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认定违法主体

《行政处罚法》第三十三条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违反行政管理秩序的行为,应当给予行政处罚的,依照本法由法律、法规或者规章规定,并由行政机关依照本法规定的程序实施。”

根据上述规定,被处罚主体分为三类: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

认定违法主体应当把握以下原则

1、依法认定原则

如果法律分别规定了对单位和个人的处罚幅度,则严格依照法律的规定执行。

2、单位优先原则

如果在环境违法行为实施中存在单位和个人两种主体,则优先把单位确定为违法主体。

3、经营负责原则

无论内部以承包方式、租赁方式、委托方式或者其他方式经营,对行政机关和对社会以谁的名义经营谁就是违法主体。

4、行为关联原则

谁实施了相应违法行为,就将谁作为违法主体,否则,就不能作为违法主体。

5、雇主承担原则

如果雇主实施了违法行为,但雇员有明确的雇主,则雇员的违法行为应当由雇主承担。

6、人身责任责任

如果法律规定应当对实施违法行为的个人进行处罚,则无论对外以谁的名义经营,谁实施了违法行为,就将谁作为违法主体。

不同的主体性质,其承担责任的程度也不同,承担责任的后果也不同。所以,在具体的执法办案过程中,准确认定被处罚对象承担责任的资格是否适当,以便准确适用法律依据,作出处罚决定。

那么,正确认定违法主体有何意义呢?

1、违法主体的正确认定,是保证行政处罚合法的先决要件。

在环境执法实践中,违法主体的认定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一旦认定不清或者认定错误,整个行政处罚就会因被处罚对象错误而不具有合法性,进而导致行政复议中行政处罚决定被撤销或者行政诉讼败诉。

2、违法主体的正确认定,是正确适用法律的前提条件。

同一种违法行为,对公民个人、法人和其他组织在适用法律条款及承担责任上是有区分的,处罚额度有可能相差巨大。如果应该认定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为违法主体的,错误认定为公民个人,不仅起不到处罚效果,还会造成处罚不合法。

3、违法主体的错误认定,将直接侵害被处罚主体的合法权益。

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一经作出,自送达给当事人之日起即产生法律效力,当事人应当在行政机关规定的期限内自觉履行相关义务。如果当事人认为自己不是案件中的违法主体,必须要通过行政复议或者行政诉讼才能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这无疑增加了当事人精神上或者物质上的负担。

4、被处罚主体的错误认定,还将严重损害国家行政执法的严肃性和公正性,影响行政执法的效率,增加行政执法成本。

因此,行政执法的正确认定,对于环境行政执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法律意义,是保证环境行政执法公平、公正、合理的前提条件。

本文出自《环境行政处罚十段诀》第四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一行为违反数法条如何实施行政处罚 - 法制天地 - 工商之家 - Powered by D...
论工商执法中“数行为并罚”
交通行政处罚中一事不再罚之“一事”问题探析
一行为违反数法条如何实施行政处罚
行政处罚立案时要把握哪几个方面?
【荐读】关于“一事不再罚”的再思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