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的士司机和人生意义感的来源
来这里找志同道合的小伙伴!

| 图片来源:Hollywood Reporter


的士司机和人生意义感的来源


提要(太长不看版):

1. 自我和关系是人生意义感最普遍也最重要的两个来源;

2. 人生意义感的其他来源还包括宗教、社会贡献等;

3. 意义感的构建离不开所处文化。相较于其他文化的人们,中国人的人生意义感来源有一些独特的维度。

我的一个职业习惯是逮着机会就要问人,你觉得你的人生有意义么?1到5打分的话你打几分?你觉得你的人生意义在哪里?我倒也不是很呆,知道此类问题的特殊性,所以在推出问题之前通常还会进行一番铺垫。因为几乎没有社交生活,所以被我骚扰的对象大都是的士司机。尽管这种谈话既冗长又烦人,所幸中国的的士司机,又健谈又富有思想,常常给我意想不到的惊喜。答非所问之余,倒也不乏真知灼见。

 

最严重的偏题,往往出现在此类高谈阔论中:人生的意义来自于对社会做贡献,一个人活着,总应该blablabla…我问的是他个人的人生意义感来源,他给我的却是政治正确的标准答案。哪怕讲自己活着的意义就是健康地活着,也比这个答案要可信得多。我当然不是说没有人真正认为自己活着的意义在于服务社会,但这显然不是一个正常社会中大部分人时刻挂在心头的想法。人们觉得社会期待这样的答案,人们也觉得一谈到人生意义,就必须上纲上线,严肃又高尚。这是让人生意义感这个原本稀松平常的问题,显得矫情和伪善的原因之一。

 

我们可以通过两种方式考察人生意义感的来源。一是直接询问人生觉得是什么让自己的人生有意义,或者给出一个列表,让人们评价在多大程度上列表中的事物带给他们人生意义感。这种做法考察的是人们关于人生意义的lay theory,目标在于得到他们头脑中关于人生意义感的想法。但人们所认为能够给他们带来意义的事物,未必真正能够带来意义。尽管如此,这种工作仍然是有价值的,因为对意义的追求会引导个体的行为,我们可以从对意义来源的理解中窥见人们生活的部分动力。另一种方式是直接看某个变量与人生意义感水平之间的相关,或者通过实验操纵某变量,看它在多大程度上会影响到人们的意义感水平。此类研究得到的是相对客观的证据。但在主观上,人们可能认为也可能不认为这些变量是他们的人生意义感来源。

 

真正被提及最多且影响最大的意义感来源,是我们生活中最寻常的那些方面:自我和关系

 

01

意义感来源:自我和关系


自我在心理学中是个超级大IP,包罗万象。如果你问人们是什么让他们觉得人生有意义,他们的回答中常常会包含目标、梦想、个人成就、自由、自主、认识自己、自我成长、自我接纳……这些统统都是围绕着自我的概念。总结起来,人们认为有意义的生活的一部分,是可以自主地追求自己所珍视的目标,并在此过程中,认识自我并获得自我成长。

 

客观上也是如此吗?对自我进行研究的一个麻烦是关于自我的概念实在太多,而各实验室用的术语彼此重叠又不尽统一。比如,有些研究者专门关注所谓的真实自我(true self)和本真性(authenticity),他们得到的研究结论是真我是意义感的重要来源。当人们认为他们的行为符合他们内在的真实自我(being authentic)时,他们能体验到更高的意义感,反之则会降低意义感。有些研究者,比如之前提到过的Ryff,则喜欢自我成长这种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的变量。而Baumeister用的词是自我表达(self-expression)。说到人生意义的来源,他也提到过Bandura的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在自我决定理论(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SDT, 社心最宏大的理论之一,网址:http://selfdeterminationtheory.org/)的研究者眼中,自主(autonomy)需求的满足是人生意义感的一个来源。这林林总总,似乎很难一言概之。

 

对个人目标追求的研究更为清晰一点。这些研究常常以SDT为框架,主要观点是追求个人目标是否会增进意义感取决于目标动机和目标内容。具体来讲,相比在外界控制下所追求的目标,追求自主选择的与自身价值相一致(self-concordant)的目标更可能带来意义;相比外部目标(extrinsic aspirations, 如物质财富、社会声望、外表吸引力等),追求能直接带来心理满足的内部目标(intrinsic aspirations, 如自我成长、人际关系和社会贡献等)更可能带来意义。

 

那么为什么自我和个人目标对于人生意义的建构如此重要?不妨看看Baumeister在其<meanings of life>一书中的解释。他认为,在以往的社会中,人们总是依赖宗教或是社会推崇的其他意识形态,来提供一个理解生命的框架。紧密的社会结构和严格的思想控制免除了个体自身建构意义的努力。但当社会趋于多元,外界控制降低,多种声音纷杂时,人们要何去何从便转变成了个体的自主选择。公共空间在缩小,个体权力在增加。人们越来越关注自我,越来越把人生的重心放在自己的喜好和追求上。人们相信,应该自己决定人生的方向而不是追随他人或社会规范。没有自我意志从被鼓励变成了一种道德批判。在此情形下,人们崇尚自主,并围绕自身目标建立人生意义便自然而然了。

