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程颢一篇不足五百字的《定性书》,成就极高,但也备受争议

引言

佛教传入中国,一方面给本土的中国文化带来了新的养分,另一方面,随着佛教传播的深入,越来越多的知识分子开始“逃禅”。这种现象使得一批以正统自居的士大夫们感受到了危机,例如韩愈就曾专门写文章来批判佛教。

但要消除这种危机,光批判是没有用的。就好像一个厨子总说另外一个厨子做的饭不好吃,到底好不好吃,那些吃了的人自然就知道,如果真是好手艺,你光批判也没什么大用,大家照样吃。

客观来说,当时佛学有完整的思想体系,并且不回避生死问题,对于大家都关心的生死问题有详细的理论。而儒家就显得比较单薄,很多问题虽然先贤也说了,但缺乏严密的体系。有一次程颢参加一个聚会,回来后感慨不已、很是沮丧。因为参加聚会的人大多谈禅,而不是聊儒门的东西。程颢内心不悦,他认为,这样下去可不行!

宋朝的禅学很兴盛,估计当时很多知识分子都有程颢的这种经历。只不过有的人觉得很正常,有的人却非常担忧,怕儒学逐渐没落。担忧的那一批人必然会采取行动,他们意识到:必须建立起儒家完整的思想体系,才能让儒家立住脚,这也可以说是他们的使命。

《定性书》在儒家的历史上,多多少少就起到了这样的作用,所以这篇文章虽然只有短短五百来字,却在儒门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这篇文章。

有一次大儒张载向程颢提出一个问题,原话是这样的:

定性未能不动,犹累于外物,何如?

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我还做不到“不动心”,没事的时候可能还好,一遇到事情就不行了,心就乱了。我应该如何才能做到时时刻刻不动心呢?

可能程颢也或多或少的想过这个问题,所以他觉得张载的这个问题非常好,于是专门写了一篇文章来回应,后来的人给这篇文章起了个名字叫《定性书》。有人说,《定性书》是程颢“自胸中泻出”,如有个人在后面逼着他,是一气呵成的。不过很多人觉得也正是因为这样,《定性书》没个下手处。

《定性书》略讲

下面我们看看这篇文章到底讲了什么。为了让文章别太长,这里就不单独翻译了,文言基础不好的人可以重点看解释。

所谓定者,动亦定,静亦定;无将迎,无内外。苟以外物为外。牵己而从之,是以己性为有内外也。且以己性为随物于外。则当其在外时,何者为在内?是有意于绝外诱,而不知性之无内外也。既以内外为二本,则又乌可遽语定哉?

这一段也是《定性书》的核心,说明了“性”是周遍一切的,动与静、内与外,本来是一不是二。如果刻意的分为两部分,那么就会有内外、人我之分。这种认识一产生,有人为了得到他以为的“定”,会刻意的排斥外境,这种内外二分的定,不是真正的定。

如果我们的心被万物牵着走,就以为性被外物带跑了,那么这个时候,在里面的又是什么呢?这句道理说的非常好,后来明朝大儒王阳明在讲“心无内外”的道理时,特别引用了程颢的原话,并且认为在“心无内外”这件事上,程颢的这句话说得最为痛快。

夫天地之常,以其心普万物而无心,圣人之常,以其情顺万物而无情,故君子之学,莫若廓然而大公,物来而顺应,《易》曰:“贞吉悔亡,憧憧往来,朋从尔思。”苟规规于外诱之除,将见灭于东而生于西也。非惟日之不足,顾其端无穷,不可得而除也。

这一段讲的其实就是“以无御有”。老子说“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能无心,才能无所不容,物来则应、物去不留。刻意的排除外境,外境是无穷无尽的,怎么除得了?

智者除心不除境,愚人除境不除心,一个人若想彻底得定或者见性,就必须意识到心与境本是一体的,无境不显心,无心不显境。所以真有智慧的人,会意识到普天之下就一个人,也就是大我。我也是我,别人也是我,能有这种心量,不定而定,无时无刻不在定中。

人之情各有所蔽,故不能适道,大率患在于自私而用智,自私则不能以有为为应迹,用智则不能以明觉为自然。今以恶外物之心,而求照无物之地,是反鉴而索照也。《易》曰:“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孟氏亦曰:“所恶于智者,为其凿也。”与其非外而是内,不若内外之两忘也。两忘则澄然无事矣。无事则定,定则明,明则尚何应物之为累哉?

