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马正平《当代写作思维训练教程》第七章 人格恢恢文格恢恢
马正平《当代写作思维训练教程》第七章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1307 更新时间:2006年01月04日


http://www.zuowenjiaoxue.com/Article/TypeArticle.asp?ID=2133


第7章 人格恢恢文格恢恢

——写作人格动力和心灵空间培养与训练

 

 

1、教学要求:培养学生高远的人格心灵背景和精神空间,为个体写作提高强烈的写作精神动力。

2、训练重点:怎样在阅读、鉴赏和经历、阅历的过程中进行人格背景、心灵空间的建构。

3、训练难点:写作主体真、善、美的人格心灵结构的建构。

 

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章者,殆未之有也。

——王国维

小说是作家灵魂的自白,多么高明的作家也不能用笔墨把自己的灵魂和人格包藏起来。

——蒋子龙

 

第1节 写作主体人格的构成

 

一、写作表达的人格化

从古至今,人们都把“能说会写”者视为是“能人”。这里“能说”中的“说”就是话语;“能说”就是会表达。这里的“会写”中的“写”即是“写作”;“会写”即是善于写作。在现实生活的芸芸众生中,会表达的人并不普遍,善于写作者更是寥寥无几。因而,能说会写作者才成为了能人而为众人所敬重。

从表面上看,能说会写作者不过是善于运用语言来表达,他们的语言能力比一般的人要强些而已。但就实质看,问题并非那样简单:能说会写作者都是具有善于驾驭语言的能力的人,但为什么能说会写作者精于驾驭语言,而不会说、不会写的人在表达时难于驾驭语言呢?还有一个最现实的生活现象是:不少能说的人往往不会写,而许多善写的人却不会说,真正既会说,又善于写的人却并不多。这种“能说”与“会写”相分离的现象又揭示了什么呢?

其实,虽然“能说”、“会写”都属于语言表达,但它们之间却有空间性与时间性之分:前者属于空间性语言表达,后者属于时间性语言表达;空间性语言表达具有感受的情景性和智力性,因而往往较少理性智慧和人格成分的参与;时间性语言表达具有逻辑思考的严肃性,因而它往往需要理性智慧与人格力量的推动。因此,话语表达是一种情境化的、智力化的和非人格性的语言表达活动;写作表达是逻辑化的、理性智慧化和人格化的语言表达活动。一个人要具有“能说”的本领,首先要求具有相应的智力水平,同时还要具备很强的空间情境的感受能力和体验能力;而一个人要想“会写”,除了要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理性的生活智慧以外,更需要具备健康、高尚的人格力量与魅力。而在现实生活中,那些“能说”却不“会写”者,往往是只具备前一种能力而后一种能力缺乏(或者后一种能力不强);反过来看,那些“会写”却不“能说”者,恰恰是后一种能力较强,而前一种能力较差的缘故;如果是既“能说”又“会写”者,恰恰是两种能力均达到较高的水平的体现。所以,“能说会写”者不仅是能人,而且是大能人,他在生活中能受到特别的尊重、景仰,也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那么,一个人怎样才能成为一个“会写”者呢?要使自己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会写”者,最重要的一个条件就是培养自己成为一个名符其实的写作主体。

二、写作主体性

“写作主体”在目前还是一个似是而非的概念,在很多写作教材和写作理论著作中,“写作主体”都是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命题出现的。但一旦涉及什么是“写作主体”时,就都显得语焉不详了。但写作教学要真正培养出能写、会写和善写的写作者和写家来,就必须教人弄清楚什么是“写作主体”。其实,更准确地说,写作主体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写作主体建构起来的写作主体性对写作行为具有控制作用。因此,写作主体的问题,实际上是写作主体性建构的问题。

要真正弄清楚什么是写作主体性,首先得搞明白我们的生活为什么需要写作。

(一)生活为什么需要写作?

法国作家让·马拉凯诺曼·梅勒在被问及为什么要写作时,他十分惊讶地回答说:“因为对于我,写作是觅求真理的惟一方式。”美国作家琼·迪戴恩却说:“写作对于我,尤其成了一种纪律,一种思维方式。”总之,人需要一种理想的生活方式,人需要一个美丽、幸福的世界,人的成长需要一种健康的思维和心灵,人群化的生活、人类生活更需要希望与热爱……这些都可以从写作中得到,都可以通过写作来创造,来建设。正因为这样,所以写作成了人的生活的需要,成了社会生活的需要,成了人类文明进步、发展与繁荣的需要。

从人类写作的动因的角度来看,所谓写作主体性,其实就是写作者的理想化、人格化和审美化了的精神指向和控制力量。

(二)写作为什么需要写作主体性

理想化、人格化、审美化了的精神自我之所以能够构成写作者的主体性,主要在于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一切写作行为的产生、展开、完成与美化,都必须由写作者身上的这个理想化、人格化和审美化了的精神自我来发动、来推动,因此,理想化、人格化和审美化的精神自我事实上构成了写作者的写作行为的直接动力与推力。二是写作行为完满完成后,这种理想化、人格化和审美化的精神自我又成为它的成品——文章内容的精神主体。

从写作行为与文章构成这个角度看,所谓“写作主体性”,其实就是写作行为产生、展开、完成与美化的主导力量,也是写作成果的生命与灵魂。

(三)写作主体性的构成

写作主体性作为写作者的理想化、人格化、审美化的精神自我形象,有其自身的丰富内涵。具体地讲,写作主体性基本构成因素有三:一是写作审美力;二是写作人格;三是写作精神。

写作是一种审美创造活动,因此写作审美力构成了写作主体的第一个要素。写作审美力主要由写作者的写作文章图样意识、写作文本模型、写作文体思维构架、写作个性、写作风格意识、写作审美洞察力、写作审美选择力、写作审美直觉力、写作审美想像力和写作形式美感能力等构成。

写作既是一种理想化的审美创造行为,又是一种探索真理、开拓生活意义、实现人生价值的审美创造行为,因此,真正的写作,需要一种有关于写作的精神,这种写作精神又叫做作者的写作哲学。写作者的独特的写作人生意向、深邃凝重的写作智慧和以理想的胸襟和追求真理的态度来体验人类生活与世界的演变与发展的能力,它包括对事物的敏感心、求实心、求知心、探索心、批判心和创造心等。

在写作主体构成的三大要素中,写作人格是居于主导地位的。围绕写作人格,写作精神是其“体”,写作审美力是其“用”:写作精神是作者的写作人格形成、成长、升华的广阔基础和内在源泉,而写作审美力则是写作人格的表现形态。但是,它们三者之间的这种生成关系并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敞开的,写作审美力在写作者的写作实践中也会反转来影响写作人格内涵的修正或丰富与提高,从而影响写作精神的强化或方向性的改变。

写作审美力、写作精神、写作人格,此三者的相互作用、互相影响所形成的整体氛围状态,就是写作者的独特写作文化(或者说写作文化心理意向)。

三、写作人格

(一)人格

“人格”的基本含义有三:一是指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人的本质力量(特征)的总和;二是指个人的道德品质;三是指人的能够作为权利、义务的主体的资格。由此可见人格的基本内涵:第一,人格既具有先天性的因素,更是后天习得的结果;第二,人格是人生活能力构成要素,进一步讲,人格贯穿在人的各种生活之中而构成了其基本成分;第三,人格是一个人的道德品质的整体显现;第四,人格还是一个人作为人的权利资格,当人格作为表现人的生活权利资格时,它的基本内涵是责任与义务。

从更广泛的角度看,人格是人类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是人类文化的发展、时代社会的变迁和个体生存环境陶冶的产物。人格,构成了人的生活行为的基本内容和如何生活的价值取向。由于前者,人格一旦形成,就获得了相对稳定的性质;因为后者,任何人的人格都是有待于完善的人生程。

由于人格形成与成长的过程性,也就形成了人格的残缺与健全之分。而健全的人不仅需要有独立的和独特的表达和弘扬个人特色的勇气,和在各自所生活的领域中敢于发明和创造的勇气;而且应该具有充分呼吸自然信息的能力、自由移动的能力和适当得体地表达感情的能力。具有健全的人格的人,首先是一个自由的和负责任的人,他必须肩负起提高自己包括他周围的人和社会大众的生活的责任,他必须具有超越自我的信念(弗洛伊德),在超越自我中不断探索真、善、美,不断实现自我。

人始终是过程中的人,健全的人格是在自我完善的过程中实现的。因而,人格也是一个过程。人格的过程化,就在于他的自我完善性。在人生的过程中,人格的健全与自我完善的基本途径和表现形式,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通过学习而促使个人的智力和认识能力能够得到持续的发展;二是通过修身养性而促进个人的情感得到平和、稳定的展示和不断的丰富;三是通过生活的奋斗实践而磨炼意志,使之不断增强支配自己命运的决心;四是敞开心胸,探索生活的真、寻求人生的美、创建共同幸福的美,以此来实现自己与世界的统一。

人格的核心内涵是理想。理想对于人,有生活理想与人生理想的区别:单有生活理想(如希望自己有很多钱)而无人生理想(如一旦有了很多的钱而不知道怎样花)的人,其人格不一定是健全的,健全的人格是生活理想与人生理想的统一。

(二)写作人格

写作人格是“写作主体人格”的简称,它是指写作中的人格,是写作者因为写作而理想化、人格化和审美化的精神自我形象中的主导性因素、力量。从写作者的角度讲,人格是“写作者的人格”的简称,它是指写作者作为一个存在个体的自我生活形象中的主导性因素与力量。

写作者首先是活生生的生活个体,写作是写作者的生活的一部分内容(或基本内容),但任何一个写作者的写作活动都不构成他的生活的全部内容,因此,写作人格虽然要以人格为基础,但写作人格并不等于人格。另一方面,写作人格是写作中的人格,而写作作为一种特殊的生活方式和表达特定的生活内容的特殊方式,其贯穿于其中的人格内涵也与一般的人格内容有很大的区别。所以,写作人格是人格的一种特殊形式。

(三)写作人格的构成

写作人格首先应该是一种健全的人格,因为写作人格必须融进写作者的个人生活理想和人生理想的部分内容或全部内容。但写作人格不仅应该是一种健全的人格,它还应该是一种具有严格规范的创造性的审美人格。

写作人格的基本构成要素有:写作气质、写作意志、写作兴趣、写作理想、写作伦理追求和审美价值取向。

写作气质是一种具有先天性因素的写作人格要素,它对写作人格的形成奠定了相应的生物基础,以最隐秘的方式影响着写作人格的形成与方向性的成长(当然它也随着写作人格的变化而有条件地修正、改变、提升着自我)。写作气质对写作人格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它对写作意志性质的规定,和对写作人格的力度与坚韧程度的强化上,因此,写作气质是写作意志的土壤。写作气质是写作人格的基础,而写作意志则是写作人格的内在生命核心和灵魂。是写作人格的本质规定性。

在写作气质的规范下和写作意志的冲动下,形成了个体的写作兴趣——即以写为生活的情趣,和以此为人生价值实现的方式。写作兴趣直接酝酿形成个体的写作理想。写作理想是以个体的写作人生目标和写作人生价值确立为基本内容的。写作理想的形成决定了个体写作的伦理方向与价值追求。

在写作人格的生成构建中,写作气质、写作意志、写作兴趣可以视为是写作人格的本我;写作理想、写作伦理追求和写作理想则可视为是写作人格的自我;而写作个性和写作审美价值取向可视是写作人格的超我。

(四)写作人格的精神特征

由于写作人格是理想化的,所以写作人格的首要特征是它的非世俗化:写作人格的非世俗化形成了写作人格的非功利性精神品质,如果写作者的写作行为具有完全的或者过分的功利色彩,那么,其写作也就变得彻底的世俗而丧失写作的应有理想,这样写出来的东西也就没有多少存在的价值。

写作人格第二个精神特征是它的过程性。由于写作人格自始至终是在过程中实现写作理想,又在过程中提升写作理想,因而,写作人格获得了对世界和自我的探索性、批判性和认知世界、探索世界和表达对象的审美个性化。

写作人格是写作中的人格表现,写作又始终是审美形式规范的创造性行为,因此形式美感的意向性和审美创造的规范性又构成了写作人格的另一个特征。

(五)写作人格与写作风格、文章境界

法国自然科学家布封曾经说过一句很有名的话,他说:“风格就是人本身。”风格用于人,是指行为风度与品格,用于写作,则是指文章所表现出来的风范与格局;用于艺术创造行为则是指表现艺术家独特创造个性的思维品格和审美表达方式。库柏认为:“个人风格是当我们从作家身上剥去所有那些不属于他本人的东西,所有那些为他和别人所共有的东西之后所获得的剩余和内核。”能够属于写作者自己所独有的那些“剩余”与“内核”是什么呢?是写作人格。所以特殊地讲,写作风格就是作者的写作人格,但就一般角度看,写作人格只是写作风格的生命内核,除了写作人格之外,写作者的学问、才识、思想等因素也构成了写作风格形成的重要条件。因此,写作风格是写作者的写作人格(包括他的学问、才识、思想)的行为表现:即当个体的写作行为一经产生,写作人格就以一种感性生动的氛围和精神容量表现为写作者的写作风格的生命形式。

写作人格在写作行为成果——文章中就体现为文章境界,即文章所表现出来的独特胸襟、视野、格调和文章的审美理想的凝重度和人生智慧的恢宏度,就是写作人格的对象化定格。歌德认为:在诗和艺术里,“人格确实就是一切”。明人王士祯则非常形象地阐述了文章境界的生成内涵,他说:“才生思,思生调,调生格;思即才之用,调即思之境,格即调之界。”所以,写作者的才、学、识、思,虽然构成了文章境界的具体内容,但是如果没有写作者的写作人格贯穿其中,是无所谓境界的。清人王国维更是直截了当地认为:“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章者,殆未之有也。”

 

第2节 写作主体人格心灵背景的结构

 

写作者的写作主体人格的形成、成长与完善,是伴随写作者的人生生活和写作生活的始终的一个生命过程。不仅如此,写作者的写作主体人格的形成、成长与完善,还必须是以健康、丰满、广阔的心灵背景为基础的。写作者的健康、丰满、广阔的写作主体人格心灵背景的形成是一个不断建构与解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对真、善、美的追求,构成了写作者的写作主体心灵人格背景建构和解构过程的主旋律。

一、求真——理性智慧心理结构的构建

(一)何谓“真”

美国当代哲学家摩狄·J·阿德勒在谈到什么是“真”时说:

这里有一些观念,我们只要理解了真理就能更了解它们。按照它们的字母顺序,它们是:经验、想像、判断、知识、语言、记忆、心智、意见、诗词、推理、宗教。我们还可以补充几个和知识及意见有关的观念:数学、哲学、科学和神学。

阿德勒的这段话,是对“真”的内涵的全部概括。通俗地讲,所谓“真”即是真实、实在。在这个意义上的“真”是与“假”、“伪”相对,即凡是不假的、非伪的东西都是真实的、实在的——我们的生活经验,我们的想像,我们对事物的实在判断与推理,我们的知识,我们的语言,我们的记忆,我们的心智,我们对诗词以及其他艺术的创造与欣赏,我们对事物、对生活、对对象的意见与看法,我们对宗教与宗教的信仰等等,都是真实,都是实在,都是真的具体而丰富多彩的内容。

特殊地讲,所谓“真”即是真理、真知。这一意义上的“真”是与“错误”、“谬论”相对,即凡是真实的道理、正确的认识都是真理,都是真知识,都是真——数学、哲学、科学和神学,构成了人类真理、真知的典型来源。真不仅是指真理,而且还是指天真、纯真等超越性概念,中国道家所谓“真人”,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谓尚“真”的文学观的“真”就是这个意思。

(二)什么是“求真”

