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纪实文学原创首发】家国情怀济苍生——浙江八婺名中医师蒋树康纪实

.邵诚民.

引  子

蒋树康,笔名沫莎。祖籍浙江绍兴,出生于金华,名门世家出身。他不仅医学高超,德艺双馨,颇负盛名,还能诗文擅书画,博学多才。更让人难以置信的是,纵观他的人生历程,他一生跌宕起伏,历经坎坷,初中毕业时,正逢“文革”而辍学,虽未进入大学之门,却英姿勃发登上了香港名牌中文大学之讲坛;他仅跟师学了三月余中医,却一举成为中医学界之翘楚,无愧为自学成才之典范。在众多殊荣中,他的书艺书画,亦无师自通,倍受人们喜爱和书画界同行的好评。笔者撰写此文,旨在弘扬老一代知识分子在人生逆境中,那份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以期激励年轻一代,要以老一代知识分子为榜样,珍惜当今,奋发图强,报效祖国和人民,书写出绚丽多彩的人生!

 一、起伏跌宕之蒋家   河山初靖百废兴 

七十年前的农历二月初三,按节气应是春暖花开时节,可老天却飞起了鹅毛大雪。天未亮时,金华的清和园酒菜馆的店东蒋宪平先生,此时手撑木柄油布伞,冒着朔风和飞雪,心急火燎地赶到医院。当他一走进妇产科病房,见疲惫地躺在床上的妻子满脸是汗却笑态可人,但他深知生小孩的艰辛,顿生爱怜之情。“是男小孩吗?”他说这话时,有点迫不及待,但他尽量露出温和的笑容。妻子疲惫地朝他看着,却颇为自豪的笑着点了下头。“好,好啊!快让我看看!”

此时,助产师抱来婴儿,蒋宪平不敢相信这是真的,忙动手解开襁褓……在刚刚来到人世的孩子面前,刹那间他欣喜若狂地喊道:“天啊,我有儿子了!我有儿子了!”

“快快包好,千万别冻着了啊……”,有着芙蓉般笑脸的助产士轻柔地提醒这位处在极度亢奋中的人父:“说话轻点啊,别吓着孩子了!”

蒋宪平让随身跟来的店里伙计快点拿出连夜熬好的鸡湯,说:“来,孩他妈,多喝点啊,让奶水多点,别让我的小宝贝饿着了!”

“哎呦,看侬那高兴样,从来没这么巴结过我,看来我是托儿子的福啰。”妻子说着,眼眶中涌动着激动的泪水,看丈夫那手足无措的模样,这也难怪他呵,自己一连给他生了四个女儿,谢天谢地,终于生了个儿子。此时,她也在心里长长的透了口气,从此,蒋家终于有后了!想到此,她第一次感到作为人妇,自己是有点了不起啊。

这时,蒋宪平从上衣口袋里摸出根红头绳,轻轻拿起儿子的右手,把绳子系在手腕上。妻子见状,有些不解:“侬这是,哎,为啥缚条红头绳呢,有什么讲究啊?”

“哦,我们要小心点了”。蒋宪平解释说:“做个记号好,此处人多混杂,我怕医院不小心把儿子换错了,这种事摊上了就倒霉了,做个记号牢靠些!”

“侬这当爹的也太紧张了,我自己身上掉得肉谁也诳不去!”妻子一脸自信。

“唉,话是没错,可老话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这小心驶得万年船啊,不能掉以轻心啊”。蒋宪平说时又拿出一枚亮晶晶的玉质印章,小心地掰开儿子的左手,将印章塞到儿子的手上。妻子见他这样,不太明白丈夫的用心说:“侬也是,儿子还介小,侬勿要把他小手弄痛了啊!”妻子有点担心地提醒说。

“哦,这是我托人替儿子刻好的印章。”

“哦,侬这个当爹的会算啊,早早的就刻好了印章了?”

“是呀,我估计这次老天会送我个儿子了。我一次次行善积德做好事,老天爷肯定会了了我的心愿的,所以我朝思暮想会来个儿子的,我就托人刻了这枚印章等着这一天!”

妻子看着丈夫那沉醉在终尝夙愿的得意神情,她又情不自禁地湿了眼眶。“那看起来,儿子的名字侬也早就取好了吧?”

“是呀,叫树康,大树的树,健康的康,大名蒋树康。对此,我算了一下,侬预产期应该是寒冷的正月或二月,有道是树木凛寒而生,等到春天又发芽生叶。我希望儿子能象树一样健康成长,所以取名树康”。

“好呀,太好了!我儿子有大名啰!”妻子兴奋地吻了下儿子那粉红色的小脸蛋说:“可侬又怎么想到刻方章,还让他握在手中哪?”

“哦,这个吗,我是这样想的”,蒋宪平得意地笑了:“如你果真生了儿子,从今往后,但凡生意上来往的账单都要用儿子这方印章,也就是说生意就全交给儿子了!”

妻子听丈夫这样说也笑了:“侬这当爹的可真是爱子心切哟!可他还这么点大,就要肩负蒋家的重任啰,了不得哦!”

“喏,还有啊”,蒋宪平越说越得意,初为人父的喜悦使他的脸色好像秋天的石榴红那样熠熠生辉,他加重语气道:“我这样做,就是要让儿子一生都唅着这方章,唅章谐音即含章啊”,平时爱读诗文的蒋宪平说。少倾,他见妻子困惑的目光,又解释说:“所谓含章,意即包藏美质,冰洁渊淸,有美德而不显耀,怀才华而不显露。含蓄行事,低调做人,刚柔相济,骨刚人慈,切勿桀骜不驯,恃才傲物是也。”

“啊哟哟,侬这文绉绉的一大串说词,我一个妇道人家也不知趣,不过侬的心思用情我是懂得了啊”。妻子哈哈笑着忍不住又去吻了下熟睡中的孩儿……

很快,婴儿满月了。当时,虽已是新中国了,但民间的旧有风俗,仍沿袭老辈人的,如孩子满月要喝“剃头酒”。这天,金华的政界、商界及同行业等亲朋好友纷纷到蒋家祝贺。尤其是大家都知道,蒋宪平在儿子生下的当天,就分别请了三个“算命先生”为儿子算命,他们不约而同说:“这孩子是'天地人’的'三奇格’,是不可多得的'奇才’哦。”还拍着胸脯说:“蒋老板呀,你算一个大富之人,但等你儿子长大时,到时你只配给你儿子拎拎皮包啰……”对此一说,蒋宪平深信不疑,乐得更是神魂颠倒。此时,前来蒋家贺喜的人又对蒋家喜得奇子之事津津乐道着……。当时,祝贺满月民间习俗要送绸缎被面,几百条五彩缤纷的被面挂满了大厅。其父为此,特停业三天三夜,办了三天三夜上百桌的宴席。那几天的蒋家,可谓是:

   “笙歌笑语觥频举,

   春风得意蒋家欢;

   车马相拥喜彩飞,

   只为礼贺唯恐晚。”

   由此热闹非凡之盛景,也可说当时的蒋家之殷实和富有。这是蒋家鼎盛时期,人们都羡慕蒋树康是个唅着“金钥匙”出生的孩子,人们都称他为“蒋少爷”。

 可是,俗话说:“好景不常在,好花不常开。”

