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第十四届(2019)中国牛业发展大会暨首届平凉红牛节】念好“牛经”发“牛财”
念好“牛经”发“牛财”
——平凉市红牛产业发展扫描之三

  将原本分散、无序养牛的养殖户集中到村里科学规划的养殖小区,统一培训技术、统一防治疫病、统一治理环境,使肉牛养殖业成为农户增收的一大亮点。

资料图片

近日,记者走进崆峒区峡门乡颉岭村肉牛养殖小区,现代化的管理模式、标准化的采光牛舍、规模化的青贮室,牛栏里一头头壮硕的红牛悠闲地咀嚼饲草……

  养牛大户马龙正在给自家牛舍里的12头牛添草喂料,看着圈里一头头健硕的牛儿,听着它们噗嗤噗嗤的吃草声,马龙很有成就感。他告诉记者,养牛既可以种山地,也可以卖牛犊,是家里主要经济来源。过去,他总想靠养牛甩掉头顶上的“穷帽子”,但结果总是不尽人意。

  2017年,崆峒区按照“储牛于户、繁育并举、创牌增效、绿色发展”的发展思路,坚持把培育富民增收产业作为推进脱贫攻坚的核心任务,审时度势提出了户有1座暖棚牛舍、户均1头基础母牛、人均饲养1头肉牛、户均1亩优质饲草、牛均1吨青贮饲料、户均1万元养牛收入“六个一”工程,对贫困户实行定向“喷灌”、定点“滴灌”,帮助贫困群众把牛养起来。

  马龙所在的峡门乡颉岭村,不断探索标准化养殖新路子,大力发展肉牛产业。在村“两委”的引导下,马龙与全村25户养殖大户、50户贫困户一起加入了这支养殖大军。“以前家里3头牛,现在12头,年收入2万多,日子越过越好了。”马龙说。

资料图片

  科学养牛打开致富门。近年来,我市立足资源优势,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把牛产业作为富民强市的支柱产业和脱贫攻坚的首位产业,不断扩规模、促增收,补短板、促转型,严监管、保安全,在政策扶持、品牌打造、质量提升、宣传推介、产业链开发等方面举力推进,着力打造肉牛繁育、饲草供应、市场流通、科技创新、安全保障、社会化服务全方位产业发展体系,有力促进了牛产业向规模化、特色化、绿色化方向发展。

  “颉岭村肉牛养殖小区由常湾社、双沟社、田庄社、转台窑社的4个肉牛养殖小区组成,是集肉牛繁育、短期育肥为一体的标准化规模肉牛养殖场。目前已投入运营,预计年可出栏肉牛1500头以上,实现利润160万元。”颉岭村党支部书记马文成告诉记者,基地还会进一步提升肉牛养殖标准化、规模化水平,带动当地养殖业发展,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

  按照适宜区全覆盖的思路,我市坚持农户繁育和规模育肥同步推进,走小群体、大规模的牛产业发展路子,采取项目补贴、龙头带动、大户联建、农合组织创办等多种途径,累计建成标准化养牛场426个,培育养牛大户1.6万户,带动8.4万贫困户发展牛产业。

资料图片

  畜牧要发展,粮草需先行。我市依托项目带动,大力推行“粮改饲”工作。2018年,全市完成“粮改饲”30万亩,种植饲用甜高粱7000多亩、豆禾混播饲草7000亩,完成玉米秸秆青贮175万吨,建成静宁陇上草、庄浪绿亨、崇信绿源、华亭牧塬等一批秸秆饲草加工企业,饲草保障能力得到提升。

  泾川县城关镇凤凰村“平凉红牛”泾川鼎康肉牛育肥场,占地150亩,现有双列式标准化暖棚牛舍10栋。目前,肉牛存栏936头,是泾川县集肉牛育肥、种质培育、技术推广、示范带动为一体的绿色生态标准化肉牛良种繁育核心示范场,也是全县全力实施脱贫攻坚纵深发展的重点项目之一。

  8月22日,记者在“平凉红牛”泾川鼎康肉牛育肥场看到,一台智能化的TMR饲料混合搅拌机在一名工作人员的操作下,正对着牛舍内的936头肉牛进行喂养。牛舍内,牛自由地来回走动,低着头咀嚼着搅拌车处理过的饲料。   

  “TMR饲料搅拌机是把切断的粗饲料和精饲料以及微量元素等添加剂,按牛不同饲料阶段的营养需要进行充分混合,从而达到科学喂养的目的。”泾川县鼎康牛业有限公司经理李晓伟告诉记者,在这里喂养的牛全部采用标准化养殖模式,每天给牛吃的精饲料是以高能熟化饲料为主的混合饲料为主,粗饲料以优质干牧草及青储饲料为主,可提高消化吸收率、改善肉质。通过长期精细化、人性化的饲喂,使“平凉红牛”成为能生产优质高档雪花肉的肉牛类群,能够应对国内中高档市场和大众市场。

资料图片

  在饲草料生产环节,重点推广玉米全株青贮、“三年五熟”倒茬复种饲用玉米、高产优质苜蓿种植、马铃薯秧混贮和薯渣饲喂等新技术;在肉牛养殖环节,着力推广母牛低成本饲养、优质高档肉牛育肥、全混合日粮(TMR)、疫病综合防控等技术;在产业化发展环节,重点推广肉牛程序化屠宰、牛肉精细化分割加工包装、粪污资源化利用等技术,努力提高肉牛产业综合效益……近年来,我市实施科技兴牧战略,将科技推广应用作为提升牛产业发展质量和档次的重要抓手,在种、养、加各个环节,引进、推广和应用一批先进实用生产技术,大幅度提高肉牛产业科技含量。截至目前,全市应用“优质、高产、高效、绿色”种养新品种、新技术45项(个);以品种改良为抓手,开展“平凉红牛”新类群选育和高档优质肉牛技术试验与推广;每年完成冻配改良20万头,肉牛良种化率达到92%,养牛户实用技术普及率达到90%以上。

  除此之外,充分利用明显的地域特征优势,主打“平凉红牛”品牌,提高和扩大品牌对产业发展的带动力和影响力。依托“平凉红牛”独特的品质优势,相继创出了“旭康”、“凯沣”、“伊通”、“楞娃”系列牛肉食品和“景兴”牛骨髓油茶以及“童家”、“西开”餐饮等一批自主企业品牌。逐步形成了市内以30多个牛肉、皮毛和活牛交易市场为核心,国内以兰州、西安、新疆、上海、广州、海南等20多个省市(区)和香港的固定牛产品销售市场为主体的市场网络。强化行业安全监管,创新运营机制,着力搭建牛产业健康发展平台,组建了农业信贷担保基金,牛产业快速健康发展的保障体系已经形成。

  与此同时,全市不断加强畜牧技术人员队伍建设,形成了市县乡村畜牧技术推广体系,依靠牛产业专业合作社,加大对养殖场(户)的科技培训和实用技术推广,带动他们增收致富。2018年,牛产业对农户的增收贡献达到年人均900元左右,对主要依靠养牛增收的贫困户贡献达到年人均1500—1800元,牛产业收入占到养牛贫困户人均纯收入的60%以上。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养牛经验谈|养牛高手就是这样练成的!
1000头育肥场可研报告初稿-平凉版
一头12万元,“隆化肉牛”咋这么“牛”
第三届全国肉牛生产应用技术与产业经济研讨会圆满落幕
缔造千亿产业链的中国第一牛县的梦之城
打造中国精致畜牧业——贵州聚焦全产业链推动牛羊产业高质量发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