所谓求真,通俗地讲,就是对人生、生活真实、实在的追求。比如有意识地积累生活、工作、劳动以及人类的经验与知识,丰富想像,开启心智,习得语言机制,形成独立判断与推理能力,获得对事物的意见与对自然、人生的美好信仰等等,都是求真的具体表现途径与形式。

而特殊地看,所谓求真,就是杜绝错误,避免谬误,追求关于宇宙、自然、人类的真实知识,发现和掌握宇宙、自然、人类、生命的存在规律与生存的道理、本质。

(三)写作者为何要具备“求真”的品格与精神

因为写作就是人类追求真理、真知识、真实、实在,和创造真实、实在,表达真知与真理的美好途径和壮丽形式。因为写作者进行写作,就是以写作作为思考生活,美丽人生,创造真实,探索真理,丰富真知的有效手段与方法。所以,一个人要想写作,要想成为一个名符其实的写作者,就必须担当起如上两种基本的责任——对人类的责任和对自我的责任,就必须努力于“求真”之路,只有这样,他才会把人类的知识与意见融化为自己的生存智慧,他才可能在生活、工作、劳动与写作中创造性地积累起属于自己的经验,才可能获得对宇宙、自然、人生、生命、存在以及科学、哲学等方面的真知识、真理解,真领悟,真智慧,才可能真正构建起能写、会写、写好、写美、写出空阔寰宇、流唱千秋的大文章的理性智慧心理结构。

(四)怎样来培养起写作者的“求真”品格与精神

1、永远保持一颗独立、自由的心

幸福的人生是一种智慧的人生。写作作为一种创造人生生活幸福的方式,它必须充满大智大慧。一个写作者要获得生活的大智慧、人类的大智慧和有关于宇宙、自然、人性的大智慧,其基本的心灵前提就是要有意识地培养起自我人生的独立精神和生存的自由心。台湾作家陈映真说:“笑,对于我是一个批评和自我批评的过程。写作则是为了使那些绝望的人重新充满希望,让那些因失败受挫的人重鼓斗争的勇气,使受凌辱的人重获自由与尊严。”陈映真关于写作的严肃思考,几乎是概括了人类一切严肃的写作活动的使命:创造生活的美,探索人生的真,弘扬人间的善,这是写作的神圣使命!这更是写作者的神圣使命!写作者要能够在写作实践中真正履行起这一神圣使命,需要一种生存的大勇,而支撑这种生存大勇的顽强、坚固的心灵基石,和煽旺这一生存大勇之火熊熊燃烧的风力,只能是人格独立、人生独立的永恒意识与追求向往,和对人生自由、人类自由、时代社会生活自由的顽强不息的渴望与追求。客观地看,只有具有强烈不衰的独立意识与精神向往的人,才能真正写出壮丽的文章;只有终身不倦地渴望和追求自由的人,才能创造出美丽的写作人生!

2、时时更新生命体验意识,天天升腾自然关怀品格

人是生命性的存在。人生是有限的生命向无限企盼的沉重过程,人类的文明与繁荣是生命的绵绵繁衍与永恒扩张的壮丽历史:生命之于宇宙、自然、人类历史和个体人生,都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一个伟大的神秘,一个存在的焦点,因此,一切人生的智慧,人类的智慧,无不贯穿着对生命的拷问与质询。美国人类学家和心理学家E.贝克尔在《反抗死亡》中指出:

死的观念和恐惧,比任何事物都更剧烈地折磨着人这种动物。死是人各种活动的重要动力,而这些活动多半是为了逃避死的宿命,否认它是人的最终命运,以此战胜死亡。

从更广泛的角度来看,人类一切写作都与生命有关,都是以(直接的或间接的)生命为主题的。加拿大作家欧文·莱顿在谈到自己为什么要写作时说:“死亡和性欲的巨大神秘伴随着我。我把与性欲和死亡的谈话写了出来,以便赞颂我有限的头脑中所不懂的东西。”如果说莱顿的写作主题还带有很浓的个人兴趣的话,那么,布列坦·布列坦巴施则揭示了生命关怀与体验意识对写作者的主体人格建构的重要性:“可以断言:一切生命是实际上的死亡,死亡乃是活生生的文字符号。最终能永留人世的,是句逗无声的奥妙。”

人类来源于自然,人类又从自然中走出来,人类最终还得走进自然:在走出自然的过程中走进自然,又在走进自然的活动中走出自然——这样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构成了人类的文明史,同时也构成了每一个人的生命史。因此,对生命的关怀与体验意识的获得与更新,就不可能撇开对宇宙自然的关注。因为人生于宇宙自然之中,人的生命是大自然的恩赐,人关于生命的智慧,关于人生的智慧,关于生存与成长的智慧,都无一例外地是大自然的灵光的普照和神意的激活:宇宙自然的智慧是人类文化的源泉,也是人类写作的精神源泉。

只有对生命燃烧起深重的体验情感,对宇宙自然煽旺起无言的关怀激情,才会使你的每一个文字符号饱浸生活的奥妙,才可能使你的每一次写作行为融化贯注着深广的智慧与亮丽的美德,才可能使你的有限的写作人生通过“句逗无声的奥妙”荡漾着青春的魅力与永恒的微笑。

3、把你好奇的天性发挥到极致

好奇心是人的天性。每一个正常的人,其儿童时代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好奇心。随着年龄的增长,外部功利生活对人的强力诱惑,使许多人淡化和泯灭了人本有的美好天性,而一步步踏向了人生的平庸。而那些无论在何种年龄阶段都始终保持一颗旺盛的好奇心的人,则走向了人生的创造与成就。所以法国作家法朗士才如是说:“好奇心造就科学家和诗人。”

所谓好奇心,就是对不了解的事物或陌生的事物所产生的新奇感和兴奋感。好奇心经常表现为对新的事物的自发注意,并为了弄清楚它或它们的因果关系而提出各种问题。它是求知欲的具体表现,是潜在的创造力。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好奇心是任何领域、任何形式的创造的原动力。对一个创造者来说,永不满足的好奇心,才是引导他去不断地获得新的发现、新的发明、新的目标的选择、新创造性构想的真正内在动力。

好奇心之所以成为人类一切创造的原动力,就在于好奇心包含着对事物的敏感,包含了对真实、实在、真知、真理的渴望与求证。所以,一个具有好奇心的人,始终是一个具有对事物的强烈敏感心的人,一个具有永不疲倦的求实心和求知心的人!

对自我好奇心的培养、强化与升腾的基本途径,就是要时时培养和增强对生活、对事物、对自然、对外部世界的敏感意识与激情,就是要自我培养与强化起对新事物、新问题、新情况、新发现的求证品格,就是要自我培养起在任何时候都保持一颗强烈而旺盛的求知心与热烈情感。只有这样,才可能把你的天生就有的好奇心保持下来并有意识地发挥到极致。只有把凡事好奇的天性发挥至极致时,你也就获得了创造的不竭动力。

一个真正的写作者,应该永远记住爱因斯坦的话:“谁要是不再有好奇心,也不再有惊讶的感觉,他就无异于行尸走肉,他的眼睛是模糊不清的。”

4、磨砺自我心灵的批判之剑

南非作家马齐齐·库内内说过:“大凡写作全凭心,我认为这会导致错误,是狂热与幼稚的表现。惟有理智才能把握人的头脑,及其思维和行动。显然,理智指导一切,高于一切,具有观察千变万化的宇宙之慧眼。”

写作就是求真与达真,就是对生活与人生、对象与世界的理智观照与智慧把握。写作者必须具备求真与达真的品格与能力、理性与智慧,而对这种品格与能力、理性与智慧的修炼的又一主体性方式与途径,就是要自我培养起一颗永不衰竭的批判之心。当你用理智与智慧之砧,磨砺心灵的批判之剑时,你就获得了处处留心,事事求证的品格与精神;你对生活的敏感,你对人生的思考,你向自我与人类的写作,就会变得“大”与“美”、“壮”和“阔”起来。

一个要想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写作者的人,保持心灵的批判之剑始终锋芒光照,就得自觉地培养起对自我的内省意识与自我检讨品格,就得自觉地培养起对生活传统的距离感与冷峻的反省品质,就得培养起对现有秩序的解构意识,就得培养起对发现残缺,发现堕落,发现腐朽的精神品质。

5、用自教之器打通人类求真的永恒之路

写作是一种文化的创造、建设与传播活动。由于写作的这一独特的社会功能,决定了写作具有极强的教化作用。健康的写作,优秀的文章,不仅沁人心脾,砺人心智,而且纯其民风,正其时道,助益人类的和平与繁荣;而卑劣的写作,庸俗的文章,不仅可以导致人格分裂,助其人性之恶劣品性的任意泛滥,而且更可以败坏朝纲,腐败时风世德,阻碍人类文明的进程。

写作要担当起积极促进人的健康生活、社会的文明发展和人类的和平与繁荣之使命,写作者必须要具备一种终身不渝的自教意识,和对人类的关怀情感。

正人者先正己,教人者先自教。写作者要具有一种终身不渝的自教意识,首先要有自我检点、自我约束、自我改进、自我提高意识;其次,要具备一种开放的心态,这样,才能真诚地面对生活的时时变化,真诚地接受各方面的新信息、新观念、新思想、新意见、新批评,才能够不间断地弄清楚许许多多的新问题、新困惑,而不被外界事物所支配,从而不断获得写作的新材料、新激情、新思想、新角度,和表达生活与世界的新视野、新方法、新方式。

自教意识就是自我关怀意识。写作者只有在正确确立起健康的自我关怀意识的基础上,才能够真正获得社会、时代、人类关怀意识与情感。也只有获得了对时代、社会、人类的关怀情感的时候,自我关怀意识与情感才赢得了“教人”与“正人”的品质与能量。

培养起对时代、社会、人类的关怀情感、精神、品质的基本途径与方法是:

第一,要学会对时代、社会、人类生活变化与发展趋势、前景的敏感意识;第二,要自觉地训练起一种对时代、社会、人类发展中的困境、问题、矛盾、曲折、失误等等的追问意识;第三,要具备一种面对所有无知的生活问题和不了解的事物的好奇心;第四,要以一种悲天悯人的同情心去对时代、社会、人类以及对他人的苦难予以沉重的意识与体味;第五,要学会培养起对一切进步与新生事物的敏锐发现意识;第六,时时磨炼对时代、社会、人类的和平、繁荣、幸福抱有顽强不衰的希望之心。

二、向善——道德心理结构的建构

(一)何为“善”

霍布斯认为:“善就是我们给予那些我们碰巧欲求或喜爱的事物的名称。他们认为,善并不是我们可以从事物本身发现的属性。我们称他们是善,仅仅是我们欲求他们,如果我们憎恨他们,那我们就称他们为恶。”

从霍布斯关于“善”的独特看法中可以看出:第一,善不是事物本身的属性,而是我们人为的一种看待;第二,这种人为的看待,恰恰是我们所欲求的“东西”或所喜欢的“东西”;第三,我们所欲求的或所喜欢的“东西”之所以是“善”的,就在于它是“好的”。因此,所谓“善”就是我们所认为是“好的”这样一种行为和看法。进一步看,这些对我们来说是“好的”的行为与看法之所以是属于“善”,就在于它对我们“有益”。因此,简单地讲,所谓“善”就是那些我们认为“好的”,并且是对我们“有益的”的“东西”。

“善”之成为一个普遍的概念,就在于它的普遍适用性。从它的普遍适用性这个角度看,我们自己认为是“好的”并对我们本身“有益的”的“东西”,并不一定都是善。只有当这个“好的”或“有益的”的“东西”获得普遍性时,它才能称得上是“善”。因此,所谓“善”即是具有普遍性的“好的”和“有益的”的“东西”。

(二)“善”的内涵构成的层级性

阿德勒说:“从对善的理解中可以得到启迪的这些观念,按它们的字母顺序和排列依次为:欲望(欲求)、家庭、习惯、幸福、荣誉、生活(指健康的生活)、爱、人类、快乐与痛苦、美德与罪行(也许还包括罪孽)和意志。如果再进一步,我们可以增加情绪(情感)这一观念,因为,决心使自己成为善人的努力和决心使自己养成那些被称为道德的好习惯的努力中涉及了情绪。而且,一旦罪孽也在其中,那我们也许不可避免地涉及到有关上帝的善,人类与上帝的关系,以及人类之善的问题。除了所有这些,我们还应该注意到,对于善的思考,还涉及了我们的经验提及的而且与善有关的别的观念,其中不但包括知识与和平,而且还包括组成另一组观念的三个观念:自由、平等与正义。”

“善”作为人心的内在尺度和生活的共同价值准则,既是经济学意义的,又是道德意义的,更具有哲学和美学意义。在经济学意义上讲,它所涉及的是“应当”与“正当”的问题,即凡是“应当”和“正当”的“东西”,都是好的和有益的。比如,一个人付出了8个小时的劳动而索取了50元钱的报酬,这对他(包括对其他的人)来讲,是善的;而另一个人在应该上班的时间里坐上公家的车去谋取个人的利益,虽然这对他本人来说是“好的”和“有益”的,但他的行为却是非善的,其理由是他的这一行为既不应当,也不正当。

经济学意义上的善是实用功利的,是涉及到我们每个人的生存规范的内在价值尺度。而道德意义上的“善”则是非实用功利的,它涉及到我们每个人的成长规范的精神价值倾向。道德意义上的“善”所涉及的是有关“正义”与“公正”的问题,“惩恶”的问题。它具体体现在对财富、荣誉、友谊、平等、自由、关爱、美德等等领域的看待、追求与向往。

经济学意义的“善”和道德意义上的“善”都可以说是一种相对性的“善”,它随着人的生存时空框架的变化而可能产生价值判断上的变化。比如在分裂与战乱的时代,追求战争的荣誉感是正义的,但一旦人类的生存步入和平与发展的轨道,倡导战争与杀戮的荣誉就不一定是善了。再比如在绝对地缘化的人类时期,绝对的种族与国家之爱是不可少的,而当人类已进入全球生态的共同发展阶段,过分地强调一种狭隘的种族与国家之爱,其行为就往往会失去应有的正义与公正。因此,人类之善,人生之善,人性之善,还涉及一个绝对性意义,而这个绝对性意义上的“善”,即是哲学和美学意义上的“善”。

哲学和美学意义上的“善”,是人的终极之“善”。它是超越一切功利(实用功利和精神功利)的超价值之善,这种超越价值的“善”是涉及人的存在的善。它的主要内涵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有关于人生和人类的根底之爱——即生命之爱,人性之爱,人类之爱,大地之爱,自然之爱,宇宙之爱;二是对知识的崇敬、信仰与追求——这一有关于人类的本性的善;知识是人类真正的善!因为人类的本性在事实上要获得知识,这是开发人的潜能与力量,并使之得到实现与满足的最高雅、美好的方式;三是对真理的捍卫与追求,因为,真理所包含的是人类心智中的终极的善,并且一旦当我们献身于对真理的捍卫和追求时,我们也就履行了作为个体的人和作为大写的人的道德义务与责任。

(三)何为“求善”

所谓求善,就是对我们所喜欢的或我们所欲望、希求的那些体现了既对我们,也对别人来说是“好的”和“有益”的“东西”的向往、追求与热爱。具体来讲,“求善”就是追求应当与正当;而上升到道德意义上讲,“求善”即是追求生活的正义与公正;而当我们跨越时空的限制,走向对存在的探索与领悟时,“求善”就是对博爱、知识、真理的追求,或者说是对大美与永恒的追求。

(四)写作者为何需要“求善”

阿根廷女作家西尔维亚·奥坎波认为:“写作是为了使他人爱我,爱我认为应该热爱的东西,不忘记世上之要事——友谊、爱情、智慧和艺术。写作是不死的永生,永生的死亡。”

奥坎波的这番话或许最能表明写作者为什么要追求善的原因:对于任何一个写作者来讲,只有自己生活得“应当”和“正当”,才能对生活做出“应当”的和“正当”的裁判;只有自己不懈地维护和追求人间生活的正义与公正时,才可能在他的文章与作品中表达对正义与公正的歌颂;只有当他在写作的道路上煽起博大的热爱之火,时时校正知识与真理的航灯时,他才永不止步,永不停顿,永不气馁地探索与前进,直到生命的最后。

人是有人情、有人性的。人的人情、人性还具有共同性。正是由于这,才有了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才有了人间的互助与互爱;才有了沟通、理解与同情;才有了良知与道德;才有了对无限的知识与永恒的真理的追求!——所有这些,就是人类写作的深厚人性土壤和文化土壤,也是人类写作的永恒主题。从根本上讲,人类的一切写作活动,都是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立足于不同的层面来探索、来反刍、来鞭笞或弘扬人情、人性,来促进沟通与理解、互助与互爱,来呼唤良知与道德人性。也许正因为如此,写作者才获得了主体人生的崇高道德感,写作才获得了人间的神圣性,文章才因为有对人情与人性的思考与表达而充满了生存的魅力与无限的美。

(五)孕育和培养“求善”品格和能力的途径与方法

1、学会在价值追求中超越价值

人需要劳动才能生活,写作者首先是个体的人,他同样需要劳动付出而获得应有的报酬,才有得以生活下去的物质资源依据。因此,写作同样需要具备价值追求意识的获得与更新。

价值追求意识与超越价值追求品格培养的最好方法是劳动。劳动是人生的最大美德,写作者应该有对劳动的价值追求意识。一个写作者应该终其一生去实践和弘扬这样一种生存原则:勤奋劳动,努力创新,增长财富(物质的或精神的)才是最大的美,至高的善,永恒的真!