 金华清和园店东蒋宪平的祖父、外祖父都是清末的旧官僚,到民国时期都已破落,沦为了一介平民。少年时的蒋宪平因家境贫困,从浙江绍兴来到杭州朱恒昇酒菜馆学做生意。说起百年老店“朱恒昇”,是清同治年间由绍兴酿酒坊富商朱氏创办,在杭州的东南西北各开一家。祖上留下的产业,分别交给朱氏的四个兄弟经营,该商号在江浙沪名噪一时。蒋宪平少年时进了“朱恒昇”,店东是朱氏四少爷朱明斋,人称“四少爷”或“四店王”。蒋宪平聪明灵慧,为人和善,加之又勤奋好学,还善于管理,在此店他学得一手“杭帮菜系”的好手艺,到十九岁那年,店东朱明斋已让他主管该店里的一切事务。二十一岁那年,日军侵华杭州沦陷,“朱恒昇”被逼关闭。此时,朱氏四兄弟商量决定,将“朱恒昇”这一金字招牌授于蒋宪平,同时,朱明斋还应诺将自己的二女儿朱月娟许配给蒋宪平为妻。这朱月娟玉洁冰清,容貌可人,人称朱二小姐,是其父母的“掌上明珠”。

当时,民国省政府迁至金华永康方岩,由此,沪杭一带的难民也纷纷来到金华,其中包括政府官员和商人。蒋宪平是行商出身,在战乱时也能窥见商机。不久,就在金华恢复了江浙沪曾名噪一时的“朱恒昇”。在他独具匠心的经营下,“朱恒昇”生意如日中天,他乘势又开办起“大西洋钟表店”。只可惜,大西洋钟表店因战乱而休业。

抗战胜利后,蒋宪平又将“朱恒昇”改名为“清和园”,意即“人民的乐园”。自儿子蒋树康出生后,他趁兴又想再展宏图。当时,也是对杭州的那份眷恋真情和熟悉的难舍人脉。另外,他也看到沦陷时逃出家园的大量难民又重返回沪杭了。因此,重回第二故里创业,将会有一番新的作为。

可回杭州重开店不久,中国历史上的“三反五反运动”拉开了帷幕。此时的蒋宪平被错划为“不法资本家”,除批斗外店也停止营业。但店里的职工工资仍要发,这无进只出的困境,撑不了多久,只好靠变卖家产度日。蒋宪平那富家出身的二小姐,此时也成了帮人洗衣服、纳鞋底的“家佣”。可千辛万苦只能得到微薄的收入,一家“两老两大五小”九个人的生活,又陷困境了。

不久,杭州的运动结束。当时的政府有关部门才同意蒋宪平回到金华。可一到金华,“三反五反”运动也如火如荼的开始了。蒋家又入漩涡,蒋宪平只好把金华的家产变卖以维持生机。还好金华店里的老职工都在蒋家做事多年,深知蒋家做事规矩,为人善良,由此,在运动中只是“过过场”而已。在当时,蒋家已跌落人生低谷,蒋树康也成为不让人待见的“少爷”了。

运动结束后,我们党的“团结民族资产阶级”的英明政策,如春风吹到了蒋家。蒋家的“清和园”又恢复了营业,蒋家在春阳中再现峥嵘。在19541955年,党和政府号召工商界为如火如荼的抗美援朝捐款捐物。蒋宪平积极响应,率先带头捐款,同时捐了店里所有的银质、铜质和不锈钢的器皿。还热烈投入党和政府的节粮运动,并献计献策,受到了政府的表彰。

根据国家的发展,1956年,党和政府对工商业进行私有制改造,蒋宪平又是率先将名下的资产,包括住房全部上报,政府以赎买政策收购了清和园。至此,清和园开始了公私合营,后来又改为国有企业。此时的蒋宪平已从有产成了无产。家境的改变,蒋宪平反而感觉一身轻松了。此时,蒋宪平看到国家发展的幸福美景,最重要的是他有一腔爱国情怀。由此,他从心深处拥护党和人民政府的每一项政策。令他感激动容的是,党和人民没有忘记他所做的点滴爱党爱国之举,荣誉和花环不断向他飞来:金华市工商联主席、金华市人大代表、金华市政协委员、金华市民建常委、金华市劳动模范等殊荣和称号,并受邀出席金华市群英会,仍担任清和园私方经理等;同时,妻子朱月娟也被选为金华市妇联代表等。此时,蒋家一时门庭若市,子随父荣,蒋树康自然也被人们羡慕的目光顾盼议论了。

没想到世事弄人,蒋家的荣耀只是昙花一现。严重的是,一个更大的人生漩涡已朝蒋家涌来。1957年,反右运动进入了人们的视野,但当时的反右扩大化了。工商业界的部分工商业者,认为蒋宪平当时带头拥护政府的私有制改造,弄得有产者都交出了私产。加之他由此被政府重用了,成了荣誉一身的公众人物。产生了怨恨妒忌的心理,还有他与公方经理之间业务工作上的某些不同看法、分歧和矛盾,被误认为是反对党的领导,这些误会和积怨尤如火山爆发,一时间蒋宪平成了“众矢之的”,在反右中竟被打成右派分子。

在当时,蒋宪平被定性为“右派”之后,就对他实施了一次次批斗。他和妻子的月工资也随之降为十五元和十八元。蒋家由此跌落冰涯深谷,微薄的工资收入要维持九个人的生活,儿子蒋树康遭人白眼戳脊梁骨:“喏,哼!朱恒昇的小老板,是右派的儿子!小右派!”

而更让人无奈的是,1957年下半年进入学校的蒋树康,因学习优秀被选任班主席,也因其父是右派殃及池鱼,他的班主席也被撤了。可以想到,在当时,这对一个七八岁的小孩子来说,无疑是个晴天霹雳啊!还好人世里阳光普照的日子多。蒋树康其父虽被打成右派,但蒋树康在校仍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器重,但无论他表现如何好,成绩再优秀,“三好生”绝对与他无缘的。直到小学四年级时,有位胆大而耿直,又有军人家属背景的新任班主任,如实地将班级评比优秀生结果汇报给校领导,而那校领导更是破天荒的将蒋树康的名字登上了学校三好学生光荣榜!但到休学典礼颁奖时,蒋树康没有发到盼望已久的奖状,他的名字也从光荣榜上被划掉了。面对当时同学和老师们的目光,蒋树康简直要崩溃了,恨不得此时地上有条缝,他好遁逃得远远的,别再看见这喧嚣的人世!此时,班主任走到他跟前,温柔地摸下他的头说:“老师知道你是个好孩子!”

