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老子》:回归于“道” | 荐书
转载请在文末留言
《老子》:回归于“道”

[日] 神冢淑子 著 张葹 译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1-11

ISBN:9787108072184 定价:39.00元


【内容简介

日本著名学者的经典解读,有趣好读的大家小书;追溯《老子》的思想根源,揭示《老子》的当代读法。

如果没有《老子》,人类思想史一定与现在完全不同。老子的主张深受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读者的欢迎,其中就包括欧美和日本。本书以千百年来人们发掘出的有关《老子》成书线索材料为依据,以“道”这一个词为中心,以思辨的态度重读这部经典,试图帮助现代读者剥离众多诠释和解读,重新审视经典,了解如何让经典为自己所用。

【作者、译者简介】

神塚淑子,1953年生,日本兵库县人,东京大学文学博士,名古屋大学文学研究科教授,研究的主要兴趣为中国哲学,著有《六朝道教思想的研究》等著作。

张葹,文学博士。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现于西华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任教。

【目录】

序 言

第一部分

书籍的旅程 作为中国宗教思想的基轴

第一章 《老子》诞生之谜

第二章 如何解读《老子》

第三章 老子与佛教 

第四章 老子与道教

第二部分

解读作品世界 《老子》的话语 

—“道”之教诲

第五章 始于“道” 

第六章 回归根源之“道” 

第七章 对文明的警告

第八章 “圣人”之治

第九章 知足;柔韧地生活

尾 声

参考文献 


【选摘】

老子的独白(《老子》第二十章)

关注人类文化、文明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描绘出近似于太古之世的“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并且提出回归于“道”才是人类真正的生活方式的老子,意识到自己的想法与世间之人是不同的。对于无法与世人抱以同样的思考方式生活的自己,老子感到深深地叹息。在叹息的同时,老子写下了如下内容。第二十章亦是“老子的独白”之章。

绝学无忧,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儽儽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

俗人昭昭,我独若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如果停止学习,就不会有忧愁。“唯”声与“阿”声,有多大的差别呢?善良和丑恶,又相差多少?世人所畏惧的,我也不能不畏惧。茫然、漠然,好像没有尽头。

众人好像都兴高采烈,如同去参加鼎盛的宴席,如同春日里登上高台眺望美景。只有我独自沉默安静,无动于衷,如同还不会发出嘻笑声的婴儿。疲倦,好像没有归宿。每个人的所有好像都有富余,而我却像失去了一切。我的心是一颗愚者的心,迟钝而又茫然。

世俗之人都明亮明晰,唯独我模模糊糊。世俗之人都干脆果断,唯独我混乱含糊。如同在海上般轻轻摇动,如同轻风飘扬不止。众人都有所作为,唯独我顽固而鄙陋。唯独我与世人皆不同,我重视着养育着我的母亲(“道”)。

此章“我”字出现了七次。前文也提到过《老子》中屡屡有“吾”“我”出现,仿佛直接向读者讲述一样。其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就是此章。老子仔细审视了自己,并毫不掩饰地述说了自己内心的想法。此外,这章多次使用押韵和对句,酝酿出如诗般的节奏。

此章可分为三段。“绝学无忧”是第一段的开始,表达了对世俗之人价值观的批判与怀疑。“学”是指儒家提倡的仁义道德与礼仪的学问。重视“学”是儒家的一大特征。老子毫不客气地指出通过学习来灌输知识,并不会使人幸福,反而会成为忧郁的原因。因为在老子的思考中,通过学习被教导的仁义道德与礼仪,以及所积累的知识和智慧使人离“道”越来越远。第四十八章中也提到:“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意思是,比起求“学”以增加知识,修“道”减少知识更为重要。烦琐的礼学、以出仕和荣达为目的的学问,都会让人逐渐远离“道”。迷失“自然”的本性。还不如逐渐地减少知识直到“无为”的境地,从而获得“无为而无不为”的力量。老子认为这种做法更值得期待。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这句话的意思是礼仪正常的应答方式与失礼的应答方式究竟有多大的差别呢?在儒家之“礼”中,应答时“唯”比“阿”更符合礼仪。但是老子却对此抱有疑问。老子进而对世间通常意义上的“善”与“恶”也提出了疑问。《老子》第二章中,详细地表达了老子对世间常识的怀疑:“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这个世间事实上充满了美恶(美丑)、善不善、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乐器的音色和人的声音)、前后等相对之物。人们对美的事物感到喜悦,认为善的事物就是好。然而,这些能称为真的美?真的善吗?美的存在是因为有丑(恶),善的存在是因为有不善。所有的事物都是相对的,需要相互依存才能成立。从根源之“道”的立场来看,现象世界事物之间相对性的差异几乎接近于无。但是世人却忘记了事物的相对性,将其中一方当作是绝对的好。这样的价值观被确立以后成为了世间的常识。对于这种世间常识,老子从根源上产生了质疑。尽管如此,老子作为世间之人,也无法全然无视这些现象,即“人之所畏,不可不畏。”然而,这也是没有止境的。

以“众人熙熙”开头的第二段和以“俗人昭昭”开头的第三段都是在嘲笑自己与世间之人的不同。快乐活动的“众人”与总是无动于衷的“我”;做事麻利的“俗人”与总是含糊拖沓的“我”。第二十章的七处“我”中,有六处在“我”后面都有“独”字。“我独”一词在此章中反复出现,更能加深老子孤独忧愁的印象。“我”字后面没有“独”字的是第二段的最后一句“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倒装手法的使用,使这句话得到了很好的渲染。老子在“泊兮”“儽儽兮”“沌沌兮”“沌沌兮”“澹兮”“飂兮”中反复使用“兮”字的同时,也在思考着应该怎样形容自己的样子。老子在孤独和忧愁中客观地审视自己,并通过诗一般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虽然他明确地提出了“绝学无忧”,但也不难想象出老子是学问很高、极有才能的知识人。

第二段和第三段浮现出老子独自感叹自己无法像世人那样生存的身影。然而,老子最后却决定要一生贯彻自己愚钝而不知变通的生活方式。第三段的最后一句“我独异於人,而贵食母”渗透出老子对自我坚持的默默自豪。“食母”一词中,“食”为“养”之意,养母是指养育万物的“道”。此处,王弼注释为“食母,生之本也”,河上公注释为“食,用也。母,道也”,也就是说“食母”就是“用道”之意。此外,也可以将“食母”解释为“被母亲养育”。总之,老子的独白可以总结为,领悟到根源之“道”的老子决意一生以“道”的方式孤独而高洁地生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共读】《道德经》第二十章
《道德经》第二十章
《道德经》通读 第二十章
《老子释微》——第二十章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二十章
《老子》二十章绝学无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