 


我觉得他讲得很有道理,但不能十分肯定的是,追求自主和个人目标,或者认为自己掌控的人生才更有意义,到底是时代的产物还是根植于人类内在的永恒追求?时代可能会影响自我的重要性,但我怀疑,正如SDT理论所认为的,哪怕在最严苛的时代,对自主的渴求也是不会消亡的。

 

但人类并不是独行侠。群居天性让生活的另一方面不仅成为我们快乐的源泉,也是意义感的源泉,那就是,与他人之间的温暖而持久的关系。

 

在人们对人生意义来源的回答中,提到与关系相关的词汇不胜枚举。人们承认,是爱、关心、照顾、支持、家人、朋友、恋人…让他们的人生变得有意义。如果让他们在量表上进行评价的话,与人际关系相关的条目也常常位居意义感来源之榜首。人们渴望和珍视真正相互理解和支持的人际关系。而从研究结果来看,人际关系尤其是与家人和朋友之间的亲密关系对个体身心健康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为过。很多优秀的社会心理学理论围绕着关系的重要性而展开,比如依恋理论(attachment theory)和社会测量理论(sociometer theory)。很多实证研究都得到,对关系或归属需要的满足能够增进人生意义感并带来多种多样的积极后果。持续了75年的哈佛大学幸福研究,也验证了亲密关系的积极作用。而反过来,大量的实证研究也表明,被社会所拒斥,或缺少重要的人际关系,会给个体的身心健康带来诸多负面影响,其中一项就是觉得生命失去意义。

 

这里很想指出的一点是,对人际关系尤其是家庭关系的重视并不是中国文化所特有的。比如,在一项对美国大学生的调查中,当要求选出一项最能让你觉得人生有意义的事物时,68%的被调查者选择了家庭。这个比例,超出我对中国大学生的调查中所发现的。事实上,我并不认为中国人相较而言更热爱家庭。儒家之所以重视家庭关系,是因为家庭关系在维系社会等级和秩序中的重要位置,而非家庭的情感价值。

 

总之,这部分的研究证据表明,生活中有点个人的小追求和一些相爱的人们,便已经建立起了人生意义的基石。

 

02

意义感来源:宗教


提到意义感不能不说到宗教,因为宗教的起源本就在于帮助人们理解自己的生命,建构生命的目的和价值。尽管从全世界范围来讲,信教的人数在减少,人类社会越来越趋于世俗化。但在一些国家中,宗教仍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信仰宗教的人往往报告宗教是他们的人生意义感来源,而人们越笃信宗教,就会报告越高的人生意义感。这个趋势不仅在个体层面,在国家层面亦如此,也就是说,宗教信仰越虔诚的国家,国民的平均意义感水平也越高。

 

但是,这里有个有趣的现象。请看下图,数据来自盖洛普的一项大型跨国调查。从图中可以看到,越贫穷的国家,人民所报告的人生意义感就越高。


来源: Oishi & Diener, 2014

 

而背后的机制是:越贫穷的国家,人们也越虔诚地信仰宗教。贫穷增加宗教信仰,宗教信仰带来意义感,而意义感则进一步减少自杀率。


来源:Oishi & Diener, 2014

 

这是不是说,人类总需要一点超越自身的精神寄托来保证人生意义感不会崩盘呢?毕竟,在强大的宇宙面前,个体何其渺小。对自然界的征服,科技进步和物质财富的积累令人类变得自大,然而人类一自大,却又难免内心空虚,需要比自身更强大的力量来填补。

 

所幸宗教只是超越自我的一种方式,我们也可以不抬头仰望,而是俯身助人。

 

03

意义感来源:社会贡献


的士司机们所热衷谈论的社会贡献确实是人生意义感的一个重要来源。但在开放式问卷中,人们提及社会贡献的频率远低于自我和关系。而从量表中来看,对社会贡献的认同程度也远低于自我、关系和宗教。人们相对并没有那么热衷社会贡献,也很少有意识地想要去通过服务他人来实现人生的意义。

 

但实际上,社会贡献对意义感所产生的影响,可能比人们所认为的要更大一些。相对于快乐,意义更多来源于我们对社会和他人所产生的积极影响,而非我们自身获得了什么。比如,当帮助了他人之后,个体会体验到意义感的提升。在工作领域中,大量研究表明当个体觉得自己的工作能够造福社会时,他们就会体验到更高的工作意义感。一项常用的工作意义感的测量量表the Work and Meaning Inventory(WAMI)中,甚至包含了社会贡献这一维度,它与个体的意义感体验之间具有高度的相关。

 

