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江西乐平名口许村之源流

名口村三面环山,一面环水。北部山脉连绵,南部低丘起伏。特别是南部朝山——军山,山脉逶迤,群山朝拱,如大将登坛,众武士附听。乐安河由东向西依贴村旁贯通流过,奎湖河又称官庄水,由北向南紧贴村头流入乐安河,村庄对面的名溪又称“南河”、“长乐水”,由南往北直向村庄奔来,但却被乐安河当头接纳所包容,三河之水汇集于名口村脚下静静地往西顺江而去。因此,原先名口村的洺字有三点水旁,乃是含其三条河流之意,后因“洺”为僻字,取谐音“名”。村内陆势东高西低,南北平坦,整个村庄东西长1250米,南北宽750米。至今仍然保留着明山埠、许家房、竹山埠等11座古码头,古码头见证了当时水运的繁庶。

唐天祐元年(公元904年),任饶州太守的许知柔辞官还乡,举家从徽州歙县至饶州乐平,在乐安河北岸名口立足建村,许知柔是乐平许氏之始祖,距今已有1100多年的历史。至许氏四祖许鋋,此公精通地理与风水之术,并先后编写出《地理心得》、《风水探源》、《阴阳八卦浅析》三本著作。许鋋一生最关注的是本村的地理条件,并不强于上游5公里处的戴村和下游5公里处的流芳村,便取“相生相克”法术,来化解对己不利的人和事,于是一个船形村的规划在他心中潜然成熟并付诸于实践,这便是船形名口之滥觞所在地。

整个村落地形酷似一艘船体,船头至船尾中轴线上,串联13口水塘恰似船舱,现仍保留7口。东头上村为船头,其地势稍高于西头下村船尾,村尾有一口人工凿成的圆形水井,作为插竹篙定船的篙眼。每逢雨天,雨水分南北两条高线走势,尽由地面注入村中13口水塘,塘中之水再由东向西汇流进许氏大宗祠门前一口最大的天池,池水满后,又由西向东返流入人工建筑的出水坑沟,直至乐安河。现遵循古人“东流水、南向屋,既聚财、又聚福”的风水学理,又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名口村许姓为主,占60%以上,其他查、王、李、余等百余种姓和睦相处,体现了开放、包容性。

许知柔,字能济,不愿做朱氏后梁的官员,由雍州入江南,升元元年(937年)出任南唐饶州太守,后官至金紫光禄大夫、上柱国、吏部尚书。其长子许承杰,字汉辅,官至银青光禄大夫、御史中丞、上柱国兼饶州都知兵马使。许承杰往来饶州各县巡察,乘船途经乐平县金山乡明溪,爱其地土壤丰饶、名山拱峙、大河襟带、森森蔚秀,遂举家迁此定居,称其地为“洺口”,许知柔是为洺口一世祖,也是乐平许氏的开基始祖。入宋以后,洺口许氏代有名贤,忠孝节义,后先辉映,宋元两朝洺口许氏考取进士二十四人、举人五十六人,其他宾贡、乡饮不可计数。其威名显赫者有:北宋元符年间忠诚报国的宝文阁直学士许中、北宋政和年间少师许尹、北宋宣和年间出使金国彰显大宋国威的宝文阁直学士许亢宗、南宋淳熙年间刑部郎中许锡、以孝友闻名的许谭、以“神童”著称的许隆和许阶、以博学和忠义著称的明开国元勋许瑗等等。许氏子孙在这块肥沃的土地上繁衍生息、瓜瓞绵延、枝繁叶茂,之后陆续有人向外迁居到本县其他乡村和外县外省,因为宗族繁盛,人才衮衮,是当时乐平的名门望族,与洪氏、马氏、王氏共称为“乐平四大望族”。许瑗是洺口许氏第十六世裔孙。