听老师这样说,不知怎么的,他那泪水竟喷涌而出了。此正是:“不是男儿不落泪,只因未到伤心时。”此时,他正想大哭一场,把心中的委屈向老师倾诉一番,但此时,他耳边响起了父亲的叮咛:“康啊,要坚强,要挺起胸来做人……。”想到父亲这些谆谆教诲,他顿时擦掉了泪水,对老师说了句:“谢谢老师。”然后,快步离去。对此事,至今忆起蒋树康都颇为动情,他从内心深处感激人世中善良、正直的人们……。

所幸的是,有关其父蒋宪平的政治问题,到了1976年“文革”结束后,他被打成右派分子一事才真相大白于天下!实际上当年工商界部分人与清和园公方经理配合,欺上瞒下,未经上级批准下而扣上的帽子。之后他得以平反,推翻一切诬陷不实之词,恢复了名誉,仍担任清和园经理,当选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民建常委、工商联常委等等;在晚年的他,仍坚守在烹饪教学的岗位上,为培养人才奉献余热。

二、目睹人病立壮志  非常岁月铸真情

少年时期的蒋树康受家庭政治因素影响,变得沉默寡言,但他内心始终燃烧着一团求知上进,报效祖国和人民的炽热之火。他自小就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按他现在所说:当年是自不量力,只是无自知之明的梦想而已。

当时,他看到邻居一个老太太常年咳喘,咳出大量白色泡沫痰液,气喘吁吁,呼吸困难,唇甲青紫,甚至不能平卧,只能依床靠坐的痛苦情景;又看到一位双下肢溃烂靠挑水生活的老人……目睹这人世中在病痛里煎熬的人们,少小的他非常同情,竟然天真的想,将来如能当一名医生就好了,就能替这些不幸的人们解除病痛了。

父亲回家时,他把自己的梦想对父亲说了。父亲听了,顿时眼涌泪水,拥紧儿子,颤声道:“阿康啊,你真是个懂事的孩子呵”,父亲用手抹去泪水,嘴唇抖颤着说:“可像我们这样的家庭……”,显然父亲不知如何说好了,他双眉紧锁着,用手抚摸着儿子那比别人要大些的宽阔额头,哽咽着:“都是爸害了你啊!如今爸妈都下放农村了,家里连饭都吃不饱,都用糠和着米在烧饭了……”,停了一会儿,父亲又爱怜地抱起儿子继续说:“阿康啊,不是爸说丧气话呵,象我这样的出身,不要说让你上医科大学了,恐怕连今后有没有书读都很难讲了啊……”,父亲又沉默了一会儿,显然父亲感到自己把话说的太过了,这会让一个未谙世事的孩子陷入绝望的。于是他扬了下浓眉又说:“不过,真到了你没书读了,等爹想法帮你买本《本草纲目》自己读吧,儿子!……”

当年父亲这番话,直至半个多世纪过去了,蒋树康仍念慈在此,忘不了父亲那从不流泪也泪水满面的那份亲情慈爱!父亲的话,让他过早地知晓了人生之不易,求知之不易,自那后他不仅没因家庭出身而沉沦悲观,反而以父亲的话为人生的驱动力,不断进取,勇往直前!

在人生困难的岁月里,蒋树康的理想之火始终在心中燃烧着。记得读初中二年级的1964年,他将自己在校的伙食费中省下三角六分钱,买了一本《常用中药》书,课间空余时,他捧着书陶醉其中。

几年后,“文革”期间的1967年,有一天,金华卫校的红卫兵在校园里焚烧图书馆的书籍,他走过去看到,他钟爱的许多医学课本全被抛入了火堆。此时此刻,他心痛,他想阻止那泯灭人性的疯狂的行为,可当时那类书籍都属“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所著,是属焚烧的对象,哪个吃了豹子胆的敢去阻拦?还痴心妄想敢上前讨要几本?……

此时,他只好眼睁着暴行上演而无任何作为。那种看着文明被罪恶肆虐,自己却如死人样的铁青着脸,只感觉自己的热血在心里呼叫和沸腾!他,此时的他第一次握紧了拳头,疯狂地猛击着图书馆那斑驳的墙壁。良久,红卫兵烧完后扬长而去时,他急忙冲到火堆边,从地上找到根旧木棍,在灰堆中拨出本中等医学学校的《中医内科学》,此时,他如获至宝,抹净灰烬,带回家里。两年后,最初级的,也是仅有的这两本医药书,随他“下放”到了农村。

三、入洪流巧遇恩人 受挫折重沐党恩

让蒋树康对人生有独特理解的除了命运多舛的青少年时期,更让他难忘的是他十九岁时那段“知青岁月”。那是1969年,是“文革”非常时期。他随着所有“老三届毕业生”的知青大军,到了农村落户。此时,他的父亲还在批斗中。可是,他口袋里仅有几分钱了,生活到了赤贫状态。所幸生产队凭他努力挣的工分,分给他小半筐糠时,他视为救命之宝,挑到城里通济桥下的小码头,想换点钱维持生计。

那天,他穿着虽旧却洗得很干净的解放鞋,头上扣着宽边草帽,手里提着杆秤。此时,他朝人来人往的人群瞟了一眼,见没有认识的人,就舔舔舌头,鼓了下勇气吆喝道:“哎,来买糠哦,买糠啰,二分钱一斤哪!”

吆喝了一会儿,一群大爷大妈朝他围了过来。“喂,卖糠的,再便宜点嘛。”

“啧啧,哎,你这糠成色不咋地啊?如一分一斤我就要买点啰!”一个穿得清爽利索的大妈乜斜着眼对他说。

“哈哈,侬一个小白脸也卖起糠了?依我猜恐怕是反革命或许是地主的儿子吧?”

“真他妈的邪门啰,糠也要让人买吗?难道你还要象地主那样剥削我们的钱?”

“哼!依老子看干脆別卖钱了,来来来啊,大家索性他妈的分了吧啊!”长像二流子样的中年男人说着就动手捧着糠往只旧布袋中猛塞。围观的见状,倾刻争先恐后扑上来抢糠。从未见过这种人世场面的蒋树康,顿时傻了……

“哎呦喂!光天化日之下,你们这些人怎么抢一个孩子的糠啊?这还有王法了吗?”有一位戴着副银饰边眼镜的老者,目光中燃烧着愤怒斥道:“看看你们都是一把年纪的人了,还有脸抢这孩子的糠,好意思吗啊?”

“吔,积德骨了啊,这他妈的从哪嘣出来的死老货!”刚才带头抢糠的二流子中年人也怒目相向,淫笑说:“老东西,侬识相点别他妈的咸菜箩卜瞎操心了啊,晓得否侬?现在不时兴打砸抢吗?”

“哦,看来你们这种强盗恶棍还有理了啊?”老者也不示弱,挺了下胸脯,进步上前,抬高声调道:“我今天就管到底了啊!你们这些没天良的人,也不看看把人家孩子都吓坏了啊!依我看啊,弄不好这孩子是个知青哩,来卖点糠是生活所迫吧?唉,这年月谁家都不容易啊,可是再不容易也不好欺负一个孩子吧?你们活了都一把年纪的人了,你们说说看,谁家没孩子没亲人下放农村啊,亏你们还落得此狠手哦!”

老者一番入情入理的话,终于引起大家的共鸣:“哎,是啊,可怜的孩子。”

“啧啧,生得白白净净的人儿,本该读书的却到乡里当知青了。”

“此正是一株好苗哦,照不到阳光不说,还落到这种地步了……。”

众人说着,有的把抢来的糠重新倒回箩里,也有的掏出钱塞到蒋树康手中。不一会儿,大家议论叹息着走掉了。此时的蒋树康抹去眼里的泪水,挑起箩筐往回乡的路上走去,边走边想:“一定要活出个人样来,将来回报世上善良的人们……。”

有一天,大队支书找蒋树康谈话。当问他有什么要求?今后有什么打算啊?蒋树康鼓着勇气说:“我从小想当名医生,可我出身不好啊,想去考医科大学怕也是梦想了。何况如今已是知青了,更不可能梦想成真了啊!”

