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骷髅幻戏图》:须明性命似悬丝 等闲莫逐人情去

醉中天

“没半点皮和肉,有一担苦和愁。傀儡儿还将丝线抽,弄一个小样儿把冤家逗。识破个羞哪不羞?呆兀自五里已单堠。”


这首叫做《醉中天》的小令被收录在隋树森编的《全元散曲》中,是元代画家黄公望为宋代李嵩所绘的《骷髅幻戏图》所创作。本是题写在一张方绢之上,后面落款“至正甲午春三月十日大痴道人作,弟子休休王玄真书。”这里的“大痴道人”就是黄公望,他在一次牢狱之灾之后入了道门,成为全真弟子。休休道人王玄真是他的徒弟。

画这幅扇面的人叫做李嵩,出生于如今的杭州,大致生活于1190至1230年,是南宋时期的宫廷画家。在少年时期曾经做过木工,后来被宫廷画师李从训收养,开始学习绘画。擅长人物画和道释画,在界画上更是技艺突出。从光宗即为的绍熙元年(1190年)到李宗退位的景定五年(1264年),前后74年,李嵩服务于宫廷画院,长寿的他成为三朝画院待诏。

●李嵩《骷髅幻戏图》,绢本设色,藏故宫博物院

《骷髅幻戏图》中最显眼的是一位穿着男子裳帽、席地而坐的骷髅,单手提着一个悬丝小骷髅,正在戏耍。大骷髅背后是一个衣衫半解正在乳婴的妇人。他们边上放着一个担子,里面有凉席、雨伞、包袱等看起来像是日常用品的行李,与他们面对面也有两个人,一个是爬在地上的婴童,孩子似乎对小骷髅很感兴趣,朝它伸出了双手。孩子身后的女子同样伸出了双手,做出呵护阻止的样子。画面左侧署名“李嵩”二字,乳婴妇人身后的建筑上面竖着一块小牌子,工整地写着“五里”二字,标明此处就是黄公望所说的“五里单堠”。此外,画上钤有“信公珍赏”、“会侯珍藏”等鉴赏印记多方。

宋代风俗画创作蔚然成风,李嵩本人的另一幅《货郎图》画的就是一位货郎担着两大担子的货品,被妇人及孩童围绕的场景。而这幅《骷髅幻戏图》中大骷髅的形象是这幅画作的中心,不容人所忽视。除去大骷髅之外,它更像是一幅风俗画。席地而坐的大骷髅与其他三个人物形成了格格不入的冲突感。为什么李嵩会画一个穿着衣服的骷髅像呢?这个骷髅又为何要拿着一个小骷髅?这两个问题想来是每个看画人都会提出的。

●李嵩《货郎图》,绢本设色,藏故宫博物院

清代厉鹗辑《南宋院画录》里就有五处提到《骷髅幻戏图》。其中有一则出于《太平清话》,作者陈继儒说到“余有李嵩《骷髅图》团扇,绢面,大骷髅提小骷髅,戏一妇人,妇人抱一小儿乳之,下有货郎担,皆零星百物,可爱。” 这幅画中人物的身份和内涵古往今来被尝试过各种解读,大部分人都认同陈继儒所说的,这幅《骷髅幻戏图》中的大骷髅的是个卖货郎或民间艺人,而他身后的妇人及婴孩是他的家属。李嵩之所以这样画的理由是为了传达生命的艰难和无可奈何。一个民间艺人为生活所束缚,不得已终日携家带口奔波四方,就如同手中操纵的骷髅那般,自己同时也被生活操纵着。

也有人对货郎身份产生怀疑,认为画面中男女的衣饰华丽,并不像是寻常人家。加上担子中皆是日常之物,因此大胆猜测这是一对夫妇迁居的过程中,休息时男主人逗孩子的情景。而两名女子则是主仆关系。至于为何一个普通男子要提着骷髅傀儡,这则是因为悬丝傀儡在在当时已普及至百姓家中。这个场景可能只是李嵩偶然见到的,他在随后创作时将男主人的身份置换成骷髅,传递的是他自己的生命感悟。虽然也有极少数派认为这可能就是一幅世俗画,画的是穿着骷髅戏服的民间艺人,在表演悬丝木偶,然而支持者很少。总的说来,古今对《骷髅幻戏图》的解读,大多都是认为李嵩表现的是一个超现实的场景,画中的大骷髅耍悬丝小骷髅是一种生命观的图释。

●李嵩《花蓝图》

其实李嵩不止画了这一幅骷髅主题的作品。在《孙氏书画钞》里,还有一则《题李嵩画<钱眼中坐骷髅>》,作者不详。内容如下:“尘世冥途,鲜克有终;丹青其状,可以寤疑。夫物之感人无穷你,而人之嗜物不衰。顾青草之委骨,知姓字之为谁?钱眼中坐,堪笑堪悲。笑则笑万般将不去,悲则悲惟有业相随。今观汝之遗丑,觉今是而昨非。”人不过是带着骨肉的白骨,更别说金银财宝、富贵荣华这些身外之物,又有什么值得执着的呢?