价值追求包括经济价值追求与道德价值追求,因此,价值追求意识培养的又一方式,就是对经济价值原则意识和超越品格、精神的培养。人生生活幸福的基本标志就是富裕。人生的富裕是物质资源的富有和精神财富的富有的真正统一。

写作者绝不能当精神财富的富有者而沦为物质资源的贫困者。在人类社会物质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的时代,如果出现这种状况,那一定是一种畸形的生活。在一种畸形的生活中创造出来的精神产品,不一定是健康的、有价值的,因为畸形生活中的人,他的人格不一定是健全的。因此,写作者应该具备一种经济价值原则意识:劳动应该创造出经济价值,健康而正当的付出应该获得应有的经济价值的实现。

经济价值原则意识对写作者是需要的,但作为写作者,是绝不能惟经济价值原则化,否则,有关写作的一切美好的东西都将蜕变为赤裸裸的金钱交易关系,这是写作所不能容许的。正是因为如此,写作者还应该具有一种超经济价值原则的意识,那就是对经济价值的超越性意识:超越经济,超越名誉,超越所有的功利需求与满足的精神追求。只有获得这种超越意识与追求精神,写作才可能达向精神的不朽,写作者才可能走向道德建树的永恒。

与此同时,一个写作者,还应该在价值追求的过程中,学会对自我进行超越性的典范意识的激发与培养。《左传》中记载鲁大夫叔孙豹回答范宣子问什么是不朽时说:“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并指出,“世不绝祀”之世禄,只是保姓爱氏,以守宗谱,并不是不朽。其意思是说:对于任何一个来讲,人生的不朽不是显赫的家世,也不是高官厚禄,而是以高尚的品德与精神为后人所效法。这种能为后世效法的高尚品德与精神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要能为社会、为国家和人民创立下不朽的功劳,建立为后世所敬仰的功业;另一个方面就是要在思想和精神上留下永可遵循之言,在理论和品格上对后世之人树立精神追求的榜样。

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讲求人生的“三不朽”境界,它与现代科学讲求的人生不朽在其精神本质上是共同的,那就是特别强调人生的主动精神,强调积极进取的美德,强调为社会、为人民、为人类做出贡献、创造财富的不朽意义。在现代科学的人生观看来,个体的人一定必须是有活力的、有自主精神的、有无限创造力的人,只有具备这些最基本的条件,才能在整体中保持和保存自己的贡献而获得不朽。如果个人的行为和生活没有活力,没有自主性,没有进取精神和创造性的力量,那么他的人生就是残缺的,他的存在就是被异化的,甚至可以说是虚空的。所以人生的不朽就在于人的精神、品德、人格和劳动创造的实际贡献的卓越。

2、自我培养做人的名誉心和生活的尊严感

“树活一张皮,人活一张脸”这一形象的比喻告诉每一个人:做人就是要活得有尊严。因为有尊严的人生才有价值,有尊严的生活才有意义。因此,写作者必须有崇高的尊严感,在任何时候、在任何环境下都做一个有尊严的人,去有尊严地生活,有尊严地写作。

一个人的尊严感的形成总是与他的名誉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没有名誉的人是难以有尊严感的;名誉败坏地生活,尊严是与他无缘的。所以一个人要具备尊严感,他要生活得有尊严,那就必须具有名誉感,要有一种对名誉的意识与追求。

尊严是道德的载体,名誉是尊严的底色。人生的名誉是不能靠巧取豪夺,更不能靠欺诈蒙骗,只能靠堂堂正正地生活,勤勤恳恳地做事,真心诚意地为人,脚踏实地奋斗、拼搏与创新,全心全意地助益于他人与社会、时代,满怀爱心地关注人类的命运与前途,严肃地思考与写作而得来。并且,珍视人生名誉,培育生活尊严感,还需要具备一颗正义人生,正义生活,正义人间的心,要为正义而生活,而奋斗,而思考,而探索;另外,还需要有一颗公正面对所有的人、事、物、问题、情况、变化的品格、精神与能力,这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时时训练,不断更新自我与生活的品质与精神。

3、训练和提升对人性的体验意识

写作者要获得主体人生的崇高道德感,首先必须具备一种深邃、凝重的人性体验意识。获得人性体验意识的前提是要具有一颗真诚善良的心,去正直地做人,诚挚地生活,以纯朴的善情、善意、善心去善待一切事物,去认识和理解一切人,去思考和探索生活中的所有问题。

做文就是做人。做文首先在于做人。只有做一个真诚善良的人,才会写出真诚执著的文。

获得健康的人性体验意识与情感的又一方法是反省意识的自我培养:只有学会反省自己的人性弱点、缺陷,人情的疏漏,性格的愚顽,才能获得自我生活情感的纯正与美好,才可能培养起自我人性的健康与伟岸。

获得人性体验意识与情感的另一途径是发现意识的自我训练:在生活中,要学会善于发现生活的沉沦与奋起、失败与成功、阴暗与光明,发现他人、发现社会、发现人间的善恶消长、美丑流转者,他就是一个具有强烈的道德感和使命感的人!

培养人性体验意识与情感,还需要对凝重、深层的良知感的训练。只有具备做人的良知、生活的良知、时代社会的良知和人类良知的人,才有资格称得上是真正的写作者,才可能写出为人们所喜爱的文章来。良知意识实际上是一种责任意识、使命意识。具有强烈良知感的人,必然具有强烈的人生与社会责任感和严肃的使命感。

健全、健康的良知意识与情感的获得,是一个伴与终身的人生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应该从日常生活中自我培养起真挚纯正的同情心、强烈的热爱心、奥远的博爱感、纯真空灵的友谊意识、积极的互助意识、对邪恶和丑陋的义愤感和空阔人间的关怀意识、关爱情感。

4、用日常生活的火铸造起公正人间的生存信仰

对宇宙自然的关怀意识,对人类社会的博爱情感,对周围的人生的关爱心的训练与培养,都必须落实在日常生活的每分每秒中。在日常生活中关怀,在日常生活中博爱,在日常生活中关爱每一件事物,每一个值得我们去同情、去关心、去爱护、去帮助、去为之扶持与呐喊的人——这样一种美的品格与精神,是最需要自我培养与塑造起一种公正人间的美丽心灵与生存信仰。

在竞争日益剧烈、贫富日益加剧的21世纪,由于高科技的全速前进和竞相发展的不平衡性,人口压力的递增,生存资源的日益稀缺性,生态环境的日趋恶劣,生存竞争的日益激烈,各种生活矛盾和生存冲突错综复杂,贫富征战、弱肉强食更为普遍。在这样一种极为残酷的生存背景上,人类生存要求得理性节制,和平生存,共同发展,必须寻求建立起一种普遍适用的新型行为规范和道德要求——这即是公正原则!因此,面对21世纪人类生存,公正才是最大的善,公正更是最高的道德!因为只有普遍适用的国际公正原则的全面确立,人类的和平生存,共同发展才有了行为前提和道德上的根本保证;也只有建立起完善的公正伦理价值观念体系来作为其内在的社会行为规范,人间的生活才有正义可言,人与人之间的生活才可能获得信任、同情、关爱、互助与共同发展。因此,在当代人类生活走向千年新世纪的道路上,最伟大的人类良知、社会良知和做人的生存良知,就是公正心。一个写作者应该始终成为时代社会良知的典范,因此,在当代生活中,当你意欲要从一个普通人而走向写作的道路而成为一个写作者,那你必须是一个公正的人,你必须自我培养和塑造起一颗顽强的公正心,并把它作为思考人生、反省社会、写作文章的真正信仰尺度。否则,你就不配写作,否则,你就根本不是一个具有真诚良知感的写作者!

写作者要担当起这样一种社会的、时代的,以至人类生存发展的重任,就必须有一颗公正心,就必须具备一种真正公正的生存信仰。

对公正的意识与信仰,既是一个严肃的生活伦理问题,又是一个错综复杂的政治问题,更是一个极为普遍的人本要求问题。因而,对人类生存和社会生活的普遍公正的意识与信仰,其首要的问题就是对制度(包括社会的主要制度、社会的基本结构、社会安排方式)的公正意识,和对社会权力(国家机器权力、社会知识权力和财富权力)的边限制约意识。其次是要通过对日常生活的感受、认识、体验、反省而培养和获得一种公正原则意识——包括人性(需要)原则,普遍(发展)原则,动机与效果相一致(的评价)原则意识。只有自我培养和获得这样一种意识与激情时,你作为一个写作者,才获得了一颗顽强的公正心和面对

任何情况都能保持一种不屈于任何外力的公正写作的生存信仰!

 

三、创美——审美心理结构的建构

(一)何为“美”?

什么是美?美就是存在本身,美就是生存本身,美更是生活本身。

什么是存在?存在就是苍茫、空阔、无限,就是时空的绵绵若存,就是生命的永恒延展。

什么是生存?生存就是时空向生命的无情切割,就是万物与存在的相互突现、照亮,就是生命向苍茫的绵绵进发,就是意义向空阔的填充,就是力量向无限的征战。

什么叫生活?生活就是生存向存在的无休无止的证明!就是人的不可自由的自由劳动、奋斗、拼搏与永恒企望!

(二)何为“创美”?

创美就是对存在的主观留驻与永存,创美就是对生存的想像与秩序,创美更是对生活(秩序)的形式化建构、解构和重新建构。

(三)写作者为何需要创美的光与能?

生活就是美,生活更是创造美。写作作为一种特殊的生活形式,其最高的目标就是创造奇丽人间的美。因此,一个写作者,首先应该是一个审美者和对生活大美的创造者。写作者要能够有目的地、挥洒自如地欣赏美和创造美,只有自我培养起一种深幽、阔空、苍劲、奥远的审美心理,才能在实际的写作过程中囊括天地之美于胸中,发抒寰宇之情于笔端。

对任何一个写作者来讲,培养、凝重、升腾创美的光与能,都需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要敞开自我,面向生活,面向时代社会,面向人类整体和宇宙自然的胸怀,去凝重和升腾起一颗呼唤自由,发现自由,创造自由的心,去追求存在的真,去创建生活的善。因为至真、至善本身就是美,就是大美,就是至高无上的美!二是纯朴自我心灵与情感,去感受,去体验,去领悟自然、人间那五彩缤纷的形式美。

(四)写作者怎样才能获得创美的光与能

1、秩序美感的获得才是写作创美的心灵基础,是秩序性的存在

生活的变化,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人生的奋斗与前进,无不体现为对秩序的解构运动——人类的文明,人的文明,就是一个对旧秩序的前赴后继的消解的同时,对新秩序的不遗余力求建构的过程。因此,写作作为人类文明的创造性活动,其首要的心灵基础与创造性主体前提,就是要获得一种对秩序的美感意识与经验能力。秩序美感意识与秩序美感能力的培养,应从三个方面入手:

一是对世界、生活、人生、事物的秩序消解意识与能力的训练与培养。要明确地意识到,秩序之于人,之于人化的生活,之于人生的追求与创造性生存,始终是一种禁锢,因为秩序本身具有一种自我稳定、自我惰性的倾向,这种倾向对流变不居的世界,对日日更新的生活,对充满好奇与创造性的人生来讲,始终具有一种扼制性和禁锢性。变革与创造,就是对禁锢的突围,就是对扼制的反叛。而写作作为一种创造性行为与活动,也就必须具备一种对现存秩序的自我稳定、自我惰性的深刻感受能力,和对旧秩序的真诚消解意识与激情。

二是要有意识地培养起自己的一种对新秩序的构建能力。人存在于这茫茫的宇宙自然之中,宇宙世界的苍茫无限,自然时空的流变不居,生命的有限与短促,无不铸造了人的生存的无依无靠与自我渺小。然而,人作为文明的物种,他必须伟岸,必须永存,必须主宰,必须成为这宇宙自然世界的主人,必须成为自己的主人。要实现这一步,其惟一的途径,就是创造属于人的秩序世界,创造属于自我的秩序世界,因为只有通过这一创造性劳动,才能把宇宙自然秩序纳入自我世界之中;只有通过这一创造性劳动,人才可能抵御自然时空的侵袭而获得存在的永恒。因而,在消解旧秩序中创造新秩序,也就构成了人类的永恒劳作,构成了每一个人生的根本生存课题,也构成了写作者不可回避的生活和写作的根本课题。

三是要自觉地训练和培养起一种感觉良好的(生存语义)场化意识与激情。因为世界的秩序性,正在其场化性:秩序(包括宇宙自然秩序、人间生活秩序)是场之表,或者说秩序是场之体,而场则是秩序之本。对于一个写作创造者来讲,如果没有一种对世界、生活之场的意识与激情,是很难获得一种深邃、凝重的秩序解构意识与能力的。

2、不断刷新结构美意识才是写作创美的心灵前提

天地变化,日月斗转,层峦叠嶂,江河奔流,物种生灭,生命衰盈,经济荣枯,国家兴亡,政权更替……所有的自然现象和生活现象,表面上看,存在着无序,但就其本质讲,则都是有秩序的:一切变化都是秩序的变化,一切变化都是在秩序中的变化,一切变化都是打破旧秩序建立新秩序的变化。

世界是秩序化的。世界的秩序化,就在于世界自身的结构性。结构性构成了人类生活之美和人类创造美的重要源泉。写作是一种自觉遵循文本模式和文体规则,运用思维逻辑的自身要求和人类语言的游戏规则而创造性地表达对生活的思考的艺术:写作是对世界的结构、事物的结构、生活的结构和文本结构、文体结构、语言结构、思维结构等等的一种创造性再现与表现活动。因此,一个写作者,一个具有创造力与独创性的写作者,必须具有感觉良好的结构美意识,必须自我培养起对结构美的创新性意识与能力。

结构美意识的获得首先表现为对事物、对世界、对生活、对历史的结构的复杂性意识,包括对结构的线性与非线性的并存性意识;对结构的流动性、变化性和隐显性的意识,对结构的稳定性与非稳定性的意识。

