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药膏方的制作、储存和服用方法(转)

谷万里

    中药膏方有良好的滋补功效,对许多慢性病患者的调理,中药膏方也有其独特的优势。冬季是老年人和许多慢性病患者的多事之秋,很多慢性病患者有在冬季服用中药膏方进补,调理身体的习惯。根据中医理论,冬季是人体气血潜藏和需要保养的季节,通过中医辨证使用中药膏方,有助于慢性病患者、年老体弱者通过冬季调理滋补提高免疫力和抗病能力,帮助其顺利度过漫长而严寒的冬季。另外,膏方并不一定拘于冬季服用,春、秋季节也是服用膏方的适宜季节,夏季则可以将膏方放置于冰箱冷藏保存。

    制作膏方的工序比较复杂,制成一剂膏方要花十多个小时,并有特定的程序,严格的操作过程,为了达到预期效果,一般不提倡自制。下面对中药膏方的制作、储存和服用方法作一介绍。

    一、制作膏方的准备工作

    千百年来,中医学在膏方的制备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加工经验。这些内容,一部分记载在有关的中医药典籍里,一部分蕴藏在老药工的实际经验中,均有待于不断发掘继承,整理应用。

    (一)配料

    通常内服膏方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可以在药房买到的现成膏方药,如治疗咳嗽的“川贝枇杷膏”,治疗痛经的“益母草膏”,治疗体虚多病的“十全大补膏”等,这一类膏方药,大多药物组成简单,作用单纯。另一种是必须根据自己的体质和疾病,经过医生全面诊断和辨证以后处定的膏方,一般应该先采用汤剂处方诊治服用一段时间,确定有效之后,将有效处方的用量增大10至15倍以上,即成为一次拟定的膏方剂量。由有经验的老中医针对每个人的不同情况开出进补药方,这样的“一人一方”很受人们欢迎。

    1.配伍原则

    用膏方治病,既可一味单方,又可使用复方。按照病情需要和用药法度,将两种以上药物合用,就是配伍。在配伍应用的情况下,药物与药物之间出现相互作用,可以更好地发挥药物的作用而增进疗效,减轻和消除副作用。在治疗方法上,单方药简功专,针对性强;复方药宏效广,对较复杂的疾病证候全面照顾,应根据具体病情辨证处方。

    (1)单用:单独使用一味药物制成膏方,如用白术治疗脾气虚证,用熟地黄治疗肾阴虚证,用桑枝祛除风湿,用地榆凉血止血等。

    (2)复方:将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按病情和配伍原则组成膏方,如天门冬与麦门冬同用,可增强养阴润燥作用;党参与黄芪同用,可增强补气健脾作用;旱莲草与女贞子同用,可增强滋补肝肾作用等。同时,药物合用可以减轻副作用,如术附膏中用蜂蜜,既可解除附子的毒性,又可取其甘缓,以缓解疼痛。补气养血膏中用了党参、熟地黄、枸杞子、黄精等众多滋补药,少佐陈皮理气和胃,司消除滋补呆胃的副作用。

    2.用药剂量

    临床多在一般汤剂处方诊治有效之后,在病情基本稳定或辨证清楚的基础上运用膏方。各医家运用药味及剂量有不同习惯,但一般每剂汤方在100克左右,膏方在此有效处方上,增大10~15倍以上,形成有效的膏方剂量。由此形成一料膏方的重量当在1000克以上,过少不易制作。另外加糖或蜂蜜1000克,共熬出膏滋约1400克左右,可服用一个半月。若天暖,剂量应酌情减少。

    药物用量有轻重之分,一般轻者用量宜少,重者用量宜多。药用剂量问题,古今医家虽曾作了很多考证,但迄今仍难有定论。因此,对于古代方书所载膏方中药物的用量,仅作为参考,可以根据方中各药用量的比例了解其配伍意义。临床开列膏方所用剂量,按中药学和近代医案中所用剂量,结合地区、年龄、体质及病情等不同情况,适当使用。

    (二)  炼蜜

    蜂蜜有调味、滋润和补益的功效。另外还具有一定的缓和、防腐作用。炼蜜的作用,在于既能驱除药性的偏激使之中和,又能除去蜂蜜中的水分及杂质,使药物品质上乘,有质有量且保存持久。

    1.选蜜

    选择优质蜂蜜是保证膏滋质量的关键。蜜以质厚色自如凝脂、味甜而香、兼有鲜味、黏性强者作为首选。但由于产地和气候的关系,北方蜜含水分少,一般选用枣花蜜、荆条花蜜为佳,荞麦花蜜较次;而南方蜜含水分较多,选荔枝蜜、坝子蜜较优。

    2.炼蜜方法

    将蜂蜜置于锅内加热,使之完全溶化,沸腾时用网筛或绢筛捞去上面浮沫,至蜜中水分大部分蒸发,翻起大泡,呈老红色时,酌加约10%的冷水,再继续加热使沸,随后乘热倾出,用绢筛过滤,除去其杂质,即成炼蜜。

