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圈球中的“度”
【简谈】业余选手学习和使用弧圈球中的“度”(补充完毕)  
 Post By:2013-6-5 9:38:00 [只看该乒友帖子]
对于专业运动员,随时有教练耳提面命,指正错误,动作准确,定型快。业余爱好者最差的就是这一环——好多动作都可以找到文字和视频教材模仿,但最难的是每个动作应该做多大?力量到底应该用多少合适?简言之这就是一个度的问题,这在绝大多数资料中都所言了了。我是直板快攻的底子,改横后最近这几年专心练习弧圈,在此方面有一些心得和大家分享。
一、引拍的松紧度。
拉弧圈最重要的力量来源是蹬转,也就是来自于腰腿,除了腿的力量外,腰、腹都要适度绷紧,达到蓄力和传力的作用,腰腹以上在引拍和击球的前期都是适度放松的,松到什么程度?记得以前学球的时候直板要求手心放一个鸡蛋,能掉不了、捏不碎。横版的力度应该也差不多。这样在击球的瞬间收小臂、收腕才更有爆发力,制造出更强烈的旋转,手感也更好。
二、引拍的幅度。
好多人可能认为拉球的动作比攻球大,行程越长越好,久而久之造成动作幅度过大,这样的危害主要有两方面:第一,动作慢、稳定性不够;第二,力量分散,质量不高。拉球的动作幅度确实大于攻球,但也不能太大,切忌为了引拍有意识地向后拉手、拉肘,引拍应该是在上体适度放松情况下,蹬腿、转体的一个自然结果,球拍的位置一般应该到大腿中段的外侧就可以了。这样动作紧凑、便于发力和快速迎球。
三、击球的力度。
击球的力度总体上略小于攻杀。比方说,如果举重运动员赛场上举出的力量是十成,练习弧圈球用两三成的力量就够了,能更好地控制落点和球速,利于多打回合;一般的计分赛中的弧圈,四五成的力量就可以满足力量和旋转的需要了;发力冲的力量,用到六七成就是上限了(大力扣杀的力量用到八成也是上限了)。这在乒乓中叫留有余力,连绵不绝。拉弧圈的时候,动作舒展,传力顺畅非常关键。很多球友似乎全身的力量都用上去了,那个球还是杀伤不够。我玩过这样的游戏,我拉球和攻球最大力量用到上面说6、7成和8成的力度,即使专打对方的右半台,技术很好的球友等在那里,也很难防回来。怕就怕,平时觉得用十成的力量全力打了,真正传导到球的力量不到6成;比赛时,一紧张只能用出6成的力量,传导到球上就不到3成了。
四、挥拍的止度。
拉球切忌动作过大,影响这方面的另一半就是顺势挥拍的幅度。一般确定的拉球位置应该在胸腹之间,体前一臂半左右。击球之后放松,顺势挥拍手的位置一般还应该只到眉宇之间,过高动作的幅度就过大了,好多人说拉球还原慢,原因除了引拍的原因外,顺势挥拍没有控制可能就是主要原因了。
五、还原的速度。
有些朋友或为了追求动作的标准,顺势挥拍之后要停顿一下,摆POS;或急于看拉球的结果,球打完了就盯着球等结果了,等对方的球回来了,才手忙脚乱地应对,其下一板的质量就可想而知了。拉完球,要记得放松、顺势挥拍、快速还原,然后再看对方的回球(或同时看),这样前后有序,有张有弛,球打起来就有板有眼了。
六、触球的角度。
这个是本贴球友提到的,想想确实很重要,遂作补充,谢谢提醒。
记得以前见体院的教练教球,要求弧圈球听不到撞击声,强调什么“转球不响,响球不转”。球拍在触球的瞬间,应该更接近于球体飞行抛物线在接触点的切线,这样在充分吃住球的前提下,球会很转。这些年随着器材和技术的不断发展,已经有了新的变化,强调弧圈也要有速度,要打磨结合了,所以触球角度应该更大一些——给球足够的正压力,产生足够的速度。这在国套和外套上也有区别,国套一般更硬,所以拉的成分更多,角度就要偏小一些,外套较软,持球较好,可以角度更大一些。不管什么角度,都要保证球在拍子上有足够的滞留时间,便于制造摩擦。另外,关于打磨结合,切忌生硬的割裂,动作其实也是一体的、连贯的、而力量是瞬间爆发的,它不是分解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拉弧圈先收臂还是先触球
弧圈球的终极秘密是什么?做到知行合一的4个要点要知道!
乒乓指导---拉弧圈的力量原来是这么来的!!!
弧圈还是快攻?
远削、近削、慢搓、快搓,这些乒乓球技术经典又实用
引拍幅度大一点,摩擦厚一点,做好这七点前冲弧圈更有威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