结构美意识的第二层含义是对事物结构的内在和谐感的意识。结构的和谐感,主要体现为事物内部结构之间的比例性和事物各结构部分之间的对称性。因此,对事物结构的和谐感意识的形成取决于对事物结构比例感和事物结构对称感的体验与获得。

事物的结构性还体现在事物与事物之间的相互依存性,因此,培养对事物的结构美意识,还包括对事物与事物之间的相互依存性的意识和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关联性意识。这是结构美意识的第三层含义。

结构美意识的第四层含义是对结构的秩序感的获得。

3、凝重和升腾语言美感意识才构成写作创美的丰富心灵内涵

20世纪的圣哲海德格尔认为:“语言是诗的栖居所”。岂止如此,从本质上讲,世界是语言化的,人的思想、行为、情感,几乎都被语言所笼罩。语言无所不在,它成了人的生活的无形栖居所。写作更是这样。因为人类一切写作活动都是语言活动。因此,对人类语言美感意识的获得、训练与培养,成了写作者形成健康的写作主体人格的重要心灵基础。

对语言美感意识的自我训练与培养,包括语言对宇宙、大自然、对事物的摹拟美感意识、语言的声韵美感意识、语言的对称美感意识、语言的节奏美, , 感意识、语言的逻辑美感意识、语言的空间美感意识、语言的时间美感意识、语言的思维美感意识、语言的心灵美感意识等等的训练与培养。

4、努力刷新自由美感意识才是写作创美永恒心灵动力

人类生活在宇宙自然空间,人生活在特定的社会和时代之中,虽然有许多的限制,有许多的不自主,但总是希望通过自身的努力去获得更多的自由,虽然这种种自由的获得是以更多的不自由为代价:向往和追求自由,构成了人类文明进步的永恒主题,谱写出了有限的人生竭尽全力做出无限的劳动与创造的壮丽诗篇。写作就是人类这恢宏、壮丽的史诗中的最优美、最动人心魄的一章。一个写作者,要使自己的劳动融入这恢宏的壮丽史诗中,必须具有对人类自由、对时代社会生活的自由、对人生与生命的自由,有着始终不渝的向往与追求,必须对人间自由向往与追求壮丽与美有着刻骨铭心的意识与体验,这种向往与追求,这样意识与体验,构成了写作者的写作生命力的灵魂,构成了人类史诗的永恒魅力。

对自由的美感意识与体验还体现在对人类创造自由、人生获得自由以及与时代社会、他人分享自由的崇高感和壮丽感。

对自由的美感意识与体验更包括对人类、时代、社会、个体生命在向往和追求自由之途中不得自由、不能自由、不可自由——而终不悔的悲壮感和悲剧感的体验和意识。

5、培养和升腾形式化、赋形化的创美意识

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就在于创造。创造意在革新,创造意在开拓,创造更在超越已有而达向未有与未来。如果说创造是人生的自我实现,那么超越就是对实现着的自我的积极否定。人惟有具备在创造中实现自我、在实现自我中超越自我的品格与能力,他的生活才充满永远青春的活力,他的人生才放射出壮丽的辉煌。

写作就是这样一种创造生活和超越生活的美的方式。这一创造生活和超越生活的美的方式就是形式化!写作者要自我培养起这样一种创造与超越的形式化审美意识,需要学会对创造与超越的心灵体验。

形式化的超越性审美意识与体验,包括对自我生活的形式化超越意识与体验;对人性的善恶与美丑的形式化超越性意识与体验;对人生的进步与堕落的形式化超越性意识与体验;对人类思维、情感的开放性与局限性的形式化超越性意识与体验;对功利、名誉、成就的形式化超越性意识与体验;对时代、社会、家庭、群体的形式化超越性意识与体验;对空间地域的客观限制性的形式化超越性意识与体验;对秩序解构的形式化超越性意识与体验;对人类科学、文化、知识、艺术的形式化超越性意识与体验;对宇宙、自然、生物圈的存在的永恒性与生存的流动变化的形式化超越性意识与体验;对写作本身和写作行为本身的形式化超越性意识与体验。

写作是为了创造人生;最纯朴、美丽、伟岸的写作人生,恰恰是创美的形式化:写作人生,超越生存,就是形式化的创美人生!只有达到这一至高的境界,才能获得返朴归真的生命意识和自然意识,才会在写作中融科学、哲学与艺术于一体。

 

第3节 写作主体人格心灵背景的建构

 

写作主体人格心灵背景的形成与健康的成长,是人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自我培养是其基本的也是惟一的方式。自我培养写作主体人格的基本途径有三:一是广泛阅读;二是多元化鉴赏;三是丰富人生的经历与阅历。

一、在阅读中陶冶性情,浸润思想

写作是与读书联系在一起的。要写作,就必须读书;只有通过广泛的阅读,才能够形成写作,写出好作品。

写作与阅读的关系到底是一种什么性质的关系呢?

简单的讲,阅读能够形成和提炼写作者的主体人格心灵背景:阅读是形成和提炼写作者的主体人格心灵背景的基本途径。

我们通常讲“开卷有益”,“开卷”对于“开卷者”的益处到底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首先,开卷能够改变人的欲望和需求心理结构,舒畅人的情志,治疗人的心理隐疾。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讲的阅读具有治疗功能。

《韩诗外传》记载:春秋时,鲁国有个叫閔子骞的人,仰慕孔子的才学,前去拜孔子为师。开始时,脸色干枯、蜡黄,过了一段时间,慢慢地变得红润起来。孔子便问其原因,閔子骞说:我生活在偏僻山下,蓬门陋户,衣食有限,但看到达官贵人坐在华丽的车上,前后龙旗飘舞,又很羡慕,于是两种情形时时在我脑子里打架,因而寝食不安,脸色干枯。现在我受老师的教化,精读做人治国之书,懂得的道理日多,能辨是非、知美丑了,那些“龙旗”之类的东西再也不动我心,因而也就心平气和,脸色也就红润起来了。

閔子骞把自己的美容归功于读书明理是非常有道理的。读书得多了,懂得生活与做人的道理,它会潜移默化地渗透到你的气质、人格、胸襟情操上,这就是“腹有诗书气自华”——由“心”到形影响到你的容貌,使你目光有神,举止文雅。

第二,阅读能够促使人学会思考,形成思想、获得思想、深化思想,明确生活与做人的责任。因为能够阅读书籍的人往往善于思考,一个喜欢阅读而善于思考的人,必定是一个对社会负责、对自己生活负责的人。

第三,阅读能够丰富人的学识,开阔人的视野,空阔人的胸襟,廓大人的生活和做人、做文的气魄。沈德潜说:“有第一等的襟抱,第一等的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第一流的真诗、真文章只能产生于作者第一流的学识与胸襟和气魄,但能形成写作者第一流的学识、胸襟与气魄的最佳途径与方法,恰恰是阅读。

第四,阅读能够浏亮人的性情,纯化人的情感,强化写作者对写作人生的热爱,拨旺写作者的写作热情的火焰熊熊燃烧。巴尔扎克说过:“我最好的灵感总是在我最痛苦的时候,才放光芒。”别林斯基认为:“没有感情就没有诗人,也没有诗。”

第五,阅读能够顽强人的刻苦拼搏的自信、勇气与意志。而刻苦拼搏的高度自信、勇气与意志,不仅是写作主体人格的构成内容,而且更是写作者的写作激情与灵感激发的重要条件。

第六,阅读能够使写作者自如地创造出和保持住最佳、最好的写作心境。这在于阅读能够使人时时获得一种高涨的情绪和保持一颗机智敏锐的发现性头脑;阅读可以消除世俗生活中的诸多利欲杂念,使人获得并生活在一泓清澈澄明的心境中,而保持旺盛的精力与健康的身体;并且,善于阅读者,可以通过阅读而为自己营造出专一于写作人生的胸襟和心境,提升对写作的信心与自信。

第七,经常阅读的人,能够不断增强对语言的语感能力和对语言的敏锐感悟能力,能够廓大、深化和提升对各种不同文体的文体感的把握能力与文体性的创造能力。

阅读不仅仅是写作者对自我写作主体人格心灵背景修炼的基本途径,也是写作者的写作能力形成与提升的基本方式。因此,只有高度重视阅读,天天不忘阅读,时时开阔阅读视野,不断总结阅读方法者,才能从阅读中真正获得情感,获得思想,获得智慧,获得心灵的博大,人格的伟岸,和写作与人生理想的恢宏与奥远。

要达到此,阅读的范围应该宽泛,阅读的视野应该广阔。具体地讲,写作者应该时常阅读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从这些名著中吸取写作的丰富营养,提升写作素养。

与此同时,应该大量阅读古今中外的哲学、思想名著,从中吸取思想的营养,丰富人生智慧,提升自己的人格修养与认识事物、认识世界的能力。

在广泛阅读的过程中,不能忽视对科学著作,尤其是对体现时代社会水平和人类文明进程的科学思想著作,更及时、细心的研读,从中获得思维和写作的新方法、新视野、新角度,以此活跃自己的思维,创新自己的观念,革新感受和体验人生与事物的态度与方式。

还不要忽视对宗教著作的阅读。宗教是探索人类的起源及其与宇宙自然之生存关系的学问,亦是包含了对人类写作、人类创造、人类的求真、求善、求美等等根本性生存问题的破译的神圣启示。因此,经常阅读宗教著作者,能够不断从中获得最高的,也是无限的人类生存的智慧和宇宙自然生存的智慧,而这种智慧才是写作的大智慧。只有获得大智慧的人,才能写出大文章。

二、在鉴赏中纯化心灵,升华人格

从根本上讲,阅读就是鉴赏。阅读的鉴赏是对文学、科学和哲学思想、宗教著作的鉴赏。一般地讲,对科学和思想著作的鉴赏,更多地体现为对自我思想、认识、生存视野和生存境界的拓展与超越;对宗教著作的鉴赏,则主要表现为对生命本源和生存归依的终极性领悟与把握;对人类艺术的鉴赏则更多地体现为对心志情感的纯正与空阔,和对心灵人格的健康与升腾。

艺术鉴赏之所以具有如此的功能与作用,还在于艺术本身包容了艺术创造的时代精神、人格、情感,和人类生存在美丑、善恶、真假方面的交战。邓富星在《艺术前的艺术》中指出:“艺术不是历史,但却是历史的‘形象的’记录。它所记载的是一个时代的精神,彼时彼地人类集体的情绪。它具有直觉的特点,因而在某种意义上说,倒可能是对社会、时代一种最全面把握。”

戏剧艺术、舞蹈艺术、建筑艺术、园林艺术以及现代各种形式风格的艺术,都属于感受性艺术。对感受性的艺术的鉴赏与品味,可能给人灌注进一种关于生活、关于生命、关于人生的创造与追求的磅礴气概,和对人性、对自然的神秘与奥远、苍茫的心灵震动。同时,对感受性的艺术的鉴赏,可以获得一种强烈的时空域度感,获得一种人为的主观化的感受性时空情绪和历史时空情绪向实在的宇宙自然时空和现实的生活时空的扭曲与迎合,还可以从中感受和体验到历史意识的人为化张扬与理智节制所形成的生存智慧。

音乐、绘画、书法,是最典型的心灵性艺术形式。对心灵性的艺术的鉴赏,则可以领悟到人的生命意志、人类的生命意志向世俗的生存意志穿越的艰难性,和人生的生命激情向实在的生存智慧宣泄与消解的曲折性;同时,对心灵性的艺术的鉴赏,还可以以此烛照自我意识王国的黑暗,从而触亮生命底座的光与能,打开潜藏于心灵底部的生命宝库。并且,对心灵性的艺术的鉴赏,能够使我们获得一种宁静、安详的心境,空阔博大的胸怀,自由、狂放而严正的性格,含蓄、凝重、深邃、奇诡的个性,洒脱、空灵、飘逸的气韵与风度,和古朴、纯正、雄浑、苍劲的写作风格。

三、丰富的经历与阅历塑造辉煌的写作人生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一个写作者,一定“积学以储室,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这说明丰富的阅历对写作人生的重要性。对于写作者来讲,只有阅尽人间春色,才能写出千秋文章。这“人间春色”为什么会与“千秋文章”联系在一起呢?

冰心在《文学的造就》中这样写道:“文学家要常和自然界接近。自然的美是普遍的,是永久的,在文学的材料上,要占极重要的位置。文学家要迎合他,联络他,利用他,请他降临在自己的思想中,溶化在自己的文字里。若只花花绿绿的堆字叠句,便变成呆板笨滞,无神采,无生气的文学。因此文学家要常和自然静对,也常以乐器画具等怡情淑性的物品,作他的伴侣。这样,他的作品里,便满含着可爱的天籁人籁。”

就表面来看,写作是写作者对生活的理性激情的表达,然而从存在本质来看,写作则是人籁与天籁的对话,或者说是人类精神与宇宙自然精神的对话,写作者即是这种“对话”的导演,文章即是这种“对话”的美丽成果。换一种表述方式,人类的文章要获得千秋神韵,万古流唱,既要融流起人类的伟大精神与情操,又要涌动着宇宙时空的神秘韵律、大自然的神圣灵光。正是基于这样的要求,写作者必须随时接近大自然,必须时时走进大自然,必须随时拥有大自然。

凡以写作为生的人,应该“破万卷书,行万里路”,才能达到“吟咏感受风雨,下笔惊动鬼神”的写作境界。

这是因为对于一个真正的写作者来说,只有走遍大江南北,历阅千山万水,才能获得宇宙自然的精神、神韵、灵气对自我的化育,升腾起无限空阔的自由的心境,体悟出苍茫时空中的伟大与渺小、宏伟与悲壮,奇诡与绚丽;只有走遍大江南北,历阅千山万水,才能真正走进人群,走进生活,走进民情风俗的历史,走进人性的美德与罪恶的永恒史诗,走进远古的神话与现代的希望,走进千古风骚的大合唱!

生命的意义与价值通过过程来展开。写作是心灵向世界的艰苦跋涉,要写作,就必须走向世界;要终身写作,就命运地行进于世界之中。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写作者的生命,就是一次壮丽的远游。写作者的人生,就是行进于这无始无终的壮丽远游中对“天籁”与“人籁”的永恒对话的徐徐展开。

 

第4节 写作人格心灵背景控制与建构训练

 

一、写作人格心灵背景分析:演示、模仿与实践

(1)教师选择一篇文章,分析文章中作者的写作心灵背景。

(2)学生模仿老师的人格心灵背景分析方法,分析一篇文章的写作心灵背景,并将分析结果写成一篇分析短文。

二、写作人格心灵背景控制:演示与模仿

(1)教师以自己的一篇写作为例,向学生演示这篇文章写作中,写作人格心灵对文章写作的控制的经验和教训。

(2)学生以自己的一篇写作为例,谈谈自己在这篇文章写作中,写作人格心灵对文章写作的控制的经验和教训。

三,写作策略思维写作实践尝试

学生模仿上述写作人格心灵背景控制分析和演示,独立写成一篇文章。注意独立写作中进行人格心灵背景的控制。

四、写作素质课后培养

(1)坚持阅读文学、哲学、美学的经典名著,逐渐熏陶培养自己优秀的人格心灵(情操、胸襟)背景。

(2)坚持进行艺术(或音乐,或书法,或绘画,或电影……)鉴赏、批评,积淀自己的写作人格心灵(情操、胸襟)背景。

(3)坚持“走万里路”(旅游、观光、社会考察实践)来开拓胸襟、视野,化育培养自己的写作人格心灵(情操、胸襟)背景。

(4)记下你最近产生的感悟、认识的思想火花。

(5)写一则生活随笔。

 马正平《当代写作思维训练教程》第七章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1307 更新时间:2006年01月04日


http://www.zuowenjiaoxue.com/Article/TypeArticle.asp?ID=2133


第7章 人格恢恢文格恢恢

——写作人格动力和心灵空间培养与训练

 

 

1、教学要求:培养学生高远的人格心灵背景和精神空间,为个体写作提高强烈的写作精神动力。

2、训练重点:怎样在阅读、鉴赏和经历、阅历的过程中进行人格背景、心灵空间的建构。

3、训练难点:写作主体真、善、美的人格心灵结构的建构。

 

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章者,殆未之有也。

——王国维

小说是作家灵魂的自白,多么高明的作家也不能用笔墨把自己的灵魂和人格包藏起来。

——蒋子龙

 

第1节 写作主体人格的构成

 

一、写作表达的人格化

从古至今,人们都把“能说会写”者视为是“能人”。这里“能说”中的“说”就是话语;“能说”就是会表达。这里的“会写”中的“写”即是“写作”;“会写”即是善于写作。在现实生活的芸芸众生中,会表达的人并不普遍,善于写作者更是寥寥无几。因而,能说会写作者才成为了能人而为众人所敬重。

从表面上看,能说会写作者不过是善于运用语言来表达,他们的语言能力比一般的人要强些而已。但就实质看,问题并非那样简单:能说会写作者都是具有善于驾驭语言的能力的人,但为什么能说会写作者精于驾驭语言,而不会说、不会写的人在表达时难于驾驭语言呢?还有一个最现实的生活现象是:不少能说的人往往不会写,而许多善写的人却不会说,真正既会说,又善于写的人却并不多。这种“能说”与“会写”相分离的现象又揭示了什么呢?

