腊影响。此一路径表明中国古代雕塑间接,受到西方影响。

       此次细观古代雕塑,其表现或应与西方平齐。故而历史上看,这是两只并蒂之花,最终殊途同归。但其间,仍有忧思,即西人将其文化广播全球,而我们却显得保守甚至虚无主义。

       因此,不要妄自菲薄,不要“穿古代戏装演现代悲剧”或为我辈之使命

        ——大派

        

        最后这篇笔记,获得本次课程的笔记冠军,得到了杨老师制作的一副根据岩山寺壁画设计的古建筑线稿图卷轴作为奖励。

        下面是大派感想笔记手稿

        

摄影:张澜

除了冠军外,还有几位同学获得了鼓励奖。

凤姐获得最佳人事杂图摄影奖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灵芝赋@课程笔记三
西来庵
2017考研暑假复习计划表
博士妈妈:我浓缩新概念1-4册核心笔记和要点65页,8天精通语法
法提麦·雅琦:当年她才19岁,造型简单朴素,也挡不住她的灵气!
精美雕塑造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