老书记听了哈哈大笑:“好啊,年轻人是要有雄心壮志,勿要悲观了,在农村好好干,会有出人头地那天的”,又鼓励他有时间多看点书。

过了没多少日子,那是个春光明媚的早晨,有几只小鸟在树枝间鸣叫飞翔。蒋树康刚吃好饭,在看书时,老书记让人转话,让他去公社医院报到学习,时间十天。他听了,高兴万分,连忙赶到公社去了。

那次说是学习,实际上是到山里采草药。不过,欢娱恨更短,十天时间一晃而过。同来学习的二十多人都回到各自大队,因他表现突出,所以医院单独留下他继续学习。那些日子,除了跟着医生学习看病外,他每天都早起摸黑,打扫医院内外的卫生和清洁医用器具,做好杂务后就钻研医书。他的勤快好学,受到大家一致好评。

一段时间后,医院领导决定让他跟老中医黄竹楼习医。两个月后,因他好学上进,表现出色,医院再次决定将他转入正式中医学徒,也就是说他有了公职和工资了。可在当年,要转为正式工作人员,先要过“政审”关。当领导让他填写《政审表》时,他凝视着“家庭出身”一栏,尽管以往他多次如实的填写过,尽管院领导和同事们也早就知道他的家庭出身,这已不是秘密。但今天在众目睽睽之下,一笔一笔地再次填写那年代最可怕、最忌讳、最决定人政治生命的“工商业、右派”(注:当时工商业即资本家的代名词),可想而知,在当时,这样做,对一个小青年的他,要承受多大的压力和折磨,才能写出笔笔落泪,字字淌血,自虐、自辱、自污五个“万恶”之字。尤其还是在父亲受到不白之冤正在批斗的日子里,但他却没掉一滴泪、没叹一声息,坦然面对。因他已早早的竭尽磨砺铁了心,因他的童年和少年早已走过坎坷崎岖之路,更何况如今他已一无所有,只剩下“落难”和“痛苦”了。当然,他也知道,尽管自己再努力、再革命、再争先,人们还是会把他当成“资本家”、“右派”、“狗崽子”的。此时,他在心里千百次地问自己:你生活的路在哪里?此茫茫人世,还有你的容身之处吗?他悲怆地如此诘问着苍天。可环顾四周,只看见渺茫……良久,他倔强地从那苦涩的人世灰罟、思绪的流望中挣脱出来了。由此,也可看出,在那种情景下,他仍能填写那一纸的“卑下”,显露出他那过人的“早熟”和“修养”。“所幸的是,家庭出身不好”一词,随着“文革”结束也已退出历史舞台和人们的视野。如今的年轻一代,对家庭出身的好坏的区别,是无法理解的。在当时那年代,“资本家”、“右派”、“地主”等简直是“罪恶”、“可耻”的代名词。谁要是惹上了,他们的子女,则会丧失政治生命,会被人唾弃,诸如升学、招工,尤其是参军、入团、入党都与其无缘,甚至连谈恋爱结婚都受到影响。

结果因他出身的问题,县卫办(相当现在的县卫生局),与公社党委不仅不同意转正,还要他即刻离开医院。在一次大会上,公社党委副书记,指着那些站在会场里挨批斗的一群人,破口大骂:“这些历史反革命、国民党军医等,都是'死老虎’,并不可怕。最可怕的是,现在有资本家、右派的儿子,要钻进咱们革命的卫生队伍中来了!”

他话音一落,在场的所有目光齐刷刷地都对准了蒋树康。弄得他满脸通红,内心血涌,处境尴尬。

那位副书记见蒋树康一言不发,更来劲了,满嘴唾沫四溅:“哼!只要老子还在,决不让历史重演,决不能让资产阶级的后代占领我们的手术台!不忘阶级苦!牢记血泪仇!……”那天,尽管他息斯底里地吼着,大声喊着口号,但响应者寥寥无几……。此时,蒋树康很气愤,心想:“看这情形,这是非要撵自己走了”。

第二天,没等通知来,蒋树康就收拾好行李朝外走。医院领导、医生和员工依依不舍地把他送到医院围墙的大门口,握手告别。院领导说:“不是我们要你走的,唉,是政策决定的,你回自己大队后,还可常来医院看看,这个没人能限制你。”

当时,蒋树康点点头,完全理解院领导的意思。此时,蒋树康的中医老师黄竹楼紧握着他的手,眼含热泪颇为动情地道:“唉,这才学了两三个月,就要你走了!可除了你,我,我今后再也不会带徒了啊。”又鼓励他除了积极劳动锻炼之外多看书。老师走时把一包东西塞给蒋树康,然后说:“走吧”,手一挥,难过伤心地背过身去。这太残酷了点,他行医一辈子,好不容易发现个可造之才,学医的好苗子,就这样被这扭曲了的世事逼走了……那天,老中医师差点失声痛哭啊!此纠结人的片刻,是那么让蒋树康刻骨铭心。此时此刻的蒋树康扬起头,他不再犹豫了,生怕再留恋下去,那奔涌的泪水就会夺眶而出了……

在大家五味杂陈的目送下,快步离去了。此时,蒋树康虽遇到人生中的低谷时期,但他想起俄罗斯诗人普希金说的:“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就会到来。”还有梁启超说的:“患难困苦,是磨炼人格之最高学校。”诗人大师们的话,又使他扬起了人生奋进的风帆。

一回到大队后,老书记象亲人一样迎向他,边握手边朗声道:“回来好,回来好啊!大队需要你!我们了解你,支持你!你尽管大胆工作啊,有困难对我说!”老书记的话,让他浑身春意浓浓……

大队特意给他安排了个单独套间,外间做诊室,摆有药柜、木桌和诊察台;里间是卧室,放了木板搭的大书橱、长方桌和木板床。天地虽小,却让人感到简雅温馨,静洁舒适。忙完停当,他打开黄竹楼老师那几层纸包的书,哇,全是线装本的有:《本草备要》、《重校.温病条辨》、《温热经纬》、《内经》、《时病论》、《医学心悟》、《医宗金鑑》等古医书籍。要知道这些在当时可都是“禁书”,但也是国医之瑰宝啊。他注视着、琢磨着,对自己的老师肃然起敬起来……

  四、学歧黄术名鹊起  回婺城重塑新生

他人生崭新的一天从此开始了。每天,天才蒙蒙亮时,他就起来忙碌了。在这简陋的诊室替乡亲们医治病痛。他竭诚地将在医院实习到的知识,结合自己研习中医书的体会,为村民们排除苦痛。有时,他巧妙地把诊察台当成手术台,用高压灭菌器把器械消毒后再手术。在此,他替无数的胃溃疡患者做了穴位羊腸线埋线疗法,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他那高超独具魅力的医术美名,顿时传遍了山乡的角角落落……

没多少时间,除了自己所在的大队,连附近的大队、农场,甚至连城里的人也来到这偏僻的乡村,找他看病来了。虽有了好的名声,但他却虚怀若谷,更严格的要求自己。他始终认为,作为医生要有仁德之心,要不断提升自己的医技。有了不满足的信念,晚上,除了随时出诊,他都就着昏暗的灯光,苦研老师赠给的那些医书。读到通透处,他还把心得要点记下来……

夜深了,他看完书躺在床上,望着窗外闪烁的星月,又看着床前地面上凝霜般的月光……望着望着,不禁诗潮汹涌,自吟道:“半屋月光半屋书,一生清贫一生富。”是啊,此时的他,在物质上是贫者,可在精神上却是个富有者,因为无论环境好劣,他都会为实现人生崇高的理想而奋斗不息!让他倍感温馨的是,此处,陋室虽小,但每到晚上,知青朋友、乡亲,附近农场和五七干校的老干部,还有比他早下放在这里的老知识分子等都会聚集在这里,一杯白开水,几个蕃薯,他与大家屈膝谈心;也会从他们身上汲取许多知识。开心时,他会深情背诵唐代刘禹锡的《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他那声情并茂的投入之情,赢得了阵阵喝采叫好!

