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万千漕船扬帆至一支塔影认通州

万千漕船扬帆至 一支塔影认通州

——聊城大学“京杭大运河文化考察”活动掠影 ()

 

   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白驹过隙,时光流逝,大运河的子孙、漕运码头的后代就是这样令人羡慕。祖先不但给他们留下了赖以生存的肥田沃土,更给他们留下了取之不尽的精神宝藏。千山同一日,万水皆尽缘,在通州所有的记忆好似都不会走远。漫步运河岸边,走在城市街道,我们感觉到的不仅仅是这座城市带给我们的繁华之感,而且还有那悠悠运河两岸无数的文物遗产的文化魅力久久萦绕在心中,挥之不去。

1、通州区图书馆·博物馆

   离开天津,我们赶往此次考察的最后一站——通州。作为大运河的最北端,北京通州因“漕运通济”而得名,也因大运河的开通而兴盛与发达。当年的漕船搭载着江南的万千锦华扬帆至此,把货物卸在运河的码头,然后或是分批运往北京城内或是存放在通州的仓储,通州俨然是一个巨大的货仓。在天子脚下的这段运河虽然只有36公里,却有着无比厚重的历史积淀。如今除仍然保留着燃灯佛舍利塔,中仓仓墙、石坝码头等近百处与大运河有关的建筑和遗址外,通州段的非物质遗产也十分丰富,不仅有“面人”、“风车”、“毛猴”等民间手工艺,还有运河龙灯、运河号子等各种民间艺术。面对这么多承载着运河文化的载体,我们却不知道从何下手了。

   幸而,我们通过聊城大学图书馆王云馆长联系到了通州图书馆馆长,得以查阅与通州运河相关的文献资料。作为地方文献的收藏馆,该馆内藏有比较珍贵的地方志等文献资料,记载着通州运河的历史。在图书馆的四楼有专门的运河文库资料室,里面藏有一部分地方志和地方文献,大部分是本地作家如刘绍棠、刘白羽、李希凡、欧阳中石、浩然、高占祥、张玉玺、王梓夫等的文集。运河文库里还保存了当年政府奖励给刘绍棠的写字台和椅子,这可是那个年代最好的家什。刘绍棠正是在这一张桌子上,完成了很多优秀作品。东墙壁上是一副关于当时漕运码头情形的巨型油画,有趣的是,上面画有当时在通州漕运码头的存在的各行各业,“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而通州还有第七十三行,即“代人受过”的行业。然后我们观看了由大运河集团制作的《古运河回望图》运河电视片。短片的题目是由高占祥提词并写文。该片包括运河人家、运河古坝、漕运枢纽、古运河邗沟、锦绣江南、人间天堂、江河归满等十一个部分。以一副古运河图画为背景,介绍了整个京杭运河沿岸的重要城镇。

   通州运河遗迹颇多,又有着十分深厚的历史渊源,我们不敢轻易惊醒它那千年的睡梦。我们费尽周折,终于找到了一位被当地人称为“通州活地图”的文物专家周庆良先生,周先生答应第二天带我们考察通州的古迹。周先生自1981年一直任通州区文物管理所长,现已退休。在通州文物普查过程中,他亲自跑遍了全区483个行政村,对每个村落的文物古迹都如数家珍。我们怀着十分兴奋的心情夜宿惠河宾馆,期待着明天的行程。

   第二天一早,我们如约来到了通州区博物馆,见到了周庆良先生。老人精神矍铄,博古通今,平易近人。介绍来意之后,周先生用了一上午的时间为我们介绍了有关通州运河的历史。我们大家在博物馆内席地而坐,聆听老人滔滔不绝文采飞扬的讲述。(讲述内容已整理,在此不述)。时近中午,我们参观了一下博物馆,南门外左边有一只雌性铜狮,地面上散落着石碑4块。院内有残碑若干块,整碑多块;院内藏有从运河中发掘出船锚约5个,临清贡砖若干,西面有瓮棺5个,木乃伊干尸2具。博物馆内展室藏有各时期有关运河的文化遗存,石碑,石刻若干。馆藏十分珍贵,但给人的感觉是管理保护的不是很到位,这也许是此地文物司空见惯,显得不够重视了吧。

