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万历兴亡录(二)事情怕就怕认真

(在明朝万历初年,登极仅仅七天的万历皇帝使以最快的速度驱逐了前朝旧臣高拱,震惊官场,此时的万历皇帝年仅十岁,真正的幕后“推手”是李太后和掌印太监冯保。俗话说,一朝天子一朝臣,坏脾气的高拱待罪了新太后,他便只能黯然退场,因为李太后和冯保需要的人是张居正。)

张居正是明第一名相,甚至有人说,如果明朝只一个皇帝,那就是太祖;如果明朝只一个宰相,那就是张居正。明中后期个个少年成名的,像杨廷和,严嵩,徐阶,高拱,还有张居正,都是二十来岁中进士,进翰林院,这就是“什么都赶早”,可见从小立志与用功的重要性。张居正来自荆州,从小聪明,有“小神童”之称,真正著名是得到了顾璘的推荐,顾氏人才辈出,顾璘这一支本在苏州,后迁到蓝田,考进士时,都填的是今天南京。当时这是文化与经济中心,顾璘实际上是著名的文化人,明弘治、正德年间有号称十大才子,他是其一。有《文苑传》,与别人不同的是,他还是政治家。他曾在南京做过吏部官员,同时又做过知县,做过浙江布政使,在嘉靖时,做湖广巡抚。这一年是乡试年,选拔举人,张居正当时l 3岁,也来到了武昌,这是省会,有人给介绍,就准备见一见顾璘,这一来,13岁的张居正,与63岁的顾璘成了忘年交。顾璘一看文章,连称国士,见面时发现是个小孩,更连呼“小友”。把自己的带子解下来,帮张居正系上,瞩咐他善自珍重。不但如此,张罗吃饭,席间请出小儿子顾峻,希望我的小友不要忘记。顾璘以后不忘推荐张居正,这时他是正三品官员,传为美谈。张居正后来回忆起往事,在集子里也记过。顾峻后来真到北京拜访过张居正。张居正一生感激顾璘。

写张居正的读物都在编故事,说l 3岁时,张居正本可以考上举人的,由于顾璘的阻止,没中。这个故事流传得广,但是,这是小说家言。加上了小说家的臆测在里面。张居正当时没中举人,一种可能是是因为参加了乡试,没有被录取;另一种可能是因为他来武昌,托父亲朋友的推荐,未必参加了科举考试。不管什么原因,这番鼓励给了张居正巨大的鼓励。但是,三年后,他中举了。这是少年成才,这在当时也不是一般人能办得到的。后来会试考进士出了点挫折,但是23岁时还是考中了进士,这仍然是少年成才,

接着张居正被选进翰林院,后来为“储相”。在翰林院的张居正表现出不一般的素质。他谦虚谨慎低调,但敢于担待,有谋略,是典型的宰相之才。徐阶非常器重他。严嵩有些忌讳徐阶,但对张居正,同样器重。后来张居正进了裕王府,为裕王也就是后来隆庆皇帝的老师,与高拱成了同事。再后来张居正进了内阁,万历继位后第七天,就担任了首辅,这时,张居正的好友冯保,仍然主持司礼监。李太后与隆庆皇帝一样,对张先生极其尊重。三人构成政治的铁三角,外事由张居正主持,李太后是靠山。国家之事,都在张居正主持下一步步推进。张居正特别能发挥才能,在前期改革的基础上,推行一系列政策,兴利除弊,国家一派欣欣向荣的局面。对于张居正的情况, 《明史》有概括。“居正为政,以尊主权,课吏职,信赏罚,一号令为主,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要求所有官员必须在认识上与实践上同朝廷保持高度一致。通过一系列办法督察,整个官场动起来了,都认真起来了,这种风气在明朝早成了历史。多少年都是拖沓吹捧,自由散漫。尽管徐阶、高拱做了些调整,但不足以彻底改变。张居正像台风振荡着官场的死水。今天评价这些措施,张居正的基本精神就是那十二个字,真正的两个字,是“认真”。要求所有官员认真履行职责。世界上的事怕就怕认真二字。要负起责任来,看似不可能的事都能做成。张居正强调的就是认真二字。不仅自己以身作则,还认真督察官员认真负责。官场的精神为之一变,朝廷的积蓄也丰富了,边境虽然小事不断,但没大的祸害,明朝在有序地发展。大家都在期待大明盛世的出现。

(张居正的上位组成了万历朝一个政治上的“铁三角”。这个“铁三角”稳定而配合默契,使得张居正的随革能够顺利地执行,没过几年便取得了很大的成效,整个官场与社会的风气为之一新,难掩颓势的明朝又挽回一个“中兴”的局面,张居正的个人声望也因此达到顶点。但在一片欣欣向荣的同时,有人却唱起了反调,一位名叫刘台的官员上书弹劾张居正。这是怎么回事呢?).