时光如白驹过隙。有一天,公社医院的领导来找蒋树康,说县卫生办和公社党委让他回医院工作,至于转正一事,待今后有机会再说。蒋树康听了忙回道:“哦,可大队需要我,还有这里有找我的病人,依我看还是留在这里做吧!”

来人中有位一脸严肃的领导说:“哦,小蒋同志,是这样的,来调你是党委的决定,此事已和你们大队书记说好,已同意你回公社医院,对此你要服从组织上的安排,至于过去的事就过去了吧……”

见话至此,他再不情愿,也只有服从了。可为何县卫办和公社党委会突然把这好事落到他身上呢?后来才知道,在一次公社党委会上,蒋树康下放的大队老书记拍案而起,他大声吆喝道:“你们这些党的干部,是如何执行党的政策的啊?如我大队知青蒋树康,他虽出身不好,但他经党教育培养,已走上了革命道路,在村里一贯表现不错,是知青中的佼佼者!另外,出身不由己,党的政策是重在表现嘛!可是,如按你们如今的做法,难道是我们党对出身不好的青年教育是彻底失败了吗?”

他的话,吼得掷地有声,句句在理,整个会场鸦雀无声。原来老书记是老革命,行伍出身,残废功臣,除任大队书记外,还兼任公社党委副书记,又是县委委员,因此他有资格参加公社党委会。他见大家没人敢发声表态,更抬高声调叫道:“各位领导们啊,你们扪心想想吧,不让知青蒋树康转正也就算了,怎么还把他赶出了医院啊?他究竟犯了何错?象这种肯吃苦肯钻研的好青年,你们恐怕打着灯笼也难找啊?……”

197511月,蒋树康终于调回到金华城里工作。作为曾经知青的蒋树康,他深切体会到底层人民的艰难困苦,知道他们的心念和希冀……他深深地感到,作为一名医生,尤其是当一名人民心目中的好医生,其担当有多重。因此,一种强烈地责任感在他的胸中升腾!他决心无论日后的顺境或逆境中,必定为之奋斗终生!

回城后,此时,一个问题反复在他心里翻腾。中医学虽有着数千年的悠久历史,是中国人民长期与疾病作斗争凝结成的极为丰富的经验财富,更是中华优秀医药文化的瑰宝。但因历史原因,它也有局限性,不能全面揭示生命与疾病本质的秘密,甚至还或多或少留有一些封建糟粕。与此不同的是,西医却很重视客观的指标依据,它的许多生化检查,先进的仪器探查,正是中医学“望闻问切”的延伸。如果将中医学视为“经”,将西医学视为“纬”,然后,将“经纬”连结在一起,那不是更能揭示出生命和疾病的本质了吗?也更能提高诊断能力和医疗质量了吗?由此,还可以避免那误诊漏诊。如能开创出这样一种“别开生面”的医学新境界,将为中华医学甚至世界医学书写出新的辉煌篇章!

由此,他向组织提出请求后,到县人民医院西医内科进修了一年余。此后他回到原单位,医术上有了不小的进步,但他仍不满足,仍在奋力进击。

这些年,特别在农村这几年,看到患有慢性支气管哮喘、哮喘、肺气肿等病人在苦痛中挣扎,还有在少年时目睹有位患咳喘病的老奶奶等惨状,他自那后心中暗下决心,定要攻克这一“顽堡”,拯万千苍生于病苦中!在当年,鉴于日本的汉医对这方面的疾病有独特的经验,他自1977年开始自学日文,并订阅日本的《汉方临床》等书籍和杂志,同时边学习边翻译了大量的资料,并在医学刊物上发表了论文和译文。经夜以继日的钻研,创出了“蒋氏化痰平喘蜜”。临床用后,成千上万个咳喘病人治愈了,一时间,他的名声大噪国内外,受到了美国、曰本、港澳台等地的哮喘病患者的青睐和好评……在看病之余,他利用点滴时间,自习读完了“高等院校”的中医学全部课程,并考取了“执业中医师”资格证书和获得了中医大专的资格。

五、苦钻研活用中医  拓新路下海创业

难能可贵的是,在学医探索的、崎岖不平的路上,蒋树康又敏锐的发现了两个问题:

一是针对当时盛行的中药加西药“叠加式”和“堆砌式”的所谓“中西医结合”,有些医生还美其名为“集中优势打歼灭战”的做法。对此现象,蒋树康力避医业界旧规,独辟蹊径,提出了让人眼前一亮的见解。他指出:“中药西药的胡乱搭配,不仅不能提高医疗质量,有时还会增加药品的毒副作用,更会浪费大量药材;再则,混淆中医或西医的疗效,究竟是什么药治愈了疾病或加重了病情,连医生也弄不清问题出在何处?由此,这也不利于总结经验和教训。”

蒋树康认为,正确地理解中西医结合应该是:“中医参考西医的客观指标和诊断,然后仍按中医学的'辨证',将中医的'证’与西医的'病’相互对照,揭示出疾病更深层的本质。也就是说,中医应坚持'辨证施治’,千万不能让西医的诊断牵着鼻子走。尤其对西医认为难愈的病,必须按'辨证’来治疗。除非在特殊情况下,才考虑中西药同用。真正的中西医结合,应该是在理论上探讨,而不是简单的中药加西药的模式。

二是在阅读日本汉医的资料时他发现,日本的许多经验都来源于中华的《内经》等古医书籍。那我们自己又何必'舍近求远’呢?”他觉得自己主攻中医学的目标没有错,但途径有些偏离了。由此,他重整思路,在之后的研习中,那日本汉医上的经验仅作参考,将主要精力投入到中医古籍原始资料上了。可要读懂和翻译古医书,要有扎实的文言文基础,尤其是古医书那些独特的字、词和语法。为此,他又攻读了《古医文》等。

俗话说得好:“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经过多少个寒暑春秋的苦读精研,他在中医学上的知识,已到了一个崭新的境界,成为了同行业中的翘楚。不久,他被评为市级先进工作者,并参加了群英会。但他淡泊名利,他的人生追求是中医学术!

此时,祖国的改革开放已如火如荼。他考虑到目前的铁饭碗,在阻碍他追求的人生目标。拿破仑说的那句:“天下绝无不热烈勇敢地追求成功,而能取得成功的人。”一语唤醒了他,毅然地作出了让人惊叹、亲朋好友为其担忧甚至反对的决定,于199011月放弃了令人羡慕的医院铁饭碗,迈上了个体行医的崎岖之路。

辞职后的第二天,还在被家人、亲朋诟病中的蒋树康,接到了“百年老店”九德堂的邀请,成为了该店坐堂的中医师。他坐堂的消息不胫而走,很快,那些老病人纷至沓来求诊,一时爆满,到了一号难求的地步。他本人也从早忙到晚,有时吃中饭都到下午二三点才能吃。因求诊的太多了,时常要前一天的晚上8点排队挂号,到第二天才能看到病。对此,他分析了下,前来求诊的病人相当一部分是金华江南一带区域,也有农村的、或是外地的。如长期这样下去,病人会非常辛苦。

经过一番分析,他认为西市街闹市区人过余集中,容易聚集过多病人,所以他后来选择离开九德堂,在当时较为偏僻的江南双鹊路开了一爿诊所和药房。这样既疏散一些病人,又给江南和农村来的病人带来了方便,更给病人营造了雅怡的就诊环境,同时也给自己腾出点时间,可继续对中医理论的研究和探索……