这一段讲一个“无私”,人没有智慧、不能入道,根本还在于有私心,有私心则用智,私而用智,心就不能无为而用、自然而应物。如果我们排斥外物,就像一面镜子想照物,但又无物可照,这本身是自相矛盾的。

人心与道心的区别就一个私字,所以程颢在这里直接了当的提了出来。如果不能克己,不能向道心过渡,学再多的道理也没用,仍然是私心自用。有私心就会为物欲所累,出不来智慧;无私心,无为而应物,就不会为物所伤。

圣人之喜,以物之当喜,圣人之怒,以物之当怒,是圣人之喜怒不系于心,而系于物也。是则圣人岂不应于物哉?乌得以从外者为非,而更求在内者为是也。今以自私用智之喜怒,而视圣人喜怒之正为何如哉?夫人之情,易发而难制者,唯怒为甚。第能于怒时,遽忘其怒,而观理之是非,亦可见外诱之不足恶,而于道亦思过半矣。

这一段讲一个“怒”字,常人的怒是以我为中心,私心自用。这个“怒”字是入道的大碍,所以程颢特别提出来。但要注意的是,怒并不一定就是那种很夸张的勃然大怒,有的怒是不形于色的。

这个地方很重要,我们上班或者生活中,经常是一副苦瓜脸,为什么?表面上看好像并没有发生什么事,其实内心不知道已经怒过多少回了,只要不合私心,就会隐隐发怒,怒则动气,经常这样的人,都不知道什么是微笑了,经常是眉头紧锁。

真正能定性的人,喜怒不系于心,而是系于物。什么叫“物”?邵雍说的好:“以物观物,性也;以我观物,情也。”也就是说一个人要定性,必须跳出自我的牢笼,把自我与万物平等对待,我也是物,物也是物,心与物,内与外已经没有区别,物之当怒则怒、当喜则喜。

《中庸》讲“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就是这个意思。无事则定,有事则感,感而遂通,无心而应万物。但一般我们做不到,所以程颢特别强调在怒的时候,“遽忘其怒,而观理之是非”,也就是说怒的时候突然一念回光返照,用理智观其是非,如果经常这样,就会不惧外境。

关于《定性书》的争议

《定性书》流行于世后,褒贬不一,大部分人都认为这篇文章窃取了禅学的思想。例如任继愈先生在其《中国的文化与文人》一书中,就认为《定性书》借用了禅学的东西;南怀瑾先生也认为这篇文章吸取了佛家的精华,他在《原本大学微言》一书中说:

如从宋儒的传道讲学,高谈“心性微言”的造诣来说,最为扼要简洁,足与佛道两家媲美的,莫过于程明道的《定性书》,实亦“言中有物”,并非都是托空妄语。可是他的内容实质,又都是汲取了佛道两家的精华,融会于心而著述其“理”,批驳一般人所认为的“修定”而求“明心见性”,或妄求达到“清静无为”之道的误解。

但也有不少人认为,批评程颢窃取禅学的人是不懂程颢,辜负了程颢的一片苦心。究竟如何,可能永远也没有答案。个人觉得这个问题其实并不重要,门户之见大可不必,真的好东西,都是大道本然,又何必强分彼此?

另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争议,就是这篇文章说的到底是如何做功夫,还是功夫到家之后的检验呢?也就是说此文讨论的可能是如何检验一个人功夫有没有到家,而不是讨论的怎样用功。这个争论在儒学的历史上非常重要,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查阅资料,本文就不再详述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经典臆解之三:《定性书》
刘立夫 | 程颢《定性书》白话版
我做不了圣人,因为有私心。我做不了坏人,...
港大校花、哈佛女神,带着父亲的国学'封印'去飞,在哈佛独创禅学课…【令见专访】| 明心智慧书院
二程的“理学”说什么?
二程理学的核心要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