其实,虽然“能说”、“会写”都属于语言表达,但它们之间却有空间性与时间性之分:前者属于空间性语言表达,后者属于时间性语言表达;空间性语言表达具有感受的情景性和智力性,因而往往较少理性智慧和人格成分的参与;时间性语言表达具有逻辑思考的严肃性,因而它往往需要理性智慧与人格力量的推动。因此,话语表达是一种情境化的、智力化的和非人格性的语言表达活动;写作表达是逻辑化的、理性智慧化和人格化的语言表达活动。一个人要具有“能说”的本领,首先要求具有相应的智力水平,同时还要具备很强的空间情境的感受能力和体验能力;而一个人要想“会写”,除了要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理性的生活智慧以外,更需要具备健康、高尚的人格力量与魅力。而在现实生活中,那些“能说”却不“会写”者,往往是只具备前一种能力而后一种能力缺乏(或者后一种能力不强);反过来看,那些“会写”却不“能说”者,恰恰是后一种能力较强,而前一种能力较差的缘故;如果是既“能说”又“会写”者,恰恰是两种能力均达到较高的水平的体现。所以,“能说会写”者不仅是能人,而且是大能人,他在生活中能受到特别的尊重、景仰,也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那么,一个人怎样才能成为一个“会写”者呢?要使自己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会写”者,最重要的一个条件就是培养自己成为一个名符其实的写作主体。

二、写作主体性

“写作主体”在目前还是一个似是而非的概念,在很多写作教材和写作理论著作中,“写作主体”都是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命题出现的。但一旦涉及什么是“写作主体”时,就都显得语焉不详了。但写作教学要真正培养出能写、会写和善写的写作者和写家来,就必须教人弄清楚什么是“写作主体”。其实,更准确地说,写作主体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写作主体建构起来的写作主体性对写作行为具有控制作用。因此,写作主体的问题,实际上是写作主体性建构的问题。

要真正弄清楚什么是写作主体性,首先得搞明白我们的生活为什么需要写作。

(一)生活为什么需要写作?

法国作家让·马拉凯诺曼·梅勒在被问及为什么要写作时,他十分惊讶地回答说:“因为对于我,写作是觅求真理的惟一方式。”美国作家琼·迪戴恩却说:“写作对于我,尤其成了一种纪律,一种思维方式。”总之,人需要一种理想的生活方式,人需要一个美丽、幸福的世界,人的成长需要一种健康的思维和心灵,人群化的生活、人类生活更需要希望与热爱……这些都可以从写作中得到,都可以通过写作来创造,来建设。正因为这样,所以写作成了人的生活的需要,成了社会生活的需要,成了人类文明进步、发展与繁荣的需要。

从人类写作的动因的角度来看,所谓写作主体性,其实就是写作者的理想化、人格化和审美化了的精神指向和控制力量。

(二)写作为什么需要写作主体性

理想化、人格化、审美化了的精神自我之所以能够构成写作者的主体性,主要在于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一切写作行为的产生、展开、完成与美化,都必须由写作者身上的这个理想化、人格化和审美化了的精神自我来发动、来推动,因此,理想化、人格化和审美化的精神自我事实上构成了写作者的写作行为的直接动力与推力。二是写作行为完满完成后,这种理想化、人格化和审美化的精神自我又成为它的成品——文章内容的精神主体。

从写作行为与文章构成这个角度看,所谓“写作主体性”,其实就是写作行为产生、展开、完成与美化的主导力量,也是写作成果的生命与灵魂。

(三)写作主体性的构成

写作主体性作为写作者的理想化、人格化、审美化的精神自我形象,有其自身的丰富内涵。具体地讲,写作主体性基本构成因素有三:一是写作审美力;二是写作人格;三是写作精神。

写作是一种审美创造活动,因此写作审美力构成了写作主体的第一个要素。写作审美力主要由写作者的写作文章图样意识、写作文本模型、写作文体思维构架、写作个性、写作风格意识、写作审美洞察力、写作审美选择力、写作审美直觉力、写作审美想像力和写作形式美感能力等构成。

写作既是一种理想化的审美创造行为,又是一种探索真理、开拓生活意义、实现人生价值的审美创造行为,因此,真正的写作,需要一种有关于写作的精神,这种写作精神又叫做作者的写作哲学。写作者的独特的写作人生意向、深邃凝重的写作智慧和以理想的胸襟和追求真理的态度来体验人类生活与世界的演变与发展的能力,它包括对事物的敏感心、求实心、求知心、探索心、批判心和创造心等。

在写作主体构成的三大要素中,写作人格是居于主导地位的。围绕写作人格,写作精神是其“体”,写作审美力是其“用”:写作精神是作者的写作人格形成、成长、升华的广阔基础和内在源泉,而写作审美力则是写作人格的表现形态。但是,它们三者之间的这种生成关系并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敞开的,写作审美力在写作者的写作实践中也会反转来影响写作人格内涵的修正或丰富与提高,从而影响写作精神的强化或方向性的改变。

写作审美力、写作精神、写作人格,此三者的相互作用、互相影响所形成的整体氛围状态,就是写作者的独特写作文化(或者说写作文化心理意向)。

三、写作人格

(一)人格

“人格”的基本含义有三:一是指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人的本质力量(特征)的总和;二是指个人的道德品质;三是指人的能够作为权利、义务的主体的资格。由此可见人格的基本内涵:第一,人格既具有先天性的因素,更是后天习得的结果;第二,人格是人生活能力构成要素,进一步讲,人格贯穿在人的各种生活之中而构成了其基本成分;第三,人格是一个人的道德品质的整体显现;第四,人格还是一个人作为人的权利资格,当人格作为表现人的生活权利资格时,它的基本内涵是责任与义务。

从更广泛的角度看,人格是人类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是人类文化的发展、时代社会的变迁和个体生存环境陶冶的产物。人格,构成了人的生活行为的基本内容和如何生活的价值取向。由于前者,人格一旦形成,就获得了相对稳定的性质;因为后者,任何人的人格都是有待于完善的人生程。

由于人格形成与成长的过程性,也就形成了人格的残缺与健全之分。而健全的人不仅需要有独立的和独特的表达和弘扬个人特色的勇气,和在各自所生活的领域中敢于发明和创造的勇气;而且应该具有充分呼吸自然信息的能力、自由移动的能力和适当得体地表达感情的能力。具有健全的人格的人,首先是一个自由的和负责任的人,他必须肩负起提高自己包括他周围的人和社会大众的生活的责任,他必须具有超越自我的信念(弗洛伊德),在超越自我中不断探索真、善、美,不断实现自我。

人始终是过程中的人,健全的人格是在自我完善的过程中实现的。因而,人格也是一个过程。人格的过程化,就在于他的自我完善性。在人生的过程中,人格的健全与自我完善的基本途径和表现形式,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通过学习而促使个人的智力和认识能力能够得到持续的发展;二是通过修身养性而促进个人的情感得到平和、稳定的展示和不断的丰富;三是通过生活的奋斗实践而磨炼意志,使之不断增强支配自己命运的决心;四是敞开心胸,探索生活的真、寻求人生的美、创建共同幸福的美,以此来实现自己与世界的统一。

人格的核心内涵是理想。理想对于人,有生活理想与人生理想的区别:单有生活理想(如希望自己有很多钱)而无人生理想(如一旦有了很多的钱而不知道怎样花)的人,其人格不一定是健全的,健全的人格是生活理想与人生理想的统一。

(二)写作人格

写作人格是“写作主体人格”的简称,它是指写作中的人格,是写作者因为写作而理想化、人格化和审美化的精神自我形象中的主导性因素、力量。从写作者的角度讲,人格是“写作者的人格”的简称,它是指写作者作为一个存在个体的自我生活形象中的主导性因素与力量。

写作者首先是活生生的生活个体,写作是写作者的生活的一部分内容(或基本内容),但任何一个写作者的写作活动都不构成他的生活的全部内容,因此,写作人格虽然要以人格为基础,但写作人格并不等于人格。另一方面,写作人格是写作中的人格,而写作作为一种特殊的生活方式和表达特定的生活内容的特殊方式,其贯穿于其中的人格内涵也与一般的人格内容有很大的区别。所以,写作人格是人格的一种特殊形式。

(三)写作人格的构成

写作人格首先应该是一种健全的人格,因为写作人格必须融进写作者的个人生活理想和人生理想的部分内容或全部内容。但写作人格不仅应该是一种健全的人格,它还应该是一种具有严格规范的创造性的审美人格。

写作人格的基本构成要素有:写作气质、写作意志、写作兴趣、写作理想、写作伦理追求和审美价值取向。

写作气质是一种具有先天性因素的写作人格要素,它对写作人格的形成奠定了相应的生物基础,以最隐秘的方式影响着写作人格的形成与方向性的成长(当然它也随着写作人格的变化而有条件地修正、改变、提升着自我)。写作气质对写作人格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它对写作意志性质的规定,和对写作人格的力度与坚韧程度的强化上,因此,写作气质是写作意志的土壤。写作气质是写作人格的基础,而写作意志则是写作人格的内在生命核心和灵魂。是写作人格的本质规定性。

在写作气质的规范下和写作意志的冲动下,形成了个体的写作兴趣——即以写为生活的情趣,和以此为人生价值实现的方式。写作兴趣直接酝酿形成个体的写作理想。写作理想是以个体的写作人生目标和写作人生价值确立为基本内容的。写作理想的形成决定了个体写作的伦理方向与价值追求。

在写作人格的生成构建中,写作气质、写作意志、写作兴趣可以视为是写作人格的本我;写作理想、写作伦理追求和写作理想则可视为是写作人格的自我;而写作个性和写作审美价值取向可视是写作人格的超我。

(四)写作人格的精神特征

由于写作人格是理想化的,所以写作人格的首要特征是它的非世俗化:写作人格的非世俗化形成了写作人格的非功利性精神品质,如果写作者的写作行为具有完全的或者过分的功利色彩,那么,其写作也就变得彻底的世俗而丧失写作的应有理想,这样写出来的东西也就没有多少存在的价值。

写作人格第二个精神特征是它的过程性。由于写作人格自始至终是在过程中实现写作理想,又在过程中提升写作理想,因而,写作人格获得了对世界和自我的探索性、批判性和认知世界、探索世界和表达对象的审美个性化。

写作人格是写作中的人格表现,写作又始终是审美形式规范的创造性行为,因此形式美感的意向性和审美创造的规范性又构成了写作人格的另一个特征。

(五)写作人格与写作风格、文章境界

法国自然科学家布封曾经说过一句很有名的话,他说:“风格就是人本身。”风格用于人,是指行为风度与品格,用于写作,则是指文章所表现出来的风范与格局;用于艺术创造行为则是指表现艺术家独特创造个性的思维品格和审美表达方式。库柏认为:“个人风格是当我们从作家身上剥去所有那些不属于他本人的东西,所有那些为他和别人所共有的东西之后所获得的剩余和内核。”能够属于写作者自己所独有的那些“剩余”与“内核”是什么呢?是写作人格。所以特殊地讲,写作风格就是作者的写作人格,但就一般角度看,写作人格只是写作风格的生命内核,除了写作人格之外,写作者的学问、才识、思想等因素也构成了写作风格形成的重要条件。因此,写作风格是写作者的写作人格(包括他的学问、才识、思想)的行为表现:即当个体的写作行为一经产生,写作人格就以一种感性生动的氛围和精神容量表现为写作者的写作风格的生命形式。

写作人格在写作行为成果——文章中就体现为文章境界,即文章所表现出来的独特胸襟、视野、格调和文章的审美理想的凝重度和人生智慧的恢宏度,就是写作人格的对象化定格。歌德认为:在诗和艺术里,“人格确实就是一切”。明人王士祯则非常形象地阐述了文章境界的生成内涵,他说:“才生思,思生调,调生格;思即才之用,调即思之境,格即调之界。”所以,写作者的才、学、识、思,虽然构成了文章境界的具体内容,但是如果没有写作者的写作人格贯穿其中,是无所谓境界的。清人王国维更是直截了当地认为:“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章者,殆未之有也。”

 

第2节 写作主体人格心灵背景的结构

 

写作者的写作主体人格的形成、成长与完善,是伴随写作者的人生生活和写作生活的始终的一个生命过程。不仅如此,写作者的写作主体人格的形成、成长与完善,还必须是以健康、丰满、广阔的心灵背景为基础的。写作者的健康、丰满、广阔的写作主体人格心灵背景的形成是一个不断建构与解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对真、善、美的追求,构成了写作者的写作主体心灵人格背景建构和解构过程的主旋律。

一、求真——理性智慧心理结构的构建

(一)何谓“真”

美国当代哲学家摩狄·J·阿德勒在谈到什么是“真”时说:

这里有一些观念,我们只要理解了真理就能更了解它们。按照它们的字母顺序,它们是:经验、想像、判断、知识、语言、记忆、心智、意见、诗词、推理、宗教。我们还可以补充几个和知识及意见有关的观念:数学、哲学、科学和神学。

阿德勒的这段话,是对“真”的内涵的全部概括。通俗地讲,所谓“真”即是真实、实在。在这个意义上的“真”是与“假”、“伪”相对,即凡是不假的、非伪的东西都是真实的、实在的——我们的生活经验,我们的想像,我们对事物的实在判断与推理,我们的知识,我们的语言,我们的记忆,我们的心智,我们对诗词以及其他艺术的创造与欣赏,我们对事物、对生活、对对象的意见与看法,我们对宗教与宗教的信仰等等,都是真实,都是实在,都是真的具体而丰富多彩的内容。

特殊地讲,所谓“真”即是真理、真知。这一意义上的“真”是与“错误”、“谬论”相对,即凡是真实的道理、正确的认识都是真理,都是真知识,都是真——数学、哲学、科学和神学,构成了人类真理、真知的典型来源。真不仅是指真理,而且还是指天真、纯真等超越性概念,中国道家所谓“真人”,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谓尚“真”的文学观的“真”就是这个意思。

(二)什么是“求真”

所谓求真,通俗地讲,就是对人生、生活真实、实在的追求。比如有意识地积累生活、工作、劳动以及人类的经验与知识,丰富想像,开启心智,习得语言机制,形成独立判断与推理能力,获得对事物的意见与对自然、人生的美好信仰等等,都是求真的具体表现途径与形式。

