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王阳明心学教你如何读书,读书的五重境界,你修炼到第几重了?

王阳明与儒学创始人孔子、儒学集大成者孟子、理学集大成者朱熹,并称为“孔孟朱王”。其学术流传至今,堪称学界巨擘、“百世之师”。清代名士王士祯称赞王阳明“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绝顶”,为“明第一流人物”。

“读书学圣贤”是王阳明年少时立下的志向。可能我们年少时候只为了考试吧,反正没有那么远大的志向。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学习认知,在他看来,心即理,心即道,心是至善的,是良知,“至善是心之本体”。圣人与常人的区别就在于是否领悟到了良知并且按照良知去行事。读书学习也是一样,“如诵诗、读书、弹琴、习射之类,皆所以调习此心,使之熟于道也”。

第一重境界:读书的价值!

王阳明小时候也痴迷过下棋,在其父的严厉要求下,才收敛身心开始勤读书。他渡私塾的时候就问过老师“何为第一等事?”就是问,人生的终极价值就是什么?老师显然没想到有学生如此问,当然他也答出了自己的看法便是:“读书当然是为了做大官啊!”

这个答案也许现在看来都不能说是错的。毕竟每个人读书的目的不同,不管是做学问,还是敲门砖,亦或者是喜爱,不管什么目的,也不可能人人都是王阳明,觉得读书就是做圣贤。我们读书的价值没有高低,只有你心之所向,按照你内心的想法去做,遵从本心。

那如果我就是不想学呢,这也是我真实的内心啊?当然可以,你完全可以不读书,只要你觉得读书一点用都没用,的确可以按着你想要的来,只是你确定不读书是个正确的选择吗?我们遵从本心,不是肆意妄为,更不是无拘无束,知行合一,不是简单的你想到啥就做啥,那是胡乱。相信你也明白,不管出于什么目的,读书是应该也是必须的,不管你是学生还是上班,甚至无所事事,不是要你读书就能惊天地泣鬼神,而是需要你摆正读书的心态,这书读的如何先不说,你要意识到的一点,就是读书是有价值的!

第二重境界:诵读经典,开启智慧!

王阳明:“讽之读书者,非但开其知觉而已,亦所以沉潜反复而存其心,抑扬讽诵以宣其志也。凡此皆所以顺导其志意,调理其性情,潜消其鄙吝,默化其粗顽,日使之渐于礼义而不苦其难,入于中和而不知其故。”

我们从一开始都是开始读先贤留下的经典,自己读或是教育孩子,不仅是为了开启他们的智慧,更是在繁复学习过程总认知自己的本心,在读与做中,知行合一,这个过程就是,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第三重境界:以无心之心读书!

王阳明《传习录》:“如读书时,良知知得强记之心不是,即克去之;有欲速之心不是,即克去之;有夸多斗靡之心不是,即克去之:如此,亦只是终日与圣贤印对,是个纯乎天理之心。任他读书,亦只是调摄此心而已,何累之有?”

读书的时候难免会想着各种考试成绩等,这些私欲让我们读书变得勉强行事,而我们又不是生知安行之人,大部分是困知勉行之人,所以心累。如今我们读圣贤书,不为那些功名利禄而困,虽然每日学习至深夜,但也未感觉心累。

读书不能是为了考试,当然考试是读书的一个衡量方法,但我们读书做学问,不是为了给别人看分数,而是真正面向自己的内心,分数可以骗人,但你的良知却不会骗人,不论分数几何,我们要做的就是扣心自问,是否对得起自己,你是否真正做到了知行合一,读书应该纯粹的,只有这样你才能真正的读懂书中的道理,也才能明白如何做人做事。

第四重境界:养不动心,随机而动!

《孟子》记载,孟子自称“四十不动心”。王阳明也十分强调不动心的功夫:“孟子集义工夫,自是养得充满,并无馁歉;自是纵横自在,活泼泼地:此便是浩然之气。”

“此心不动,随机而动”是王阳明心学八字真言,只有此心不动,我们才不会成为私欲的奴隶。只有与心思单纯,才有可能集中思维做到真正的淡定,也才会最大限度降低失误,做出合理的行动。读书也是如此,虽然我们往往是“此心妄动,随性而动”,虽然看着潇洒不羁,好不快哉,可我们冷静下来会发现很多自己的选择和判断都是错的,可在那种情绪下,我们自然不会做出合理的选择。

这种状态我们很难达到。不动心是不可能了,毕竟花湖世界物欲横流,我们每个人都有着无限的私欲,那不是我们能淡定处之的,只是我们也不用过分抱怨和自责,毕竟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即使圣人也会做错事,何况我们,所以不是要追求真正的此心不动,而是希望我们能够尽量克制妄念。

第五重境界:发明本心!

《传习录》记载,一朋友问王阳明:“读书不记得如何?”

王阳明:“只要晓得,如何要记得?要晓得已是落第二义了,只要明得自家本体。若徒要记得,便不晓得;若徒要晓得,便明不得自家的本体。”

明白比记得更重要。读书不是记住书中所言,而是要晓得其中的道理,以书明心,见心知行。现在我们多少都能背诵些经典,时不时的陶冶下情操,这真没啥,但是绝不能只是说说,根本就不懂其中的道理,而更多的是明白道理,但是却不以这些道理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只是一种风轻云淡的我读过,我知道,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懂得道理,就是为了去验证我们的内心,“穷天下之理,而不知反求诸其心”,就算懂得全天下的大道理,但我们并没有真正的去学习,千万不可脱离开心而盲目外求。以良知求用于外物,不断的扩充认知,实际上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演绎与归纳的不断循环。离开了良知而不断外求穷理是不可取的,知行分离,良知不存,心与理的一分为二,这种勉强努力的做法即使学到也不过是虚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心学呓语之一:阳明散论(1)
王阳明:读书的五重境界
到底什么是王阳明心学,这篇文章让你彻底看懂
从王阳明“四句教”到修身原则
批驳王阳明的“心外无物 心外无理”
大成子:我心光明王阳明 王阳明心学精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