目前炼蜜老嫩的程度,大都是凭经验观察,少炼则嫩,黏性不足;多炼则老,坚硬不易化解。一般炼蜜以生蜜500克炼成400克左右为标准。

    二、膏方的制作

    经过上述的准备工作,即可开始膏方的制作,包括浸泡、煎煮、浓缩、收膏等几道工序。

    (一)浸泡

    将药物和匀后,放入有盖的容器内,容器以砂锅最佳,也可用铜锅或搪瓷锅、铝锅,但不可用铁锅,以免引起化学反应。加入适量的冷水浸泡,一般以水高出药面15厘米为度,浸泡时间约12小时左右,这样,药物中的有效成份容易煎出来。

    (二)煎煮

    俗话说“煎药要煎透”。所谓“透”,就是恰如其分的意思。先用大火将药液煮沸,再用小火煎煮,保持微沸,煎煮时应及时搅拌,并去除浮于表面的泡沫,以免药液溢出,煮至2~5小时,过滤取出药液,药渣续加冷水再煎,第二次加水量一般以淹没药料即可,如法煎煮三次为度,合并药液,静置沉淀,再用四层纱布过滤3次,尽量减少药液中的杂质。如果用人参、冬虫夏草等贵重药物,则不宜于他药同煎,以免造成浪费,应该用小火另煎浓汁,于收膏时将药汁冲入,或将人参、冬虫夏草研成细粉,于收膏时调入膏中亦可,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其药效。

    (三)浓缩

    将煎出的药液再放在小火上煎煮蒸发浓缩,同时不断用筷子搅动药液,防止焦化,逐渐形成稠膏状,趁热用筷子取浓缩的药液滴于干燥皮纸上,以滴膏周围不见水迹为度。此谓清膏。

    (四)收膏

    在清膏中加入蒸烊化开的阿胶、龟板胶、鹿角胶等胶剂和适量蜂蜜或冰糖、蔗糖,用小火煎熬并不断用筷子搅拌和匀,直至能扯拉成旗或在滴水成珠(将膏汁滴入清水中凝结成珠而不散)即可收膏。糖类和胶类的配料,均应根据需要选用,例如阴血虚弱者,可选用驴皮胶、龟板胶;阳气虚弱者,可选用鹿角胶;阴阳两虚者,可选用龟鹿二仙胶;便秘者可选用蜂蜜;糖尿病患者可避免用糖类;肝病者可不用黄酒浸胶等。膏方标准为无焦臭,异味,无糖的结晶析出。

    煎膏所用的糖,一般均须先行炒透,随后再加入药汁内溶化。如不炒透,易使煎成的膏滋置放日久后,产生糖和药汁分离,或有颗粒状析出,习称返砂。阿胶等胶剂在入膏前必须先打碎,加入黄酒浸泡一夜,以便于溶化。另外,还可以根据病情和体质状况需要放入准备好的药末(如鹿茸粉、人参粉、珍珠粉、琥珀粉、胎盘粉),要求药末极细,在膏中充分抹匀。

    三、膏方的储存

    膏方的储存也是重要的一环,如储存不妥,极易变霉变质,影响药效。一般存放膏方的容器以瓷罐为宜,切不可用金属的锅、罐存放,以免引起化学反应。待收好的膏冷却后,装入清洁干净的瓷质容器内,先不加盖,用干净纱布将容器口遮盖上,放置一夜,待完全冷却后,再加盖,放入阴凉处。一料膏方通常可服用4~8周,所以放置的环境以阴凉干燥为好,如避阳之处或冰箱内,因膏方中糖份含量高,且其中还含有动物蛋白类药,温度一高容易变质发霉。如遇冬令气温连日回升,可隔水高温蒸烊,启盖待完全冷却,然后再将盖子盖好,防止水蒸气落在膏面上产生霉点,影响治疗效果。
  四、膏方的服法

    每日清晨空腹服一汤匙,或早晚空腹各服一汤匙,均用白开水冲入,和匀服用。如方中用熟地等滋腻药或配料胶类剂量较大,则膏滋稠粘,难以烊化,则可以隔水蒸化后服用。膏滋也可以含化,即将膏汁含在口中,让膏汁在口中溶化,以发挥药效。

    膏方服用剂量要根据病情或病者的身体情况及药物性质而决定,尤其是与病者消化功能有着密切关系,一般而言,服膏方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步增加,如每日先服一汤匙约5~10克即可,如果后者消化功能正常,或病情需要再改为早晚各服一汤匙,以加强其治疗效果。

    一料膏方,一般要服4周至6周,进补时间多从每年农历立冬开始,或从冬至日服起,五十天左右,即头九到五九(冬至后第一个九天为头九,第十天至第十八天为二九,以此类推),或服至第二年立春前结束。如果准备一冬服二料膏方,服用时间可以适当提前。

    五、膏方禁忌

    在服膏方期间,如因误食所忌饮食,常能使膏方的疗效降低,或引起不良反应。如服含有人参、黄芪等补气的膏方时,应忌食萝卜,因萝卜是破气消导之品。服膏方时一般不宜用茶叶水冲饮,因茶叶能解药性而影响疗效。如病者属阳虚有寒者,忌食生冷饮食;如属阴虚火旺者,则忌辛辣刺激性食物;如为哮喘病者,宜忌食虾蟹腥味等。此外,如遇感冒发热,伤食腹泻等,则应暂停服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药熬膏方法
中药特殊煎煮法
冬令补膏的制作
如果你被前炎折磨日久,身体非常虚弱,就看看这个方子
中药的煎煮法
聊聊膏方制作这件事儿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