通州区博物馆馆藏运河漕船铁锚

2、御制通州石道碑·永通桥

   午饭过后,我们随周先生考察了位于通州区城镇西,通惠河南侧的御制通州石道碑。据周先生讲,此碑是为纪念雍正七年(1729年)敕筑北京朝阳门至通州各仓、码头间石道事,于雍正十一年(1733年)制立的。石碑南向面道,艾叶青石制,全高七米。碑额篆刻“御制”二字,碑身阴刻御笔,左汉文,右满文,遒劲工正,文之周围浮雕群龙游水。因抢修过速,路基较软,质量较差和运输量增大,不多年石道已坎坷不平,乾隆三十七年(1722年)即令重修,又御制石碑一通,立于三间房西,形制规模与此相同。碑文中有“潞河为万国朝宗之地,四海九州岁致百货,千樯万艘,辐辏云集,商贾行旅梯山航海而至者,车毂织路,相望于道,盖仓庾之都会而水路之冲达”之句,描述了当年通州经济繁荣之景,是京门通州辉煌历史的见证,同时又是运河文化的产物,不可多得。

   由此继续西行,便到了位于通州、朝阳二区交界处通惠河上的永通桥。桥因东距通州州治八里,又俗称八里桥。明正统十一年(1446)建造,部分桥栏采用清砂岩,望柱头圆雕雄狮,各具情态;栏端蹲坐麒麟,昂首挺胸,栩栩如生;桥下有饕餮作为镇水兽,十分威严。该桥造型特殊,中孔高阔,舟行至此不必落帆,两侧各有两个石孔以畅泄洪水。“虹腰八里卧晴川,画舫摇从月窟穿”、“入夜霜清一轮堕,凌寒征锋去萧萧”,长桥映月是当时通州八景之一。明清之际,桥上车来车往,运河码头百货运往京城;桥下舟帆云集,人声鼎沸,皇都运米驳船驶向通州。八里桥与京西宛平卢沟桥、京北沙河朝宗桥、京东南凉水河的马驹桥合称拱卫京师四大桥。八国联军自天津入犯北京时,在此遭到中国国民节节抗击。如今,在护栏上,尚留有帝国主义鲜明罪证的弹痕。

永通桥

3、运河源头·三教庙

   据周先生讲,运河源头在通州城的东北,由两条河交汇而成,东为潮白河,又称白河,西为温榆河,又称榆河。两河在此交汇,形成潞河即运河,成为运河的源头。站在运河的源头,看着碧绿的河水,我们不禁感叹古老的大运河到底蕴含着多少陈年往事、历史典故?长城是阳刚、雄健的一撇,运河是阴柔、深沉的一捺,在神州大地上有意无意中形成的“人”字,成为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中华文明的一个象征。

   离运河源头不远有一座三教并存的“三教庙”。庙的正南部为文庙,是古代读书人祭祀孔子的地方。文庙也叫学宫,元大德二年(1298年)建,比北京孔庙早建四年。大门两侧有两棵海棠树(一般的孔庙没有海棠树,通州较特殊),教育后人象周公那样好学习而行善政。一般文庙里都栽槐树,“槐花黄,举子忙”以鼓励举子要努力学习。文庙的西北侧是佛教的寺庙,称为佑胜教寺,供奉的是佛祖释迦牟尼的老师燃灯佛。庙旁有建于北周时期的燃灯佛舍利塔,古代用来镇白河。塔屡遭破坏,后又多次重修,但塔身保存基本完好。据周先生介绍,此塔全高56米,为北京地区最高的塔之一。该塔的特点是每层每面每根椽子下悬一枚铜铃,共2248枚,数量之多,世界之最。八国联军侵华时,被打掉了一些。有趣的是,在塔身老角梁下各角倾置砖雕神像中发现了“猪八戒”的形象,这就证明了早在吴承恩写《西游记》之前,民间就已有了猪八戒的形象。当南来的漕船上的船夫远远看到此塔时,就知道已经到京师了。天气晴朗时,佛塔和天空中的白云相互映衬,蔚为壮观,被称为通州八景之一“古塔凌云”。文庙的东北侧为道教的紫清宫,供奉的是道教创始人老子。三座不同派别的庙宇呈品字形排列,虽形式各异,但又和谐地统一在一起,体现了运河文化的融合性。一庙当中存三教的情况并不少见,武当山、五台山等处就可见到,但像通州三教庙中,三教统一且各自独立存在,呈“品”字形排列,而又以文庙规模最大,占据首要位置,道观和佛寺二者在后平等排列的情况却不多见。这也充分体现了当时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三教庙的最北面,有从运河里挖出来的两根皇木。一根是硬合欢木,长7.5米,截面是长方形,长45厘米,宽35厘米。另一根是格木,长10.85米,截面是正方形,边长60厘米,有“顺太”等红色的三方印和编号。两根木头历经沧桑,饱受风雨,但至今完好没有腐烂,皇家用品的考究之甚让我们惊叹不已。