而特殊地看,所谓求真,就是杜绝错误,避免谬误,追求关于宇宙、自然、人类的真实知识,发现和掌握宇宙、自然、人类、生命的存在规律与生存的道理、本质。

(三)写作者为何要具备“求真”的品格与精神

因为写作就是人类追求真理、真知识、真实、实在,和创造真实、实在,表达真知与真理的美好途径和壮丽形式。因为写作者进行写作,就是以写作作为思考生活,美丽人生,创造真实,探索真理,丰富真知的有效手段与方法。所以,一个人要想写作,要想成为一个名符其实的写作者,就必须担当起如上两种基本的责任——对人类的责任和对自我的责任,就必须努力于“求真”之路,只有这样,他才会把人类的知识与意见融化为自己的生存智慧,他才可能在生活、工作、劳动与写作中创造性地积累起属于自己的经验,才可能获得对宇宙、自然、人生、生命、存在以及科学、哲学等方面的真知识、真理解,真领悟,真智慧,才可能真正构建起能写、会写、写好、写美、写出空阔寰宇、流唱千秋的大文章的理性智慧心理结构。

(四)怎样来培养起写作者的“求真”品格与精神

1、永远保持一颗独立、自由的心

幸福的人生是一种智慧的人生。写作作为一种创造人生生活幸福的方式,它必须充满大智大慧。一个写作者要获得生活的大智慧、人类的大智慧和有关于宇宙、自然、人性的大智慧,其基本的心灵前提就是要有意识地培养起自我人生的独立精神和生存的自由心。台湾作家陈映真说:“笑,对于我是一个批评和自我批评的过程。写作则是为了使那些绝望的人重新充满希望,让那些因失败受挫的人重鼓斗争的勇气,使受凌辱的人重获自由与尊严。”陈映真关于写作的严肃思考,几乎是概括了人类一切严肃的写作活动的使命:创造生活的美,探索人生的真,弘扬人间的善,这是写作的神圣使命!这更是写作者的神圣使命!写作者要能够在写作实践中真正履行起这一神圣使命,需要一种生存的大勇,而支撑这种生存大勇的顽强、坚固的心灵基石,和煽旺这一生存大勇之火熊熊燃烧的风力,只能是人格独立、人生独立的永恒意识与追求向往,和对人生自由、人类自由、时代社会生活自由的顽强不息的渴望与追求。客观地看,只有具有强烈不衰的独立意识与精神向往的人,才能真正写出壮丽的文章;只有终身不倦地渴望和追求自由的人,才能创造出美丽的写作人生!

2、时时更新生命体验意识,天天升腾自然关怀品格

人是生命性的存在。人生是有限的生命向无限企盼的沉重过程,人类的文明与繁荣是生命的绵绵繁衍与永恒扩张的壮丽历史:生命之于宇宙、自然、人类历史和个体人生,都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一个伟大的神秘,一个存在的焦点,因此,一切人生的智慧,人类的智慧,无不贯穿着对生命的拷问与质询。美国人类学家和心理学家E.贝克尔在《反抗死亡》中指出:

死的观念和恐惧,比任何事物都更剧烈地折磨着人这种动物。死是人各种活动的重要动力,而这些活动多半是为了逃避死的宿命,否认它是人的最终命运,以此战胜死亡。

从更广泛的角度来看,人类一切写作都与生命有关,都是以(直接的或间接的)生命为主题的。加拿大作家欧文·莱顿在谈到自己为什么要写作时说:“死亡和性欲的巨大神秘伴随着我。我把与性欲和死亡的谈话写了出来,以便赞颂我有限的头脑中所不懂的东西。”如果说莱顿的写作主题还带有很浓的个人兴趣的话,那么,布列坦·布列坦巴施则揭示了生命关怀与体验意识对写作者的主体人格建构的重要性:“可以断言:一切生命是实际上的死亡,死亡乃是活生生的文字符号。最终能永留人世的,是句逗无声的奥妙。”

人类来源于自然,人类又从自然中走出来,人类最终还得走进自然:在走出自然的过程中走进自然,又在走进自然的活动中走出自然——这样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构成了人类的文明史,同时也构成了每一个人的生命史。因此,对生命的关怀与体验意识的获得与更新,就不可能撇开对宇宙自然的关注。因为人生于宇宙自然之中,人的生命是大自然的恩赐,人关于生命的智慧,关于人生的智慧,关于生存与成长的智慧,都无一例外地是大自然的灵光的普照和神意的激活:宇宙自然的智慧是人类文化的源泉,也是人类写作的精神源泉。

只有对生命燃烧起深重的体验情感,对宇宙自然煽旺起无言的关怀激情,才会使你的每一个文字符号饱浸生活的奥妙,才可能使你的每一次写作行为融化贯注着深广的智慧与亮丽的美德,才可能使你的有限的写作人生通过“句逗无声的奥妙”荡漾着青春的魅力与永恒的微笑。

3、把你好奇的天性发挥到极致

好奇心是人的天性。每一个正常的人,其儿童时代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好奇心。随着年龄的增长,外部功利生活对人的强力诱惑,使许多人淡化和泯灭了人本有的美好天性,而一步步踏向了人生的平庸。而那些无论在何种年龄阶段都始终保持一颗旺盛的好奇心的人,则走向了人生的创造与成就。所以法国作家法朗士才如是说:“好奇心造就科学家和诗人。”

所谓好奇心,就是对不了解的事物或陌生的事物所产生的新奇感和兴奋感。好奇心经常表现为对新的事物的自发注意,并为了弄清楚它或它们的因果关系而提出各种问题。它是求知欲的具体表现,是潜在的创造力。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好奇心是任何领域、任何形式的创造的原动力。对一个创造者来说,永不满足的好奇心,才是引导他去不断地获得新的发现、新的发明、新的目标的选择、新创造性构想的真正内在动力。

好奇心之所以成为人类一切创造的原动力,就在于好奇心包含着对事物的敏感,包含了对真实、实在、真知、真理的渴望与求证。所以,一个具有好奇心的人,始终是一个具有对事物的强烈敏感心的人,一个具有永不疲倦的求实心和求知心的人!

对自我好奇心的培养、强化与升腾的基本途径,就是要时时培养和增强对生活、对事物、对自然、对外部世界的敏感意识与激情,就是要自我培养与强化起对新事物、新问题、新情况、新发现的求证品格,就是要自我培养起在任何时候都保持一颗强烈而旺盛的求知心与热烈情感。只有这样,才可能把你的天生就有的好奇心保持下来并有意识地发挥到极致。只有把凡事好奇的天性发挥至极致时,你也就获得了创造的不竭动力。

一个真正的写作者,应该永远记住爱因斯坦的话:“谁要是不再有好奇心,也不再有惊讶的感觉,他就无异于行尸走肉,他的眼睛是模糊不清的。”

4、磨砺自我心灵的批判之剑

南非作家马齐齐·库内内说过:“大凡写作全凭心,我认为这会导致错误,是狂热与幼稚的表现。惟有理智才能把握人的头脑,及其思维和行动。显然,理智指导一切,高于一切,具有观察千变万化的宇宙之慧眼。”

写作就是求真与达真,就是对生活与人生、对象与世界的理智观照与智慧把握。写作者必须具备求真与达真的品格与能力、理性与智慧,而对这种品格与能力、理性与智慧的修炼的又一主体性方式与途径,就是要自我培养起一颗永不衰竭的批判之心。当你用理智与智慧之砧,磨砺心灵的批判之剑时,你就获得了处处留心,事事求证的品格与精神;你对生活的敏感,你对人生的思考,你向自我与人类的写作,就会变得“大”与“美”、“壮”和“阔”起来。

一个要想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写作者的人,保持心灵的批判之剑始终锋芒光照,就得自觉地培养起对自我的内省意识与自我检讨品格,就得自觉地培养起对生活传统的距离感与冷峻的反省品质,就得培养起对现有秩序的解构意识,就得培养起对发现残缺,发现堕落,发现腐朽的精神品质。

5、用自教之器打通人类求真的永恒之路

写作是一种文化的创造、建设与传播活动。由于写作的这一独特的社会功能,决定了写作具有极强的教化作用。健康的写作,优秀的文章,不仅沁人心脾,砺人心智,而且纯其民风,正其时道,助益人类的和平与繁荣;而卑劣的写作,庸俗的文章,不仅可以导致人格分裂,助其人性之恶劣品性的任意泛滥,而且更可以败坏朝纲,腐败时风世德,阻碍人类文明的进程。

写作要担当起积极促进人的健康生活、社会的文明发展和人类的和平与繁荣之使命,写作者必须要具备一种终身不渝的自教意识,和对人类的关怀情感。

正人者先正己,教人者先自教。写作者要具有一种终身不渝的自教意识,首先要有自我检点、自我约束、自我改进、自我提高意识;其次,要具备一种开放的心态,这样,才能真诚地面对生活的时时变化,真诚地接受各方面的新信息、新观念、新思想、新意见、新批评,才能够不间断地弄清楚许许多多的新问题、新困惑,而不被外界事物所支配,从而不断获得写作的新材料、新激情、新思想、新角度,和表达生活与世界的新视野、新方法、新方式。

自教意识就是自我关怀意识。写作者只有在正确确立起健康的自我关怀意识的基础上,才能够真正获得社会、时代、人类关怀意识与情感。也只有获得了对时代、社会、人类的关怀情感的时候,自我关怀意识与情感才赢得了“教人”与“正人”的品质与能量。

培养起对时代、社会、人类的关怀情感、精神、品质的基本途径与方法是:

第一,要学会对时代、社会、人类生活变化与发展趋势、前景的敏感意识;第二,要自觉地训练起一种对时代、社会、人类发展中的困境、问题、矛盾、曲折、失误等等的追问意识;第三,要具备一种面对所有无知的生活问题和不了解的事物的好奇心;第四,要以一种悲天悯人的同情心去对时代、社会、人类以及对他人的苦难予以沉重的意识与体味;第五,要学会培养起对一切进步与新生事物的敏锐发现意识;第六,时时磨炼对时代、社会、人类的和平、繁荣、幸福抱有顽强不衰的希望之心。

二、向善——道德心理结构的建构

(一)何为“善”

霍布斯认为:“善就是我们给予那些我们碰巧欲求或喜爱的事物的名称。他们认为,善并不是我们可以从事物本身发现的属性。我们称他们是善,仅仅是我们欲求他们,如果我们憎恨他们,那我们就称他们为恶。”

从霍布斯关于“善”的独特看法中可以看出:第一,善不是事物本身的属性,而是我们人为的一种看待;第二,这种人为的看待,恰恰是我们所欲求的“东西”或所喜欢的“东西”;第三,我们所欲求的或所喜欢的“东西”之所以是“善”的,就在于它是“好的”。因此,所谓“善”就是我们所认为是“好的”这样一种行为和看法。进一步看,这些对我们来说是“好的”的行为与看法之所以是属于“善”,就在于它对我们“有益”。因此,简单地讲,所谓“善”就是那些我们认为“好的”,并且是对我们“有益的”的“东西”。

“善”之成为一个普遍的概念,就在于它的普遍适用性。从它的普遍适用性这个角度看,我们自己认为是“好的”并对我们本身“有益的”的“东西”,并不一定都是善。只有当这个“好的”或“有益的”的“东西”获得普遍性时,它才能称得上是“善”。因此,所谓“善”即是具有普遍性的“好的”和“有益的”的“东西”。

(二)“善”的内涵构成的层级性

阿德勒说:“从对善的理解中可以得到启迪的这些观念,按它们的字母顺序和排列依次为:欲望(欲求)、家庭、习惯、幸福、荣誉、生活(指健康的生活)、爱、人类、快乐与痛苦、美德与罪行(也许还包括罪孽)和意志。如果再进一步,我们可以增加情绪(情感)这一观念,因为,决心使自己成为善人的努力和决心使自己养成那些被称为道德的好习惯的努力中涉及了情绪。而且,一旦罪孽也在其中,那我们也许不可避免地涉及到有关上帝的善,人类与上帝的关系,以及人类之善的问题。除了所有这些,我们还应该注意到,对于善的思考,还涉及了我们的经验提及的而且与善有关的别的观念,其中不但包括知识与和平,而且还包括组成另一组观念的三个观念:自由、平等与正义。”

“善”作为人心的内在尺度和生活的共同价值准则,既是经济学意义的,又是道德意义的,更具有哲学和美学意义。在经济学意义上讲,它所涉及的是“应当”与“正当”的问题,即凡是“应当”和“正当”的“东西”,都是好的和有益的。比如,一个人付出了8个小时的劳动而索取了50元钱的报酬,这对他(包括对其他的人)来讲,是善的;而另一个人在应该上班的时间里坐上公家的车去谋取个人的利益,虽然这对他本人来说是“好的”和“有益”的,但他的行为却是非善的,其理由是他的这一行为既不应当,也不正当。

经济学意义上的善是实用功利的,是涉及到我们每个人的生存规范的内在价值尺度。而道德意义上的“善”则是非实用功利的,它涉及到我们每个人的成长规范的精神价值倾向。道德意义上的“善”所涉及的是有关“正义”与“公正”的问题,“惩恶”的问题。它具体体现在对财富、荣誉、友谊、平等、自由、关爱、美德等等领域的看待、追求与向往。

经济学意义的“善”和道德意义上的“善”都可以说是一种相对性的“善”,它随着人的生存时空框架的变化而可能产生价值判断上的变化。比如在分裂与战乱的时代,追求战争的荣誉感是正义的,但一旦人类的生存步入和平与发展的轨道,倡导战争与杀戮的荣誉就不一定是善了。再比如在绝对地缘化的人类时期,绝对的种族与国家之爱是不可少的,而当人类已进入全球生态的共同发展阶段,过分地强调一种狭隘的种族与国家之爱,其行为就往往会失去应有的正义与公正。因此,人类之善,人生之善,人性之善,还涉及一个绝对性意义,而这个绝对性意义上的“善”,即是哲学和美学意义上的“善”。

哲学和美学意义上的“善”,是人的终极之“善”。它是超越一切功利(实用功利和精神功利)的超价值之善,这种超越价值的“善”是涉及人的存在的善。它的主要内涵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有关于人生和人类的根底之爱——即生命之爱,人性之爱,人类之爱,大地之爱,自然之爱,宇宙之爱;二是对知识的崇敬、信仰与追求——这一有关于人类的本性的善;知识是人类真正的善!因为人类的本性在事实上要获得知识,这是开发人的潜能与力量,并使之得到实现与满足的最高雅、美好的方式;三是对真理的捍卫与追求,因为,真理所包含的是人类心智中的终极的善,并且一旦当我们献身于对真理的捍卫和追求时,我们也就履行了作为个体的人和作为大写的人的道德义务与责任。

(三)何为“求善”

所谓求善,就是对我们所喜欢的或我们所欲望、希求的那些体现了既对我们,也对别人来说是“好的”和“有益”的“东西”的向往、追求与热爱。具体来讲,“求善”就是追求应当与正当;而上升到道德意义上讲,“求善”即是追求生活的正义与公正;而当我们跨越时空的限制,走向对存在的探索与领悟时,“求善”就是对博爱、知识、真理的追求,或者说是对大美与永恒的追求。

(四)写作者为何需要“求善”

阿根廷女作家西尔维亚·奥坎波认为:“写作是为了使他人爱我,爱我认为应该热爱的东西,不忘记世上之要事——友谊、爱情、智慧和艺术。写作是不死的永生,永生的死亡。”

奥坎波的这番话或许最能表明写作者为什么要追求善的原因:对于任何一个写作者来讲,只有自己生活得“应当”和“正当”,才能对生活做出“应当”的和“正当”的裁判;只有自己不懈地维护和追求人间生活的正义与公正时,才可能在他的文章与作品中表达对正义与公正的歌颂;只有当他在写作的道路上煽起博大的热爱之火,时时校正知识与真理的航灯时,他才永不止步,永不停顿,永不气馁地探索与前进,直到生命的最后。

人是有人情、有人性的。人的人情、人性还具有共同性。正是由于这,才有了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才有了人间的互助与互爱;才有了沟通、理解与同情;才有了良知与道德;才有了对无限的知识与永恒的真理的追求!——所有这些,就是人类写作的深厚人性土壤和文化土壤,也是人类写作的永恒主题。从根本上讲,人类的一切写作活动,都是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立足于不同的层面来探索、来反刍、来鞭笞或弘扬人情、人性,来促进沟通与理解、互助与互爱,来呼唤良知与道德人性。也许正因为如此,写作者才获得了主体人生的崇高道德感,写作才获得了人间的神圣性,文章才因为有对人情与人性的思考与表达而充满了生存的魅力与无限的美。

(五)孕育和培养“求善”品格和能力的途径与方法

1、学会在价值追求中超越价值

人需要劳动才能生活,写作者首先是个体的人,他同样需要劳动付出而获得应有的报酬,才有得以生活下去的物质资源依据。因此,写作同样需要具备价值追求意识的获得与更新。

价值追求意识与超越价值追求品格培养的最好方法是劳动。劳动是人生的最大美德,写作者应该有对劳动的价值追求意识。一个写作者应该终其一生去实践和弘扬这样一种生存原则:勤奋劳动,努力创新,增长财富(物质的或精神的)才是最大的美,至高的善,永恒的真!