也正在这时,出现杂音,张居正在认真办事,也要求别人认真办事,恰恰有认真的人发出了杂音,来自辽东,叫刘台的,极其认真,发出了弹劾, “擅作威福,蔑祖宗法”,开列了十大罪过。每一个都扣住“祖制”二字。“蔑视祖制,钳制言路,驱逐高拱……”,这个奏疏事前没任何征兆,都觉得突然,在最不应该出现的时候发出的挑战。这个刘台背后没有政治目的呀。他可能是值得关注的人,来自吉安。这时吉安府,虽然不是经济文化中心,但是在宋时出了欧阳修,出了文天祥,明代出了许多名士,都是从这儿出来的,号称“文章节义之邦”,正在这种气氛中,他特别较真,看到张居正的贡献,也看到了张居正的毛病,希望他做一个圣人,但是,观察后,他感到失望。他对张居正弹劾中,说了,我是张居正的学生,弹劾是冒天下之大不韪,不是忘恩负义,是因为为朝廷之事担忧,为张居正的所作所为担忧。希望张居正继续办好,但是要限制权力。他说是为张居正好,也是为国家好。

(在中国古代, “为长者讳、为尊者讳”是社会的普遍价值观,刘台作为张居正的学生和下属,在国家改革的关键时刻,却首先对老师发难,在外界看来不仅是大胆的,甚至是不会时宜的,那么,刘台弹劾张居正的所谓“十大过错”是否属实?面对他的弹劾,万历皇帝和张居正又是什么样的反应呢?)

明朝历史上,学生弹劾老师极少,中国人特别讲师生情份。嘉靖时,严嵩被弹劾过许多次,但学生没有。刘台出来弹劾张居正,张居正特别难堪。难道在自己的学生心中,自己的地位不如严嵩?刘台弹劾这些,是不是有点浮夸?我要说的是,刘台的指责可以说是事事确凿,但是,世界上的事情就怕认真二字,不认真起来,Ⅲ}富积累了,官员贡献大了,地位高了,循点私,捞点钱财,这些如果不追究都看似小事,后患无穷。刘台认真地拎出来,这些都是害国大事。可是,万历不这么看,太后不这样看,认真得放对地方。认真挑刺是拆台,用不对地方。万历皇帝斥责刘台,派人去辽东把他抓回北京,下狱。张居正本可以正常上班,组织工作,表示自己有虚心的气度。最好上奏疏,声明刘台的批评有一定道理,我接受,做得不够,希望处置,表示自己宰相肚里能撑船。明代所有大学士,不管谁没有不受言官弹劾的。所以明朝做首辅不容易,得有抗击打能力。张居正却没有这样做,这恐怕正是他的间题。功劳大,由谦虚低调变成了自负的大臣,间题从这里出来了,不能接受批评,还向万历施压,面见皇上,伏地哭泣,弄得万历下座来搀扶安抚。勉强忍住了哭声。回家后又拒绝票拟,导致外朝运转由此停摆了。万历没办法,亲自下手谕,让司礼监太监上他家请他,皇上得给张居正面子,对刘台沉重地惩罚,要发配,这时,张居正才态度好了些。邯日具疏救”,表面上上个奏章来营救刘台,这是表面上的,实际不是这样,表示出张居正缺乏雅量了。刘台革职为民,新任的辽东巡按御史调查刘台,是不是真的干净;江西巡抚也派人在刘台家乡调查他家里是不是在乡间有为非作歹的事,都说是事实,经济不清楚,家里为非作歹,对刘台重判,被重新流放,父亲与弟弟也因此获罪。张居正是不是不地道?这两件事,是不是张居正的示意,还是别人为拍马而这样做,但不管怎样,后人都算在他的账上。这件事,本是小小插曲,应该很快过去,但是并没过去。如果只是小插曲,在整个政局中,我们放下大事不说,为什么单说它?因为这里埋下了隐患,张居正得到皇帝与太后的抚慰;认真维护制度与祖制的人,却受到了惩罚,道理到哪里讲?大家都觉得对刘台的处罚过重,刘台就算火力太猛,语气伤害了张居正,处罚与过错,是不是不对等?许多人都为刘台打抱不平。刘台要求的没错。这是其一。其二是张居正也太经受不了批评,贡献都能看得到,朝廷给了高官厚禄,儿孙都在享受国家待遇,怎么就接受不了批评?为将来清算张居正留下了后患。其三是认真的刘台,在奏疏中认真说了一件事,现在对张居正的一事提出预警,希望皇上及天下人警惕,警惕张居正什么事呢?这里有一种心理,普通人都有的阴暗的心理,就是希望看公众人物的笑话。一年零八个月,预言应验了,下次再讲。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内阁首辅遭学生弹劾,死后遭清算险被开棺鞭尸
明代师生关系:张居正与学生反目成仇
座主和门生
青年张居正如何踏入政坛 | 活动回顾
张居正为什么终生都不重用海瑞?
吃了豹子胆了,这个诸暨人竟敢跟张居正叫板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