04

意义感来源的独特维度


意义是人们建构出来的事物之间的联系,它必然为文化所塑造。因此,在不同的文化下,人们的意义感来源不尽相同。中国人所报告的意义感来源几乎不涉及宗教,但是,我们也有一些独特的维度。

 

比如,文化教养。在我调查的大学生中,一些被试会提到,他们人生的意义在于读书、审美、艺术、修身养性、精神享受。我认为这是个很特别的维度,且把它理解成儒家文化熏陶的产物。另一个特殊的维度是,一些被试会提到,人生的喜怒哀乐,各种各样的生活经历,都是人生的意义。这也是非常独特的,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违背了意义本身的定义,即具有方向性和价值判断。我不十分相信他们真的认为所有的经历均能带来人生意义,但还是理解和欣赏这种生活理念:并不一定需要刻意去追求某些目标或成为有价值的人,但也不是随波逐流,消极应对,而是顺势而为,且行且珍惜。在我的论文中,我将之解释成道家文化的影响。即便人们不能真的做到全盘接受人生的所有遭遇,我也认为,这种思维对我们的心理具有保护作用,使我们能更从容地面对人生。

 

总之,人生意义的来源多种多样,由文化所塑造但也受到个体独特生活体验的影响。除了以上讨论的这些,还有很多个性化的维度,比如做个有钱人,比如健康的身体、比如免于恐惧、比如看星星,甚至有些人觉得过得开心就是意义。毕竟,谁能规定一个人必须认为他的人生意义来自哪里呢?唯一值得注意的是个体认知和研究证据之间的差距。当个体认为某些事物能够带来意义带实际情况却不是时,难免叫人失望,而与之相反的情况则显得有些可惜。比如,并不是所有的目标追求都能带来意义。而更多地帮助他人,会增进人生的意义。

 

说回的士司机。可能在没做心理学研究之前,我跟他们的谈话会正常一点。记得那是十几年前我刚刚大学毕业不久,有一次在深圳跟朋友一起坐车。司机是个青年男子,车上放了一张照片,照片上是三个差不多大小的娃娃,两三岁的样子。我们有些好奇,便问他:这些都是你的小孩吗?回答说,是的,三胞胎。女儿最先出生,体重还算正常,直接从医院抱回家了。两个儿子都太轻,在医院保温箱放了一个月。这是给他们一起过生日呢!我跟女儿要亲一些,因为她从生下来就在身边。生这些孩子真的好辛苦,幸亏我老婆身体好,挺过来了……

 

我至今记得这件事。我大概会永远记得这件事。


 

在继续讨论人生意义之前,将推出华南师范大学心理系滕飞教授应我之邀撰写的关于女性心理健康的文章,文中将着重讨论外表对于女性的意义。滕教授近年来一直专注于女性物化(objectification)方面的研究,在此领域有多篇高质量SSCI论文发表。敬请您关注。

 

参考文献:

Lambert, N. M., Stillman, T. F., Baumeister, R. F., Fincham, F. D., Hicks, J. A., & Graham, S. M. (2010). Family as a salient source of meaning in young adulthood. The Journal of Positive Psychology, 5, 367-376.

Oishi, S., & Diener, E. (2014). Residents of poor nations have a greater sense of meaning in life than residents of wealthy nations. Psychological Science, 25, 422-430.

Solomon, S., Greenberg, J., & Pyszczynski, T. (1991). A terror management theory of self-esteem and its role in social behavior.In M. Zanna (Ed.), 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pp. 93–159). New York, NY: Academic Press.

Schlegel, R. J., Hicks, J. A., Arndt, J., & King, L. A. (2009). Thine own self: true self-concept accessibility and meaning in lif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96, 473-490.

Schnell, T. (2011).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meaning–making: Considering the variety of sources of meaning, their density and diversity.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51, 667–673.

Steger, M. F., Dik, B. J., & Duffy, R. D. (2012). Measuring meaningful work: The work and meaning inventory (WAMI). Journal of Career Assessment, 20, 322-337.

Steger, M. F., & Frazier, P. (2005). Meaning in life: One link in the chain from religion to well-being.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52, 574-582.

Van Tongeren, D. R., Green, J. D., Davis, D. E., Hook, J. N., & Hulsey, T. L. (2016). Prosociality enhances meaning in life. Journal of Positive Psychology, 11, 225-236.

Zhang, H., Chen, K., Chen, C, & Schlegel, R. (online first). Personal Aspirations, Person-Environment Fit, Meaning in Work, and Meaning in Life: A Moderated Mediation Model. Journal of Happiness Studies.

Zhang, H., Sang, Z., Chan, D. K. S., Teng, F., Liu, M., Yu, S., et al. (2016). Sources of meaning in life among Chinese University students. Journal of Happiness Studies, 17, 1473–1492.


编辑:潘雨    江祥雪      


· · · · ·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优秀人生:《自卑与超越》精华版
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
用《大学》之道对抗浮躁
自卑与超越第一章 我们对于意义的追寻
你的人生有信仰吗?
宗教信仰对人有哪些影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