六、中西医融树一帜  拯苍生医德双馨

在研究中医学说上,蒋树康认为,经典的理论与丰富的实践经验一定要联系起来,要在坚持中医学说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这两点基本特点的前提下,既要学习、继承,又要仔细琢磨,大胆探索,务实创新,真正做到“传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

例如,古医书中有句“妇人乳虚”,不少医家理解为“乳汁不足”,用其方法治疗“缺乳”,结果疗效并不理想。对此,蒋树康“咬文嚼字”,仔细推敲,认为所谓“乳虚”,应为“乳房干瘪”。为什么会“乳房干瘪”呢?一则是未老先衰,二则是妇人步入老年期,在这时期在“乳房干瘪”的同时,会出现更年期的综合症,失眠、落发、干燥症、健忘症等等。故他将这一方法治疗上述疾病均获得了满意的效果。虽然书中没写明其它具体症状,但先贤圣医并无欺吾辈后学者,而是我们没去深入思考。

又如:一加拿大华侨,双脚跟部疼痛已久,经西医检查无殊,只得用“必理痛”等药止痛,但罔效。尔后又迭进滋补肝肾、养血活血中药之剂无数,亦无寸功。后邀蒋树康诊治,他辨证为阴阳失调论治之,仅用调和阴阳之剂,药仅三味,连服三剂而痊愈。此病人直呼:“中医太神奇了!”

不久,她巧遇一位朋友,也患同样疾病,她好意拿出曾经服过的药方,那人照服三剂,可无效;再服三剂,仍无效。她陪朋友找到蒋树康问其何故啊?后经蒋树康对患者诊断,开了个完全不同的方剂,药仅五味,服三剂后而痊愈了。她和那朋友敬佩而大呼:“中医太不可思议了!”

蒋树康笑了:“看似同一个病,但按'辨证’却是不同的'证’,这就是在'辨证理论’的思想指导下的'同病异治’。”

再如:一新产妇,产后浑身疼痛不已,前医用四物汤、八珍汤数十剂无效。后请蒋树康诊治,他仅用了六味药,连服三剂,立竿见影,疼痛痊愈。后她丈夫因感冒发热、恶寒、身疼痛,药仅二剂而愈。后来她发现丈夫的药方竟是和自己的相同,对此她不解地问蒋树康:“我与丈夫病完全不同,为何用同样的方也有效果啊?”

“哦”,蒋树康笑着释疑:“这也就是在中医'辨证理论’的指导下,虽不同的'病’,但却是同一个'证’,所以,我就用同一个方予以治疗,这叫'异病同治’。”

祖国的中医学博大精深,其辨证法有阴阳辨证、三焦辨证、六经辨证、八纲辨证、脏腑辨证、卫气营卫辨证等等。由此,蒋树康在研究了古代的子午流注经典学术上,结合自己在临床结果上的经验,开创性地提出“时辰辨证法”、“周期辨证法”和“经络辨证法”。

所谓“时辰辨证法”和“周期辨证法”,与现代医学所讲的“生物种”又称“生理钟”相类似,它是生物体内的一种无形的“时钟”,是生物生命的内在节律性,是由生物体内的时间结构层序所决定的。按中医学的“整体观念”,人体与天时、地理、时间都有着密切关系。对此,蒋树康将“整体”观念始终贯彻在他的临床诊断和治疗中,并加以发挥。

又如“经络辨证”的创造,完全不同于“六经辨证”。“六经辨证”是指外感病等发展过程中各个阶段呈现的各种综合症状(亦可称“症候群”),概括为“六个基本类型”,以此作为辨证论治的纲领。而“经络辨证”则是根据人体十二经络循行的部位来诊断疾病和治疗。

有一女性病人,每到凌晨二点,整个背部发冷发麻,痛苦得难以入睡,要折磨到三点钟,症状才完全消失才能入睡。此病困扰其已久,跑遍各大医院,无论中西医均束手无策,令她苦不堪言。蒋树康接诊后,对照他曾在临床上发现某些疾病,在某个特定时间段(时辰),会出现同一症状。对此,他采用特定的方剂治疗该女性的病情,她发病时为“丑”时,经他诊治,六剂药后,症状完全消失了。之后他用此辨证法治愈了无数类似的病人。

另有一女性患者,每日上午头痛头胀,两眼睑下垂、嗜睡,两上肢乏力,不想动弹,但一到十点钟,症状又完全消失,求医无数,百药无效。后找到蒋树康医之,用此辨证法施治,四剂药而愈。

后来蒋树康又将“同一时辰,出现同一症状”的“时辰辨证法”扩大到“同月同年的某一段日子,出现同一症状”的“周期辨证法”。如不论是经期头痛、经期腹泻、经期腹痛等等。还是每年每季哮喘病或咳嗽的发作,都用此辨证法治愈了。

如香港一女性未婚病人,每逢经期或经后,突然半身抽搐、倒地,呼叫不应。几分钟后,缓解神清,但全身无力,需人搀扶如厕,并描述自己晕倒时能听到家人呼叫,却不能应答,此病使病人及家人都万分痛苦和焦急。她曾先后在香港、深圳、广州等各大医院,中西医检查排除是癫痫病,但诊断不明,治疗无效。后经人指点求诊于蒋树康,他按“周期辨证法”治疗,而获显效,很好地控制了病情。她和家人千恩万谢,赞誉蒋树康妙手回春,是当代中华一神医,华佗转世。

再如蒋树康运用的“经络辨证法”。有位男性病人,两下肢的腓肠肌(俗称“足肚”),每晚抽筋不已,痛苦万分,夜不能寐,迭进西药和补钙药及中药无数,均不见效。后找蒋树康,诊断为“风入经络”,三剂而愈。

某省大医院一职工,因剧烈头痛,伴恶心频呕,又低烧不退,夜不能寐而住院。经脑脊液等项检查,诊断为脑炎,治疗后无效。又请北京脑科专家会诊治疗亦罔效。经人推荐来金华请蒋树康诊治,按“经络辨证法”施之,同时停用一切西药,二十余天后,彻底康复并能正常上班了。

还有不少患者,常有两肩及后项酸胀痛、沉重,往往被西医诊之为颈椎病等,而蒋树康却按“经络辨证法”治疗,均获得可喜的疗效。

以上诸种病案,正由于他深谙博大精深的祖国中医学术,巧用古方犹如“耍魔方”,可谓出神入化,已至佳境。如对某一方或加或减一味两味药、或仅对方中的某味药量视病情增减等等,而其主治和功效则完全不同,做到了丝丝入扣的境界。再则,他处方用药的特点药味不多,少则一味、两味,多则五味、六味,做到“少而不漏”,“少而精”。偶尔有必要时,用多味中药组方,也做到“多而不乱”。这些并不是一般功夫所能及的,正是由于他的诊断精确,巧妙用药和深谙的医术所在,无愧被人誉为妙手回春之神医!