聪明过人的江西解元

许瑗,字栗夫,元成宗大德四年(1300年)生于江浙等处行中书省饶州路乐平州金山乡洺口村,父亲许舜谋,乐平州儒学秀才,母亲马氏是元朝著名的历史学家《文献通考》的作者马端临的第四个女儿。许瑗自幼就学于洺口先辈建造专供族中子弟读书的凤友书院,十六岁后又随堂兄许瑶(马端临孙女婿)前往永善乡楼前村外公马端临主持的扶风马氏家塾读书,和舅舅马志仁、堂舅马仲益(元泰定三年举人)、表哥费山(马端临第二个女儿的儿子)等同学。宋元时期乐平理学昌盛,大师硕儒代不乏人,马氏家塾并非一般的蒙馆,而是开讲的经学,当时的理学大师程时登、赵述翁等都经常应邀前来马氏家塾讲授程朱理学知识,讲解《大学本末图说》《中庸中和说》《周易启蒙辑录》《律吕新书注》《闰法赘语》《文字原委》《古诗订义》《文献录》《八阵图解》等课程,马端临还亲自讲解《大学集传》《多识录》《义根守墨》。许瑗聪明过人,读书过目不忘,潜心跟从他们研习儒家经典,数年间学问大有长进,尤其精通周易,谈吐颇有老儒风范。二十六岁那年许瑗又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了乐平州儒学——“慈湖书院”,补弟子员。在儒学里许瑗继续发奋读书,力争学有所成,光宗耀祖。

无奈元朝政府对于汉族官员建议实行科举考试制度的提议总是议而不决,科举考试停废长达八十年之久,直到元仁宗延祐元年(1314年)才实行了一整套的科举考试制度,元惠宗至元元年(1335年)由于权臣伯颜的干涉科举又停废两科。元朝科举考试制度存在明显的民族歧视,例如乡试和会试的程序规定:蒙古人、色目人第一场从《大学》、《论语》、《孟子》、《中庸》等“四书”内出题考经义,再根据时事出题考对策;汉人和南人除了这些内容还须加考赋和杂文各一篇。待遇方面,蒙古人和色目人的考题难度较低,考试也少一场,但授官级别却比汉人、南人进士高,乡试和会试考获名单俱按种族分配,每年录取南方汉人为进士的人数都很少。

元惠宗至正四年(1344年)八月初许瑗即将前往杭州参加江浙乡试,临行前伯父许舜揆作《送从子瑗赴省试序》,期望许瑗“踵世科以振吾宗者,其惟望乎尔”。不久,江浙乡试发榜,许瑗因为易经知识丰富,成绩名列第一,称为解元,时年45岁。乡试中选后才有资格参加会试,许瑗于次年正月前往大都(今北京市一带)参加由礼部主持的会试,由于元朝政府不公平的科举考试制度,这一科南方汉人录取为进士的人数非常少,许瑗落榜了。元朝的科举制度要求会试落榜者下科继续参加会试需要重新参加乡试,通过乡试考试者才能参加会试,许瑗于至正十年(1350年)再一次参加江浙乡试,再一次获得解元的荣誉,由于元朝专制政府的民族歧视政策,许瑗次年正月赴大都参加会试再一次名落孙山。

元朝政府对于考取了举人的都会授予一定的闲职,至正十一年下诏让许瑗担任集嘉路南轩书院山长,他看清了元朝腐败政府压制汉人的民族歧视政策,加上这一时期各地风起云涌的红巾军起义的影响,许瑗预感到元朝政府即将日落西山,没有前往赴任,后来又授予他广德路学正,他仍然没有去就任。

学识渊博的乐平名儒

从这一段时期开始,许瑗无意于仕途,开始放浪于浙江婺州、杭州、湖州各地,和当地有名望的士大夫结交,他经常和叶仪、王冕、宋濂、章溢等文人儒士酣酒赋诗,击节歌咏,有时候还谈论国家大事,往来十分频繁。许瑗身材高大,学识渊博,尤其擅长易经和文词,他性格豪爽,为人颇为自负,喝醉后常常以当世豪杰自比,只是未遇上明主,不得一展胸中抱负。至正十五年(1355年)腊月许瑗还留在杭州没有回乐平老家过年,除夕这一天他写诗表明自己的心迹,《乙未除日留杭州》:“四十逾三岁,奔驰志愈坚。身闲思出仕,食空想归田。天未穷原宪,人方义鲁连。沉吟增感概,明日是明年。”“暇日闲行处,南门小立时。风驰元帅马,日照大王旗。府县诛求急,村坊趂逐疲。客身无地着,又复见流移”。反映了身处元朝腐败统治者压制底层人民的恶劣环境下,文人儒士无法施展胸中才华的无奈,也表达了他等待明主招揽,凭借胸中抱负匡扶天下的强烈愿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明朝朱元璋时期,科举考试的乡试、会试、殿试是如何进行的?
古代科举考试有哪些呢?古代学历有哪些呢?第一、第二、第三叫?
我国古代科举考试
科举考试名次及其称呼
中国古代科举考试的等级
考举人是什么意思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