在《庄子.至乐》中有一则“庄子叹骷髅”,故事说的是庄子在前往楚国的路上遇到一具骷髅,他开始为骷髅悲叹,认为他在生前遭遇了战火、刑罚、厄运才会落到这个境地。但是骷髅却开始说起死亡的乐趣,他告诉庄子:“死,无君于上,无臣于下;亦无四时之事,从然以天地为春秋,虽南面王乐,不能过也”,并且拒绝了庄子提出的“复生子行”,认为活着才是劳苦。里面提到了“死为休息,生为役劳”的观点。

●李嵩 赤壁图册页

在他的另一则记载里则是描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列子行,食于道从,见百岁骷髅,攓蓬而指之曰:‘唯予与汝知而未尝死、未尝生也。若果养乎?予果欢乎?’”大概意思是列子外出时在路边吃食,见到一个百年骷髅,拨开周围蓬草指着骷髅说:只有我和你知道你不曾死,也不曾生,你果真忧愁吗?我又果真快乐吗?

故事里的骷髅与活人虽然有着明确的生死界限,但仍可以对话,可以处于同一个画面。后世人在涉及到这则寓言时,往往也将生与死的界限模糊。在《警世恒言》第三十八卷里,写到东岳庙前一个瞎老儿演唱《庄子叹骷髅》,“正叹到骷髅皮生肉长,复命回阳,在地下直跳将起来。”到了清初,《续金瓶梅》第四十八回,写到刘瘸子见到一个道人唱“庄子叹骷髅”的故事,当他一唱完,只见骷髅皮肉复生,还阳成人。同样,李嵩的《骷髅幻戏图》,用画笔描绘的也是一个生死共处的场景,生人与死人的界限被模糊,生与死之间不再隔着巨大的鸿沟。

到了宋元时期,全真教常用骷髅的形象作为诗文与绘画的主题。王重阳就曾经画过骷髅图,写过骷髅词赠予马丹阳夫妇,以此传递“悟死”的思维,警示马丹阳学道的急迫。永乐宫重阳殿的壁画上描绘着王重阳手执骷髅画展示给马丹阳夫妇的场面。

●山西永乐宫壁画

王重阳的弟子们也常以骷髅做题写词。例如马钰就创作过《满庭芳.叹骷髅》、《满庭芳.骷髅样》、《南柯子》,谭处端《骷髅罗破歌》。这些文字均是告诉世人不可执着于酒色财气,用骷髅的可怖形象来告诫人们贪恋人间花花世界,最终的下场就是成为“眼里填泥,口内长出臭莸”的路边骷髅。只有通过修行,达到清净真心,才有机会摆脱轮回的苦难。谭处端《骷髅歌》末尾四句“须明性命似悬丝,等闲莫逐人情去。故将模样画呈伊,看你今日悟不悟。”

在此,骷髅与傀儡在此被结合起来,把性命比作悬丝,提醒世人生命真谛。应该与李嵩画中的悬丝骷髅傀儡的寓意应该是很接近了。另有宋代黄庭坚诗曰:“万般尽被鬼神戏,看取人间傀儡棚。烦恼自无安脚处,从他鼓笛弄浮生”。诗中是把人间比作“傀儡棚”,也与李嵩画笔下的大骷髅操纵傀儡小骷髅相同。

其实,早在青铜时代,古人留下的岩画中也有骨骼样式的图像。例如宁夏的中卫岩画以及贺兰山岩画。以线条勾勒,身体中部的骨骼与其说像人类的骨架,不与鱼类更接近。但四肢和

以圆圈表示的头部告诉我们这很可能表现的是人类。

●贺兰山岩画

“骷髅”通常都被视为与生命有着直接联系,在不同文化中,骷髅出现在许多宗教的视觉艺术中。例如基督教中骷髅代表着死亡,提醒着人们想要得到永生,要遵从上帝的教诲。佛教中,骷髅也常作为提醒人收敛欲望、积德行善之物。《要行舍身经》中鼓励人死后将遗体布施在“尸陀林”中,在藏传佛教中,“尸陀林”是修“不净观”的最佳地点,“尸陀林主”形象就是两个搂在一起的骷髅。在“羌姆”仪式中,会有真人穿上骷髅装,模仿“尸陀林主”舞蹈。

●“尸陀林主”唐卡 拉萨哲蚌寺藏

●扮演“尸陀林主”的小僧人

“白骨观”则是与骷髅有着更为直接关系的修道之法。《大般涅槃经》中有这样的描述“声闻弟子有因缘故生于贪心,畏贪心故修白骨观”。修习佛法同时也是涤除心欲的过程,因此通过冥想恐怖的白骨形象逐步达到祛除欲念的效果。此外,萨满教中也有从骨骼中再生的概念。虽然不同文化中骷髅的内涵多样,但都与生命有着最直接的联系,作为平衡灵魂与肉体的牵引绳。吴来庭在《骷髅幻戏图》的题跋中云“.…..观其骷髅图必有所悟,能发本来面目意耳”。李嵩没有留下只言片语,只留下画作给观者自行悟道。

●骷髅观想图 克孜尔石窟212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是骷髅索命还是亡夫还魂,喂奶妇女当街卖艺,宋代版本人鬼情未了?
一幅画,看懂古人的生死观
故宫保存的一幅南宋鬼画,内容诡异离奇,至今无人解开其中谜团
每日笔记(7月13日)货郎及其它
南宋画家李嵩《骷髅幻戏图》高清赏析
故宫有一副“鬼画”,被称为最诡异文物,画上图案至今无人能看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