价值追求包括经济价值追求与道德价值追求,因此,价值追求意识培养的又一方式,就是对经济价值原则意识和超越品格、精神的培养。人生生活幸福的基本标志就是富裕。人生的富裕是物质资源的富有和精神财富的富有的真正统一。

写作者绝不能当精神财富的富有者而沦为物质资源的贫困者。在人类社会物质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的时代,如果出现这种状况,那一定是一种畸形的生活。在一种畸形的生活中创造出来的精神产品,不一定是健康的、有价值的,因为畸形生活中的人,他的人格不一定是健全的。因此,写作者应该具备一种经济价值原则意识:劳动应该创造出经济价值,健康而正当的付出应该获得应有的经济价值的实现。

经济价值原则意识对写作者是需要的,但作为写作者,是绝不能惟经济价值原则化,否则,有关写作的一切美好的东西都将蜕变为赤裸裸的金钱交易关系,这是写作所不能容许的。正是因为如此,写作者还应该具有一种超经济价值原则的意识,那就是对经济价值的超越性意识:超越经济,超越名誉,超越所有的功利需求与满足的精神追求。只有获得这种超越意识与追求精神,写作才可能达向精神的不朽,写作者才可能走向道德建树的永恒。

与此同时,一个写作者,还应该在价值追求的过程中,学会对自我进行超越性的典范意识的激发与培养。《左传》中记载鲁大夫叔孙豹回答范宣子问什么是不朽时说:“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并指出,“世不绝祀”之世禄,只是保姓爱氏,以守宗谱,并不是不朽。其意思是说:对于任何一个来讲,人生的不朽不是显赫的家世,也不是高官厚禄,而是以高尚的品德与精神为后人所效法。这种能为后世效法的高尚品德与精神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要能为社会、为国家和人民创立下不朽的功劳,建立为后世所敬仰的功业;另一个方面就是要在思想和精神上留下永可遵循之言,在理论和品格上对后世之人树立精神追求的榜样。

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讲求人生的“三不朽”境界,它与现代科学讲求的人生不朽在其精神本质上是共同的,那就是特别强调人生的主动精神,强调积极进取的美德,强调为社会、为人民、为人类做出贡献、创造财富的不朽意义。在现代科学的人生观看来,个体的人一定必须是有活力的、有自主精神的、有无限创造力的人,只有具备这些最基本的条件,才能在整体中保持和保存自己的贡献而获得不朽。如果个人的行为和生活没有活力,没有自主性,没有进取精神和创造性的力量,那么他的人生就是残缺的,他的存在就是被异化的,甚至可以说是虚空的。所以人生的不朽就在于人的精神、品德、人格和劳动创造的实际贡献的卓越。

2、自我培养做人的名誉心和生活的尊严感

“树活一张皮,人活一张脸”这一形象的比喻告诉每一个人:做人就是要活得有尊严。因为有尊严的人生才有价值,有尊严的生活才有意义。因此,写作者必须有崇高的尊严感,在任何时候、在任何环境下都做一个有尊严的人,去有尊严地生活,有尊严地写作。

一个人的尊严感的形成总是与他的名誉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没有名誉的人是难以有尊严感的;名誉败坏地生活,尊严是与他无缘的。所以一个人要具备尊严感,他要生活得有尊严,那就必须具有名誉感,要有一种对名誉的意识与追求。

尊严是道德的载体,名誉是尊严的底色。人生的名誉是不能靠巧取豪夺,更不能靠欺诈蒙骗,只能靠堂堂正正地生活,勤勤恳恳地做事,真心诚意地为人,脚踏实地奋斗、拼搏与创新,全心全意地助益于他人与社会、时代,满怀爱心地关注人类的命运与前途,严肃地思考与写作而得来。并且,珍视人生名誉,培育生活尊严感,还需要具备一颗正义人生,正义生活,正义人间的心,要为正义而生活,而奋斗,而思考,而探索;另外,还需要有一颗公正面对所有的人、事、物、问题、情况、变化的品格、精神与能力,这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时时训练,不断更新自我与生活的品质与精神。

3、训练和提升对人性的体验意识

写作者要获得主体人生的崇高道德感,首先必须具备一种深邃、凝重的人性体验意识。获得人性体验意识的前提是要具有一颗真诚善良的心,去正直地做人,诚挚地生活,以纯朴的善情、善意、善心去善待一切事物,去认识和理解一切人,去思考和探索生活中的所有问题。

做文就是做人。做文首先在于做人。只有做一个真诚善良的人,才会写出真诚执著的文。

获得健康的人性体验意识与情感的又一方法是反省意识的自我培养:只有学会反省自己的人性弱点、缺陷,人情的疏漏,性格的愚顽,才能获得自我生活情感的纯正与美好,才可能培养起自我人性的健康与伟岸。

获得人性体验意识与情感的另一途径是发现意识的自我训练:在生活中,要学会善于发现生活的沉沦与奋起、失败与成功、阴暗与光明,发现他人、发现社会、发现人间的善恶消长、美丑流转者,他就是一个具有强烈的道德感和使命感的人!

培养人性体验意识与情感,还需要对凝重、深层的良知感的训练。只有具备做人的良知、生活的良知、时代社会的良知和人类良知的人,才有资格称得上是真正的写作者,才可能写出为人们所喜爱的文章来。良知意识实际上是一种责任意识、使命意识。具有强烈良知感的人,必然具有强烈的人生与社会责任感和严肃的使命感。

健全、健康的良知意识与情感的获得,是一个伴与终身的人生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应该从日常生活中自我培养起真挚纯正的同情心、强烈的热爱心、奥远的博爱感、纯真空灵的友谊意识、积极的互助意识、对邪恶和丑陋的义愤感和空阔人间的关怀意识、关爱情感。

4、用日常生活的火铸造起公正人间的生存信仰

对宇宙自然的关怀意识,对人类社会的博爱情感,对周围的人生的关爱心的训练与培养,都必须落实在日常生活的每分每秒中。在日常生活中关怀,在日常生活中博爱,在日常生活中关爱每一件事物,每一个值得我们去同情、去关心、去爱护、去帮助、去为之扶持与呐喊的人——这样一种美的品格与精神,是最需要自我培养与塑造起一种公正人间的美丽心灵与生存信仰。

在竞争日益剧烈、贫富日益加剧的21世纪,由于高科技的全速前进和竞相发展的不平衡性,人口压力的递增,生存资源的日益稀缺性,生态环境的日趋恶劣,生存竞争的日益激烈,各种生活矛盾和生存冲突错综复杂,贫富征战、弱肉强食更为普遍。在这样一种极为残酷的生存背景上,人类生存要求得理性节制,和平生存,共同发展,必须寻求建立起一种普遍适用的新型行为规范和道德要求——这即是公正原则!因此,面对21世纪人类生存,公正才是最大的善,公正更是最高的道德!因为只有普遍适用的国际公正原则的全面确立,人类的和平生存,共同发展才有了行为前提和道德上的根本保证;也只有建立起完善的公正伦理价值观念体系来作为其内在的社会行为规范,人间的生活才有正义可言,人与人之间的生活才可能获得信任、同情、关爱、互助与共同发展。因此,在当代人类生活走向千年新世纪的道路上,最伟大的人类良知、社会良知和做人的生存良知,就是公正心。一个写作者应该始终成为时代社会良知的典范,因此,在当代生活中,当你意欲要从一个普通人而走向写作的道路而成为一个写作者,那你必须是一个公正的人,你必须自我培养和塑造起一颗顽强的公正心,并把它作为思考人生、反省社会、写作文章的真正信仰尺度。否则,你就不配写作,否则,你就根本不是一个具有真诚良知感的写作者!

写作者要担当起这样一种社会的、时代的,以至人类生存发展的重任,就必须有一颗公正心,就必须具备一种真正公正的生存信仰。

对公正的意识与信仰,既是一个严肃的生活伦理问题,又是一个错综复杂的政治问题,更是一个极为普遍的人本要求问题。因而,对人类生存和社会生活的普遍公正的意识与信仰,其首要的问题就是对制度(包括社会的主要制度、社会的基本结构、社会安排方式)的公正意识,和对社会权力(国家机器权力、社会知识权力和财富权力)的边限制约意识。其次是要通过对日常生活的感受、认识、体验、反省而培养和获得一种公正原则意识——包括人性(需要)原则,普遍(发展)原则,动机与效果相一致(的评价)原则意识。只有自我培养和获得这样一种意识与激情时,你作为一个写作者,才获得了一颗顽强的公正心和面对

任何情况都能保持一种不屈于任何外力的公正写作的生存信仰!

 

三、创美——审美心理结构的建构

(一)何为“美”?

什么是美?美就是存在本身,美就是生存本身,美更是生活本身。

什么是存在?存在就是苍茫、空阔、无限,就是时空的绵绵若存,就是生命的永恒延展。

什么是生存?生存就是时空向生命的无情切割,就是万物与存在的相互突现、照亮,就是生命向苍茫的绵绵进发,就是意义向空阔的填充,就是力量向无限的征战。

什么叫生活?生活就是生存向存在的无休无止的证明!就是人的不可自由的自由劳动、奋斗、拼搏与永恒企望!

(二)何为“创美”?

创美就是对存在的主观留驻与永存,创美就是对生存的想像与秩序,创美更是对生活(秩序)的形式化建构、解构和重新建构。

(三)写作者为何需要创美的光与能?

生活就是美,生活更是创造美。写作作为一种特殊的生活形式,其最高的目标就是创造奇丽人间的美。因此,一个写作者,首先应该是一个审美者和对生活大美的创造者。写作者要能够有目的地、挥洒自如地欣赏美和创造美,只有自我培养起一种深幽、阔空、苍劲、奥远的审美心理,才能在实际的写作过程中囊括天地之美于胸中,发抒寰宇之情于笔端。

对任何一个写作者来讲,培养、凝重、升腾创美的光与能,都需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要敞开自我,面向生活,面向时代社会,面向人类整体和宇宙自然的胸怀,去凝重和升腾起一颗呼唤自由,发现自由,创造自由的心,去追求存在的真,去创建生活的善。因为至真、至善本身就是美,就是大美,就是至高无上的美!二是纯朴自我心灵与情感,去感受,去体验,去领悟自然、人间那五彩缤纷的形式美。

(四)写作者怎样才能获得创美的光与能

1、秩序美感的获得才是写作创美的心灵基础,是秩序性的存在

生活的变化,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人生的奋斗与前进,无不体现为对秩序的解构运动——人类的文明,人的文明,就是一个对旧秩序的前赴后继的消解的同时,对新秩序的不遗余力求建构的过程。因此,写作作为人类文明的创造性活动,其首要的心灵基础与创造性主体前提,就是要获得一种对秩序的美感意识与经验能力。秩序美感意识与秩序美感能力的培养,应从三个方面入手:

一是对世界、生活、人生、事物的秩序消解意识与能力的训练与培养。要明确地意识到,秩序之于人,之于人化的生活,之于人生的追求与创造性生存,始终是一种禁锢,因为秩序本身具有一种自我稳定、自我惰性的倾向,这种倾向对流变不居的世界,对日日更新的生活,对充满好奇与创造性的人生来讲,始终具有一种扼制性和禁锢性。变革与创造,就是对禁锢的突围,就是对扼制的反叛。而写作作为一种创造性行为与活动,也就必须具备一种对现存秩序的自我稳定、自我惰性的深刻感受能力,和对旧秩序的真诚消解意识与激情。

二是要有意识地培养起自己的一种对新秩序的构建能力。人存在于这茫茫的宇宙自然之中,宇宙世界的苍茫无限,自然时空的流变不居,生命的有限与短促,无不铸造了人的生存的无依无靠与自我渺小。然而,人作为文明的物种,他必须伟岸,必须永存,必须主宰,必须成为这宇宙自然世界的主人,必须成为自己的主人。要实现这一步,其惟一的途径,就是创造属于人的秩序世界,创造属于自我的秩序世界,因为只有通过这一创造性劳动,才能把宇宙自然秩序纳入自我世界之中;只有通过这一创造性劳动,人才可能抵御自然时空的侵袭而获得存在的永恒。因而,在消解旧秩序中创造新秩序,也就构成了人类的永恒劳作,构成了每一个人生的根本生存课题,也构成了写作者不可回避的生活和写作的根本课题。

三是要自觉地训练和培养起一种感觉良好的(生存语义)场化意识与激情。因为世界的秩序性,正在其场化性:秩序(包括宇宙自然秩序、人间生活秩序)是场之表,或者说秩序是场之体,而场则是秩序之本。对于一个写作创造者来讲,如果没有一种对世界、生活之场的意识与激情,是很难获得一种深邃、凝重的秩序解构意识与能力的。

2、不断刷新结构美意识才是写作创美的心灵前提

天地变化,日月斗转,层峦叠嶂,江河奔流,物种生灭,生命衰盈,经济荣枯,国家兴亡,政权更替……所有的自然现象和生活现象,表面上看,存在着无序,但就其本质讲,则都是有秩序的:一切变化都是秩序的变化,一切变化都是在秩序中的变化,一切变化都是打破旧秩序建立新秩序的变化。

世界是秩序化的。世界的秩序化,就在于世界自身的结构性。结构性构成了人类生活之美和人类创造美的重要源泉。写作是一种自觉遵循文本模式和文体规则,运用思维逻辑的自身要求和人类语言的游戏规则而创造性地表达对生活的思考的艺术:写作是对世界的结构、事物的结构、生活的结构和文本结构、文体结构、语言结构、思维结构等等的一种创造性再现与表现活动。因此,一个写作者,一个具有创造力与独创性的写作者,必须具有感觉良好的结构美意识,必须自我培养起对结构美的创新性意识与能力。

结构美意识的获得首先表现为对事物、对世界、对生活、对历史的结构的复杂性意识,包括对结构的线性与非线性的并存性意识;对结构的流动性、变化性和隐显性的意识,对结构的稳定性与非稳定性的意识。