有耕耘,就会有收获。《金华日报》、《金华晚报》、《浙中新报》闻讯多次报道他的事绩,并多次向他约稿,发表他那独树一帜的中医学观念,以及治疗和养生的方法。以他睿智的认识所报道的《与癌症和平共处》一文,深受医学同行及求医者的一致好评。

 七、学有成名冠香江  育新才家国情怀

199111月,第二次去香港探亲的蒋树康,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香港中文大学的一名教授因患有慢性支气管炎,经人介绍,求诊于蒋医师后,多年的顽疾治愈了。随后,其父的夙年胃疾和夫人的妇科病经他的治疗也痊愈了。再者,大学的另外几名教授因病又经他的诊疗而治愈。对他那独具魅力的医术,教授们除了非常感激,更多的是惊讶,尤其是当了解到他非医学科班出身,完全靠自学成才,更添敬佩。他们就热情主动地邀请蒋医师去大学访问,参观了医学生物实验室等处。

在这次访问参观时,正在研究中医脉象的几位教授就有关难题,与蒋医师进行了探讨。蒋医师独特的见解和渊博的中医学说,使他们大为震惊。不久,该系的主任了解到这一情况,主动邀请蒋医师再次访问大学。

经过交流,系主任邀请蒋医师讲学,内容为《哮喘》和《中医养生学》。当时前来听课的有医药、生物、体育、哲学、数学、中文、经济等专业的教授和校、系等领导。在讲学结束不久,他又接到该校的书面邀请函,并在信中强调说,此邀请函是通过对蒋树康的医学能力测试和验证后才决定的,他们热情忱邀请蒋树康到香港讲学并参加对中医课题的研究。但是,当时中国批准去香港讲学两年的程序非常严格,此次讲学从199112月直至199511月,历时四年,才获得国务院港澳办批准他赴港讲学。

对此,香港中文大学的教授们说:“蒋树康中医师是第一个登上香港中医学讲坛的浙江人。”浙江省卫生厅中医管理局局长,在与蒋树康交流了中医学观点后,语重心长地说:“你有资格代表浙江中医走出国门,你要为我们浙江争光!”如今,祖国的中医学事业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发展迅猛,他要珍惜大好机遇,奋力钻研,为中医学在疑难病治愈上有所突破、有所创新。1995年至1997年期间,蒋树康在香港中文大学讲学和从事课题研究。

该大学医学生物研究的目标是达到“无创伤性检查”,研究的课题是“脉象仪”。蒋医师认为,中医诊断一个疾病,必须坚持前文所说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这两个基本特点,“整体观念”诊断疾病,一要考虑到人与自然(包括天气、居住地域、环境、时间等)的关系和人体本身各器官的组织联系,各人的体质、饮食、睡眠、起居等关系。“辨证论治”是要通过“望闻问切”即“四诊”收集来的资料,再综合“整体观念”,系统地分析,归纳和概括,然后确定“证”(注:“证”并非“症状”,而是一个特定的“症候群”的统称。)“辨证”后才“论治”。故“望闻问切”仅是收集资料为诊断前做的准备工作,而“切”(即包括了“切脉象”等)又仅是“四诊”的一小部分,“脉诊”在收集病情资料中固然重要,但不是唯一的标准。中医学中的“辨证”是需要全方位的、“立体”的思维,即“辨证思想”。所以,单独一个“脉诊”,是远远不能诊断一个疾病的,更不能“辨证理治”的。故仅凭“脉象仪”去作为“无创伤性检查”,出发点是善良,但不可能实现的。蒋树康直言不讳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扼止了校方盲目投资,节约了大量的资金。他的这种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严肃认真的学术作风,以及不图谋个人“饭碗”的高尚品德,得到了校系领导和同事们的高度赞扬。故在2001年,该大学的领导真诚地向香港浸信会大学和附属的浸信会医院推荐了蒋树康。该校、院的领导向蒋医师发出了热情的讲学邀请。在2001年——2003年间,蒋医师再次赴港讲学。此时,正逢定居香港的儿子蒋烈阳从浙江中医学院毕业,蒋医师在讲学之余,帮助他在香港复兴了“中国中医药业.养颐堂”。(据说唐初,蒋氏祖先曾在绍兴开办养颐堂药业,后因战乱而停业。)”

他在大学讲学期间,以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授课方式,以活生生的病例去探讨解释枯燥难懂的中医学理论,深受学生们的喜欢。以他自己的话说,他是从“第一线”去的人。

 八、多才艺虚怀若谷  自比竹悲悯情怀

数十年来,人们只看到他“医术精湛”的耀眼光环,其实他那书画、诗才、美文等造诣,更是了得,他身上迸发出的无限超能力,让人惊叹敬佩不已!如他那垮域大气的书画,以“润物细无声”的初衷授人以渔,与人共享;以诗、书、画表达出他那温暖善良的炽热情怀。他识解慧敏,认为中国画与中医学均属“中华文化的四大国粹”,它们两者之间在哲学方面有共同点。为此,研究中国画和中医学,可使之融通升华。在研习中国画时,也可促使中医学识步入新境。

他的过人识解,即被《浙中新报》等报刊,以《老中医蒋树康的国画缘》为题,大篇幅报道了他的事绩和论点。蒋树康认为,绘画、书法,既可陶冶人们的高尚情操,亦可保健养生,是最好的休养方式,更是很好的治疗方法。尤其对一些慢性病、老年病以及失眠、忧郁症等,效果明显。

工作之余,他爱画百姓喜闻乐见的如:南瓜、丝瓜、花卉等。还有:蝉、螳螂、天虫、蟋蟀等昆虫。秋菊、雨后芭蕉、老屋等也时常入他的画中。他尤喜画岁寒三友,特别是竹,苍劲有力,浓淡相宜,古朴风雅。如:风竹、雨竹、雪竹、晴竹,又有:竹笋、幼竹、新竹、老竹、孤竹和幽篁等等。

他认为:竹恬淡虚洁,深居山涧,扎根破崖。清华其外,淡泊高雅,中空外直;况且与世无争,无媚俗之态,经岁寒而不凋,历酷暑而不枯,任凭风霜雨雪,清介坚劲,自强不息。更为可贵的是,它不求索取,却能在酷暑给人一片清凉芳馨;在隆冬万卉凋零时,仍予人万千葱翠!此也是画者所追求的精神和情操!

数十年来,蒋树康的人生之路,有苦难也有甜美。也正因为如此,造就了他那坚韧不拔的性格、顽强拼搏的精神,还有高尚的医德情操,和远大的为祖国的中医学发展作贡献的人生志向。特别是他那过人的求知,力臻完美的毅力,不正像诗人郑板桥所写的《竹石诗》吗?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南西北风。”

众所周知,竹子是高风亮节、坚贞不渝的象征,更是有着人生中的不屈不挠,富有弹性生命力的韧性、顽强精神的代表。竹子的虚心亮节、潇洒挺拔,被世人用来形容君子风度和人的品格。由此,也成为蒋树康以咏竹、画竹、写竹来赞美竹子,表达意向。蒋树康常以竹子自励,崇尚清华淡利,在中医学界默默耕耘了半个世纪余。在他所画的诸多竹子画作中,他曾题字:

“淡烟古墨纵横,

写出此君半面,

不须日报平安,

高节清风曾见”。

有新闻媒体约稿时,他倾尽所知,无偿提供辛苦所得,如:夏季养生、秋季保养,以及癌症患者的饮食保养等,刊于报端,造福社会。

2013年,那场突如其来的“非典”肆虐时,广大民众都以板兰根熬汤防治,到了“全民服用”的局面。此时,他刚从香港探亲回家,见人人在抢购板兰根防非典,作为学中医多年的他,觉得不能坐视此乱象而不为了,正在情急中,《金华日报》主编闻讯后亲自专访了他,并以《防治非典药方人人都可用吗》一文刊于报上,提出了“辨证预防”的观念,及时扼止了当时盲目用药的无序情景。