 

4、山东会馆

   周先生给我们介绍,位于通州城南关的山东会馆又称三义庙,名取自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的故事。明万历九年(1581年)始建,清雍正六年(1741)重修。院内立有重修三义庙碑记,沉积岩石制,螭首方座,阴面无文。另有创立义园碑记一通,青沙岩身,汉白玉座,额头阳面楷书“永垂不朽”,阴面楷书“山左同立”。殿前有古楸树古柏树各一株。据周先生讲,当年漕船把货物卸在码头后,运往北京城的用大车,运往通州城里的则用小推车,从事推车行业的以山东人居多。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清高宗七十寿辰,朝鲜国以朴明源为正使、郑元始为副使组成祝寿团前来拜寿,有学者朴趾源随团来京记载:“至河边,河广且清,舟楫之盛,可抵长城之雄”,“下船登岸,车马塞路不可行。既入东门,至西门五里之间,独轮车数万,填塞无回旋处。”独轮车说的就是当时山东会馆的脚力。

山东会馆

5、张家湾·通运桥

   位于通州区东南部的张家湾古城是古代几条运河的交汇之处,城东为京杭大运河,城南为辽代建的萧太后运粮河,城东北为元代郭守敬开凿的通惠河,称为三河一城。三条运河上共有三座桥梁,其中萧太后运粮河上的就是通运桥。

   周先生介绍道,通运桥正对张家湾城的南门,穿南门过桥的十里街就是《红楼梦》中十里街的原型。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通运桥改木桥为石桥。桥有两个特点,一为南北两岸都有码头,与桥头合为一体。据说,曹雪芹家祖孙三代从南京到北京都是从这座桥上下船的。二为桥身栏板两面均为浮雕宝瓶,虽都是荷叶,简单几笔,但绝不重复。桥身上共有十八对石狮。建筑学家梁思成关门弟子、著名古建专家王世仁曾言:“两面浮雕宝瓶的风格,全国古桥独具。”曹雪芹一家当年就住在桥边上,曹家的盐厂、染坊和当铺都集于此地。清代紫禁城《太平词》“进南门,走百步,曹家有个大当铺。”如今,石桥桥面上仍有很多被当年木轮车轧出来的沟坎,由此可见当时的繁华景象。两面的石栏上留有老百姓打磨镰刀很深的痕迹。

                               

                   张家湾通运桥上的宝瓶浮雕                         

   随后,周先生带领我们参观了一下皇木厂、石厂、盐场等这些已经被现代化所淹没的故地。至此,历经10多天聊城大学京杭大运河(聊城—通州)文化考察活动圆满地画上了句号。

 

后记:在历史上相当长的时期内,大运河是中国经济与文化的长廊,尽管对它的作用专家学者还有诸多争议,但没有人能够否认,大运河的通航改变了中国政治、经济与文化的格局,千百年来它就这样一直流淌在中华民族的血脉当中。如今,虽然在南方,运河还延续着历史的重任;在北方,则普遍早已干涸废弃。但是运河作为历史和文化的纵深,仍然留在我们的记忆深处,影响着我们的思维和作为。我们希望通过考察运河文化的精髓,传承中华民族敦厚奋进自强不息的精神。十几天的忙碌奔波使队员们对大运河的北段有了直观的认识,运河以它豪放阔达、兼容并包的胸怀留给了我们很深的印象。那江水如蓝、柳绿梅红的江南的大运河又是怎样的一种风情呢?我们期待着下次考察的成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2025年大运河北首盛景再现
大运河北京段今起全线旅游通航,北运河40公里游船“一坐到底”
通州的发展史
通州为什么被称为北京的“东大门”
通州,这些事全北京也没几个人知道!
让骑行爱好者在运动中饱览美景,北京通州发布10条河畔骑行线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