结构美意识的第二层含义是对事物结构的内在和谐感的意识。结构的和谐感,主要体现为事物内部结构之间的比例性和事物各结构部分之间的对称性。因此,对事物结构的和谐感意识的形成取决于对事物结构比例感和事物结构对称感的体验与获得。

事物的结构性还体现在事物与事物之间的相互依存性,因此,培养对事物的结构美意识,还包括对事物与事物之间的相互依存性的意识和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关联性意识。这是结构美意识的第三层含义。

结构美意识的第四层含义是对结构的秩序感的获得。

3、凝重和升腾语言美感意识才构成写作创美的丰富心灵内涵

20世纪的圣哲海德格尔认为:“语言是诗的栖居所”。岂止如此,从本质上讲,世界是语言化的,人的思想、行为、情感,几乎都被语言所笼罩。语言无所不在,它成了人的生活的无形栖居所。写作更是这样。因为人类一切写作活动都是语言活动。因此,对人类语言美感意识的获得、训练与培养,成了写作者形成健康的写作主体人格的重要心灵基础。

对语言美感意识的自我训练与培养,包括语言对宇宙、大自然、对事物的摹拟美感意识、语言的声韵美感意识、语言的对称美感意识、语言的节奏美, , 感意识、语言的逻辑美感意识、语言的空间美感意识、语言的时间美感意识、语言的思维美感意识、语言的心灵美感意识等等的训练与培养。

4、努力刷新自由美感意识才是写作创美永恒心灵动力

人类生活在宇宙自然空间,人生活在特定的社会和时代之中,虽然有许多的限制,有许多的不自主,但总是希望通过自身的努力去获得更多的自由,虽然这种种自由的获得是以更多的不自由为代价:向往和追求自由,构成了人类文明进步的永恒主题,谱写出了有限的人生竭尽全力做出无限的劳动与创造的壮丽诗篇。写作就是人类这恢宏、壮丽的史诗中的最优美、最动人心魄的一章。一个写作者,要使自己的劳动融入这恢宏的壮丽史诗中,必须具有对人类自由、对时代社会生活的自由、对人生与生命的自由,有着始终不渝的向往与追求,必须对人间自由向往与追求壮丽与美有着刻骨铭心的意识与体验,这种向往与追求,这样意识与体验,构成了写作者的写作生命力的灵魂,构成了人类史诗的永恒魅力。

对自由的美感意识与体验还体现在对人类创造自由、人生获得自由以及与时代社会、他人分享自由的崇高感和壮丽感。

对自由的美感意识与体验更包括对人类、时代、社会、个体生命在向往和追求自由之途中不得自由、不能自由、不可自由——而终不悔的悲壮感和悲剧感的体验和意识。

5、培养和升腾形式化、赋形化的创美意识

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就在于创造。创造意在革新,创造意在开拓,创造更在超越已有而达向未有与未来。如果说创造是人生的自我实现,那么超越就是对实现着的自我的积极否定。人惟有具备在创造中实现自我、在实现自我中超越自我的品格与能力,他的生活才充满永远青春的活力,他的人生才放射出壮丽的辉煌。

写作就是这样一种创造生活和超越生活的美的方式。这一创造生活和超越生活的美的方式就是形式化!写作者要自我培养起这样一种创造与超越的形式化审美意识,需要学会对创造与超越的心灵体验。

形式化的超越性审美意识与体验,包括对自我生活的形式化超越意识与体验;对人性的善恶与美丑的形式化超越性意识与体验;对人生的进步与堕落的形式化超越性意识与体验;对人类思维、情感的开放性与局限性的形式化超越性意识与体验;对功利、名誉、成就的形式化超越性意识与体验;对时代、社会、家庭、群体的形式化超越性意识与体验;对空间地域的客观限制性的形式化超越性意识与体验;对秩序解构的形式化超越性意识与体验;对人类科学、文化、知识、艺术的形式化超越性意识与体验;对宇宙、自然、生物圈的存在的永恒性与生存的流动变化的形式化超越性意识与体验;对写作本身和写作行为本身的形式化超越性意识与体验。

写作是为了创造人生;最纯朴、美丽、伟岸的写作人生,恰恰是创美的形式化:写作人生,超越生存,就是形式化的创美人生!只有达到这一至高的境界,才能获得返朴归真的生命意识和自然意识,才会在写作中融科学、哲学与艺术于一体。

 

第3节 写作主体人格心灵背景的建构

 

写作主体人格心灵背景的形成与健康的成长,是人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自我培养是其基本的也是惟一的方式。自我培养写作主体人格的基本途径有三:一是广泛阅读;二是多元化鉴赏;三是丰富人生的经历与阅历。

一、在阅读中陶冶性情,浸润思想

写作是与读书联系在一起的。要写作,就必须读书;只有通过广泛的阅读,才能够形成写作,写出好作品。

写作与阅读的关系到底是一种什么性质的关系呢?

简单的讲,阅读能够形成和提炼写作者的主体人格心灵背景:阅读是形成和提炼写作者的主体人格心灵背景的基本途径。

我们通常讲“开卷有益”,“开卷”对于“开卷者”的益处到底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首先,开卷能够改变人的欲望和需求心理结构,舒畅人的情志,治疗人的心理隐疾。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讲的阅读具有治疗功能。

《韩诗外传》记载:春秋时,鲁国有个叫閔子骞的人,仰慕孔子的才学,前去拜孔子为师。开始时,脸色干枯、蜡黄,过了一段时间,慢慢地变得红润起来。孔子便问其原因,閔子骞说:我生活在偏僻山下,蓬门陋户,衣食有限,但看到达官贵人坐在华丽的车上,前后龙旗飘舞,又很羡慕,于是两种情形时时在我脑子里打架,因而寝食不安,脸色干枯。现在我受老师的教化,精读做人治国之书,懂得的道理日多,能辨是非、知美丑了,那些“龙旗”之类的东西再也不动我心,因而也就心平气和,脸色也就红润起来了。

閔子骞把自己的美容归功于读书明理是非常有道理的。读书得多了,懂得生活与做人的道理,它会潜移默化地渗透到你的气质、人格、胸襟情操上,这就是“腹有诗书气自华”——由“心”到形影响到你的容貌,使你目光有神,举止文雅。

第二,阅读能够促使人学会思考,形成思想、获得思想、深化思想,明确生活与做人的责任。因为能够阅读书籍的人往往善于思考,一个喜欢阅读而善于思考的人,必定是一个对社会负责、对自己生活负责的人。

第三,阅读能够丰富人的学识,开阔人的视野,空阔人的胸襟,廓大人的生活和做人、做文的气魄。沈德潜说:“有第一等的襟抱,第一等的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第一流的真诗、真文章只能产生于作者第一流的学识与胸襟和气魄,但能形成写作者第一流的学识、胸襟与气魄的最佳途径与方法,恰恰是阅读。

第四,阅读能够浏亮人的性情,纯化人的情感,强化写作者对写作人生的热爱,拨旺写作者的写作热情的火焰熊熊燃烧。巴尔扎克说过:“我最好的灵感总是在我最痛苦的时候,才放光芒。”别林斯基认为:“没有感情就没有诗人,也没有诗。”

第五,阅读能够顽强人的刻苦拼搏的自信、勇气与意志。而刻苦拼搏的高度自信、勇气与意志,不仅是写作主体人格的构成内容,而且更是写作者的写作激情与灵感激发的重要条件。

第六,阅读能够使写作者自如地创造出和保持住最佳、最好的写作心境。这在于阅读能够使人时时获得一种高涨的情绪和保持一颗机智敏锐的发现性头脑;阅读可以消除世俗生活中的诸多利欲杂念,使人获得并生活在一泓清澈澄明的心境中,而保持旺盛的精力与健康的身体;并且,善于阅读者,可以通过阅读而为自己营造出专一于写作人生的胸襟和心境,提升对写作的信心与自信。

第七,经常阅读的人,能够不断增强对语言的语感能力和对语言的敏锐感悟能力,能够廓大、深化和提升对各种不同文体的文体感的把握能力与文体性的创造能力。

阅读不仅仅是写作者对自我写作主体人格心灵背景修炼的基本途径,也是写作者的写作能力形成与提升的基本方式。因此,只有高度重视阅读,天天不忘阅读,时时开阔阅读视野,不断总结阅读方法者,才能从阅读中真正获得情感,获得思想,获得智慧,获得心灵的博大,人格的伟岸,和写作与人生理想的恢宏与奥远。

要达到此,阅读的范围应该宽泛,阅读的视野应该广阔。具体地讲,写作者应该时常阅读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从这些名著中吸取写作的丰富营养,提升写作素养。

与此同时,应该大量阅读古今中外的哲学、思想名著,从中吸取思想的营养,丰富人生智慧,提升自己的人格修养与认识事物、认识世界的能力。

在广泛阅读的过程中,不能忽视对科学著作,尤其是对体现时代社会水平和人类文明进程的科学思想著作,更及时、细心的研读,从中获得思维和写作的新方法、新视野、新角度,以此活跃自己的思维,创新自己的观念,革新感受和体验人生与事物的态度与方式。

还不要忽视对宗教著作的阅读。宗教是探索人类的起源及其与宇宙自然之生存关系的学问,亦是包含了对人类写作、人类创造、人类的求真、求善、求美等等根本性生存问题的破译的神圣启示。因此,经常阅读宗教著作者,能够不断从中获得最高的,也是无限的人类生存的智慧和宇宙自然生存的智慧,而这种智慧才是写作的大智慧。只有获得大智慧的人,才能写出大文章。

二、在鉴赏中纯化心灵,升华人格

从根本上讲,阅读就是鉴赏。阅读的鉴赏是对文学、科学和哲学思想、宗教著作的鉴赏。一般地讲,对科学和思想著作的鉴赏,更多地体现为对自我思想、认识、生存视野和生存境界的拓展与超越;对宗教著作的鉴赏,则主要表现为对生命本源和生存归依的终极性领悟与把握;对人类艺术的鉴赏则更多地体现为对心志情感的纯正与空阔,和对心灵人格的健康与升腾。

艺术鉴赏之所以具有如此的功能与作用,还在于艺术本身包容了艺术创造的时代精神、人格、情感,和人类生存在美丑、善恶、真假方面的交战。邓富星在《艺术前的艺术》中指出:“艺术不是历史,但却是历史的‘形象的’记录。它所记载的是一个时代的精神,彼时彼地人类集体的情绪。它具有直觉的特点,因而在某种意义上说,倒可能是对社会、时代一种最全面把握。”

戏剧艺术、舞蹈艺术、建筑艺术、园林艺术以及现代各种形式风格的艺术,都属于感受性艺术。对感受性的艺术的鉴赏与品味,可能给人灌注进一种关于生活、关于生命、关于人生的创造与追求的磅礴气概,和对人性、对自然的神秘与奥远、苍茫的心灵震动。同时,对感受性的艺术的鉴赏,可以获得一种强烈的时空域度感,获得一种人为的主观化的感受性时空情绪和历史时空情绪向实在的宇宙自然时空和现实的生活时空的扭曲与迎合,还可以从中感受和体验到历史意识的人为化张扬与理智节制所形成的生存智慧。

音乐、绘画、书法,是最典型的心灵性艺术形式。对心灵性的艺术的鉴赏,则可以领悟到人的生命意志、人类的生命意志向世俗的生存意志穿越的艰难性,和人生的生命激情向实在的生存智慧宣泄与消解的曲折性;同时,对心灵性的艺术的鉴赏,还可以以此烛照自我意识王国的黑暗,从而触亮生命底座的光与能,打开潜藏于心灵底部的生命宝库。并且,对心灵性的艺术的鉴赏,能够使我们获得一种宁静、安详的心境,空阔博大的胸怀,自由、狂放而严正的性格,含蓄、凝重、深邃、奇诡的个性,洒脱、空灵、飘逸的气韵与风度,和古朴、纯正、雄浑、苍劲的写作风格。

三、丰富的经历与阅历塑造辉煌的写作人生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一个写作者,一定“积学以储室,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这说明丰富的阅历对写作人生的重要性。对于写作者来讲,只有阅尽人间春色,才能写出千秋文章。这“人间春色”为什么会与“千秋文章”联系在一起呢?

冰心在《文学的造就》中这样写道:“文学家要常和自然界接近。自然的美是普遍的,是永久的,在文学的材料上,要占极重要的位置。文学家要迎合他,联络他,利用他,请他降临在自己的思想中,溶化在自己的文字里。若只花花绿绿的堆字叠句,便变成呆板笨滞,无神采,无生气的文学。因此文学家要常和自然静对,也常以乐器画具等怡情淑性的物品,作他的伴侣。这样,他的作品里,便满含着可爱的天籁人籁。”

就表面来看,写作是写作者对生活的理性激情的表达,然而从存在本质来看,写作则是人籁与天籁的对话,或者说是人类精神与宇宙自然精神的对话,写作者即是这种“对话”的导演,文章即是这种“对话”的美丽成果。换一种表述方式,人类的文章要获得千秋神韵,万古流唱,既要融流起人类的伟大精神与情操,又要涌动着宇宙时空的神秘韵律、大自然的神圣灵光。正是基于这样的要求,写作者必须随时接近大自然,必须时时走进大自然,必须随时拥有大自然。

凡以写作为生的人,应该“破万卷书,行万里路”,才能达到“吟咏感受风雨,下笔惊动鬼神”的写作境界。

这是因为对于一个真正的写作者来说,只有走遍大江南北,历阅千山万水,才能获得宇宙自然的精神、神韵、灵气对自我的化育,升腾起无限空阔的自由的心境,体悟出苍茫时空中的伟大与渺小、宏伟与悲壮,奇诡与绚丽;只有走遍大江南北,历阅千山万水,才能真正走进人群,走进生活,走进民情风俗的历史,走进人性的美德与罪恶的永恒史诗,走进远古的神话与现代的希望,走进千古风骚的大合唱!

生命的意义与价值通过过程来展开。写作是心灵向世界的艰苦跋涉,要写作,就必须走向世界;要终身写作,就命运地行进于世界之中。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写作者的生命,就是一次壮丽的远游。写作者的人生,就是行进于这无始无终的壮丽远游中对“天籁”与“人籁”的永恒对话的徐徐展开。

 

第4节 写作人格心灵背景控制与建构训练

 

一、写作人格心灵背景分析:演示、模仿与实践

(1)教师选择一篇文章,分析文章中作者的写作心灵背景。

(2)学生模仿老师的人格心灵背景分析方法,分析一篇文章的写作心灵背景,并将分析结果写成一篇分析短文。

二、写作人格心灵背景控制:演示与模仿

(1)教师以自己的一篇写作为例,向学生演示这篇文章写作中,写作人格心灵对文章写作的控制的经验和教训。

(2)学生以自己的一篇写作为例,谈谈自己在这篇文章写作中,写作人格心灵对文章写作的控制的经验和教训。

三,写作策略思维写作实践尝试

学生模仿上述写作人格心灵背景控制分析和演示,独立写成一篇文章。注意独立写作中进行人格心灵背景的控制。

四、写作素质课后培养

(1)坚持阅读文学、哲学、美学的经典名著,逐渐熏陶培养自己优秀的人格心灵(情操、胸襟)背景。

(2)坚持进行艺术(或音乐,或书法,或绘画,或电影……)鉴赏、批评,积淀自己的写作人格心灵(情操、胸襟)背景。

(3)坚持“走万里路”(旅游、观光、社会考察实践)来开拓胸襟、视野,化育培养自己的写作人格心灵(情操、胸襟)背景。

(4)记下你最近产生的感悟、认识的思想火花。

(5)写一则生活随笔。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谈散文创作
自为的孤独与自在的孤独
静坐,与你的心灵进行对话
在写作过程中,你要注意人格的修炼、心灵的修炼
【生活中的语文16】自燃型人格
黄献国:心灵感受世界的审美动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