他始终不忘学医初衷,为解除民生苦痛而奋斗不懈。数十年来,他坚决拒绝病人送礼送锦旗。他认为,病者负担已重,再不能为弘扬他而再加重所负。他这一腔医者“仁德情怀”,我们从他所画的竹子,仿板桥诗中能听到他的心声:

“卧听窗外萧萧竹,

疑是病家呻吟声。

吾辈应有慈悲心,

一枝一叶总关情。”

由诗,可见他那“拳拳之心”。他还有竹子样的“韧性”,他把深受民众欢迎的“蒋氏化痰平喘蜜”再加以改进,拓展了应用对象,如:过敏性鼻炎、荨麻疹、过敏性紫癜等用后都治愈了。他虽医术高超,却仍虚怀若谷,永不满足。他常说自己治病是医生的天职,做点贡献没什么好赞扬的。他还说“如吾辈,沧海一沫;如我者,原野一莎也。”他并以“沫莎”为笔名,寄托赤诚情怀。他对医术精益求精,严格要求自己,他常说:“天下无不治之病,其不治者,乃我之心未尽耳。”

在中医教学的同时,他常说:“我们事业的宗旨是为拯救生命,而不是想挣多少钱,想什么地位。不仅自己要做好,也要后继有人,更要让后人来超越前人。”此正如郑板桥《新竹》诗那样:

“新竹高于旧竹枝,

全凭老杆多扶持。

下年再有新生者,

十丈龙孙绕凤池。”

在处世为人方面,他赞美竹为“清品,以清为贵”,他的人生一路走来,始终秉承淡定、豁达的胸怀;身处逆境时,他能承受压力,不悲观、敢拼搏;适逢顺境时,他不骄奢,鄙视“恃才傲物”;特别是在他颇负盛名时,仍与民众同呼共融,和谐唯美。正如他所说:“我本身就是一个人生健康路上的清道夫,也是一介布衣,没有什么好赞美、可骄傲的。”此也可从他所写的诗中看到他的情怀:

“劳碌一生已成翁,

功名富贵如夕潮;

闲住海塘比半仙,

爱听流水伴渔樵。” 

 九、尾  声

201510月,定居香港的蒋树康医师从香港退休返回故里金华,年已古稀本该享清福的他除了在钻研中医学的道路上辛勤耕耘之外,每周还安排一定的时间仍在自己的诊所坐诊。按他自己的话说:“病人还需要我,我也离不开病人。”半个世纪以来,他一直往返在芸芸病患之中,呕心沥血的为病人服务,正如他曾为香港养颐堂写的“堂旨”:

“齐家立本,务求心诚。医以行善,不可欺人。药可活人,七级为屠。贫富贵贱,一视同仁。老弱妇孺,席上为珍。活人一命,终生无忧。采集务真,修练务精。严以律己,宽以待人。闹市有虎,静处宜身。来如风雨,去似微尘。莫道己长,须念前贤。一年计春,一日计晨。家盛在和,业成在勤。散财聚心,克己厚人。守中无言,怀玉不炫。养颐之福,子孙永年。”

也正如蒋医师的同事,原香港中文大学教授、马来西亚南方学院院长郑良树先生亲笔题字并雕刻的牌匾上的,那金光闪烁的“济世爱人,功同良相”的八个大字,他的这种精神,是值得我们为之一书和赞美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大诗人屈原的话在激励着他,在人生的绚丽多姿的春光里,为祖国的中医学事业,他还要再奋力拼搏,不敢有丝毫懈怠!

据我了解,蒋医师在工作之余,仍在苦读医书,撰写论文,笔耕不辍;并写诗、歌词和创作书画,以调节紧张的工作,真可谓诗书饱读,锦绣于胸。颇为出彩的是他那些功力非凡的书画作品,浓淡相宜,格调高雅,寓意深远,每一幅均流溢出他在书画艺技上,炉火纯青,卓尔不群的建树和美姿!从作品也可展现出他那博大的胸怀和闪烁着睿智的气度。他曾说过:“人生犹如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春天虽是五彩缤纷,但偶尔也会有春寒;秋天虽有落叶的凄凉,但更有丰收的喜悦。”我们应该明白:

“没有经历寒冷,

岂知温暖的可贵?

没有履历困苦,

岂知幸福的不易?”

纵观他的一生,当他遇到挫折苦难,也有过无助渺茫。特别面对迎头而来的狂风猛雨,家庭的落败,世态炎凉,人情冷暖,他也曾低沉彷徨。所幸的是,他很快走出了人生低谷,抛掉那消极的包袱,将之转化为积极前进奋搏的动力。“祸兮福之倚”,他认为中国的《史记》和《资治通鉴》两部巨著,都是有志气的人在人生最痛苦、最不得志的境遇中写成的。看来,人受打击遇困苦并非坏事,它可以将坏事变成好事。由此,面对荣誉成就,他没有丝毫的骄傲,反倒更加努力,绝不松懈。他这样做是对的,没把“功成名就”当成继续前行的人生包袱。在堆满花环的前进路上,他时刻警惕“福兮祸所伏”的古训,秉承戒骄戒躁,始终不忘努力奋斗之座右铭。他这样处世为人,也许和他行医一直坚持辨证的、科学的看待事物有关。诚然,他的成功也不是老天所赐,那些坎坷的经历,那些人生的低谷和打压,每艰难的前行一步,他都把它看成迈向成功圣殿的台阶……令人感佩的是,经历了二十多年的坎坷磨难,不受待见的他,本有理由会心有芥蒂和怨恨。但他不忘少年立下的壮志初心,传承从父辈就有的那份仁爱美德,赤子之心,楚囊之情。此时,他以坦荡、真诚的语气对笔者说:“我热爱党、热爱祖国和人民。我是祖国和人民的儿子。祖国是母亲,哪有母亲曾错待或错打过儿子,儿子就一辈子仇恨母亲的事?母亲始终是生我育我的母亲,我理应把毕生所学报效祖国母亲和人民!”他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他那种“我以我血荐轩辕”的一腔热血,报国情怀,生动践行书写出一个大国医者应拥有的拳拳挚情!

在笔者告别他时,他颇为动情地握住手说:“没有苦难和血汗的洗礼,就没有我们这一代人坚毅的性格,顽强的精神,也就没有我们今天的成功!年轻时,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总保留着一块碧绿的、柔软的情感芳草地,祈盼着爱的抚摸;当今的我们已步入人生的秋收期,已进入这块茵绿的芳草地。秋天已将落叶与果实和盘托出献给了我们,我们应尽情享受了。这就是我们永恒的乐观、知足和豁达的所在。”但愿我们这一代人精神永恒,其香如故!此正是“落花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啊!

蒋树康在红枫树下

 

蒋树康创作的画作

 

在大学门口留影

 

在香港养颐堂

 

在香港中文大学与美籍中美文化学术交流中心主任李达三先生一起,受他的邀请访问,交流中国国粹之一中医学。

【作者简介】邵诚民,男,浙江金华(祖籍东阳南马紫溪村)人,19695月曾支边内蒙古,1976年秋调回金华,1979年开始在省内外报刊发表文学作品,著有诗集《送你一朵玫瑰》、《人生不是梦》;文学作品集《七彩人生》;长篇文学传记《邵飘萍传》等书。现为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医快速辨证法
本能系统论15——本能系统医学与传统中医辨证法的关系
中医快速辨证法[给力][玫瑰]
【转载】​中医脏腑辨证法分享
中医脏腑辨证法分享
极简辨证法,让你半分钟分清几种虚证 #中医 #辨证 #中医科普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